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湘南芙蓉锡多金属矿床夕卡岩矿石的矿物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夕卡岩型锡矿是芙蓉锡矿最主要的矿化类型.以矿区内19号矿体夕卡岩型矿石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定量分析方法,开展矿石的矿物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原生夕卡岩的组成矿物主要为钙铝榴石一钙铁榴石、次透辉石-低铁辉石、铁钙闪石、马来亚石和少量的符山石、硅灰石、锡石,形成于相对较氧化的条件下,与早期侵入的角闪石黑云母花岗岩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锡主要呈Sn4+而倾向于进入硅酸盐矿物晶格中.原生夕卡岩在黑云母花岗岩浆演化过程中分异出富F、Cl和成矿物质Sn的热液流体的作用下发生金云母化、透闪石化、绿泥石化等热液蚀变作用,形成金云母+萤石+磁铁矿+锡石矿体(Ⅰ类矿体)和透闪石±透辉石+绿泥石+锡石+硫化物矿体(Ⅱ类矿体).Ⅰ类矿体的形成主要受到黑云母花岗岩结晶分异的岩浆热液流体控制,而Ⅱ类矿体则受到来自围岩的流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栗木矿田三个黄牛花岗岩型钨锡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黄牛花岗岩型钨锡矿床与栗木复式岩体的第二阶段花岗岩有关,研究表明,三个黄牛隐伏花岗岩属超酸性过铝富碱一类岩石。矿体赋存于隐伏岩体浅部。矿石矿物黑钨矿、白钨矿、锡石主要以浸染状、细脉状及团块状产出,与钨锡成矿有关的交代作用有钠长石化、云英岩化以及晚期中低温热液蚀变作用,显示钨锡具有多阶段成矿,矿化延续时间长的特点。研究指出,在隐伏岩体岩沟凹陷内相对突起的部位继续寻找花岗岩型钨锡矿床具有一定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错那洞穹隆是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带(NHGD)中发现的新成员,穹隆由核-幔-边3部分组成。核部由寒武纪花岗质片麻岩组成,幔部由早古生代云母片岩和夕卡岩化大理岩组成,边部由变质沉积岩组成。在穹隆核部后期侵入有淡色花岗岩和伟晶岩脉。祥林铍锡多金属矿位于错那洞穹隆北部,矿区内发育多条南北向、北东向张性断裂。通过系统的地表工程控制,在穹隆幔部和断层破碎带内新发现了铍锡多金属工业矿体。通过错那洞穹隆北部祥林矿区的解剖,矿化类型可初步划分为夕卡岩型、锡石-石英脉型、锡石-硫化物型和花岗伟晶岩型。夕卡岩型矿体赋存在穹隆幔部的夕卡岩化大理岩内,矿化以铍、锡、钨为主,锡品位变化较大。锡石-石英脉型矿体受北东向张性断裂控制,矿化以锡、铍、钨为主,矿石品位相对较富。锡石-硫化物型矿体受大理岩内的层间滑脱构造控制,富锡,而铍、钨相对较贫。伟晶岩型矿体矿化为铍为主,伴生铷等。钻孔深部验证发现夕卡岩型矿体、锡石-硫化物型矿体、锡石-石英脉型矿体深部延伸较稳定。通过岩浆与铍锡多金属成矿作用的关系的研究,提出了祥林矿区两期次铍锡钨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分别与弱定向二云母花岗岩及白云母花岗岩两期次淡色花岗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在矿体特征研究和矿床类型总结的基础上,明确了下一步的找矿标志和方向。锡石-硫化物型铍锡多金属矿和锡石-石英脉型铍锡多金属矿铍、锡、钨品位相对较富,为今后主攻的矿床类型。  相似文献   

