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火星地貌图像图1火星地貌——“双峰山”照片中上部的两个山丘称为“双峰山”,左下角为火星“探路者”。据“海盗”号获取的火星遥感图像(参见本期第64页图1)分析,照片上的“双峰山”反映了陨石坑地貌的剖面结构特征。图2火星地貌——“美人鱼”照片中部的两个深...  相似文献   

2.
京九铁路沿线江西段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振兴  蒋玉珍 《江西地质》1999,13(3):210-214
江西是京九铁路沿线“资源最丰富,风景最秀丽”的区段,按地质成因,该区段沿线地质资源包括:地貌旅游资源,地质构造旅游资源,水体旅游资源,矿业旅游资源,形成了庐山,鄱阳湖,南昌,井冈山,赣州,三百山6个重点旅游区。本文在分析了沿线地质旅游资源现状,有利和不利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加快“三山”(庐山,井冈山,三百山)“一线”(京九铁路沿线)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6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扬子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 一、矿化集中的时空分布 “扬子型”铅锌矿床在准地台周边及其隆起的碳酸盐中分布很广,成矿时期从南华纪至早古生代,最重要的有南华系莲沱组(彭山式),震旦系陡山沱组上部(董家河式),震旦一寒武系麦地坪组(大渡河式),下寒武系清虚洞组(花垣式)。除此,在奥陶系、石炭系和三叠系也有发现。这类矿床形成于晋宁造山后扬子地台伸展裂陷构造环境,是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产物。空间上主要分布以下地区:  相似文献   

4.
大别造山带北部的中生代火山岩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杜建国  张鹏 《现代地质》1999,13(1):57-65
大别造山带北部的北淮阳中生代火山喷发岩带形成于后造山阶段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可以划分为2个独立的火山旋回,分别对应于高钾钙碱性系列(HKCA)和钾玄岩系列(SHO),从岩石构造组合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提供的约束条件分析,前者形成于晚侏罗世的陆内挤压环境,造山带是有“山根”的增厚陆壳,而早白垩世钾玄岩系列岩石的出现表征着造山带已发生“去根”作用,北淮阳处于陆壳减薄的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5.
西南三江地区造山演化过程及成矿时空分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骆耀南  俞如龙 《地球学报》2002,23(5):417-422
三江地区单凭“一次造山”是难以圆满解释的,在此试以“多次造山”和“多期成矿”的思路作出合理的说明。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为多岛海造山阶段,羌塘弧、江达弧和临沧弧应为前锋弧,其后由一系列弧 后盆地和岛弧或残余弧(微大陆)组成。中生代中一晚期为陆内俯冲造山阶段,推测金沙江带、哀牢山带和龙门山-锦屏山带为俯冲主边界,从而形成该区燕山期重熔型花岗岩带,并控制相应矿产的分布特性。新生代陆内转换造山阶段造成具特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具有生成大型或超大型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吴根耀  马力  梁兴  陈均亮 《地质通报》2008,27(3):308-325
郯庐断裂带的前身是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古郯庐断裂、辽渤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因而前白垩纪其两侧的“盆”“山”发育分属不同的造山动力学和成盆动力学系统。其西.扬子微大陆与华北微大陆之间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是印支期的碰撞造山带,兴-蒙造山带是海西期的阿尔泰型(增生弧型)造山带,燕山运动时两者都成为陆内造山带。“郯庐断裂带”以东,苏鲁造山带是苏皖地块与胶辽微大陆之间的燕山期碰撞造山带,延吉-清津造山带是胶辽微大陆与兴凯地块之间的印支期碰撞造山带;更北则是由一系列外来地体沿敦化-密山断裂拼贴在西伯利亚次大陆之上而形成的斜向汇聚-剪切造山带(属板间造山带)。在此基础上,分为海西-印支期、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时代,详细剖析了“郯庐断裂带”两侧与上述造山作用耦合的典型的磨拉石盆地和火山岩盆地的演化及其对比,证实前白垩纪“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盆地各有其独立的发育史,不是被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错断的同一个盆地。对“郯庐断裂带”两侧古生代-三叠纪陆表海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西的扬子微大陆、华北微大陆、布列亚-佳木斯地块与其东的苏皖地块、胶辽微大陆、兴凯地块曾分属独立的构造单元。早白垩世时,随着新特提斯洋的部分闭合,亚洲大陆的雏形出现,上述3条边界断裂连接成郯庐断裂带并成为陆内的左行走滑断层。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地质》2014,(1):18-18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表彰决定,地质出版社出版的《西南“三江”多岛弧盆一碰撞造山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作者:李文昌、潘桂棠、侯增谦、莫宣学、王立全等;责任编辑:刘亚军),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原“国家图书奖”)。  相似文献   

