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地球化学温标估算了平顶山矿区地下热水的深部温度;介绍与分析了地球化学温标的应用条件、水-岩反应平衡状态,在此基础上应用合适的温标进行了计算。其结果为该区地温场和水-岩温度关系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2.
应用地球化学温标估算了平顶山矿区地下热水的深部温度;介绍与分析了地球化学温标的应用条件,水-岩反应平衡状态,在此基础上应用合适的温标进行了计算。其结果为该区地温场和水-岩温度关系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平顶山矿区17对生产矿井的瓦斯地质特征,分析各矿井瓦斯含量、瓦斯压力和涌出量实测数据,总结了平顶山矿区瓦斯赋存分布规律。运用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厘清了区域构造演化、矿区和矿井构造对平顶山矿区瓦斯赋存分布的控制,提出了平顶山矿区瓦斯赋存的构造逐级控制特征:区域板块构造运动及演化奠定了平顶山矿区高瓦斯的基调;矿区构造李口向斜确定了矿区瓦斯东高西低、呈轴对称分布的总体规律;矿井构造主导矿井各煤层瓦斯赋存和矿井区域瓦斯赋存的差异性。研究成果为准确预测瓦斯赋存分布和预防煤与瓦斯突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淮南煤田潘谢矿区地温状况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淮南煤田潘谢矿区地温状况的初步研究 ,划出了矿区地温异常区的分布范围和主采煤层13-1的煤层底板一、二级高温区的分布范围 ,并对地温场的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 ,基底起伏和地下水活动特别是石炭—奥陶纪灰岩岩溶裂隙水是影响矿区地温场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根据攀枝花宝鼎矿区+900、+700、+500水平的地温分布特征,结合矿区地貌、水系、构造发育程度、地层岩性组合、覆盖层厚度、矿井采空区范围等条件,对该区深部地温的分布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其热源可能来自岩浆余热,但地温异常与矿区各地质特征有关,为老矿区深部煤炭资源的开发,防治地热灾害提供了地温依据。  相似文献   

6.
平顶山十三矿位于断块构造的凸起部位,矿井地温场与基底起伏有密切关系,地温异常的形成和地温场的变化是地壳深部的均匀热流上升至浅部时,因构造造成的岩石热导率侧向差异而形成的,是不均一传导传递的结果。梁北一井田地温场变化特点则与地下水对热量的对流传递有关,在岩溶较发育、承压水上升活动强烈的构造部位,地温梯度增高,形成地温异常.按照起决定作用的热传递方式划分矿山地温类型,前者属传导型地温场,后者属对流型地温场。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量调查数据对平顶山矿区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区内主要有地面变形、水资源系统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矿坑突水、瓦斯突出、水土流失等环境地质问题,其环境地质问题十分突出,已严重制约了矿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作者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平顶山矿区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措施.避免、减轻或得以治理.并对防治投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平顶山矿区地质环境条件和存在的问题,采用了大量调查数据对地质环境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充分展示了地质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平顶山矿区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防治投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厘清平顶山矿区首山一矿戊组煤高瓦斯压力成因,运用瓦斯赋存地质构造控制理论,根据平顶山矿区地质构造特征、矿井实测瓦斯参数、矿区地应力场特征等,分析了矿区瓦斯地质特征、区域地质构造形成与演化对矿区煤层瓦斯赋存与排放的控制作用、戊组煤成煤作用、变质作用及生烃过程,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首山一矿井田地质构造及地层特征、水动力条件对戊组煤层瓦斯压力及含量的影响。认为平顶山矿区东区为高地应力、高瓦斯压力赋存区;位于东区的首山一矿井田的构造特征和由巨厚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的戊组煤层顶底板岩石条件,弱的水动力条件,以及高水平挤压应力等形成独特的三维封闭型构造组合,是造成首山一矿戊组煤层高瓦斯压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吴益平  滕伟福  王浩  朱良峰 《岩土力学》2006,27(Z1):681-685
介绍了基于GIS斜坡监测信息管理、预测系统软件的设计思想和功能。该系统能够全面存储、分析处理、检索与监测有关的测试数据、地质、地物和施工设计信息等资料,并且具有图形可视化、报表制作、监测数据建模及预测等功能;系统采用客户/服务器结构,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功能齐全,其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以及系统架构设计合理,有助于实现斜坡工程的监测信息管理和预测评价。  相似文献   

