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滇西腾冲-梁河地区花岗岩的锆石进行了阴极发光观察,并通过LA-ICP-MS分析了其稀土元素组成和U-Pb同位素年龄。花岗岩中大部分锆石具有振荡环带,锆石稀土元素表现为亏损轻稀土、阶梯式富集重稀土、强烈正Ce异常及强烈负Eu异常,表明锆石为典型的岩浆锆石。花岗岩(D0053)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27.9±1.0) Ma (MSWD=2.9,27个点),花岗岩(D4310)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58.3±0.5) Ma (MSWD=1.8,21个点),表明腾冲-梁河地区存在大量早白垩世和早第三纪花岗岩浆活动,它们是特提斯演化过程的岩浆响应。  相似文献   

2.
伊舒地堑基底花岗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伊舒地堑与松辽盆地基底的构造演化历史, 对位于伊舒地堑中的2个基底花岗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 并与松辽盆地基底花岗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伊舒地堑基底花岗岩中的锆石呈自形或半自形, 并具有典型的岩浆生长环带, 个别发育有核边结构, 锆石的Th/U比值介于0.32 ~ 2.76, 暗示其岩浆成因.CH11井花岗岩中锆石18个测点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62±2 Ma, X13井花岗岩中锆石13个测点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59 ± 3 Ma, 其核部存在176 ±1 Ma的谐和年龄.上述结果表明, 伊舒地堑中基底花岗岩形成于中侏罗世晚期或晚侏罗世早期, 它们与松辽盆地基底中最晚期花岗岩的形成时间相同.这暗示伊舒地堑与松辽盆地自燕山期以来具有类似的基底演化历史. 176 ±1 Ma继承锆石的存在也证明了上述认识.   相似文献   

3.
伊勒呼里山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由安山岩、粗面英安岩、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和流纹质玻屑凝灰岩等组成。中生代火山岩中的锆石多呈半自形-自形晶,振荡环带发育,Th/U值略高(0.30~2.56),为岩浆成因。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塔木兰沟组安山岩年龄为(161.0±1.0)Ma(n=22),形成于中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年龄为(157.8±2.3)Ma(n=24),形成时代属于晚侏罗世;玛尼吐组火山岩2个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54.0±2.0)Ma(n=23)和(151.7±1.4)Ma(n=25),形成时代属于晚侏罗世;白音高老组火山岩2个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24.1±1.1)Ma(n=25)和(125.1±0.7)Ma(n=23),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捕获锆石的定年结果显示,本区存在前寒武纪岩浆事件(774 Ma)、加里东期岩浆事件(472 Ma)、印支期岩浆事件(214、210 Ma),这与周边基底岩石中锆石U-Pb的定年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三江盆地富锦地区临山花岗质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与锆石Hf同位素资料,以确定其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源区性质及其构造属性。花岗闪长岩中的锆石均呈半自形-自形晶,震荡环带发育,Th/U比值=0.31~1.92,指示其岩浆成因。对岩浆锆石的定年结果显示,临山花岗闪长岩形成于~54Ma,这是目前东北地区报道的最年轻的花岗质岩浆作用。该期花岗闪长岩的SiO_2含量主要在68.71%~72.42%之间,Na_2O=3.29%~4.41%,K_2O=2.79%~3.47%,Na_2O/K_2O=0.95~1.58,A/CNK=0.99~1.12;该区花岗闪长岩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s)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s)和高场强元素(HFSEs),且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La/Yb)N=21.8~34.1]。样品无明显Eu异常(δEu=0.84~1.19)。它们的(87Sr/86Sr)i=0.7068~0.7071,εNd(t)介于-2.4~-2.3之间;锆石εHf(t)值介于+1.7~+5.7之间,二阶段Hf模式年龄(tDM2)介于765~1020Ma之间。上述特征表明,该期花岗闪长岩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其原始岩浆起源于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期间增生的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对三江盆地与佳木斯地块东缘已发表锆石Hf同位素资料进行总结和时空对比发现,佳木斯地块东缘和三江盆地具有相似的地壳增生历史,暗示三江盆地之下的基底物质可能仍归属于佳木斯地块范畴。另外,新生代临山岩体的识别,限制了富锦隆起的时限为始新世之后,并非前人认为的中生代。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满洲里地区灵泉盆地、包格德乌拉盆地及额尔古纳地区上护林盆地和恩和盆地及周边的原确定为古生代和中