4.
朱旭  杨融  陈永清  王连月  李刚 《地学前缘》2021,28(3):112-127
矿床的原生晕通常形成在矿体周围,与蚀变矿物和矿石矿物同时形成。矿床原生晕的分带规律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找矿目标。一些金属矿床的原生晕具有示踪隐伏矿体的作用,从而为探测深埋矿体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老厂大型锡多金属矿床是个旧巨型锡多金属矿床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泛发育夕卡岩化矿化为其特征。根据其空间分布夕卡岩矿化可分为两类:内夕卡岩矿化和外夕卡岩矿化。前者发生在侵入体内蚀变带,后者主要形成于侵入体附近的蚀变碳酸盐岩中。它们在地球化学特征上有以下异同:(1)内夕卡岩和外夕卡岩矿体的轴向分带序列(从矿体的头部到尾部)分别为Ag-As-Bi-Cu-F-Pb-Sn-Zn-B→Ba-Co-Cr-Ni-Sb-V→Be-Mo-W和F-B-Ba-W→Cu-Sb-Be-Cr→Sn-Pb-Zn-Ni-Ag→Co-Mo-Bi-As。这表明异常元素的种类具有高度一致性,但轴向分带序列存在很大差异。(2)统计分析表明内夕卡岩矿化具有三种主要成矿元素组合:(a)As-B-Be-Co-Sn组合代表发育在花岗岩内蚀变带的云英岩化有关的锡石-硫化物-电气石蚀变矿化组合;(b)Mo-W代表与高温夕卡岩化相关的辉钼矿-白钨矿矿化组合;(c)Ag-Pb-Cu-Zn代表后期叠加于内蚀变带角银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矿化组合。(3)外夕卡岩矿化也具有三种主要成矿元素组合:(a)Ag-Bi-Sn-Cu代表发育在外夕卡岩带角银矿-辉铋矿-黄锡矿(锡石)-黄铜矿中低温矿化组合;(b)As-Zn-Pb代表发育在外夕卡岩带毒砂-闪锌矿-方铅矿中温硫化物组合;(c)F-Be-W-Mo代表靠近侵入体一侧萤石-绿柱石-白钨矿-辉钼矿高温矿化组合。上述表明矿化具有多期多阶段特点。最后,在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内、外夕卡岩带深部矿体预测模型,为深部成矿预测提供强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5.
夕卡岩矿床研究的某些重要新进展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赵一鸣 《矿床地质》2002,21(2):113-120
夕卡岩矿床是一种具有重要工业意义的矿床类型,是世界上富铁矿,钨、锡、铋、铅锌,金和金云母,透辉石,硅灰石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的重要来源。这类矿床不仅分布广泛,矿物组合特殊,而且包含有内生成矿作用许多复杂的成因信息。因此,一个多世纪以来国际上对夕卡岩矿床的研究长盛不衰,不断有所创新,文章回顾了近二十年来,在成矿的构造背景,矿床的多成因性,岩浆期和岩浆夕卡岩,碱交代与成矿,交代分带,含银铅锌锰质夕卡岩,含金夕卡岩和夕卡岩含矿性评价标志等方面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在平桂地区含锡夕卡岩锡的赋存状态研究过程中,发现在不同成矿阶段所形成的矿石里锡的赋存状态不同;找出了形成不同工艺类型矿石的地质成因,进而对锡的地球化学行为进行了初步探讨.根据不同类型矿石(岩石)中锡的赋存状态和锡石的产出特征,初步认为锡元素在夕卡岩早期(450—500℃),主要呈类质同象分散在钙铁榴石中;在夕卡岩晚期(300—450℃)  相似文献   

7.
川西连龙夕卡岩型锡、银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连龙夕卡岩型锡银多金属矿床作为义敦岛弧锡银矿化的典型代表,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夕卡岩化阶段,矿床类型属钙夕卡岩型Sn-Ag-Bi多金属矿床。S、Pb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床中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三矿沟铁铜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多宝山矿集区,矿体产于燕山期侵入岩与奥陶系多宝山组大理岩接触带的夕卡岩内。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交代关系,确定热液成矿过程包括夕卡岩阶段、退夕卡岩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铁矿化主要发生在退夕卡岩阶段,形成磁铁矿、镜铁矿等铁氧化物,呈浸染状、条带状、块状产于钙铁榴石夕卡岩中。铜矿化主要发生在石英硫化物阶段,形成黄铜矿、斑铜矿等硫化物,交代早期矿物。电子探针分析等研究表明,三矿沟铁铜矿床发育钙质夕卡岩矿物组合,其石榴子石主要为钙铝榴石和钙铁榴石,辉石为透辉石钙铁辉石系列,角闪石属于钙角闪石系列,绿泥石属于I型三八面体富铁绿泥石。石榴子石有3种类型:早期自形粗粒的钙铝榴石(Grt-Ia)和钙铁榴石(Grt-Ib),以及晚期呈脉状产出的钙铁榴石(Grt-Ⅱ)。夕卡岩阶段成矿流体具有高温、弱酸性、高氧逸度的特征;退夕卡岩阶段流体温度降低,pH升高,形成大量铁氧化物;石英硫化物阶段流体温度和氧逸度降低,金属硫化物沉淀。  相似文献   

