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青岩地区下-中三叠统发育齐全,化石丰富,尤其是中三叠世“青岩动物群”,具有生物辐射性质.为了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后的生物复苏及辐射过程,对该区下、中三叠统剖面进行了实测,并从沉积学、古生物学上进行了系统研究.识别出5个牙形石带:Neospathodus dieneri带、Neospathodus waageni带、Neospathodus pingdingshanensis带、Neospathodus homeri带、Chiosella timorensis带,建立2个有孔虫组合和6个双壳类组合.并根据牙形石化石初步确定出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及奥伦尼克阶与安尼阶的界线.多门类化石的分布和生态组合结构表明,大灭绝后的复苏-辐射第一幕发生于安尼期早期,安尼期中期雷打坡页岩段的化石组合具有典型辐射后期的生态繁荣景象.古环境研究表明,本区从三叠纪初到中三叠世安尼期沉积水体总体上震荡式变浅,表现为盆地-陆棚-台缘斜坡-台地-盆地-台缘斜坡-陆棚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古—中生代之交,伴随着显生宙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发生了最大的一次生态系结构变革,软体动物双壳类取代了腕足类在底栖生态系中的主导地位。以中国南方为代表的特提斯地区晚二叠世末至早三叠世良好的地层记录和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材料为该时期双壳类及底栖生态系的演化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各地区有关双壳类的研究资料及主要成果,建立各个地区双壳类带的对比关系,并对30年来的双壳类生物地层工作做了简要的总结。从分异度和生态特征等角度来说,双壳类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危机中表现出了中等程度的灭绝,并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迟缓复苏后,于早三叠世Spathian期进入了一个较快速的复苏阶段,但是直到中三叠世安尼期才真正进入快速分异辐射。在这漫长的复苏过程中,以Claraia和Eumorphotis等为代表的双壳类属种广泛分布于各种相区,这些分子的繁盛与消亡过程和机制仍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3.
遵义地区位于扬子板块上扬子台地中部,下、中三叠统发育良好,夜郎组、茅草铺组、松子坎组及狮子山组地层出露齐全。其中遵义巷口剖面是扬子台地区的经典下-中三叠统地层剖面之一,其产双壳类化石尤为丰富,是该沉积相区生物地层和生态系演化研究的关键剖面。迄今已发现双壳类15属55种(亚种)(本次研究鉴定出12属35种),多数属为世界性的分布类型,由下向上可划分出6个双壳类化石带:Pteriaussurica varibilis-Eumorphotis venetiana组合带,Claraiaconcentrica-Claraia wangi组合带,Eumorphotis multiformis顶峰带,Entolium discites microtis顶峰带,Myophoria(Costatoria)goldfussi mansuyi-Asoellaillyrica组合带和Plagiostoma radiata-Palaeoli ma subcostata组合带。其双壳类生态类群的演变与华南其他地区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南岭地区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沉积了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其中双壳类化石十分丰富,对其详细的生物地层 学研究可以为这套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识别该区侏罗系与三叠系界线提供重要的古生物资料。本文对湖南浏阳石康、湖南 宜章下坪和广东揭西灰寨三条剖面采集的海相和非海相双壳类化石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上三叠统-下侏罗统 具有4个双壳类生物带,即:半咸水相Unionites? emeiensis 顶峰带、海相Retroceramus subinconditus-Hiatella 组合带、海相 Ryderia guangdongensis-Parainoceramus jinjiensis组合带和半咸水相-陆相Kija ovata-Waagenoperna mytiloides组合带。对各生物 带代表化石在区域上的时代延限分析表明,Unionites ?emeiensis 顶峰带时代延限主要为瑞替期, Retroceramus subinconditus-Hiatella 组合带主要为赫塘期,Ryderia guangdongensis-Parainoceramus jinjiensis 组合带主要为辛涅缪尔期,但有 可能向上延伸至土阿辛期。经与海相同类生物带的对比,Kija ovata-Waagenoperna mytiloides 组合带时代延限大致为赫塘期 至土阿辛期。根据综合对比分析认为南岭地区半咸水相-陆相T-J 界线应位于Unionites? emeiensis 顶峰带与Kija ovata-Waagenoperna mytiloides 组合带之间,这与四川盆地陆相T-J界线(位于Modiolus weiyuanensis-Unionites? emeiensis 组合 带与Pseudocardinia (=Kija) kweichouensis-Cuneopsis sichuanensis 组合带之间) 和新疆准噶尔盆地陆相T-J 界线(位于 Waagenoperna-Yananoconcha(=Kija)组合带与下伏郝家沟组之间) 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深层侏罗系-下白垩统生物组合和沉积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描述了松辽盆地探井揭露的深层地层序列及其所产的5个牛物门类化石组合特征.9个孢粉组合是Monosulcites-Cyathidites组合、Pinaceae-Cyathidites-Osmundaeidites组合、Classopollis-Piceites组合、Lophotriletes-Cicatricosisporites组合、Paleoconiferus-Lygodiumsporites组合、Cyathidites-Leiotriletes-Clavatipollenites组合、Cicatricosisporites-Leiotriletes-Polyporopollenites组合、Leiotriletes-Schizaeoisporites-Classopollis组合和Trilobosporites-Cyathidites-Tricolpollenites组合.3个藻类组合是Vesperopsis-Australisphaera组合、Balmula granorugosa组合和Vesperopsis zhaodongensis组合.2个介形类组合是Cypridea unicostata-Limnocypridesadscondida组合和Mongolocypris limpida-Paracandona planiuscula组合.4个植物组合是Elatocladus submanchurica-Ginkgoites orientalis组合、Acanthopteris gothani-Pterophyllum组合、Sphenopteris johnstrupii-Coniopteris nympharum组合和Platanus septentrionalis-Protophyllum undulaturn组合.3个大孢子组合是Minerisporites sp.组合、Ricinospora leavigata-Galamospora sp.组合和Arcellites组合.还介绍了叶肢介、轮藻、双壳类和鱼类化石的产出情况.结合同位素资料认为:大庆群时代为中侏罗世,火石岭组可能为贝里阿斯期,沙河子组为凡兰吟期-欧特里夫期,营城组为欧特里夫期-巴列姆期,登娄库组为巴列姆期-阿普第期早期,泉头组一-二段为阿普第-阿尔卑期,并对各组沉积环境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6.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双壳类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新资料的研究,划分出了两个双壳类化石组合带,并对其组合特征、地区分布和沉积环境进行了讨论,还描述5个新种,刊出了主要化石图版  相似文献   