生代的花岗质岩石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LA-ICP-MS U-Pb 年代学研究,以便揭示研究区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研究区内
12 个代表性花岗岩中的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晶,显示出典型的岩浆生长环带,结合其较高的Th/U比值(0.31~3.63),暗
示其为岩浆成因。测年结果表明,该区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可划分成以下三期:(1)中三叠世岩浆活动,可进一步划分
成241 Ma 和229 Ma 两期岩浆事件,241 Ma 黑云母正长花岗岩和229 Ma 正长花岗岩的存在可能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伸展环
境有关;(2)早- 中侏罗世岩浆事件,可进一步划分成(180±5)Ma 和(171±2)Ma 两期岩浆事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正长花岗岩组合,结合其斑岩型Mo 矿的存在,反映研究区处于活动陆缘的构造背景,可能与蒙古- 鄂霍茨克洋的俯冲作用
有关;(3)早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可进一步划分成(140~150)Ma 和(134±2)Ma 两期岩浆事件,前者与区域内发育的
吉祥峰组火山岩形成时代相近,后者的火口充填型产状表明它们应是该期岩浆事件演化晚期的产物,该期岩浆事件在松辽
盆地以东地区的缺乏暗示它们形成于伸展环境,并与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的演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额尔古纳地块基底岩石时代与构造属性一直颇受争议。笔者对额尔古纳地块南部比列亚铅锌多金属矿区ZK6301钻孔226 m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岩心进行了锆石LA-ICP-MS定年。测试结果显示,24个测试点的数据均在谐和线上,207Pb/206Pb年龄包括4个不同年龄区段,分别为:2 549~2 562 Ma(加权平均年龄为(2 555±19) Ma,MSWD=0.17,n=3),2 596~2 624 Ma(加权平均年龄为(2 606±17) Ma,MSWD=0.032,n=17),2 688~2 715 Ma(加权平均年龄为(2 702±18) Ma, MSWD=0.70,n=3),2 786 Ma(n=1)。通过锆石的Th,U质量分数与Th/U值分析,207Pb/206Pb年龄((2 606±17) Ma)代表了该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的结晶年龄;207Pb/206Pb年龄((2 549~2 562) Ma)很可能代表了构造热事件的作用年龄;本次报道的岩石结晶年龄,揭示了额尔古纳地块上存在新太古代的结晶基底。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分析可知,额尔古纳地块上该期变质结晶基底可能在该地块的南、北部均有分布,并且得尔布干断裂可能并非该地块的南部边界。综合分析前寒武纪古老地块的演化历史可得出,额尔古纳地块经历了全球大陆构造旋回演化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7.
为查明黑龙江岩群的形成时代及其构造背景,对出露于黑龙江省东部依兰地区侵入黑龙江岩群的金沟花岗岩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结果显示:D2279样品锆石多具有清晰的生长振荡环带,其Th/U比值多在0.1~1之间,属于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获得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61.18±0.74 Ma(n=20,MSWD=0.66),代表了岩体结晶年龄.金沟花岗岩体形成时代的厘定,不仅限定了黑龙江岩群的形成时代,同时为进一步探讨佳木斯地块晚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出露于佳木斯地块北部金银库组变沉积岩和侵入其中的火成岩脉体中的锆石进行了系统的LA-ICP-MS/SIMS 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旨在限定金银库组的沉积时限,并揭示其物源及沉积环境。3个样品中锆石呈自形-半自形,显示典型的岩浆生长环带或条痕状吸收,暗示其岩浆成因。研究结果显示:采自金银库组绢云母片岩中的碎屑锆石72个分析点给出1 955~457 Ma的年龄区间,主要峰期年龄为814、757、568、491和463 Ma,其εHft)值为-13.9~-0.1,Hf同位素一阶段模式年龄TDM1和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 827~1 307 Ma和2 411~1 715 Ma。采自侵入金银库组的花岗细晶岩和辉绿岩分别给出了263和267 Ma的结晶年龄,前者的εHft)值为0.9~2.0,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 110~1 047 Ma;后者的εHft)值为-7.7~6.4,Hf同位素一阶段模式年龄TDM1为1 206~662 Ma。结合佳木斯地块及邻区约430 Ma火成岩的存在和金银库组中该期碎屑锆石的缺乏以及碎屑锆石年龄众数及其Hf同位素组成,我们认为金银库组的形成时代应为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463~430 Ma),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背景,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佳木斯地块及其邻区的古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早期火成岩。  相似文献   

9.