11.
利用MAPGIS组件技术,实现了将隧道施工中采集的多源种类数据信息直接生成MAPGIS支持的平硐图形文件,并且能将平硐的图形信息和隧道采集数据进行连接与同时管理的功能。这充分发挥了GIS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优势,合理管理平硐基础空间信息资料,也解决了由手工矢量化和数字化采集等常规方式获取平硐图形信息工作量较大的缺点,以及平硐图形信息(空间数据)与采集的数据信息(属性数据)不能在一般非GIS系统中实现对应连接管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文杰  李秀玲  王坤  李春华 《地下水》2007,29(4):71-73,150
地热资源信息系统是地热资源管理的重要的技术手段.介绍了系统总体框架、数据库结构等,重点介绍了综合分析系统.该系统已经提供给天津地热管理部门使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Intranet网络及地热地理信息系统,为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帮助.该系统具有数据存储、数据查询、数据更新功能,涉及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开采监测等三个方面;具有空间查询及分析功能,图形信息与属性信息可以相互查询,也可以独立查询,空间分析功能包括资源量计算、资源开发评价等;自动制图功能,可自动绘制井身结构图、地层柱状图等多种标准图.  相似文献   

14.
一个准确的地热潜力评价模型有助于降低开发风险和减少投入。基于GIS平台,文章通过量化地热分布与周围控制因素的空间关系,构建信息量模型对云南腾冲地热潜力区进行评价。应用的公开数据包括地震震中数据、断层分布、布格重力数据、Landsat7 ETM+影像、航磁数据和SRTM高程影像;分别转换为古登堡-李斯特"b"值图、到断层距离图、到主地堑距离图、地表温度图、磁异常图和水系分布图。在构建数学预测过程中,提出结合信息量值的因子分析法检验影响因子独立性问题,保证评价可靠性。指数分析和面积比分析结果表明,信息量模型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地热潜力区评价。预测出尚未开发且面积较大的地热潜在区4处,分布于龙川江流域、南底河流域和怒江流域;统计出未开发地热田总面积为1835.6 km2,占整个研究区的6.72%。本研究可以为缺乏调查信息区域初步确定地热潜力区,降低经济风险。  相似文献   

15.
含煤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煤地质学和系统论结合的基础上提出含煤系统的概念。含煤系统的基本要素有:物源、聚煤环境、地下热流。有关的成煤作用包括:泥炭的原地堆积—异地搬运作用、地壳旋回运动所引起的埋藏作用和成煤阶段的热变质作用。这些基本要素和成煤作用必须在时间空间上相配置,才有可能形成有工业价值的煤层。含煤系统在时间上可以分为物质来源子系统、物质堆积子系统、埋藏变质子系统。在空间上可以分为若干低一级的与此含煤系统特征相似的含煤子系统   相似文献   

16.
世界直接利用地热资源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季生 《物探与化探》2001,25(2):90-94,101
介绍了自1990年以来对地热能研究和开发的现状,尤其是1995年在意大利如开的国际地热会议和1997年在日本召开的国际干热岩会议的有关信息,综述了近10a来世界地热研究和开发的进展,并希望通过对世界地热研究和开发现状的了解,促进我国地热资源的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昆明盆地已有逾百口地热开采井,分布密度极不均匀。由于科学管理和依法管理不够完善,导致在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环境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十几年的地热水动态监测数据处理分析研究,并结合现有开发现状,探究昆明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以供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地热资源开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热通常指那些能够为人类所开发和利用的地球内部的热资源。地热资源是可供工业、农业利用的生态型能源,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地热资源作为一种相对清洁的替代能源,对其进行开采评价有助于地热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以北京某地热井为例,从地热温度、矿物质含量、开采量及水质等方面对地热资源进行了评价。在水质评价中通过医疗应用评价、饮用矿泉水评价、生活饮用水评价等方面对地热资源的应用类型进行分析评价,其中医疗应用评价中对地热水的机械、温度、化学成份等的医疗作用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地理信息系统(GIS)历经多年的发展,应用领域不断的拓展,逐步应用到地下水、石油和地热的管理中。本文回顾和总结了针对GIS技术在地热领域的应用,分析了热储空间分析系统从两维到三维的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了今后地热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发展趋势,讨论了热储资源评价分析工具和相关算法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古堆泉是汾河流域内唯一的中低温地热泉,研究其水文地质特征、划定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是进行岩溶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地热水成因研究的基础。通过对古堆泉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地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和岩溶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分析,初步圈划了古堆泉岩溶地下水系统及其子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内地质结构复杂、火成岩侵入和隐伏断裂发育,总体上可以将其概括为南北和东西向均"三隆三陷"的地质格局;古堆泉岩溶地下水主要接受塔儿山、二峰山及中条山碳酸盐岩裸露区的降水入渗补给,南梁泉和海头泉是系统内2个岩溶地下水的局部排泄点,古堆泉是最终排泄点。根据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和岩溶地下水循环特征确定了古堆泉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及其水文地质性质,圈定的古堆泉岩溶地下水系统面积为2 942 km2,并进一步将其划分为4个相对独立的岩溶地下水子系统:塔儿山-九原山古堆泉岩溶水子系统、佛岭山-高显海头泉岩溶水子系统、中条山南梁泉岩溶水子系统、侯马盆地深循环岩溶水子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