9.
云南澜沧老厂是三江成矿带南段最重要的铅锌铜钼多金属矿床之一.根据不同的赋矿特征、含矿岩性、矿石构造及成矿元素将澜沧老厂多金属矿床矿石类型系统地划分为铅锌硫化矿石、铅锌氧化矿石、颗粒状含铜黄铁矿石、块状含铜黄铁矿石、夕卡岩型矿石及斑岩型钼矿石6种类型.矿体产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年代学证据均表明铅锌硫化矿石、颗粒状含铜黄铁矿石及块状含铜黄铁矿石为火山喷流沉积型成因(VMS型),而铅锌氧化矿石、夕卡岩型矿石及斑岩型钼矿石为斑岩热液型成因.其中,铅锌硫化矿石、颗粒状含铜黄铁矿石及块状含铜黄铁矿石的主控矿因素为地层;铅锌氧化矿石为构造;夕卡岩型矿石为岩性;斑岩型钼矿石为岩体.  相似文献   

10.
乌日尼图钨钼矿床是近年来在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发现的一个大型矿床.钨钼矿体主要产于燕山期细粒花岗岩与中下奥陶统乌宾敖包组砂板岩的外接触带中,矿体多呈脉状及透镜状,且明显受构造裂隙控制;矿床成矿在不同部位其矿化形式不同.在成矿母岩--燕山期细粒花岗岩中形成浸染状矿石;同时在与含钙质的板岩接触部位形成夕卡岩型矿石,在乌宾敖包组裂隙中形成热液脉型矿石.其中热液上侵与围岩接触处的细脉状矿床最为主要;矿体围岩蚀变发育,硅化、黄铁矿化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矿床深部钨钼矿石呈浸染状分布于细粒花岗岩中,后者为成矿母岩;矿床成因属广义的斑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1.
老鸦泉富碱花岗岩杂岩体与侵入其中的富碱花岗斑岩岩体及云英岩型锡矿体、石英脉型锡矿体等REE配分曲线类似,均具有强烈的Eu亏损,它们的微量元素蛛网图等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也类似,是同源岩浆结晶分异演化的结果。锡矿体是老鸦泉富碱岩浆分异演化及以钠质为主的强烈碱交代自变质作用的最终产物。侵入于老鸦泉岩体内的花岗斑岩为锡矿体的直接围岩,它是岩浆结晶分异更晚期混入了更多地壳组分,并向酸性方向演化的产物,该花岗斑岩经自变质热液蚀变作用造成锡的富集并成矿。因此,碱性岩浆结晶分异晚期混有地壳组分,岩浆向酸性演化可能是碱性花岗岩形成锡矿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2.
湘南尖峰岭岩体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香花岭锡多金属矿田处于南岭西段中_晚侏罗世形成的花山_西山_香花岭_骑田岭NE向的富碱侵入岩带上,是湘南地区矿化类型最为完整的锡矿区。尖峰岭岩体为矿田内主要的成矿母岩之一。为了进一步明确尖峰岭黑云母花岗岩的岩石成因及成岩年龄,笔者对尖峰岭黑云母花岗岩开展了LA_ICP_MS锆石U_Pb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分析。锆石LA_ICP_MS U_Pb测年获得206Pb/238U年龄介于(158.6±2.3)Ma~(164.8±4.5)Ma之间,加权平均年龄为(160.7±2.2)Ma(MSWD=0.8),这与香花岭锡多金属矿田的成矿时限(154~161 Ma)相吻合,表明岩体的侵位与区内多金属成矿作用均发生于中_晚侏罗世。尖峰岭岩体的主量、微量元素研究显示,尖峰岭黑云母花岗岩具有富硅、富碱及成矿元素,富LILE及Zr、Ga等部分高场强元素(HFSE),贫Ca、Mg、P、Eu特征,指示尖峰岭黑云母花岗岩属于过铝质A型花岗岩(A2型)。综合研究表明,尖峰岭黑云母花岗岩体与其周缘钨锡多金属矿床在时间、空间及成因上有密切关系。结合区域上已有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香花岭矿区的成岩成矿作用与南岭西段同时代的其他钨锡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同一岩石圈伸展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  相似文献   