蚌埠隆起区西庐山及女山花岗岩中岩浆锆石 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 (129.3± 4.8)Ma( n=7)和 (130.1± 3.2)Ma( n=9),这表明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曹山二长花岗岩和蚂蚁山花岗岩中岩浆锆石 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 (110.3± 2.8)Ma( n=17)和 (115.8± 3.1)Ma( n=18),其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岩体的岩相学和具有震荡环带岩浆锆石的存在表明该类花岗岩均为岩浆结晶的产物,而非混合岩化成因.西庐山和女山花岗岩中新元古代岩浆锆石和印支期变质锆石的存在以及太古宙和古元古代继承锆石的存在暗示岩浆源区既有扬子地块基底物质又有华北地块基底物质,其中某些遭受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改造.蚌埠隆起区深部地壳中扬子地块基底物质的存在与扬子地块沿郯庐断裂带于北西方向俯冲于华北地块之下的地质事实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关于额尔古纳地块基底性质和东界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东北地区是解决东亚大陆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备受众多学者关注。近年来,关于额尔古纳地块基底性质和东界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对太平林场花岗片麻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840~830 Ma、800~780 Ma和730~720 Ma的3个时间段内,可能为新元古代时期的3期岩浆热事件时间。其中21个锆石测点 206Pb/238U 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779±20 Ma(MSWD=8.3),表明原岩在新元古代就已侵位结晶; 1个锆石测点U-Pb同位素年龄为494±10 Ma,Th/U比值为0.06,暗示了锆石应为变质成因,可能为花岗片麻岩的变质年龄。结合前人已报道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上花岗质岩石年龄数据,对比发现仅额尔古纳地块经历了新元古代岩浆热事件作用; 同时对比两地块上花岗岩Hf同位素特征发现,二者具有不同的地壳早期演化阶段。因此,在早古生代早期二者应该沿塔河-喜桂图缝合带拼合并共同经历了古生代以来的岩浆作用改造,而不是传统观点认为的德尔布干断裂作为两地块的边界。  相似文献   

11.
运用阴极发光技术,对湖南白马山龙潭超单元2个样品和瓦屋塘花岗岩1个样品的锆石进行了内部结构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锆石SHRIMP U-Pb定年方法进行了同位素年代学测定。其中,白马山龙潭超单元2个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样品分别给出了(215.9±1.9) Ma和(212.2±2.1) Ma的主体谐和年龄。同时还测得了一组较年轻的谐和年龄((201.0±2.8) Ma)和一组较老的锆石核部年龄(230.3~227.0 Ma),表明研究区印支晚期存在多期花岗质岩浆的侵入活动。瓦屋塘岩体黑云母二长花岗岩1个样品给出了(217.7±1.8) Ma的谐和年龄。这2个岩体的形成进一步佐证了华南大陆印支晚期岩浆活动于210~225 Ma,达到岩浆活动的峰期。地球化学测试结果显示,白马山和瓦屋塘岩体均为弱过铝-强过铝质花岗岩,具壳源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后碰撞期或碰撞晚期的构造环境,源于早元古代变质杂砂岩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认为,这2个岩体形成于秦岭-大别和松马2条印支期缝合带碰撞结束后的印支晚期伸展构造背景下,为热-应力松弛阶段,板内挤压加厚的地壳减压熔融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presents new zircon U–Pb data and interpretations for the gneissic rocks in the Yunkai massif in order to constrain the timing and evolution of the Caledonian tectonothermal event in the South China Block (SCB). Magmatic and inherited zircons from the orthogneiss in the region, previously thought to be of Precambrian origin, yielded 206Pb/238U apparent ages of 421–441 Ma and 513–1343 Ma, respectively. Also a weighted mean 206Pb/238U age of 236.0 ± 3.1 Ma was obtained, interpreted as the metamorphic resetting age during the Indosinian tectonic event. Our analyses show that the paragneiss in the region, previously regarded as Proterozoic sedimentary rocks, contains detrital zircons of the Archaean to Paleozoic origin, of which the youngest zircons yielded the U–Pb age of  423 Ma.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1) the Proterozoic and Archaean components may exist beneath the Yunkai massif; (2) most of the metaigneous rocks are actually the Caledonian anatectic granites possibly overprinted by Indosinian ( 236 Ma) reactivation; (3) some paragneiss might have originally deposited during the Devonian time; and (4) a subsequently rapid uplifting took place after the emplacement of the Caledonian granites, revealed by the observation that the Devonian clastic strata uncomfortably overlie the Caledonian granite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geochronological data and geological observations throughout the SCB, we propose that the Caledonian tectonothermal event around Silurian ( 450–400 Ma) might be a result from an intracontinental collision between the Yangtze and Cathaysian blocks in response to the subduction/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block and SCB.