7.
鸡西群城子河组时代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姜宝玉  冯金宝 《地层学杂志》2001,25(3):217-221,240
近年来 ,古生物工作者在鸡西群城子河组及其相当地层的生物化石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总结这些新的材料的基础上 ,通过与国外的化石组合进行对比 ,从海相双壳类、植物、孢粉及海相沟鞭藻化石等多方面的证据 ,尤其是根据 Thracia rotundata、Vectianella、Pseudaphrodina ricordeana等欧洲 Aptian阶重要的双壳类化石、被子植物及三沟类被子植物花粉的出现 ,城子河组的时代应为 Aptian期 - Albian期早期  相似文献   

8.
仇鑫程  童金南  田力  楚道亮  宋婷  李东东 《地球科学》2016,41(10):1709-1722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显生宙最大的生物灭绝事件,同时发生了复杂的环境变化.由于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生物化石记录没有海相记录完整,同时也缺乏其他可靠的年代地层标志,所以如何标定陆相剖面的二叠纪—三叠纪界线一直是研究热点和难点.贵州威宁金钟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之交位于康滇古陆的东侧,毗邻海陆过渡相区,可以与同期的浅海碎屑岩相、海陆过渡相、陆相剖面进行由海到陆“追索式”的生物地层对比,是我国研究海、陆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及对比的关键研究区之一.研究区的金钟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中化石丰富,共发现双壳类化石4属6种,叶肢介2属4种,植物化石9属及腕足类化石1属,为海、陆相地层对比提供了桥梁.依据叶肢介Euestheria gutta-Palaeolimnadia xuanweiensis组合、植物Annalepis-Peltaspermum组合以及双壳类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Neoschizodus orbicularis组合的生物化石时代归属讨论,识别出金钟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应该在卡以头组下部.通过与邻区不同相剖面的对比,提出双壳类Pteria ussurica variabilis-Neoschizodus orbicularis组合以及陆相的叶肢介Euestheria gutta-Palaeolimnadia xuanweiensis组合可以作为三叠纪最早期的识别和对比标志.   相似文献   

9.
文章报道四咱天全沙坪、芦山双石、宝兴灵关等地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丰富的双壳类动物群,建立了一个以Yunnanophorus-Permophorus-Weiyuanella为特征分子的组合带,分析了双壳类化石组合特征,描述双壳类化石5新种。它的研究对四川盆地西部和西北部须家河组地层的划分和邻区对比以及古地理概况和煤地层的认识,提供了新的素材。  相似文献   

