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云通 《地球学报》1986,8(1):69-83
官庄组按岩性分为上、中、下三段。软体动物化石产于该组中段。主要化石计有双壳类1属1种;腹足类11属14种,其中包括1个新属、4个新种和1个新亚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详细讨论了含Tsunyiella的地层时代和这些地层之间的相互对比关系根据鄂西下寒武统高肌虫建立了2个化石带,上带Qingquanella hubeiensis带,下带Tsunyiella带,下带又可分为上、下两个亚带,分别是T.xianrenqiaocnsis亚带和T.luna huangshandongensis亚带,下亚带可与筇竹寺阶上部相对比,上亚带与滇东Yunnanaspis-Yiliangella带相当;Q.hubeiensis带则与Dvepanuvoidos带相当。并认为鄂西岩家河组和新疆玉尔吐斯组的时代相当于滇东筇竹寺阶下部无三叶虫带的时代。本文共描述了2个新属、5个新种。  相似文献   

3.
滇东罗平地区发现中三叠世安尼期鱼类化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7年10月,成都地凋中心云南1:5万区域地质凋查项目组在滇东罗平地区进行野外地质调查中,首次存中三叠世安尼期关岭组中发现丰富的脊椎、甲壳动物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初步鉴定,鱼类化石主要有裂齿鱼类、真颚鱼类、弓鳍鱼类、半椎鱼类、全骨鱼类、龙鱼类、叻鳞鱼类等(图版I),大部分龟类化石为新属种。  相似文献   

4.
伟齿蛤化石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晚三叠世非常繁盛的伟齿蛤类是一种奇特的双壳类软体动物 ,以其个体巨大、壳壁厚实 (骨骼/躯体比率高 )、铰板厚重、铰齿粗壮且强烈突出、铰齿变化大而著称。但以往发现的这类化石主要为内核和印模 ,因此迄今对伟齿蛤类的了解还十分贫乏 ,其属种分类混乱 ,生态与演化关系不清 ,是双壳纲目前研究最薄弱的科之一。文中评述了伟齿蛤类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并指出中国长江源区新发现的伟齿蛤化石保存完好数量丰富 ,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目前世界上最完备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早三叠世华南地区海相沉积广为发育.陆相沉积仅在海南岛和康滇古陆的东缘零星分布,植物化石非常罕见.报道的植物化石采自黔西滇东陆相岔河剖面宣威组顶部、海陆过渡相密德剖面和土城剖面的卡以头组下部,与晚二叠世晚期宣威组植物化石比较,植物类型单调,保存较破碎,共计14属31种,其中以Annalepis为主的石松纲5种;楔叶纲5种...  相似文献   

6.
浙江西部寒武纪地层出露完整,化石丰富,是东南类型的标准地区,在我国及世界寒武纪地层及三叶虫动物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浙江西部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全书约42万字,基础资料可靠,内容丰富,附精美图版28幅,插图13幅,是一本系统的基础性研究论著。全书详细记载浙江西部地区寒武纪六条剖面,系统描述三叶虫3目、30科或亚科、60属或亚属、104种及29未定种。其中1新亚科、1新亚属和37新科。在此基础上,建立16个化石带,成为东南类型寒武系分层分带的标准,解决了我国及世界各大洲之间寒武系地层对比中长期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沟宗海 《西藏地质》1996,(1):138-147
本文描述了西藏固着蛤类化石4新种在讨论固着蛤地理分布的同时,将其划分为3个固着蛤组合,它由东向西呈带状属布,各组合显示了不同的化石特征。  相似文献   