8.
郯庐断裂带的前身是3条重要的边界断裂(古郯庐断裂、辽渤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因而前白垩纪其两侧的“盆”“山”发育分属不同的造山动力学和成盆动力学系统。其西.扬子微大陆与华北微大陆之间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是印支期的碰撞造山带,兴-蒙造山带是海西期的阿尔泰型(增生弧型)造山带,燕山运动时两者都成为陆内造山带。“郯庐断裂带”以东,苏鲁造山带是苏皖地块与胶辽微大陆之间的燕山期碰撞造山带,延吉-清津造山带是胶辽微大陆与兴凯地块之间的印支期碰撞造山带;更北则是由一系列外来地体沿敦化-密山断裂拼贴在西伯利亚次大陆之上而形成的斜向汇聚-剪切造山带(属板间造山带)。在此基础上,分为海西-印支期、侏罗纪和白垩纪3个时代,详细剖析了“郯庐断裂带”两侧与上述造山作用耦合的典型的磨拉石盆地和火山岩盆地的演化及其对比,证实前白垩纪“郯庐断裂带”两侧的盆地各有其独立的发育史,不是被郯庐断裂带左行平移错断的同一个盆地。对“郯庐断裂带”两侧古生代-三叠纪陆表海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其西的扬子微大陆、华北微大陆、布列亚-佳木斯地块与其东的苏皖地块、胶辽微大陆、兴凯地块曾分属独立的构造单元。早白垩世时,随着新特提斯洋的部分闭合,亚洲大陆的雏形出现,上述3条边界断裂连接成郯庐断裂带并成为陆内的左行走滑断层。  相似文献   

9.
元古宙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形成了不少陆一陆碰撞造山带。各种造山带在组成、形成及演化等方面虽然有自己的特殊性,但是它们的造山过程则又存在一些惊人相似或共同之处。也就是说,这些造山带均形成于陆一陆俯冲碰撞地区的区域挤压应力场中,在造山过程中,构造单元有的“原地保留”、有的“俯冲下插”、有的“逆冲推覆”、有的“异源混杂”。总结诸多造山带的成因机制与演化规律,可以归纳并厘定出三种造山作用大地构造相,即原地相、异地相及增生混杂相,加之运动系统,共同构成统一的造山大地构造模式。原地相(Orisinalfactes)原…  相似文献   

10.
一 在庐山西谷谷源部分的谷底中心,有两块巨石一上一下叠置在一起,通常谓之“冰桌”。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早在三十年代就发现了庐山“冰桌”,在其冰川地质的代表著作  相似文献   

11.
西南三江地区造山演化过程及成矿时空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骆耀南  俞如龙 《矿物岩石》2001,21(3):153-159
三江地区单凭“一次造山”是难以圆满解释的。本文试以“多次造山”多期成矿”的思路作出合理说明。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多岛海造山阶段,羌塘弧、江达弧和临沧弧应为前锋弧,其后由一系列弧后盆地和岛弧或残余弧(或微大陆)组成。中生代中-晚期为陆内俯冲造山阶段,推测金沙江带、哀牢山带和龙门山-锦屏山带为俯冲主边界,从而形成本区燕山期重熔型花岗岩带,控制相应矿产的分布特征。新生代陆内转换造山阶段,造成特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具有生成大型或超大型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金属矿床(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实行金属矿床(山)地质环境评价出发,对大量地质信息进行转化并归纳出4个地质环境因子,根据不同的资料类型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案:对无空间属性的资料(16个地质环境指标),根据其影响程度采用“五分制”进行评测;对有空间属性的资料,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并采用经验和计算法进行赋权后,利用GIS进行空间分析,最终获得矿床(山)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3.
大兴安岭及附近地区中生代火山岩是两种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 晚侏罗世早期,即相当于辽西—冀北的土城子期(156~145 Ma),是大兴安岭地区的强挤压造山时期。大兴安岭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150~100 Ma)是后造山期挤压背景下“减压—剪切”环境中形成的,该时期火山岩与地幔柱火山岩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地区位于昆明凹陷的南緣,其南接越北地块及紅河变質岩带。矿区略呈南北向平行四边形,边为断层切成的独拔四周之桌形块状山高地,此桌形块状山高地本身受一系列东西向断层切割,形成由北向南逐級低降之阶梯式构造块段,其北端最高海拔2.760米,其南端海拔約1500米。矿产分布地区除有面积不大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央造山带”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张国伟  柳小有 《地球科学》1998,23(5):443-448
“中央造山带”的提法响亮,瞩目,但其真正含义应加以分析,思考,从地理山脉综合分析表明它们不是统一山脉,但现实却出现一带山系,横贯中国大陆中央,故地理上可知经而统之称其为一道“中央山系”地质含义分析证明它们不是统一造山带,但祁连,昆仑,秦岭和大别可为广义统一造山带,有东古特提斯和中国大陆完成其主体最后拼合的关键地带之一,研究“中央造山系”有以下几个关键问题;(1)新生代,尤其是新第三纪以来中央造山带  相似文献   

