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煤质指标在霍西煤田煤层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煤质指标进行煤层对比, 在煤田地质勘探生产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介绍了霍西煤田山西组煤层灰分、硫分等煤质指标在对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府谷煤田测井曲线估算煤质灰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煤层灰分分析的经典方法包括从钻孔中取心,然后在实验室化验分析得出。为了克服单纯使用实验室分析因煤心采取率低、钻探岩粉对煤样的污染等产生的误差,采用定量的测井数据来计算煤层灰分,可以在井场快速评价煤质。笔者采用函数判别式 P=0.015ρ(?)-0.77γ中的 P 值与煤层灰分 A~g(化验分析结果)建立相关关系,进行井场煤层灰分估算,这种方法计算煤层灰分与煤心化验分析值相差在2%—3%以内,为陕北府谷石炭二叠纪煤田煤层灰分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兖州煤田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以往主要侧重于3煤的煤质分析与研究,系统地分析其他煤层的煤质相对较少。为了全面了解该矿煤质指标,采用煤地质学、地球化学等方法,通过采样、测试以及分析,对其水分、发热量、灰分和灰成分、硫分、挥发份和主要元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煤层自上而下灰分含量逐渐降低,硫分含量逐渐增高,挥发份含量逐渐加大;18上为中灰煤,其余煤层为低灰煤;太原组煤层富硫,山西组煤层低硫;各煤层均为中高发热量;山西组煤层的水分含量略高于太原组。太原组与山西组的煤层均属气煤,太原组煤层较山西组略偏肥煤。  相似文献   

4.
基于金沙县禹漠勘查区地质背景及区内勘查钻孔的煤质化验资料,对区内各煤层的煤质特征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并分析了区内煤中硫分、灰分含量变化,通过对煤层灰分和硫分的成煤环境控制分析,确定其成煤沉积环境。结果表明:金沙县禹漠勘查区龙潭组各煤层均为无烟煤,变质程度高,其中4、7、9号煤层灰分、硫分含量普遍低于13、15号煤层;研究区各煤层硫分含量主要以硫化铁硫的形态存在,占比达76.91%,表明这些煤层中黄铁矿硫含量是导致煤层硫分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通过对煤灰成分元素氧化物含量在纵向上变化规律反演的沉积环境与硫分、灰分分析的成煤环境一致,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13、15号煤层为泻湖相的泥炭沼泽成煤环境,总体受海水影响程度较大,古气候环境为潮湿,4、7、9号煤层为潮坪相的泥炭沼泽成煤环境,总体受海水影响程度较低,古气候环境为潮湿-半潮湿。  相似文献   

5.
羊头崖详查区位于华北聚煤盆地中北部,含优质的石炭二叠纪煤层。该区含煤层数多,上部煤层变化较大。从煤层宏观组合结构入手,到煤组、层组、煤层,利用标志层、间距、煤质特征等进行了详细对比。各种方法相互配合、交叉使用、互有验证,达到了最佳的对比效果。通过煤层厚度、煤中灰分硫分以及煤层顶底板沉积特征分析了聚煤环境及煤层、煤质变化的影响因素。可采煤层是在废弃碎屑环境之上的动态泥炭沼泽发育而成的。动态泥炭沼泽限制了基底和同生的碎屑环境,长期稳定发育形成可采煤层-动态聚煤模式。同生碎屑沉积导致煤层分叉变薄、煤中灰分、硫分增高;成煤期后,局部河流下切冲刷对泥炭层的破坏显著;海水过早淹没泥炭沼泽会导致煤层变薄,及附近灰分硫分增高,成煤期后海侵下渗导致煤中硫分增高。  相似文献   

6.
我国测井解释煤层中矿物质含量的工作大约始于60年代初。由于测井技术的不断发展,解释水平提高很快,在解决煤质实际问题方面已迈出可喜的一步。 测井解释煤层中矿物质含量的方法,以往习惯上称为测井解释煤层灰分。灰分是灰分产率的简称,它是指煤层在规定条件下完全燃烧后残留物的产率。这些残渣是煤中矿物质经过氧化、分解而来,已与原来煤中矿物质不完全相同。因此,灰分和矿物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矿物质在总量上约等于灰分的1.15倍。灰分产率是随试验时的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通风条件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东胜煤田延安组煤的两种主要成煤模式,结合煤质分析数据,探讨成煤环境条件对煤质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河流成煤模式的煤层,煤岩类型以暗淡型为主,煤中富丝质组,煤层中矿物质含量较高,灰分含量多大于10%,煤类以不粘煤为主。湖泊三角洲成煤模式的煤层,煤岩类型以光亮煤和半亮煤为主,煤中富镜质组,煤层中矿物质含量低,灰分含量少于10%,煤类以长焰煤为主。经对比两种成煤模式煤的工艺性质,认为富丝质组煤利于气化、动力燃烧、制吸附剂,富镜质组煤则首选液化和配焦。  相似文献   

