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本文确立了Au(Ⅰ)、Au(Ⅲ)氯络合物的电子结构与它们在不同吸附剂上的吸附能力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形成次生金矿床的原因之一是Au(Ⅲ)离子在特定矿物上的选择性吸附,使Au(Ⅰ)离子发生失衡反应而形成金属金。  相似文献   

2.
设计合成了含有丹磺酰基团的铜离子荧光探针a,该探针在水溶液中(含有1%的DMSO)对铜离子识别和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该识别是以丹磺酰基团的荧光发射的蓝移和微弱猝灭为响应信号,并且对其它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离子(如K+、Na+、Mg2+、Ca2+等)以及过渡金属离子Cr3+、Mn2+、Fe3+、Co2+、Ni2+、Zn2+、Cd2+、和Ag+等都没有识别响应。  相似文献   

3.
西藏拿若矿床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多龙矿集区内,继多不杂、波龙斑岩型矿床和铁格隆南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之后,又一个具有重要勘查和研究意义的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研究拿若矿区绿泥石矿物学和化学成分特征,探讨矿床成因及找矿勘查意义。拿若矿区内广泛发育绿泥石化蚀变,根据绿泥石野外产出状态,可将其分为三大类:Ⅰ—角砾岩筒中作为胶结物的绿泥石,Ⅱ—斑岩体中蚀变绿泥石,Ⅲ—长石石英砂岩中石英颗粒间绿泥石。三类绿泥石存在明显空间分布规律,Ⅰ类位于矿区南西部,Ⅱ类在矿区中部和北东部,Ⅲ类主要分布在两者之间(部分不在该范围)。电子探针研究结果表明,Ⅰ类绿泥石含有高AlⅣ、Fe2+/(Fe2++Mg2+)和FeT/(FeT+Mg)值(分别是0.85、0.52、0.59),Ⅱ类绿泥石这几项参数值较低(分别是0.76、0.42、0.48),Ⅲ1类绿泥石(空间上位于Ⅰ和Ⅱ中间的部分)最低(分别是0.75、0.31、0.4)。计算的三类绿泥石形成温度表明Ⅰ类形成温度最高(平均231℃),Ⅱ类较低(平均199℃),Ⅲ1类形成温度最低(平均193℃)。Ⅲ1类形成温度值接近Ⅱ类,可能是因为长石石英砂岩中绿泥石主要为斑岩体的热液蚀变矿物。这表明矿区内存在两个不同的热源区,也说明角砾岩筒是斑岩体形成之后不久,在矿区南西的另一期热液作用下形成的热液隐爆角砾岩。研究还发现斑岩体中绿泥石AlⅣ、Fe2+/(Fe2++Mg2+)和Cr/Ti值与矿石Cu、Au品位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表明绿泥石这几项参数可以作为寻找斑岩型矿床富矿体的指示标志。另外斑岩体和角砾岩筒中Cr/Ti比值与矿石Cu、Au品位的正相关性,是因为Cr、Ti离子与Cu离子具有亲和性而致。矿区内厚大的工业矿体主要位于矿区中部斑岩体中,矿区南西的角砾岩筒矿化较弱,矿体不连续。矿区内巨型角砾岩筒和角岩化的发育预示了南西部具有寻找隐伏斑岩型矿体和角砾岩型矿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俞祖根  王虹 《岩矿测试》1991,10(1):9-12
本文研究了TSC大孔螯合树脂对贵金属Pt(Ⅳ)、Pd(Ⅱ)、Au(Ⅲ)和贱金属Cu(Ⅱ)、Pb(Ⅱ)、Zn(Ⅱ)、Fe(Ⅲ)、Al(Ⅲ)等的吸附特性。测定了树脂在不同酸度下对Au(Ⅲ)、Pt(Ⅳ)、Pd(Ⅱ)的饱和吸附容量。研究结果表明,该树脂可从稀HCl、稀王水溶液中定量吸附Au(Ⅲ)、Pt(Ⅳ)、Pd(Ⅱ),而贱金属离子则不被吸附。吸附在树脂上的Au、Pt、Pd可被5%硫脲溶液洗脱,洗脱液中的Au、Pt、Pd可分别用火焰和无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标准加入回收率为97—107%。通过对MGI-Au-07,MCM-02标准样品和其它样品的测定,说明应用本法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亚硝基R盐负载树脂分离富集测定样品中的金铂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鲍长利  刘红艳  张凯  周波  刘丹 《岩矿测试》2002,21(4):287-290
以亚硝基R盐作为螯合剂制备了负载树脂,研究了用该树脂分离富集Au(Ⅲ)、Pt(Ⅳ)和Pd(Ⅱ)的最佳条件。当pH为2.0时,溶液中Au(Ⅲ)、Pt(Ⅳ)和Pd(Ⅱ)的氯络阴离子被吸附富集在树脂上,吸附率94%~96%,而大部分常见的贱金属离子在上负载树脂柱前上阳离子交换柱得以分离。用0.1mol/LHCl-30g/L硫脲溶液以0.5mL/min的流速对被吸附的Au(Ⅲ)、Pt(Ⅳ)和Pd(Ⅱ)进行洗脱,洗脱率96%,最后用原子吸收光谱法进行测定。方法经标样分析验证,结果与标准值相符,对含量为10-6水平的Au(Ⅲ)、Pt(Ⅳ)和Pd(Ⅱ),6次测定的RSD分别为5.2%、8.4%和6.9%。  相似文献   