8.
华亭—陇县地区志丹群含丰富的介形类化石,计9科、29属(亚属),206种(亚种)和16未定种。其中新亚属1个,新种(亚种)162个。依据介形类化石在剖面上的垂直演化规律划分出4个不同的介形类化石组合,并就各组合的特点、地层时代、生物地理区的意义以及与国内外有关的地层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结论。这不仅是志丹群研究上的一次重要进展,而且对我国陆相早白垩世介形类动物群及其地层、古地理、生物区等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华亭一陇县地区志丹群含丰富的介形类化石,计9科、29属(亚属),206种(亚种)和16未定种。其中新亚属1个,新种(亚种)162个。依据介形类化石在剖面上的垂直演化规律划分出4个不同的介形类化石组合,并就各组合的特点、地层时代、生物地理区的意义以及与国内外有关的地层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结论。这不仅是志丹群研究上的一次重要进展,而且对我国陆相早白垩世介形类动物群及其地层、古地理、生物区等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山西晚古生代昆虫的新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友崇 《地质论评》1980,26(2):89-95
本文记述了在山西乡宁县下善公社甘草山的山西组中所发现的昆虫化石。包括1个新科,2个新属,1个新亚属和6个新种。这些化石保持了石炭纪某些原始复杂脉纹的组合特征,与西欧、北美石炭纪蜚蠊和原蜚蠊化石,尤其与苏联库兹涅茨克盆地包拉红层()中一晚石炭世化石面貌基本相似。与此同时,脉纹已趋简化,标志着蜚蠊类已向着更进化的阶段发展,使它的面貌特征与中石炭世蜚蠊不完全相同,也与太原组蜚蠊保持更多的复杂类型的性质不同。因此,认为昆虫出现的时代属于晚石炭世晚期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在中国云南东部晋宁、江川地区的震旦(Ediacaran)系顶部渔户村组旧城段新发现的龙凤山藻科(Longfengshaniaceae)化石,与华北燕山地区新元古代青白口系长龙山组及北美中元古代小达尔群产出的Longf engshania化石明显不同,叶状体形态更为多样,呈梭形、枣核形、铲形、长条带形或球囊形等,拟茎较粗壮,与叶状体的接合很平缓,部分可见盘状、短茎状、披针状固着构造和叶状体萌生现象。依据形态记述了2属6种,包括1新属2新种3相似种,讨论和修订了龙凤山藻的科、属特征。华南滇东地区这些宏体藻类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表明震旦(Ediacaran)纪末期也存在后生植物的多样化发展,可能为早寒武世“澄江生物群”的爆发性演化奠定了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12.
广西隆林地区早二叠世早期(隆林阶)的■类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广西隆林、田林一带,石炭二叠系为一套连续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富含类及其他有孔虫、珊瑚、钙藻等动植物化石。1979年在隆林县龙桑村和田林县玉家坨村等系统地层剖面上,逐层采集了类标本,经笔者研究,发现居于栖霞阶Misellina带和马平阶Pseudsch-wagerina带之间的地层单元中,以产Pamirina(Nanpancella)-P.(Pamirina)-Naga-toella(Darvasites)类动物群为特征。这个类动物群计有13属、4亚属、27种,其中2新属、l新亚属、12新种和3未定种(表1)。  相似文献   

13.
西藏地区的尖嘴蛤科(OXYTOMIDAE)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尖嘴蛤科化石得一类生活于早二叠世-晚白垩世的海生双壳类。该科化石有7属,其中Oxytoma属包括3亚属。我国发现该科化石4属,除Arctotis属只见于黑龙江省缓宾县和虎林县的晚侏罗世地层中外,其余3属和1亚属在西藏均有分布,其中Meleagrinella属最丰富。  相似文献   

14.
滇东、川中地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描述的遗迹化石采自滇东地区和四川中部峨眉、乐山地区的震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经鉴定有23个遗迹属、31个遗迹种,其中两个新遗迹属、5个新遗迹种。在系统描述的基础上,还进行了遗迹化石的习性类型解释。这些习性类型包括觅食迹、牧食迹、居住迹和游泳迹。  相似文献   