13.
2014年发现的维拉斯托锡锌矿是继20世纪末该矿区铜锌矿之后的重要找矿进展,已控制Sn金属资源量10万t。成矿作用与隐伏花岗岩体有关,该岩体侵入于前寒武纪变质岩中。矿化类型包括岩体顶部的花岗岩型锡锌矿、岩体外侧的石英脉型锡锌矿以及外围的铜锌矿。针对花岗岩、各类矿体开展了岩石学、矿床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等研究,初步查明岩浆演化机制、矿床成因及三类矿化的关系。细粒斑状碱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139.5±1.2)Ma(MSWD=3.3)。岩石中发育多级斑晶,结晶(沉淀)顺序为钠长石→石英→钾长石→钠长石→石英、黄玉、锡石、闪锌矿。花岗岩富Si O2贫Al2O3、Ti O2、TFe2O3、Ca O等,高Rb、Cs、Nb、Ta及W、Mo、Bi、Cu、Zn、In等元素,低Sr、Ba等,钠长石An0.3,与锡钨多金属矿成矿花岗岩性质相似。岩浆晚期经历了岩浆-热液过渡阶段(浆液过渡态流体),自硅酸盐相中分离出富Si、富F和富S的流体相,分别形成花岗岩型矿石中的石英、黄玉、锡石-闪锌矿囊状体(珠滴),伴随熔融包裹体和熔流包裹体,晚期逐渐、连续地向热液阶段过渡。岩浆-热液过渡阶段在岩体顶部形成花岗岩型锡锌矿石,热液阶段在岩体外侧和外围形成石英脉型锡锌矿及铜锌矿、铅锌银矿。这些矿体连同成矿花岗岩共同构成岩浆-热液型锡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锡林郭勒—赤峰地区,很多脉状铅锌银矿的成矿作用与酸性侵入岩有关,深部可能存在大规模岩浆-热液型锡(钨)多金属矿。  相似文献   

14.
在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基础上,将南岭花山地区主要成矿类型分为面状矽卡岩型锡矿、蚀变断裂破碎岩型锡矿、云英岩化碎裂花岗岩破碎带型锡矿、断裂破碎充填型铅锌矿、离子吸附型稀土矿五种主要成矿类型,初步建立了区内主要找矿模式,并就找矿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主攻类型、找矿区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疆矿床成矿系列类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认为在不同时代、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中重复出现的矿床成矿系列,可称为矿床成矿系列类型。新疆主要矿床成矿系列类型带有鲜明的古生代造山带成矿作用特点,它们联系于新疆各造山带古生代地壳发展的拉张型过渡壳-洋壳-汇聚型过渡壳-古生代新陆壳的各特定阶段,与各阶段地质构造作用密不可分。矿床成矿系列类型本身也随着地壳发展、地壳成熟度的提高而有规律地演化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中南半岛位于特提斯成矿域和西环太平洋成矿域的相交地带,在印支—喜山期发生了多期次俯冲、碰撞造山成矿作用,发育多个与中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的锡(钨)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形成了世界著名的东南亚中南半岛锡矿带。研究区自西向东依次可划分为抹谷—毛淡棉—德林达依—普吉锡矿带、景栋—清莱—清迈锡矿带和越北—长山—昆嵩—大叻锡矿带三大锡矿带及7个锡矿亚带,锡矿化花岗岩多为高度分异演化的重熔型铝过饱和花岗岩类,具有多硅、富碱、多挥发分、高钾、87Sr/86Sr初始比值高、Rb/Sr值高、相对明显富集Be、Bi、Cu、Mo、Pb、Sn、Y、Zn等元素的特点。锡矿体主要分布于S型花岗岩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锡矿床成矿类型主要有热液脉型、矽卡岩型、锡石—硫化物型、云英岩型、伟晶岩—细晶岩型等。从海西晚期到喜山早期都有锡的成矿事件发生,以燕山期锡成矿作用为主,成矿构造环境主要为岛弧环境和大陆边缘碰撞造山环境。  相似文献   