6.
编辑部 《岩矿测试》2020,(2):I0001-I0004
新型荧光探针的设计、制备并应用于复杂样品特别是生命样品中微量金属离子的测定是分析化学研究的最活跃领域之一。碳点(carbondot,CD)由于具有优异光学性能,用于构建新型荧光探针已受到广泛关注。利用不同原料制备高性能荧光CD的合成方法,通过CD与目标分析物的特异性作用应用于测定复杂样品中微量金属离子,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鉴于此,该文对CD的合成原料、合成方法、荧光探针的构建方式及其在测定微量金属离子中的应用进行了评述。该文提出,发展新型检测模式、设计合成新的CD荧光探针并据此建立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可用于复杂样品分析的新方法,是开展CD在分析化学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7.
泥堡金矿床为黔西南地区新近发现的又一个重要的卡林型金矿床,显微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显示,含砷黄铁矿是其主要的载金矿物。在详细的野外调研和室内观察的基础上,将该矿床中的载金含砷黄铁矿分为3种类型,即环带状含砷黄铁矿(PyⅠ)、胶状含砷黄铁矿(PyⅡ)和生物结构状含砷黄铁矿(PyⅢ)。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主微量元素测定结果显示,PyⅠ明显存在继承核和增生环带,内核富S、Fe,贫Au、As、Ag、Cu等中低温成矿元素,为沉积成因或成矿前热液成因黄铁矿;增生环带则相对贫S、Fe,富Au、As、Ag、Cu等中低温成矿元素,为主成矿期热液成因黄铁矿。PyⅡ和PyⅢ均为均质结构,具有富Au、As、Ag、Cu等中低温成矿元素及贫S、Fe的特点,类似PyⅠ的增生环带,应与PyⅠ的增生环带为同一成因类型,可能是同期形成的。毒砂中普遍富As,而贫Au、Ag、Hg、Cu等元素,应为成矿热液晚期的结晶产物。综合分析认为,泥堡金矿床载金矿物的结晶顺序为:贫砷的沉积成因或早阶段热液成因黄铁矿(PyⅠ内核)→含砷黄铁矿颗粒+含砷黄铁矿环带(PyⅠ增生环带)→毒砂。矿床中Au、Ag、As、Cu等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燕山晚期的岩浆热液系统。  相似文献   

8.
尾若金矿位于南盘江盆地西北部,是烂泥沟金矿区外围的小型金矿床,找矿潜力较好。该矿床的黄铁矿按其矿物组合和脉体穿插关系可划分为浸染状黄铁矿阶段(S1)和细脉状石英-黄铁矿阶段(S2)。为了查明该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和硫化物中硫的来源,在金属硫化物组构特征观察的基础上,采用了电子探针(EPMA)和原位硫同位素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金属硫化物中Au、As、S、Fe等元素的含量和δ34S组成。结果表明,尾若金矿床的载金矿物为含砷黄铁矿和毒砂,金主要以纳米级自然金(Au0)形式存在,少部分以固溶体(Au+)形式存在。该矿床的硫同位素值介于10.6‰~14.0‰之间,2个阶段形成的硫化物具有较为相似的硫同位素值,表明2期热液中硫的来源相同,均来自于海相硫酸盐,TSR(热化学还原作用)是尾若金矿床硫酸盐的还原机制。  相似文献   

