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胡维阳 《吉林地质》2013,(1):140-142,145
电子地图中的三维立体地图随着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测绘技术,逐渐得到人们的青睐。三维立体地图就目前而言适合应用在表示空间现象的总体形态上,其中包括三维景观地图、虚拟仿真城市、三维地形图等。-而三维电子地图具有真实性、直观性、方位性及立体性等优点。文章详细地阐述了三维立体城市地图的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2.
樊文有  谢靖  卞州罡 《地球科学》2006,31(5):739-742
数字测图系统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根据MAPSUV生成的SUV文件数据, 基于二维电子地图的平面位置,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 直接将测量得到的地物空间、属性信息直观清晰地显示成三维虚拟地图, 从而实现测图成果的表现方式由二维到三维的转变.对数字测图成果三维模拟系统的设计原则整体结构、数据组织、系统功能做了详细的探讨.介绍了系统数据源、数据处理、模型库和纹理库建立以及三维可视化成果图的显示和输出.该系统集成了GIS、VRML、测绘等理论和技术, 具有数据建模, 场景漫游、属性查询等功能, 再现了二维数字地图的三维景观.测图成果3D模拟系统建模周期短, 工作量小, 可应用于城市规划、测绘、交通等许多领域.   相似文献   

3.
三维信息化模型是重大工程全生命周期建设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对于地质三维模型与建筑结构三维信息模型,通常由于数据结构问题难以统一,而且大部分停留在“可视化”,难以“可计算”、“可分析”。此外,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在三维地质建模方面通常进行大量的简化。本文基于目前先进的三维建模技术,提出了三维精细化地质模型与建筑结构三维模型融合的建模方法,实现了三维地质模型的快速、精细化建模。所建立的模型,统一在*.stl、*.obj及*.igs等标准化三维模型文件下,可方便地用于不同场景的三维模型可视化、分析及后续数值计算模型网格划分等。针对大型水电工程建设提出了水利工程信息模型的框架,并将其应用于索风营水利工程,实现了大坝精细化BIM及4个堆积体的精细化三维地质模型(LIM)的融合与信息化管理。本文研究对于实现水电工程信息化管理、稳定性分析、潜在灾害评估和预测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可视化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将地学信息二维数据转化为三维形式,特别是引入时间维的概念,在给出静态的地质景观三维虚拟场景的基础上动态模拟景观的形成过程,结合3DSMAX丰富的建模技术及强大的动画制作功能在地质景观演化方面做了初步探讨。以模拟长白山火山喷发及地貌视景仿真形成过程为例,就实体建模、视景漫游、动画设计等相关技术进行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5.
以数字化校园工程———“数字成都理工大学”为例,探讨利用航空影像和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获取基础空间地理信息的方法及途径。并采用三维建模软件Cyber C ity对建筑物进行三维建模。而对于复杂地物,采用三维地理信息系统IMAGIS软件建立单个模型,从而实现了成都理工大学校区的三维可视化虚拟重建和漫游。实践证明,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遥感影像,能够有效地获取大范围区域地表地物的三维信息,并快速地建立地面模型和三维景观。  相似文献   

6.
利用截面信息重构三维体是地质三维解释方法的重要发展方向,这里在研究最小表面积和最大体积法的基础上,吸取“最短对角线法”的优点,提出了最优路径(OP)算法,将二维截面的属性块自动连接成三维体,并与计算机图形交互技术结合,形成人机交互建模技术。该方法具有原理简单,易于实现和三角形连接效果较好等特点,对提高地质、物探数据解释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用Flash制作地质公园电子地图,成本低廉、交互性强、美观生动,对于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与宣传具有重要作用。详细阐述了用这种方法制作地质公园电子地图的优势,并以湖南古丈红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为例,从资料准备、地图显示与控制、地图查询、声音的插入等方面,说明了基于Flash的地质公园电子地图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8.
9.
基于MATLAB的地学可视化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用MATLAB软件实现地学可视化的各种可能性,包括曲面数据、体数据的可视化、地学建模、可视化系统的开发、虚拟现实和电子地图制作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建模的技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质体三维可视化模型具有形象、直观、动态、准确、信息丰富等特点,在指导地质找矿和矿山开发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及实用价值。文章对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建模的整个技术方法流程作了总结性阐述,并分析其技术关键,同时还进一步探讨了模型的分类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1.
With the evolution of mapping technology, electronic maps are gradually evolving from traditional 2D formats, and increasingly using a 3D format to represent environmental features. However, these two types of spatial maps might produce different visual attention modes, leading to different spatial wayfinding (or searching) decisions. This study designs a search task for a spatial object to demonstrate whether different types of spatial maps indeed produce different visual attention and decision making. We use eye tracking technology to record the content of visual attention for 44 test subjects with normal eyesight when looking at 2D and 3D maps. The two types of maps have the same scope, but their contents differ in terms of composition, material, and visual observation angle. We use a t test statistical model to analyze differences in indices of eye movement, applyi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to analyze the aggregation of fixation points and the strength of aggreg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aside from seek tim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2D and 3D electronic maps in terms of fixation time and saccade amplitude. This study uses a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aggregation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ixation poi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2D electronic map the spatial clustering of fixation points occurs in a range of around 12° from the center, and is accompanied by a shorter viewing time and larger saccade amplitude. In the 3D electronic map, the spatial clustering of fixation points occurs in a range of around 9° from the center, and is accompanied by a longer viewing time and smaller saccadic amplitude. The two statistical tests shown above demonstrate that 2D and 3D electronic maps produce different viewing behaviors. The 2D electronic map is more likely to produce fast browsing behavior, which uses rapid eye movements to piece together preliminary information about the overall environment. This enables basic inform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 to be obtained quickly, but at the cost of the level of detail of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However, in the 3D electronic map, more focused browsing occurs. Longer fixations enable the user to gather detailed information from points of interest on the map, and thereby obtain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environment (such as material, color, and depth) and determin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 However, this mode requires a longer viewing time and greater use of directed attention, and therefore may not be conducive to use ove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After summarizing the above research finding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future electronic maps can consider combining 2D and 3D modes to simultaneously display electronic map content. Such a mixed viewing mode can provide a more effective viewing interface for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in cyberspace.  相似文献   