15.
南海ODP184航次1148站位渐新世沟鞭藻生物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杰  茅绍智  吴国瑄  秦晓丹 《地层学杂志》2005,29(4):333-341,347,T0001
大洋钻探184航次1148站位从南海当前的深海陆坡区取得了距今32.8Ma以来的沉积纪录,其中渐新世(32.8—23.8Ma)沉积包含了丰富的沟鞭藻化石,通过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沟鞭藻进行了研究。依据可指示地层时代关键种的最高产出层位和沟鞭藻组合特征,建立了1个组合带和2个亚带:Cleistosphaeridium diver-sispinosum组合带(A带)、Enneadocysta pectiniformis亚带(A-1亚带)和Cordosphaeridium gracile亚带(A-2亚带)。由Cl.diversispinosum、Co.gracile、Hystrichokolpoma pusillum和Homotryblium vallum的最高产出层位标定A带顶界,时代为渐新世;据Enneadocysta partridgei和E.pectiniformis最高产出层位划分出A-1亚带和A-2亚带;由E.partridgei,E.pectiniformis和Phthanoperidinium amoenum的生存时限可确定A-1亚带为早渐新世鲁培尔期(Rupelian);由Co.gracile,Distatodinium ellipticum,Wetzeliella articulata,W.gochtii和W.symmetrica等种的最高产出层位和分布时限可确定A-2亚带为晚渐新世夏特期(Chattian)。根据共存的沟鞭藻属种特征,新建立的化石带在不同程度上可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同期沟鞭藻化石带或组合带进行对比,某些关键沟鞭藻种共存有助于确定化石带的年龄。  相似文献   

16.
湘西北地区的早二叠世早期沉积按岩性分两个组:下部称梁山组,假整合于含Yunnanella、Cyrtospirifer的上泥盆统之上;上部惯称栖霞组,与其上产Cryptos-pirifer、Chusenella的茅口组为连续沉积。栖霞组的生物化石相当丰富,以腕足、珊瑚和(蜓)为主,其中尤以腕足动物最为繁盛。梁山组以植物化石为主,仅顶部产腕足。本文涉及的腕足采自七个地点(图1),其中包括1个新属和5个新种。  相似文献   

17.
殷继成  李大庆 《地质学报》1993,67(2):146-158
滇东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含有丰富多样的遗迹化石,经对27条剖面系统地采集化石和研究,共鉴定有遗迹属45个,遗迹种87个。其中新属2个,新种7个,已知属在本区首次发现的有31个,已知种在本区首次发现的有38个。根据不同遗迹属在界线层中出现的顺序和组合特征,将本区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层遗迹化石由老到新划分为4个遗迹化石组合带,并与国外相当层位的遗迹化石进行了对比,对地质意义作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8.
《湘西南早侏罗世早期植物化石》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学性值的专著,是我国近年来中生代植物研究领域取得的优秀成果。它系统研究和报道了湖南西部和广西钟山西湾等地观音滩组植物化石33属72种,其中1新属21新种。内容之丰富是我国和东亚同期植物群中罕见的,是我国早侏罗世早期植物群的首次系统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吉林梨树早白垩世非洲叶肢介科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五力 《地质论评》1988,34(1):64-70
早白垩世非洲叶?介科分子,在我国东北地区尚未发现过。本文记述了吉林梨树地区早白垩世营城组-登楼库组产出的非洲叶肢介科两个属Migransia和Zhestheropsis gen.nov。这些化石为中国北方以辽西热河群为代表和中国东南地区以浙西建德群为代表的,陆相晚期中生代地层的大致对比,提供了叶肢介化石的重要依据。此外,初步讨论了有关的非洲叶肢介科分子的演化和迁移。本文共描述了2属、4种,其中1新属、2新种。  相似文献   

20.
新疆乌鲁木齐祁家沟晚石炭世四射珊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增吉  俞学光 《地球学报》1989,11(1):157-174
本文共描述12属、24种和亚种,其中1新属,19新种和新亚种。隶属于晚石炭世早期祁家沟组的四射珊瑚9属、16种和亚种及Amplexus qijiagouensis-Cystilophophyllum minor组合。隶属于晚石炭世晚期奥尔吐组的四射珊瑚5属9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