10.
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上三叠统结扎群双壳类组合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雀莫错一带上三叠统结扎群采获大量双壳类化石,根据产出层位,建立了Quemocuomegalodon orientus-Neomegalodon boeckhi、Halobia superbescens-Halobia disperseinsecta、Amonotis togtonheensis-Cardium(Tulongocardium)xizangensis3个组合.这一生物组合反映的地质时代为诺利期,依据双壳类化石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特征及围岩岩石化学分析,说明垂向上双壳类生活的结扎群具浅—深—浅的古地理变化特征,为区域上地层对比及生物生存环境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唐古拉山北坡雁石坪群巴柔期双壳类动物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阴家润 《地质论评》1988,34(5):439-447
最近对唐古拉山北坡地层和双壳类化石的研究表明,该区有确凿的侏罗纪巴柔期双壳类动物群。可以认为侏罗纪海侵在巴柔期首次侵入羌塘地区的大部区域。在该区华南常见的侏罗纪淡水双壳类Psilunio-Cunepsis-Lamorotula(Eolamprotulu)动物群之上、下层位均获得丰富的海相巴柔期双壳类为佐证。唐古拉山地区巴柔晚期的双壳类和西藏东部,云南以及缅甸等地双壳类相比,显示出强烈的地方性色彩,和西藏南部同期双壳类动物群相比较却有较大差异。本文描述9属10种,其中大多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的双壳类化石共5属13种,分别采自喀喇昆仑山地区9个地点,分别采目下三叠统下河尾滩群、中三叠统上河尾滩群、上三叠统克勒青河组.所描述的该区化石绝大多数为首次报道.早三叠世双壳类动物群无疑地属于南特提斯区,中晚三叠世的双壳类及沉积具有浊流沉积特征,并根据构造研究结果,处于南特提斯区.  相似文献   

13.
川西地区中二叠统—中三叠统古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内二叠系—三叠系生物化石较丰富,门类有腕足类、蜓类、珊瑚、菊石、牙形石、双壳类及有孔虫等。这些生物门类明显受沉积环境控制。对研究区内中二叠统—中三叠统的古生物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埋藏特征研究,根据生物化石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组合特征,将研究区中二叠统—中三叠统生物群划分为17个生物群落,并论述了各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环境特征。研究表明,不同生态类型的群落其分布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大的区块,即分别分布于研究区的主体区块和其边缘区块,前者以底栖固着型为特征,后者以游泳型及底栖游移型为特征。根据化石群落与沉积特征的组合情况,识别出6种类型的生物相,并总结了其生物相模式,阐述了各生物相中的生物类别、生态类型、典型群落以及对应的沉积相等特征。化石群落的划分和分析对于四川盆地二叠纪—三叠纪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其演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生物相的研究对于研究区古生物地理学和古板块构造的恢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艳霞  徐东来  童金南 《地层学杂志》2006,30(2):T0001-T0002
贵州紫云四大寨剖面下三叠统发育较齐全,化石较丰富。在此剖面上发现了大量牙形石、双壳类、菊石等生物化石,其中牙形石在该剖面上为首次发现,并识别出了早三叠世Neospathodusdieneri带、Neospathoduscrista-galli带、Neospathoduswaageni带和Neospathodushomeri-Neospathodustriangularis带的重要牙形石分子或带化石,可与国际同期地层中相应的牙形石化石带进行较好的对比;同时还发现了Claraiagriesbachi-C.concentrica组合和Claraiastachei-Claraiaaurita组合带的双壳类代表性分子。通过对这些化石综合分析,大致拟定了本剖面下三叠统格里斯巴赫亚阶(Griesbachian)、亭纳尔亚阶(Dienerian)、斯密斯亚阶(Smithian)和斯派斯亚阶(Spathian)的年代地层单位界线。  相似文献   

15.
龙江盆地光华组层型剖面出露完整,沉积连续,含丰富的热河生物群化石,是大兴安岭中段研究热河生物群起源、演化及辐射的重点剖面之一。本文对光华组层型剖面进行了重新精细测制,认为光华组整合于龙江组安山质角砾熔结凝灰岩之上,被甘河组玄武岩局部不整合覆盖,自下而上可识别出下、中、上3个岩性段;对该组所产动植物化石进行了系统的采集和鉴定,丰富了大兴安岭中段热河生物群的生物类别,并依据新采集化石和前人资料,尝试建立了叶肢介、介形虫、植物化石、昆虫等组合,探讨了各生物组合特征。根据对光华组剖面中段顶底岩层进行了LA-ICP-MS U-Pb锆石年代学研究,揭示龙江盆地热河生物生存的时代为125.4±1.4Ma至120.1±1.1Ma,大致跨越500万年,反映龙江盆地热河生物群繁盛于从阿普特期早期至阿普特期中期。结合古生物特点和笔者前期研究成果,认为龙江盆地热河生物群生存的古环境可能是间歇性或季节性的湖泊;古气候应处于温暖湿润的季节性变化的暖温带,并伴有短暂的半干旱气候。  相似文献   

