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活动断裂带常是大地震的发震构造,并诱发地质灾害,产生黏滑位错和蠕滑变形,并形成断裂破碎带,进而对城市和工程安全直接造成威胁。因此,厘定活动断裂的空间几何展布、活动性对工程地质研究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遥感解译、错断地貌、槽探和14C测年,对怒江断裂带邦达断裂中段的发育分布特征与活动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邦达断裂中段在1457±51 a BP/1598±47 a BP 发生过古地震事件,为引发中强地震的全新世活动断裂。断裂活动主要受控于川滇菱形块体的南向逃逸挤出和印度板块NEE向直接挤压作用,表现为走滑兼有逆冲分量的高角度活动断裂。该研究为了解怒江断裂带邦达断裂中段活动性和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鲜水河断裂带全新世活动性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西南山区一条现今活动强烈的大型地震断裂。本文在系统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野外地质调查, 综述了鲜水河断裂带空间展布特征、活动性质及强度、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地震危险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前人研究结果表明, 鲜水河断裂带以惠远寺为界可分为两段, 进一步可细分为八段;断裂带全新世以来以左旋走滑为主, 兼具逆冲性质;整条断裂现今走滑活动速率约为10mm/a左右, 垂向变形在2mm/a以内;其中断裂带北西段活动速率为10~20mm/a, 南东段则小于10mm/a, 一般为5mm/a左右;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 地震活动性北西段明显高于南东段, 强震迁移呈明显的跳跃式特征并具有原地复发性质;断裂带历史地震地表破裂特征与玉树地震所报道的地表破裂特征一致;断裂带地震危险性评价具很多不确定因素, 研究程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3.
青藏铁路唐古拉山-拉萨段全新世控震断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表调查表明,沿青藏铁路唐古拉山-拉萨段存在5条重要的全新世控震断裂带,从北到南分别是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带、安多盆地北缘断裂带、崩错断裂带、谷露西缘断裂带和当雄-羊八井断裂带.构造-地貌和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北部的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和安多盆地北缘断裂带的活动强度相对比较小,平均垂直活动速率约为0.2~0.5mm/a.南侧的谷露西缘断裂带和当雄-羊八井断裂带的全新世垂直活动速率为约(15±0.5)mm/a.而中部的崩错走滑断裂带的活动强度最大,晚第四纪期间的走滑速率可达(11±4.5)mm/a.全新世断裂活动和古地震研究表明,其中温泉盆地西缘断裂带、安多盆地北缘断裂带、崩错断裂带的西北分支、当雄-羊八井断裂带的当雄段等区域未来发生强震的概率相对更大.  相似文献   

4.
黄小巾  吴中海  黄小龙  罗睿洁 《地球科学》2018,43(12):4651-4670
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的程海-宾川断裂带是一条正断与左旋走滑运动兼具的复合型活动断裂,起着调节青藏高原内部物质向东挤出的重要作用,并控制着区域的主要强震活动.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利用遥感影像和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数据提取该区的关键构造地貌信息,对其第四纪分段活动性及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程海-宾川断裂带的第四纪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及空间差异性.其北段的金官-程海盆地主边界断层以正断层活动性质为主,并具有整个断裂带上最高的垂直活动速率;中段的期纳断裂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且具有最高的走滑活动速率;南段宾川盆地东缘边界断裂也以正断层活动为主,但垂直活动速率略低于北段.总体上看,程海-宾川断裂带第四纪期间的垂直活动性由北往南降低,水平走滑活动性由中段往南北两端降低.在活动强度方面,程海-宾川断裂带百万年尺度的长期活动速率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垂直活动速率主要集中在0.09~0.69 mm/a,水平走滑速率在0.20~1.40 mm/a.整体而言,程海-宾川断裂带中多数断裂的第四纪活动性以"中等"和"弱"为主.但历史地震活动表明,其不同段落上的未来强震活动趋势值得关注,尤其是历史强震活动相对空缺的中南段.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巴颜喀拉块体内部构造变形特征,基于地震地质调查和新年代学方法研究了五道梁-长沙贡玛中段的最新活动性.地质地貌和探槽揭露的证据显示,五道梁-长沙贡玛断裂中段为全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也表明其作为巴颜喀拉块体内部的主干断裂之一,具有孕育和发生强震的构造条件.该断裂中段的最晚一次古地震事件发生在(4 409~4 225)a BP之后,距今可能超过千年;而且近两年来断裂中东段小震活动频繁,2020年4月1日发生了5.6级中强地震,其未来的地震危险性需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6.