16.
蛇绿岩与产于增生楔中的蛇绿岩碎片记录了大洋岩石圈形成、俯冲、消亡等造山作用的全过程信息;是解剖造山带与探讨造山作用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重点阐述蛇绿岩的继承性构造(形成于大洋岩石圈形成阶段:洋?陆过渡带型(ocean-continental transition,简称OCT)、洋中脊型(快速扩张脊的Penrose型与慢速扩张的洋底核杂岩型)、supra-subduction-zone(SSZ)型三个基本端元)与造山就位构造(构造就位于造山带阶段:仰冲就位与俯冲刮铲)的特征、区别及其地质意义.强调蛇绿岩形成的“生而不同”与构造就位的“死也有别”;讨论了蛇绿岩两阶段的特征、时代的大地构造配置,呼吁关注蛇绿岩构造就位阶段俯冲流体的叠加作用,其可能导致最终就位在造山带中的蛇绿岩大部分都具有SSZ型特征.最后,结合中亚造山带南部主要蛇绿岩的特征,对未来中亚造山带蛇绿岩研究提出一些思考与展望;指出未来研究应注重对有限洋盆或小洋盆的厘定,关注OCT成因蛇绿岩的识别与研究,重视山弯构造与走滑断裂对蛇绿岩带现今产出的控制与改造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主要造山理论可归结为“三种观点”、“七种机制”和“同一作用”(略);大体说来,都认为造山是在挤压作用下完成的。对秦岭造山带及其相邻渭河造盆史的研究揭示;①中生代秦岭及相邻地区历经多次南北向强烈挤压,但并未上升为高山。②秦岭的抬升和渭河的下陷是一个...  相似文献   

18.
通过研究折腰山矿床矿体(群)的形态、产状和不同类型矿体的产出部位及其成矿主元素的富集规律反映出折腰山矿床是受折腰山古火山机构中以NIV向为主和NE向两组继承性成岩断裂系统控制.它既是热卤水对流循环成矿的喷流通道,又作为成矿作用的容矿空间,控制着矿体(群)的分布.由于断裂系统浅部压应力小,其开放性和贯通性均好,东西矿体(群)相互交结联为一体;而深部压力增加,断裂系统的开放性和贯通性均不好,只在两组断裂交汇处成矿,从而形成折腰山矿床四足“鼎”式成矿产出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论龙门山中段前缘油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各种油气成藏必要条件的配置关系出发,把龙门山中段划分成半裸露带、单斜带和隐蔽带三种勘探领域。提出了“适时隆起”的概念,阐述了蓬莱镇组(J3p)气藏、白垩系气藏主要受燕山晚幕和喜马拉雅期运动的控制,表现为天马山组(K1t)或灌口组(K3g)为厚度减薄带。这些认识在勘探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有助于进一步拓宽在龙门山前缘寻找富集油气藏的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20.
笔者于1996年5月发现澜沧江南段(景洪)洋壳蛇绿岩套的重要组分--红色放射虫蛙质岩和枕状玄武岩。并与蛇绿岩套的另一端元组分-发育于南联山、三达山之超基性、基性岩体-M型花岗岩类,共同组成蛇绿岩套。澜沧江南段(景洪)洋壳蛇绿岩套的发现,是近年来对澜江“缝合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