9.
南瓜地土壤地球化学异常以As、Sb、Au、Ag为主,圈定Ⅰ类异常(Au、Sb、As)一个,Ⅱ类金异常2个.异常中心明显,浓度高,连续性好,沿闪长岩岩体及接触带分布.而线性构造与矿点叠合处即是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用meso-四(4-三甲铵苯基)卟啉荧光熄灭法测定痕量Au,对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该体系稳定,25ml体积中Au量0~0.1μg时与△F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ng/ml。对于0.08μgAu测定12次,其RSD为2.3%。方法已应用于金矿中痕量Au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水杨基萤光酮-CTMAB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采用水杨基萤光酮(SAF)与金属离子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形成三元配合物,使试剂SAF荧光猝灭而测定金属离子的方法已有不少报道。但利用Ga—SAF—CTMAB形成三元配合物导致SAF荧光猝灭而测定Ga的方法尚未见报道。我们发现,SAF—CTlWAB体系在400nm处有最  相似文献   

12.
淬火高温溶液中金氯配合物的喇曼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一项用喇曼光谱方法直接测定淬火高温氯化物溶液中金氯配合物形式的研究成果。实验结果表明:在100MPa和450℃以上实验后的淬火溶液中存在Au(Ⅲ)和 An(Ⅰ)的金氯配合物,虽然高温时[AuCl_2]~-配合物的稳定性显著增加,但[AuCl_4]~-在500℃的溶液中仍是存在的,只是其结构形式可能有所改变。本实验的物理化学参数(300—500℃,100MPa及0.1—1mol NaCl溶液)接近天然热液金矿的成矿条件,因此,有理由认为Au(Ⅰ)和Au(Ⅲ)的两种配合物均对热液成矿过程中金的活化迁移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大水沟碲矿床是迄今为止世界唯一碲独立矿床,此类矿床的找矿成为目前研究的一大难题。对研究区域开展1:5万水系沉积物取样,元素分析测试方法采用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原子吸收法(AAS)和发射光谱法(ES)。研究区内Te、Au和Ag均富集,分布极不均匀,局部成矿的可能性很大;而大水沟碲铋矿床及其附近,Te、Bi、Au、Ag的含量均不高,异常均不明显。Te与Bi、Au、Ag存在显著相关性,以Te-Bi-Au-Ag共生元素组合作为碲铋矿找矿的指示元素,w(Te+Bi)/w(Au+Ag)比值异常作为碲矿化异常信息,能有效圈定实质意义的碲铋矿致异常,也为碲铋矿提供新的找矿线索与方向。综合比值异常、地质及构造等信息,选取5个碲铋成矿最有利地段,在部分区域开展异常现场查证时发现有富含Te-Bi的黄铁矿脉(化)。  相似文献   