东昆仑南部西大滩断裂的地震鼓包及形成时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昆仑山南部西大滩与东大滩谷地,沿西大滩活动断裂发育大量串珠状斜列分布的地震鼓包,与不同类型的地震破裂、地震楔、地震陡坎和地震凹陷伴生,在探槽剖面表现为全新世砂土层和晚更新世砾石层的背斜褶皱变形;地震鼓包长轴走向290°~300°,与西大滩活动断裂呈10°~20°交角,锐角指示西大滩断裂左旋走滑运动方向。对探槽剖面不同层位的沉积物、断层破碎带和地震崩积楔分别取样,进行热释光和光释光测年,发现西大滩断裂的地震鼓包主要形成于全新世早期,对应于10.2ka BP、8.6~8.7ka BP、7.0ka BP、6.10ka BP4期古地震事件。估算西大滩断裂全新世早期强烈地震的复发周期为0.9~1.7ka,断裂左旋走滑速率为5.3~10.0mm/a,平均约7.7mm/a。全新世晚期西大滩断裂的构造活动性显著减弱,强烈地震向南迁移至库赛湖断裂。  相似文献   

7.
裂变径迹研究三峡九湾溪断裂带断裂时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峰  王世杰 《地球化学》2000,29(2):162-166
九湾溪断裂带位于三峡工程大坝西南 18 km处。利用从断裂带中的断层泥、断裂壁岩和断裂围岩内选出的 磷灰石,进行裂变径迹断代学研究,并对径迹长度的频率分布进行统计测量。研究证实:九湾溪断裂带发生断裂时期 为距今(0. 33 ± 0. 04) Ma,与它周边围岩形成时代(25. 74±1. 9) Ma截然不同。通过各种绝对年龄结果的对比分析, 均未见到全新世以来有明显的活动迹象,由此确认九湾溪断裂活动性对三峡枢纽工程并不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8.
阿尔泰山活动断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沈军  李莹甄  汪一鹏  宋方敏 《地学前缘》2003,10(Z1):132-141
文中介绍了位于亚洲腹地阿尔泰山地区的活动断裂。中国阿尔泰山 (阿尔泰山西南麓 )和蒙古阿尔泰山 (阿尔泰山的东麓 )以NNW向大型走滑断裂为主 ,科布多断裂是阿尔泰山东麓的一条主要NNW向走滑断裂 ,长度近 70 0km。第四纪中晚期右旋走滑速率可达 6 10mm/a ,其上发现有长逾2 0 0km的古地震形变带。富蕴断裂则是阿尔泰山西南麓的一条主要NNW向断裂 ,中晚第四纪的走滑运动速率为 (4± 2 )mm/a ,在中国阿尔泰山的西端还发育规模相对较小的NNW向右旋走滑断裂 ,中晚第四纪走滑速率为 (2± 1)mm/a。中国阿尔泰山 (阿尔泰山的西南麓 )还发育NWW向右旋走滑逆断裂 ,其规模相对较小 ,至中国阿尔泰山西端NWW向的额尔齐斯断裂具有明显的右旋走滑性质。蒙古阿尔泰山的南端则发育近东西向的左旋走滑逆断裂。在与戈壁阿尔泰山交汇部位 ,左旋走滑运动具主导作用。戈壁阿尔泰山发育的戈壁阿尔泰断裂带断续延伸可达 10 0 0km以上 ,目前的研究认为 ,其滑动速率为 12mm/a。其中的博格德断裂上 195 7年发生了戈壁阿尔泰 8.3级地震 ,形变带长约 2 5 0km。阿尔泰山活动断裂的规模、运动强度和强地震活动表明这里不仅受到遥远的印度板块北向推挤作用的影响 ,而且受到较近的地球动力学过程的影响或控制。  相似文献   

9.
在系统收集整理前人成果资料基础上,结合基础地质和遥感解译,对泛长三角地区的主要活动断裂及其活动性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并根据区域主要断裂的活动性与历史地震活动特征,进一步分析指出了该区需要特别关注的潜在震源区和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差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主要发育38条活动性相对显著的活动断裂带,并以北东和北西走向两组活动断裂为主,前者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后者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其次为近东西走向,活动性较弱。进一步结合历史地震活动信息分析发现,其中的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是区域上主要的控震构造和发震断层,其次是北西向断裂,这两组不同走向断裂带的交汇部位常常是地震发生部位,其中最显著的控震断裂是北东向的郯庐断裂与北西向的无锡-宿迁断裂。   相似文献   

10.