8.
安泰 《山西地质》2011,(2):22-23
分析了山西省翼城县南头煤矿煤田地质特征,并对该煤层特征、煤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研究结果认为,南头煤矿发育2号、9+10号可采煤层,其中太原组9+10号煤层稳定,平均厚度较大,全区可采,山西组2号煤层局部可采。煤质方面,2号煤为中灰分、特低磷、特低硫、特高热值贫煤,可作为动力用煤及民用燃料;9+10号煤层为低灰—中灰、特低磷、高硫、特高热值无烟煤(WY3),可作为动力用煤及民用燃料。  相似文献   

9.
李大庆 《物探与化探》1989,13(2):116-122
煤层的原煤灰分分析研究是煤质分析的重要内容。作者应用系列Ⅲ数字测井仪在山西河东煤田、河南永城煤田及安徽淮南煤田等地开展近百口井的测井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原始数据,为利用测井资料研究煤层的原煤灰分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本文就概率模型分析法之一的回归分析法的方法内容和分析结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三维地质模型可以为不同领域的工程设计、施工及决策提供帮助。以山东古城煤矿3煤为研究对象,基于3DMine软件对目标煤层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储量计算和煤质分布规律分析。首先结合已有地质资料和钻孔数据建立钻孔数据库,构建了插入断层面的3煤顶底板表面模型;然后将煤层模型块体化,采用距离幂次反比法对块体属性模型进行插值,并据此计算了煤层可采储量、分析目标煤层煤质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使用断层模型控制下的煤层三维表面模型能够直观反映煤层和构造的实际空间形态,在考虑全矿性损失影响后,依据煤层三维块体属性模型计算所得的可采储量结果更具实际参考意义,结合三维煤层模型分析煤质与煤层埋深的关系表明,研究区从北西到南东,随着煤层埋藏深度逐渐增加,煤的深成变质作用逐渐加深,灰分、硫分、挥发分随之降低,发热量和黏结指数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11.
采掘活动引起工作面前方煤体应力场重新分布、煤体破裂、瓦斯运移等活动,煤体内部内能,势能等能量不断发生转换,并向外辐射电荷、电磁等能量,致使煤体应力,煤体温度发生变化。使用煤体应力、煤体电荷和煤体温度多参量监测技术,对工作面前方煤体压力、煤体电荷和煤体温度进行持续监测,可判断煤体应力变化、瓦斯运移及煤体破裂状况等,从而确定煤层动力灾害危险程度。通过现场试验研究表明:含瓦斯煤层煤体应力突变时,煤体辐射电荷量增加、煤体温度降低,应力平稳变化阶段,煤体温度、煤体电荷信号基本稳定不变。因此,可利用对煤体应力、煤体温度和煤体电荷的监测结果,判断煤层动力灾害危险性,并且煤体应力、煤体温度、煤体电荷监测技术可相互补充验证,增加动力灾害预测可靠度。力-电-热多参量预测技术可提高煤矿动力灾害预测准确性,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2.
河东煤田杨家湾勘查区钻孔煤层煤质分析显示,太原组煤层以中硫、中灰、中高挥发分、中高发热量的气煤和1/3焦煤为主,山西组煤层主要为特低硫、中高灰、高挥发分、中发热量的气煤。利用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及工艺性能数据分析了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根据煤炭资源潜力评价洁净煤等级6级划分方案,对本区煤的洁净等级进行了划分:山西组原煤洁净等级为Ⅲ-Ⅳ级,以Ⅳ级为主,属中等-较好洁净煤,太原组原煤洁净等级为Ⅳ级,属于中等洁净煤;山西组和太原组浮煤洁净等级为Ⅱ-Ⅲ级,均属于较好-好洁净煤。  相似文献   

13.
构造煤的发育是产生煤粉的关键,破碎后煤岩会产生固有煤粉,而疏松的结构会使得煤岩更容易受钻井、压裂和排采等工程扰动影响,进而产生更多的煤粉。韩城区块经历多期构造,断裂构造造成的煤岩脆性变形、褶皱拉伸与挤压造成的煤岩韧性变形导致构造煤发育。以采集煤样宏观特征差异划分煤体结构类型,运用测井解释识别不同煤体结构类型煤,从纵向和横向上总结区块煤体结构分布规律,并揭示不同煤体结构类型对产出煤粉形态、浓度、粒度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木里煤田是青海省重要的煤产地,煤类以炼焦用煤为主。聚乎更矿区四井田位于木里煤田的最西端,经详查、勘探提交煤炭资源量2.5亿t,煤类为气煤、1/3焦煤、焦煤、1/2中粘煤、弱粘、瘦煤、贫瘦煤、贫煤、不粘煤。通过对下2煤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煤岩特征及煤类的统计分析,认为区内同一煤层的变质程度随含煤地层和上覆岩系的总厚度增大而增高,在垂向上随煤层层位的降低而增高;四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倾向南西的单斜构造,其煤类分布总体表现北东到南西沿煤层倾向变质程度逐渐增高,沿煤层走向呈带状分布,但在井田边界断层附近煤的变质程度要比其它地段相同深度煤层的变质程度稍高;四井田煤的变质作用类型主要为深成变质作用,部分地段受动力变质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煤炭地质转型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要求的精细化勘查,梳理以往研究中稀缺煤、稀缺煤种、特殊煤、特殊煤种的含义,指出了特殊用煤是基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具有特殊工业用途的煤炭资源,其主要种类有液化用煤、气化用煤、焦化用煤以及特殊高元素用煤。本次特殊用煤资源评价以煤岩煤质评价为基础,以煤炭分级分质利用为目标,归纳了特殊用煤资源评价的关键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及评价参数,初步提出了基于煤岩煤质特征、资源分布、产业布局的特殊高元素用煤–焦化用煤–液化用煤–气化用煤的特殊用煤评价原则及评价方法,并对晋陕蒙3省的煤炭资源进行了分级评价,统计了75个国家规划矿区液化、气化和焦化特殊用煤保有资源/储量。认为新形势下特殊用煤的研究方向是修改完善煤炭地质勘查规范、制定煤炭利用的分质分级评价标准,按照煤炭利用工艺要求实现煤质和资源的动态评价。   相似文献   

