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倩 《广西地质》2009,(6):54-54
5月20日,梧州市国土资源局部署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活动。 为了做好“十有县”建设,该局要求各城区政府、各县(市)国土资源局在多年来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上,对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的通知》中的10项具体内容,按照广西国土资源厅转发国土资源部通知建设“十有县”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我省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特别是2009年以来,省厅在全省部署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和基层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建设工作后,各地严格按照省厅要求,把创建地质灾害“十有县”和“五到位”国土资源所作为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抓手,找差距、查问题,以创建促提高,  相似文献   

3.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国土资源部“十五”重点项目之一,其目标是查清受地质灾害威胁严重的700个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从1999年开始到2006年底,历时7年完成700个县(市)调查任务,覆盖面积208×10^4km^2,涉及人口4.4亿,直接参与调查人数达5000多人。  相似文献   

4.
《广西地质》2013,(7):71-71
群测群防作为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的有效举措之一,各地从结构层次、目标任务、工作职责、制度措施、经费保障等方面,不断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把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员。目前,云南省已建立129个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大力推广使用了裂缝报警器、裂缝伸缩仪等专业监测设备,推动了“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  相似文献   

5.
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升防测水平,完善防范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危害,近年来,沂水县不断加大对地质灾害的宣传和资金投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地质灾害隐患逐年减少,2009年11月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  相似文献   

6.
年初以来,我们坚持“两线串并”(国土资源部门的“天线”、基层村居组织的“地线”),“两腿走路”(政府为主导、村居为主体)、“两轮驱动”(国土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其他部门全力配合),“两套嫁妆”(水利防汛器材、村居自购器材),“两手并握”(一手抓群测群防,一手抓灾害治理),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村”建设为抓手,使“十有县”创建工作进一步得到细化、深化和具体化。今年5月份,《中国国土资源报》头版头条对此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7.
4月27日,娄底市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上获悉,2010年娄底市将全面推行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和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强化目标管理,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8.
到目前止,株洲市初步建立了“市-县-乡(镇)-村-隐患点”五级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网络,落实群测群防工作。  相似文献   

9.
磐安县是山区县,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2处,属地质灾害多发区。自2010年被列为创建全国第二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以来,紧紧围绕“十有县”,即“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的创建目标,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和宣传力度、落实责任,  相似文献   

10.
《浙江地质》2010,(2):34-35
日前从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了解到。山东厅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立了山东省三维数字国土监测指挥系统,为实行“一张图工程”管好、用好二调成果奠定了基础。2009年,按照“边调查、边建库”的总体思路,山东各地建立了影像和土地利用现状为一体的土地基础信息数据库。目前,全省140个县(市、区)已完成县级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任务,有102个县(市、区)建立了城区地籍管理信息系统。94个县(市、区)建立了镇驻地的地籍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1.
近日.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名单公布,杭州市余杭区榜上有名。根据职责分工,国土余杭分局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业务主管部门,注重完善监测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2.
黄文伟 《广西地质》2013,(10):F0004-F0004
近年来,宁明县国土资源局紧紧围绕“双保工程”和该县“四基地一中心一名县”建设目标,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呈现出新的生机和发展势头。近年来,该局荣获国土资源部授予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称号,桐棉国土资源管理所获广西国土资源厅授予“红旗国土所”称号。  相似文献   

13.
赵旭 《浙江地质》2012,(5):52-52
近年来,随着基层地质灾害防治体系、责任机制的不断完善,我省地质灾害防治水平逐年提升。根据我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和基层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的统一部署,各地纷纷着力增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能力。但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基层仍在群测群防队伍、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地质灾害隐患巡查等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如何消除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就成了各级部门工作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大石山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应该怎么抓?面对点多面广的危岩崩塌隐患,如何才能做到万无一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不受或少受损失?近年来,广西田阳县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生命任务”来抓,积极开展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不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质》2006,29(1):46
(1)“首都地区地下水资源和环境调查评价”项目,论证了怀柔、平谷、房山、西山和拒马河五处地下水应急供水方案,其中怀柔地区方案已经实施并正式供水,平谷、房山地区方案已被政府部门采纳并批准建设,为缓解目前北京市供水紧张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重点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在华北各省、市、自治区开展后,查找到了大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圈定了地质灾害易发区,并协助当地政府建立了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其工作成果直接服务于防灾减灾,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7月29日至31日,温州市、永嘉县、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等5个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8—2015)》(以下简称《规划》)通过了评审。市、县二级《规划》分别以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同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紧扣省国土资源厅下发的《关于做好市、县(市、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浙土资办[2008]57号)要求,  相似文献   

17.
温州市地处浙东南沿海,是台风多发地,也是地质灾害频发易发地区。据统计,到2007年初全市发生发现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754处,主要为山区突发性的崩、滑、流地质灾害。近十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强调“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方针,组织开展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工程治理与搬迁避让等工程,将做好地质灾害监测作为预防地质灾害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00年以后在温州市各级政府的领导及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管理与指导下,全市广泛开展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基本建立了由县、乡、村三级群测群防网络,以及群测群防点、相关的信息传输渠道及必要的管理制度组成的较完善的群测群防体系。对已发生和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通过发放防灾工作明白卡及避险明白卡,明确了防治责任人、监测负责人和监测人及其主要职责,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8.
孙斌 《辽宁地质》2010,(7):62-62
日前,凤城市国土资源局对全市国土资源所所长、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和重点镇(区)村委会干部、群测群防员共44人进行了“五到位”培训。  相似文献   

19.
2000年 8月 17日至 2000年 8月 21日,由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第四期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及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培训班在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亚宾馆举办。来自全国各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市、县地矿局、矿管办等单位的167名学员参加了培训。这次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滑坡和泥石流灾害调查要求、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办法、地质灾害预测预报典型实例等。培训期间,学员们进行了野外考察。全国地质灾害调查及群测群防网络建设培训班在乌鲁木齐举办@刘春涌  相似文献   

20.
三峡工程库区移民迁建区地质灾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殷跃平 《地质通报》2002,21(12):876-880
三峡工程移民总人口达120万人,移民迁建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容量极为有限,人地关系紧张,移民安置难度大。本文将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区地质工作归结为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地质工作的阶段性、地质认识的局限性、地质问题的长期性4个方面,并对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临测预警工程的建设内容和运行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将按照“中央领导,分省负责,县为基础”的方针,在群测群防体系和专业技术体系相结合的基础上,以国家、省市和县区3级地质环境监测站为依托,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群测群防手段,对库区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批分级监测,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将分4个阶段实施。最后,就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