12.
扈震  杨之江  马振强 《地球科学》2010,35(3):471-474
S-57是HIO“数字海道”测量数据传输的标准,已成为全球海道部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海道信息化建设,如何利用S-57海道数据实现三维可视化是“数字海道”有待解决的问题.基于S-57标准建立海道数据三维可视化模型,利用空间插值技术,优化数字海道的三维地形数据,同时建立三维对象的实时数据交换接口,真实反映海域内船舶的航行状况及电子海图对象的空间信息,为船舶监控、海上营救和海事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矿山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矿山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技术研究, 是“数字地球”、“数字矿山”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现代矿山信息化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几种常见的空间插值方法和目前比较流行的三维地质构模和可视化技术; 并针对我国矿山开采和工程建设的特点, 提出了矿山三维地质建模和可视化研究的方法和思路, 为我国矿山信息化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三维数字盆地构造-地层格架模拟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三维数字盆地构造-地层格架的生成、显示、矢量剪切和空间查询是实现盆地分析信息化和可视化的关键技术.根据几何学和机械变形原理,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eoView三维可视化地学信息系统平台上,研发出了通过二维地震解释剖面图、构造平面图、沉积相平面图和钻井柱状图生成真三维盆地构造-地层格架的计算机模拟和可视化技术,以及建立三维数字盆地的空间信息系统技术.这些技术作为三维盆地模拟、油气系统模拟、断层封堵性分析、精细油藏描述、水平井可视化设计和剩余油分布分析等软件的开发基础,已经在一系列科技攻关项目和工程项目中得到成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三维地质建模与找矿靶区优选是当前国际地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和数学建模方法,通过自主研发GeoCube三维矿产资源预测与评价软件,实现了栾川钼矿区三维地学信息定量化提取与集成。在此基础上,开展多种数学建模方法集成对比及其网格单元划分的不确定性分析,认为证据权法具有稳健的三维空间集成分析特征,其三维环境中的预测远景靶区为该区深部找矿定位、定量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为中国老矿山深部成矿定量预测技术方法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松嫩平原为例,开展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变化研究。该区包括白城市、松原市等10个市县,土地面积46930km2。半个世纪以来,该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湿地萎缩、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荒漠化迅速发展,制约该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多元遥感数据为空间数据源,以3S技术为支持,以1km×1km的栅格单元为最小信息图谱单元,构建地学信息图谱-空间分析模型,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的空间回归分析; 及土地利用格局空间变化趋势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到2019年该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与功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湿地、水域、草地的面积分别减少61.37%,52.45%和45.77%,盐碱地面积增加21.76%。盐碱荒漠化将进一步扩张。因此,必须及早制订相应的对策与方案。
文章将地学信息图谱方法与空间分析方法相融合,构成地学信息图谱-CA­Markov耦合模型,以栅格图谱数据-元胞图形数据进行模型运算,将复杂的、变化的生态景观特征以图谱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使研究的全过程实现了栅格化、数字化、空间化、动态化和图谱化。  相似文献   

17.
地学模拟技术的一个发展方向是与地学过程分析密切结合,另一个发展方向是与数据可视化技术相结合。前者试图通过使用各种数学方法模拟地学随机现象,并对这些不良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地学问题进行定量化描述;后者运用计算机的三维可视化功能,在三维环境下将空间信息管理、地学解译、空间分析、地学统计与预测、三维图形可视化等技术相结合,实现计算可视化、分析可视化、过程可视化、结果可视化和决策可视化,并用于地学分析。回顾了地学中计算机三维地学建模技术、地质统计学和地学非线性现象模拟方法,并对该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加强地学模拟的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实践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