谢卓娟  李山有  吕悦军 《地球科学》2015,40(10):1755-1766
滇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是我国大陆构造活动强烈且强震频发地区之一.通过分析b值与地壳应力分布状态的负相关关系, 采用最大似然法对该区进行b值空间扫描, 并结合区域地震构造背景以及活动断裂特征, 分析该区b值空间分布沿各断裂带的空间差异性, 反映区内不同断裂带以及同一断裂带不同现今应力积累水平与活动习性的差异, 从而反映出地震危险性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滇西南地区b值处于0.3~1.2之间, 平均b值为0.576, δb值为0.046;区内断裂带与断裂带不同段落的b值分布极其不均匀, 澜沧江断裂南段、怒江断裂带等断裂处于研究区低b值区域, 目前处于相对较高的应力状态, 未来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大; 而哀牢山断裂带、龙陵-瑞丽断裂带的西段和东段等断裂处于研究区高b值区域, 目前处于相对较低的应力积累水平, 未来以小震活动为主.该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供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和地震活动性中长期预测研究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龙泉山断裂带隐伏断层氡气特征及其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泉山断裂构造带作为龙门山推覆带的前陆隆起,严格控制了成都平原东边界,其活动性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对龙泉山断裂带的氡气进行测量,可以有效地判断隐伏断层的位置及其活动性。测量结果显示,龙泉山断裂带北段东坡活动性强于西坡,主断层的活动性明显强于边缘隐伏断层,4条断层的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合兴场断层红花塘断层龙泉驿断层松林场断层。龙泉山断裂带同一条断层在地表由多个破碎带组成,其氡气异常特征与断层活动性和破碎带特征呈正相关性,即断层活动性越强,氡气异常特征越显著。龙泉山断裂带氡气平均异常浓度是背景值的9.6倍,将各异常带峰值浓度与背景值进行对比分析,大致归纳出了龙泉山地区隐伏断层活动性的相对判别标准。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及对各断陷典型地震剖面和构造发育史剖面的综合研究,系统探讨了研究区深大断裂对断陷盆地群的控制作用。以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板块拼接带、赤峰-开原超岩石圈断裂为边界,将研究区自南向北分为辽西盆地区、辽北盆地区和吉西盆地区等3个一级构造分区;根据控盆断裂及其断陷盆地群的时空分布、断陷构造样式、不同时期伸展量等特征将辽北盆地区分为西部、中西部、中东部等3个二级断陷区。西拉木伦河断裂控制了西部区断陷的形成和分布;嫩江—八里罕断裂和孙吴—大庆—阜新断裂对中西部断陷区的控盆效应大体相近;孙吴—大庆—阜新断裂与佳木斯—伊通断裂共同对中东部断陷区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昌图断陷主要受佳木斯—伊通断裂所控制。辽北盆地区主要表现为双断式地堑,断陷群的形成和分布不仅受北北东向断裂控制,也受到近东西向的西拉木伦河断裂和赤峰—开原断裂重新活动的控制。中西部断陷区伸展率具有从九佛堂组沉积期—沙海组沉积期—阜新组沉积期依次减小的变化规律。中东部断陷区与中西部断陷区存在明显差异,NNE向与近EW向深大断裂对两区构造分区控制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Neodani fault, which was last activated at the time of the 1891 Nobi earthquake (M8.0), were examined through field survey and experiments. A new exposure of the fault at a road construction site reveals a highly localized feature of the past fault deformation within a narrow fault core zone. The fault of the area consists of three zone units towards the fault core: (a) protolith rocks; (b) 15 to 30 m of fault breccia, and (c) 200 mm green to black fault gouge. Within the fault breccia zone, cataclastic foliation oblique to the fault has developed in a fine-grained 2-m-wide zone adjacent to the fault. Foliation is defined by subparallel alignment of intact lozenge shaped clasts, or by elongated aggregates of fine-grained chert fragments. The mean angle of 20°, between the foliation and the fault plane suggests that the foliated breccia accommodated a shear strain of γ<5 assuming simple shear for the rotation of the cataclastic foliation. Previous trench surveys have revealed that the fault has undergone at least 70 m of fault displacement within the last 20,000 years in this locality. The observed fault geometry suggests that past fault displacements have been localized into the 200-mm-wide gouge zone. Gas permeability analysis of the gouges gives low values of the order of 10−20 m2. Water permeability as low as 10−20 m2 is therefore expected for the fault gouge zone, which is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lower than the critical permeability suggested for a fault to cause thermal pressurization during a fault slip.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柯坪断隆断裂构造分析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柯坪断隆内断裂发育,笔者根据野外及地震数据对各主要断裂和二级断裂进行了分析,认为柯坪塔格断裂形成于晚第三纪,沙井子断裂早期与柯坪塔格具有不同的发育历史,阿合奇断裂形成于挤压而非走滑的背景下,皮羌断裂和印干走滑断裂其实是协调作用的捩断层。萨尔干断裂是一条假走滑断层,实际上应该是一条撕裂断层。在挤压背景下形成了二类主要的断裂构造组合样式;叠瓦推覆体、构造窗。笔者认为柯坪断隆上的构造其实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远程碰撞造山和板内变形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5.