16.
层序地层学是分析聚煤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层序地层学应用于含煤地层的分析始于20世纪90年代,Diessel最先在经典层序地层格架中建立了煤层的聚集模式;之后,Bochacs和Stuer通过讨论可容纳空间的变化速率和泥炭聚集速率之间比值的变化,具体分析了不同可容纳空间的煤层厚度、连续性及形态。通过对层序地层中煤层发育和分布的研究,多数煤田地质学家们认为,厚煤层主要发育于低位体系域晚期至海侵体系域早期及海侵体系域晚期至高位体系域早期。由于巨厚煤层往往是许多次级层序及界面的复合体,因此巨厚煤层不能简单地作为成因层序地层的界面,但可以通过煤岩学和地球化学方面的指标对其进行精细划分确定。我国煤田地质学家通过对国内海相煤层的研究,提出了海侵事件聚煤和海相层滞后时段聚煤等观点,从而大大促进了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江仓矿区煤炭资源丰富。主采煤层属巨厚煤层,其煤层结构和煤种结构一般都很复杂,按不同煤种进行分层开采,有利于煤炭资源合理利用。江仓矿区20煤煤种结构变化大,且无规律可循,探讨了分煤种计算储量的几种方法,对未来煤矿的设计与开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煤层流变及其与煤矿瓦斯突出的关系—以淮北海孜煤矿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琚宜文  王桂梁 《地质论评》2002,48(1):96-105
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受层间滑动作用容易发生流变。本文以淮北海孜煤矿为例,详细分析了煤层流变所引起的煤层形变宏观、微观及构造煤特征,总结了煤层流变构造发育的规律。煤层流变引起煤层形态、煤厚及煤体结构的变化,并形成各种构造煤。利用煤镜质组光率体各向异性进行了应力、有限应变分析,探讨了煤层流变机制是以剪切为主,伴有挤压的后期构造作用。海孜煤矿构造活动具有多期性,但煤层受力的主要方向始终为NW-SE向,这与煤层发生流变形成总体NE-SW向增厚变薄带的展布方向是一致的。已采区的煤层流变有:韧性流变、脆性流变及韧脆性流变。煤层流变引起的厚度变化和煤体结构的破坏是造成煤矿瓦斯突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Coal Accumulation Process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Formation of coal seam and coal-rich zone is an integrated result of a series of factors in coal accumulation process. The coal accumulation system is an architectural aggregation of coal accumulation factors. 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4 levels: the global coal accumulation super-system, the coal accumulation domain mega-system, the coal accumulation basin system, and the coal seam or coal seam set sub-system. The coal accumulation process is an open, dynamic, and grey system, and is meanwhile a system with such natures as aggregation, relevance, entirety, purpose-orientated, hierarchy, and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In this paper, we take coal accumulation process as a system to study origin of coal seam and coal-rich zone; and we will discuss a methodology of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coal accumulation process. As an example, the Ordos coal basin was investigated to elucida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the coal accumulation system analysis.  相似文献   

20.
中国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邵龙义  鲁静  汪浩  张鹏飞 《沉积学报》2009,27(5):904-914
层序地层学理论为人们理解聚煤作用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近二十年的研究,人们认识到含煤岩系旋回性与不同级别的全球海平面变化规律密切相关,认识到有工业价值的煤层形成于基准面(海平面)抬升过程,相继提出幕式聚煤作用、海侵过程成煤、事件成煤作用、海相层滞后阶段聚煤等基于层序地层分析的聚煤作用理论。同时概括出层序地层格架下基于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的关系的厚煤层聚集模式。今后的研究将会进一步对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样式、层序地层格架下的优质煤炭资源聚集模式、煤层在地球演化的长周期过程中的地质意义等方面进行探索,此外,针对中国五大聚煤区的成煤时期及盆地构造背景的特殊性,中国学者还会进一步总结其层序地层格架样式以及聚煤模式,并将其用于指导中国优质煤炭资源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