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早前寒武纪大陆块壳构造理论——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基底构造格架、地壳演化及其与区域地球化学不均一性的关系研究张福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关键词大陆块壳并合带地壳演化进程地球化学不均一性早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是地球科学最基础的...  相似文献   

2.
前寒武纪地质学是现代地球科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有着良好的条件和优良的传统,前寒武纪岩石在中国大陆上有广泛的分布,保存了从3800Ma到543Ma较完整的岩石、地层和生物形成与演化的历史记录,并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简要回顾了近百年来我国前寒武纪研究的历史,取得的丰硕成果及巨大进展。概述了中国前寒武纪时期的大陆,特别是太古宙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克拉通进行了对比。指出前寒武纪地质学在研究地球科学中仍然处于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研究前寒武纪超大陆汇聚与裂解及前寒武纪成矿区带的划分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21世纪前寒武纪地质学的工作设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超大陆旋回的研究是近年来前寒武纪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学的热点科学问题 ,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古大陆构造演化的对比及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事件及其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成为地球科学领域具有挑战性的前缘领域。其中 ,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的研究成为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 44 0项 (1 999~ 2 0 0 2 )的主要研究内容。为加强国内同行专家在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 ,由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发起 ,与IGCP440项中国国家工作组、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专业委员会、前寒武纪地质学专业委员会、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中国地质科…  相似文献   

4.
该文概述了目前国外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热点和前沿:(1)地球早期地壳演化;(2)研究前寒武纪成矿怍用的新思路;(3)地球上最古老的矿物岩石年龄和前寒武纪同位素年代地质学;(4)大陆下地壳麻粒岩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前寒武纪地质学理论的重要实践─—评《恒山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田永清(山西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李江海、钱样麟合著的《恒山早前寒武纪地壳演化》经《华北地质矿产杂志》编辑部编辑,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以“山西地球科学丛书”出版,这是对山西省前寒武纪及变质地质研...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60年代,以海洋地质研究所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推动了地质学思想和方法的革命。70年代以来是以大陆地质为中心的20年。大陆地质的核心问题是深部地质和前寒武纪地质这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的问题。因为前寒武纪时产生了绝大多数大陆地壳,而深部地质实际主要是被改造了的前寒武纪岩石圈。  相似文献   

7.
早前寒武纪地质及深成构造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准大陆克拉通早期构造演化,克拉通及古老造山带深层结构,元古代超大陆恢复对比、早期地壳性质及生长等主要问题上开展多学科研究计划的实施。其中,同位素年代学,特别是锆石U-Pb方法,地震反射、P-T计算及古地磁研究对前寒武纪地质学的进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个古陆克拉通区域地质学的持质研究积累,不断产生新的认识,这种新的科学思想涉及到早期陆壳组成及区划,太古代克拉通化历史,太古代-元古代界限及性质,元古代造山带网络与克拉进陆块拼合,大陆下地壳剖面及其组成等同题。华北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包括:华北麻粒岩相带与克拉通基底构造的关系,克拉通基底构造区域,早期陆壳性质及其记录的重大构造一热事件幕,华北克拉通与世界典型陆块构造演化对比等。  相似文献   

8.
前寒武纪地质学研究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寒武纪地质学是地质科学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以地球早期演化历史为主要研究对象。近几年我国前寒武纪地层学、前寒武纪构造演化、前寒武纪古生物学和前寒武纪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在高精度微区测年技术的支持下,相继建立了鞍山、泰山和五台山等早前寒武纪经典地区的年代格架,推动了华北克拉通早前寒武纪构造格架的研究;中国晚前...  相似文献   

9.
构成世界各大陆基底的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区或称麻粒岩相区,是下部地壳的代表。它的研究不仅具有实际意义(赋存有大量矿产),而且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因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已成为各国地质界的热门。当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前寒武纪麻粒岩相区以及下部地壳的性质及其组成;②麻粒岩相的形成条件和机制,温压条件测定方法的选择;③麻粒岩相区变质流体的性质及其作用;④下部地壳的地球化学研究;⑤麻粒岩相区地质学和岩石学研究及它们的动力学模拟(P-T-t轨迹)。  相似文献   