16.
对研究区内地层进行了多重划分对比,将古近纪地层划分为莘庄村组、土布心组、宝月组和华涌组4个岩石地层单位,并在该地层中首次发现轮藻、介形虫、腹足类、双壳类、鱼类、植物6个门类7个化石组合25属60余种生物化石,填补了本区生物地层的空白。根据岩石地层层序、生物组合特征和7个动植物化石组合的国内外对比,确定其形成时代为古新世-始新世,形成环境为陆相淡水,气候干旱、炎热。喜马拉雅运动使本区抬升为陆地,进一步证实晚古新世海侵边界大致在南边镇-水锅尾-基塘连线之南东地带。  相似文献   

17.
甘肃玉门红柳峡地区下沟组双壳类化石丰富,计有7属18种,包括Musculiopsisfuxinensis,M.yixianensis, M. subrotundus, Sphaerium anderssoni, S. coreanicum, S. selenginensis, S. chientaoense, S. ellipticoides,Gansuellaxinminpuensis,G.angulate,Nakamuranaiachingshanensis,N.subrotunda,N.aff.chingshanensis,Arguniellalingyuanensis,A.yanshanensis,A.liaoxiensis,Inversidenswuerheensis和Unioyanbianensis。据此建立Nakamuranaia subrotunda-Musculiopsis fuxinensis组合。该组合可与外贝加尔东部、浙江西部、辽宁西部、黑龙江东部、韩国东南部、日本西南部的早白垩世双壳类动物群对比,时代为Aptian期—Albian期。下沟组上段发育的火山颈相辉绿岩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为109±1.6Ma,形成时代也为早白垩世。双壳类化石和火山颈锆石年龄都表明下沟组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中期—Albian早期,并且早于109 Ma。  相似文献   

18.
贵州关岭生物群双壳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描述了采集于贵州关岭生物群中4种双壳类化石,即顾氏海燕蛤HalobiakuiChen,平脊海燕蛤HalobiaplanicostaYinetHsü,斜锉蛤未定种Plagiostomasp.和麻生海扇未定种Asoellasp.。标本保存良好,时代为晚三叠世卡尼期早—中期。依据双壳类化石的古生态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指出在卡尼期早—中期,由于大量淡水的注入,关岭地区海水发生间歇性缺氧(或贫氧)事件,从而导致浮游或假浮游类型为主的双壳类化石的灭亡。  相似文献   

19.
系统研究了湖北黄石新下陆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地层中6个属的遗迹化石: Helminthopsis, Palaeophycus, Phycodes, Planolites, Rhizocorallium, Scalarituba,确认上述遗迹化石属于Cruziana遗迹相,依据风暴沉积及遗迹化石的组合推断嘉陵江组沉积序列是正常潮坪、浅海陆棚、浅水蒸发岩的沉积旋回.黄石地区的遗迹化石与美国西部弗吉尼亚早三叠世早期到晚期的演化特征以及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之交的遗迹化石所显示的演化特征颇为相近,这一耦合现象可能与生物-环境的系统演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Pergamidia在川西昌台纳楞海三叠系的发现及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Pergamidia的时代,一直存在不同的观点:多数人认为它是诺利克期的典型化石,但也有认为其时代为卡尼克期至诺利克期,以Pergamidia为主的化石组合则出现在诺利克期。在四川西部昌台地区的纳楞海—国营种畜场剖面中,产出了大量的双壳类化石,包括前人发现的双壳分子组合Halobia yunnanensis-Halobia pluriradiata(Hy-Hp组合)及本次观测纳楞海剖面时采集的以Pergamidia属的分子为主的新化石组合,由Pergamidia eumenea,Pergamidia attalea,Pergamidia timorensis,Pergamidiaeumenea hoqingensis等组成。新化石组合在该剖面中的层位位于Hy-Hp组合的底部,资料证实Hy-Hp组合为卡尼克中、晚期典型化石组合。区域上的Perga-midia时代延限为卡尼克期—诺利克期,以Pergamidia属为主的双壳类化石组合面貌既可以出现于诺利克期也可出现在卡尼克期;川西昌台地区的Pergamidia在具有酸性火山活动末期的环境中聚集、繁盛,并从纳楞海开始向周围环境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