14.
含金毒砂中晶格金的确定及其形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电子探针(EPMA)和高分辨透射电子图像(HRTEM)分析技术,对湖南黄金洞金矿含金毒砂进行了背散射电子图像、X-射线面扫描、定量微区分析、线分析以及高分辨晶体结构观测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含金毒砂中没有发现纳米级乃至更小粒级的超显微包体金,毒砂晶格完整,无任何“异构体”,Au散布于整个毒砂颗粒中,以晶格金形式存在。此外,金含量在不同的生长环带中有显著变化,表明Au是在毒砂形成过程中进入其晶格的。金的加入导致毒砂晶体结构中(100)面网间距局部变宽,晶胞参数也发生了微弱变化,a轴变长。详细分析认为,Au主要是以Au~(3+)替代Fe~(3+)进入AsS~(3-)八面体空位中的,Eh值变化可能是控制毒砂中晶格金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三道湾子金矿位于大兴安岭燕山期成矿带东南部,属于典型的富碲贫硫石英脉型金矿。以此为例,研究了该类矿床矿床原生晕的分布特征,并采用格里戈良分带指数的改进方法计算了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和分带指数,目的是揭示该类矿床的勘查地球化学特征,并为该矿区进一步找矿指明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Mo-Sb-Pb-As-Bi-W-Zn-Ag-Cu-Hg-Te-Au。[w(As)·w(Sb)]/[w(Au)·w(Zn)]、[w(Sb)·w(Mo)]/[w(Au)·w(Zn)]、[w(As)·w(Sb)·w(Mo)]/[w(Au)·w(Cu)·w(Zn)]等分带性指数指示主成矿元素Au、Ag在130中段下方异常形态尚未封闭,Ⅰ号矿体深部仍有找矿的潜力,矿石品位会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6.
在0.24mol/L酒石酸钾钠-0.15mol/L KOH及pH 9.2的NH_4Cl-NH_3·H_2O介质中,Au(Ⅲ)与四(4-三甲铵苯基)卟啉(简称T(4TMAP)P)的配合物于-1.72V(vs·SCE)处产生一灵敏的吸附波,波高与Au浓度在0.001~0.25μg/ml内呈直线关系。用泡沫塑料分离富集后,测定地质样品中的痕量Au,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矿物吸附金的实验研究及其在红土型金矿形成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Au(Ⅲ)-氯化物和Au(Ⅰ)-硫代硫酸盐被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针铁矿、褐铁矿及黄铁矿的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矿物对AuCl4^-的吸附作用显著大于Au(S2O3)2^3-,粘土矿物对金的吸附能力,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含铁矿物中,黄铁矿>针铁矿>褐铁矿。矿物对金的吸附作用与矿物结构和金的存在形式有关,即受矿物表面基、金组分的稳定性和位阻的影响;天然雨水中所含微量H2O2是Au、黄铁矿等不同矿物氧化-还原的催化剂,可加速地表岩(矿)石的风化氧化过程和Au的溶解与迁移。雨水对红土中的Au具有一定的淋滤浸取能力。红土型金矿形成于富Cl^-、SO4^2-的酸性、氧化的水化学环境,含金黄铁矿等硫化物的氧化不仅直接导致了Au的溶解和酸的释放,而且其反应产物Fe^3 、S2O3^2-等为Au的氧化、溶解和迁移提供了氧化剂和络合剂,并促进Au的溶解和迁移;Au主要以硫代硫酸络合物、氯化络合物及其水合物的形式进行迁移;硫代硫酸根的氧化和风化壳下部的还原作用是导致金络合物失稳、Au被其他矿物吸附和沉淀富集的主要因素。矿物对金的吸附在红土型金矿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聚氨酯泡塑对不同价态金吸附性能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聚氨酯泡沫塑料对不同价态金的吸附行为,选择了泡塑吸附和硫脲解脱以及用原子吸收法测定的最佳条件。方法已应用于黄铁矿和毒砂单矿物中价态金的测定,黄铁矿中各价态金的加和与总金量相符,加标回收实验Au(Ⅲ),Au(Ⅰ),Au(0)的回收率分别为98=5%,98.8%和104%,为矿样中痕量金的价态分析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拿若铜(金)矿床是多龙矿集区内继多不杂斑岩铜(金)矿、波龙斑岩铜(金)矿之后又一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的大型斑岩型矿床。作者以矿区探矿工程分析数据为基础,研究各成矿元素空间分布规律。成矿元素在垂向上的分带特征不明显,在平面上分带特征较显著,表现为自矿区中心ZK0001,向南西方向具有Cu+Au-Cu(Au、Ag)→Cu(Ag、Au)-Cu(Ag)的分带特征。同时,矿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显示,从0线开始至31线(北东→南西)具有Mo、Cu→Mo(Cu、Au)→Cu、Au(Ag、Mo、Pb)→Pb→Pb、Zn分带特征,显示物质来源和热源位于0线附近,成矿流体是以0线、7线一带向四周运移,并具有从北东向南西方向运移的特点。通过矿床地质特征、元素分带特征研究,建立了矿区地球化学勘查模型。  相似文献   

20.
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金的赋存状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电子探针背散射电子图像、波谱和能谱分析技术,对贵州水银洞卡林型金矿床原生富矿石中的含砷黄铁矿Au、As等元素含量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有两种金的赋存形式:①不可见金,主要赋存在含砷黄铁矿之中,Au与As之间呈楔形分布关系,推测金以化学结合态金(Au )的形式进入含砷黄铁矿的结构;②显微-次显微自然金颗粒(0.1~6 靘),分布在含砷黄铁矿的边缘.提出含金-砷黄铁矿的形成可能与含Au热液-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含Fe碳酸盐矿物溶解释放Fe有关,含Fe碳酸盐赋矿围岩是形成高品位、大型卡林型金矿床最重要的控制因素之一,与去碳酸盐化有关的碳酸盐脉可能是寻找深部隐伏卡林型金矿体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