10.
任纪舜  徐芹芹  赵磊  朱俊宾 《地质论评》2017,63(5):1133-1140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大地构造理论经历了从地槽—地台说到板块构造说的发展过程。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一个新的大地构造理论——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简称多圈层构造观)已在形成中。地槽—地台说,19世纪中叶提出,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是地质学家从理论上研究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的开始。地槽—地台说使用的方法是传统的地质学方法;研究领域是大陆地壳,褶皱带(造山带)和克拉通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地槽—地台说大大推动了地质科学的发展,并为地球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板块构造说,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板块构造使用的方法,除地质学外,加上了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现代科学和技术手段;研究领域是全球大陆和海洋的岩石圈。板块构造说使大地构造学的研究范围从地球表层扩展到地球内部,从大陆扩展到海洋,极大地推动了地球科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目前,板块构造说虽然仍在盛行,但是不足和缺陷已日益显露出来。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孕育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目前正在发展中。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使用的方法更现代化,包括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以及一切探测地球深部和外层空间的方法、手段;研究领域,已不仅仅是地球表层的地壳或岩石圈,而是地球整体,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我们相信,21世纪必将是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时代。中国及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是全球研究多圈层构造的最理想的切入点之一。我们期待中国地学工作者在新一轮大地构造理论创新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翟明国 《岩石学报》2017,33(5):1369-1380
地球是宇宙中迄今唯一发现有花岗岩的星球。从物质组成而言,大洋的核心问题是玄武岩,大陆的核心问题是花岗岩。花岗岩从被发现的那一天起,围绕它的产状、成因和演化过程及其地质意义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最早的陆壳由长英质片麻岩TTG组成,TTG不能从地幔中直接熔出,是地幔熔融的玄武岩再次熔融形成的。初始的陆壳富钠,太古宙以后的陆壳开始明显富钾。洋壳的寿命仅2~3亿年,陆壳的寿命可长达40~44亿年。花岗岩记录了大陆形成与演化的全过程,大陆演化对于认知地球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花岗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陆壳的代用词。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的一次革命,但是,板块构造理论并未解决大陆形成、演化和改造的根本问题。此外,花岗岩与大陆成矿作用关系也非常密切。花岗岩成因还存在诸多待解难题。对花岗岩的研究,只有跳出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范畴,才能真正理解大陆构造的问题。花岗岩所凝聚的科学问题是对板块构造理论的巨大挑战,也是固体地球科学理论创新的重大机遇。花岗岩研究从岩石地球化学层面跃升到陆壳演化层面,是研究思维和理论创新的突破,是21世纪花岗岩研究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12.
前寒武纪大陆地壳地质构造演化研究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最古老的固体地球物质是38亿年前的大陆长英质岩石。以地质构造热事件为标志确认早中太古代已有30亿年年龄值的大陆克拉通化,而新太古代末大陆地壳已出现普遍的克拉通化。由深变质作用岩石测得的p-t值推断当时地温梯度与现今大陆稳定区相似,大规模的陆壳区断块已具基本刚性特征,使板块构造运动模式基本适用于太古宙地壳演化。古元古代末陆壳普遍隆升和遭剥蚀,陆壳生长作用导致形成大陆区块上的裂谷型坳拉槽系。中元古代起,世界约于18亿年前近乎同时出现不变质的沉积盖层,使前寒武纪明显必需划分为早、晚前寒武纪两大阶段。华北克拉通区是世界大陆克拉通地壳的组成部分,与世界各大陆克拉通演化有很好的可对比性,在前寒武纪超级大陆重建中有一定位置。在现今阶段研究基础上,对华北克拉通区提出了几个前瞻性的基础研究课题,应予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3.
我国前寒武纪变质岩的构造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的主要构造变形特征是:线型韧性剪切带及逆冲推覆构造发育,一般都遭受了多期变形、变质和强烈的构造置换作用,显生宙再造作用强烈,发育各种类型的穹隆构造。这些特征反映了前寒武纪地壳结构的不均一性和水平运动为主的构造体制.据构造置换、构造组合样式等划分出五种变质岩系构造类型,并对它们的制图原则和研究方法,作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旨在综合分析早期经典的和近年来提出的陆壳的9种分层模式,既包括地球物理的,也包括构造变形、变质和物质成分的,指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结合地质和地球物理的最新进展,本文对这些模式进行了评介,对莫霍面、下地壳组分及反射下地壳的地质意义提出了看法.这些模式,尤其是近年来提出的大陆壳分层的几种模式无疑对地质和地球物理学家进一步认识和了解陆壳的复杂地质作用、地壳和地球的演化及早寒武纪地质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湘东北文家市蛇绿混杂岩带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湘东北文家市首次识别出蛇绿岩套残片 ,它由变沉积岩、变玄武岩、变辉绿岩、变辉长岩、变辉石岩类及变硅质岩组成。综合其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资料 ,提出文家市蛇绿岩可能形成于有限小洋盆的构造环境。文家市蛇绿混杂岩带、前陆盆地、磨拉石建造和“S”型花岗岩等构造岩石组合记录了碰撞造山的全过程 ,证实了江南雪峰古陆属元古宙造山带。这一发现为华南前寒武纪的大地构造格架和地壳演化提供了依据 ,同时该地区也将成为研究早期华南大陆地壳演化———武陵运动的关键地带。  相似文献   