17.
湖南黄沙坪钨钼多金属矿床位于中国南岭成矿带中段,是一个以矽卡岩型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对矿床内矽卡岩、围岩(灰岩、大理岩)和与矽卡岩形成相关的花岗斑岩岩体进行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在主量元素方面,Fe、Al、Mg、Si等元素在花岗斑岩与矽卡岩中发生了迁入迁出,矽卡岩SiO2含量与MgO、MnO、CaO、Fe2O3+FeO含量呈线性递减的关系;在稀土元素方面,矽卡岩具有明显的LREE富集,HREE亏损,发育有明显的Eu负异常。花岗斑岩具有与矽卡岩相同的REE配分模式,其成岩年龄也与矽卡岩型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158.4±1.3 Ma)相一致,说明两者在成因上具有一定联系。同时根据矿床内矽卡岩几乎不发育Ce异常,说明形成矽卡岩的流体中没有海水的混合。结合矿床内不同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强烈的轻、重稀土分异,明显的Eu负异常,推测黄沙坪地区矽卡岩是由岩浆热液流体的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Magnetite, as a genetic indicator of ores, has been studied in various deposits in the world.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extural and compositional data of magnetite from the Qimantag metallogenic belt of the Kunlun Orogenic Belt in China, to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genesis of the metallogenic belt and to shed light on analytical protocols for the in situ chemical analysis of magnetite. Magnetite samples from various occurrences, including the ore–related granitoid pluton, mineralised endoskarn and vein–type iron ores hosted in marine carbonate intruded by the pluton, were examin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analysed for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using electron microprobe and laser abla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The field and microscope observation reveals that early–stage magnetite from the Hutouya and Kendekeke deposits occurs as massive or banded assemblages, whereas late–stage magnetite is disseminated or scattered in the ores. Early–stage magnetite contains high contents of Ti, V, Ga, Al and low in Mg and Mn. In contrast, late–stage magnetite is high in Mg, Mn and low in Ti, V, Ga, Al. Most magnetite grains from the Qimantag metallogenic belt deposits except the Kendekeke deposit plot in the " Skarn " field in the Ca+Al+Mn vs Ti+V diagram, far from typical magmatic Fe deposits such as the Damiao and Panzhihua deposits. According to the(Mg O+Mn O)–Ti O2–Al2O3 diagram, magnetite grains from the Kaerqueka and Galingge deposits and the No.7 ore body of the Hutouya deposit show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karn magnetite, whereas magnetite grains from the Kendekeke deposit and the No.2 ore body of the Hutouya deposit show continuous elemental variation from magmatic type to skarn type. This compositional contrast indicates that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magnetite is largely controlled by the compositions of magmatic fluids and host rocks of the ores that have reacted with the fluids. Moreover, a combination of petrography and magnetite geochemistry indicates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ose ore deposits in the Qimantag metallogenic belt involved a magmatic–hydrothermal process.  相似文献   

19.
蔡贺清 《矿产与地质》2011,25(5):400-404
富钟贺地区位于湘桂褶皱系湘中南褶皱带与华夏褶皱带的交汇处,区内良好的成矿条件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钨锡多金属矿床.钨、锡多金属矿床主要赋存于泥盆纪地层中,在空间上从花岗岩内部的云英岩型—矽卡岩矿床→内外接触带的矽卡岩型钨锡矿床→外接触带或远离接触带的锡多金属硫化物型和钨锡石英脉型矿床;成矿时代主要是在燕山中、晚期,成因上...  相似文献   

20.
邓迪  赵正  刘善宝  李超  李陈浩 《矿床地质》2024,43(1):144-158
锡坑迳矿田位于南岭成矿带东段与武夷山成矿带交会部位,以早白垩世连续的岩浆喷发-侵入活动与多类型锡多金属成矿作用为特色。矿田内围绕似斑状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发育了岩背斑岩型、淘锡坝和矿背隐爆层间裂隙带型、苦竹岽和凤凰岽云英岩-破碎带蚀变岩型等大中型锡矿床。这些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可与玻利维亚锡矿带、银岩、维拉斯托和洋滨等国内外斑岩型锡矿床类比,又独具特色,是研究斑岩型锡成矿系统发育特征与找矿模型的理想区域。文章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系统总结了锡坑迳矿田内各类锡多金属矿化组合特征和蚀变结构,并对岩背矿床和淘锡坝矿床锡石开展了电子探针和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所有锡石样品均具有La、Pr、Gd和Tb的正异常、Ce与Eu的负异常、明显的Zr/Hf分馏和不规则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指示成矿热液早期阶段及锡石沉淀阶段经历了流体不相容。岩背锡石较淘锡坝锡石具有高的Ti/Zr和Ti/Sc比值,指示其更为靠近矿化中心。笔者研究认为,锡坑迳斑岩型锡成矿系统矿化类型包括细脉状、浸染状和细网脉状,围岩蚀变由早到晚、由成矿中心向外依次发育黄玉石英带、绿泥石-黄玉石英岩化带、绿泥石-绢云母化带和黏土化-碳酸盐化带。与斑岩型铜钼成矿系统相比,其成矿岩浆岩不仅有花岗斑岩,还有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矿体在斑岩、花岗岩及上覆火山岩中均有赋存。相较于玻利维亚斑岩型锡成矿带发育的大面积石英-电气石化,锡坑迳斑岩成矿系统更富F,蚀变矿物中出现了大量黄玉、萤石和白云母等。对比国内外典型锡矿床的矿化-蚀变结构和锡石矿物学特征,文章建立了锡坑迳式斑岩型锡成矿系统的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