The Salado River fault (SRF) is a prominent structure in southern Mexico that shows evidence of reactivation at two times under different tectonic conditions. It coincides with the geological contact between a structural high characterized by Palaeozoic basement rocks to the north, and an ~2000 m thick sequence of marine and continental rocks that accumulated in a Middle Jurassic–Cretaceous basin to the south. Rocks along the fault within a zone up to 150 m across record crystal-plastic deformation affecting the metamorphic basement of the Palaeozoic Acatlán Complex. Later brittle deformation is recorded by both the basement and the overlying Mesozoic sedimentary rocks. Regional features and structural textures at both outcrop and microscopic scale indicate two episodes of left-lateral displacement. The first took place under low-to medium-grade P-T conditions in the late Early Jurassic (180 Ma)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40Ar/39Ar ratios from muscovite within the fault zone; the second occurred under shallow conditions, when the fault served as a transfer zone between areas with differing magnitudes of shortening north and south of the fault. In the southern block, fold hinges were dragged westward during Laramide tectonic transport to the east, culminating in brittle deformation characterized by strike–slip faulting in the Mesozoic sedimentary rocks. North of the fault, folds are not well defined, and it is clear that the fold hinges observed in the southern block do not continue north of the fault. Although the orientation and kinematics of the SRF are similar to major Cainozoic shear zones in southern Mexico, our new data indicate that the fault had become inactive by the time of Oligocene volcanism.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东缘断裂是华北盆地西边界的控制性断裂,对研究华北盆地中-新生代油气藏、地震分布及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太行山东缘断裂南支断层几何学、运动学的详细研究以及对断层泥的X射线衍射分析、K-A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确定了太行山东缘断裂为枢纽性质正断层,山一系列北北东走向正断层组成,呈左阶阶梯状展布,断层活动时间为113.42±2.31 Ma。断裂在新生代再次活动,形成多幕式的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17.
鲜水河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是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大型活动断裂带之一。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康定段未来几十年内发生破坏性强震的风险较高。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国家重大交通基础建设工程——川藏铁路,将在康定折多山地区直接穿越鲜水河活动断裂带。本研究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地质地貌解译和详细的野外构造地质填图,新发现一条发育于色拉哈断裂和折多塘断裂之间折多山花岗岩体内的长约24km的全新世活动断层,该断裂空间上可分成北、中、南三段,呈(正滑)左旋右阶雁行状排列,并将其命名为“木格措南断裂”。该活动断裂的发现对完善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康定段的精细几何图像和构造组合特征,准确评价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危险性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川藏铁路施工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应用构造运动学理论,以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对汤原断陷基底和各断块体的运动特征进行研究,证实断陷内第Ⅳ块体的基底伸展量最大,第Ⅴ块体的基底伸展量最小;通过对15个块体的实例计算总结出不同构造、不同时期断块体的翘倾运动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汤原断陷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藏类型。伸展运动和压扭性挤压运动形成构造油气藏,伸展运动早、中期在向斜部位形成岩性油气藏,断块体翘倾运动和抬升剥蚀作用形成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19.
应用构造运动学理论,以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对汤原断陷基底和各断块体的运动特征进行研究,证实断陷内第Ⅳ块体的基底伸展量最大,第Ⅴ块体的基底伸展量最小;通过对15个块体的实例计算总结出不同构造、不同时期断块体的翘倾运动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汤原断陷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藏类型.伸展运动和压扭性挤压运动形成构造油气藏,伸展运动早、中期在向斜部位形成岩性油气藏,断块体翘倾运动和抬升剥蚀作用形成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