16.
大陆地质学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板块说阐明了洋壳的物质循环,而地槽说则阐明了地壳表层的物质循环,两者之间显然尚欠缺一个关于大陆内部的物质演化模型,因此,要建立大陆地质学的系统理论, 无应该查明大陆内部的物质过程;而建立大陆内部物质化模型的关键,是阐明组成大陆地壳重要部分的花岗岩的成因,传统的岩浆侵入式无法容纳与花岗岩有关的各种资料,在地温场状态上的将今论古是花岗岩成因研究中的思维误区。  相似文献   

17.
New data on the geology and tectonics of the main structural elements of the East Transbaikalian segment of the Central Asian Foldbelt are discussed. Correlation charts of the main stratified and igneous complexes are compiled. The rocks of the Baikal-Patom and Baikal-Muya belts, as well as the Barguzin-Vitim Superterrane, are characterized by new Nd isotopic data, which have allowed us to establish the sources of these rocks, to separate isotopic provinces, and to distinguish two stages of crust-forming processes: the Early Baikalian (1.0–0.8 Ga) and the Late Baikalian (0.70–0.62 Ga). The Early Baikalian crust was formed in relatively narrow and spatially isolated troughs of the Baikal-Muya Belt and probably in the Amalat Terrane, whereas the Late Baikalian continental crust was formed and reworked in the Karalon-Mamakan, Yana, and Katera-Uakit zones of the Baikal-Muya Belt. The Baikal-Patom Belt and most of the Anamakit-Muya Zone in the Baikal-Muya Belt are characterized by remobilization of the Early Precambrian continental crust and by a subordinate role of Late Riphean juvenile sources. Reworking of the mixed Late Riphean and Early Precambrian crustal sources is typical of the Barguzin-Vitim Superterrane. The origin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in the studied region are considered in light of new data; alternative versions of paleogedynamic reconstruc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8.
大陆克拉通早期构造演化历史探讨: 以华北为例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大陆早期构造演化的研究一直是大陆地质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在华北克拉通基底构造1∶200万编图研究基础上, 本文开展基底断裂边界、构造样式及后期叠加关系的研究, 借鉴比较大地构造理论, 对华北克拉通基底重新进行了构造区划.结合标志性构造单元及其时代、同位素年龄数据库的综合研究, 提出华北早期构造格局演化及其重大构造热事件.华北克拉通基底主要由大面积的新太古代TTG杂岩及表壳岩系组成, 新太古代涉及活动陆缘环境的大规模陆壳增生及不同微陆块的碰撞聚合过程, 造成新太古代末期陆壳迅速增生和克拉通化.古元古代初期开始伸展裂解和早期盖层发育阶段, 古元古代晚期发生微陆块碰撞缝合, 形成超级克拉通, 并在克拉通西北边缘发生强烈改造作用.1.84Ga前后, 华北克拉通经历最强烈的一次伸展裂解过程, 从超级克拉通裂解, 开始了独立的构造演化, 在伸展构造背景下, 克拉通基底被强烈隆升冷却, 经历风化剥蚀, 发育沉积盖层.以上构造格局及其构造热事件提供了早期超级大陆再造研究的构造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19.
地质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地质学几个领域近几十年的发展做了扼要的总结,指出了一些有突破性的进展,并提出了这些学科今后若干年可能的发展展望,论文涉及的学科包括矿物学、花岗岩、铁镁-超铁镁岩、变质岩、沉积学、多重地层分类与地质年代学、构造这以及板块构造学与大陆动力学。对于各学科并非全面的论述,而是指出其有重大意义的突破性进展,在矿物学方面强调了由于新技术的运用而大大地促进了矿物学的进展,矿物材料学和环境矿物学都是今后着重发展的方向。总结了当前对花岗岩的基本认识,指出应开展“岩浆系统”与“火山系统”的深层次研究;对于铁镁-超铁镁岩今后要加强壳幔物质的相互作用与深部过程的研究;总结了变质岩研究的三个阶段,今后要在重点地质区坚持长期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前寒武纪麻粒岩区和造山带。沉积学最近有较大发展,有三方面的意义;在构造地质学方面指出在大陆造山带伸展构造、韧性剪切等研究热点以及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趋势;板块构造学是地球科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成就,90年代是大陆构造研究的大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20.
吴伟成  康自立 《铀矿地质》1995,11(6):327-333
在编制《闽浙赣铀矿地质图(1:100万)》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地质、地球物理及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本文初步分析了华南地区早前寒武纪(Ar_2-Pt_1)陆壳结晶基底的组成特征及“扬子”与“华夏”地块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该基底经吕梁运动(1700-1800Ma)后,于中晚元古代逐渐解体,并转化为由板块构造机制所控制的多旋回槽台发展体制。由于古陆壳组成的不均一性和演化的不平衡性,使局部地区相对富铀,为尔后各种衍生型富铀地质体的形成及矿化分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