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东海地区位于苏鲁造山带的西南缘,区内广泛出露片麻状碱性花岗岩.本文对东海地区磨山、虎山和房山片麻状碱性花岗岩的产状、岩石结构构造、碱性铁镁矿物、元素地球化学和锆石成因及SHRIMP定年等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岩石具有高硅、富碱、富铁贫镁和含碱性铁镁矿物等特征,说明其为碱性花岗岩;岩体还保留有沉积岩特有的层理(走向北东、倾向南东等一致的产状),长石等造岩矿物显示在固相条件下结晶的特征,以及继承锫石大部分是不同时代的岩浆或变质锆石碎屑等,均证实其原岩是沉积岩.SHRIMP定年对变质锆石的边部获得两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24.7±9.4 Ma和209.4±2.5~212±3.5Ma,反映了东海片麻状碱性花岗岩成岩时间属于印支期,相当于晚三叠世,变质锆石的核部206Pb-238U年龄变化于866~248 Ma,反映原岩时代不会早于晚古生代.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额尔古纳地块北段的富源沟林场含电气石花岗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含电气石花岗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58±4 Ma(MSWD = 1.8),表明含电气石花岗岩形成于晚奥陶世初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花岗岩应为高钾钙碱性系列(K2O = 3.45%~4.83%),铝饱和指数A/CNK>1.1(1.11~1.28),属强过铝质的S型花岗岩,富集Th、U、Rb、K等元素,相对亏损Sr、Ba、 Nb、Ti、 P、Eu等元素,是同碰撞构造背景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和本文数据提出,富源沟林场含电气石花岗岩的形成与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的碰撞拼贴有关,形成于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碰撞拼贴作用所引发的碰撞构造背景,由于地缘因素,构造岩浆作用滞后于额尔古纳地块东缘的碰撞拼贴时限,是额尔古纳地块和兴安地块碰撞拼贴的远程效应。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杂岩主要出露在佳木斯地块西缘,沿牡丹江断裂分布,为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拼合过程中形成的构造混杂岩.杂岩以强烈变形的长英质糜棱岩为主体,其中含有大量具洋壳性质的超基性岩、变基性熔岩(蓝片岩)及变硅质岩和大理岩等岩块或岩片.对出露于黑龙江省东部牡丹江地区的长英质糜棱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研究.获得两组206Pb/238U年龄数据,其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509.4±7.1 Ma(n=9,MSWD=1.3)和269±1.9 Ma(n=22,MSWD=0.93).其中最老2 420和2 459 Ma锆石年龄的出现,表明杂岩中有来自古元古界古老物质;509 Ma左右是佳木斯地块中麻山群的高级变质和花岗质岩浆作用年龄;约269 Ma年龄说明黑龙江杂岩变形基质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可能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16.
建一岩体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岩石中的锆石呈自形,发育岩浆振荡生长环带,具有较高的Th/U比值(>0.1),均暗示其为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所测锆石206Pb/238U年龄集中于138~145 Ma,其加权平均年龄为140 Ma,说明花岗闪长岩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主量元素特征显示,该岩体为铝不饱和的I型花岗岩.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分配模式显示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富集,中稀土和重稀土元素(MREE和HREE)相对亏损,具有轻微的负Eu异常,暗示岩浆演化过程中角闪石分离结晶明显而斜长石分离结晶较弱.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U,贫高场强元素(HFSE)Nb、Ta,其Nb/Ta、La/Nb和Th/Nb比值介于地壳和地幔平均值之间,显示建一岩体岩浆具有壳幔混源的特点.结合建一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点和区域构造背景,认为该岩体的形成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下俯冲引起的类似于弧后盆地的伸展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出露于吉林省中部地区的小蜂蜜顶子组标准剖面的流纹岩(样品号:JH21-1)和非标准剖面小蜂蜜顶子组的安山岩(样品号:JX1-1)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以及Hf同位素组成研究。2个样品中的锆石均呈自形-半自形,CL图像上显示条痕状吸收或典型的岩浆振荡生长环带,结合其Th/U比值(0.27~0.81),均暗示了它们的岩浆成因。定年结果表明:流纹岩(JH21-1)中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92±2)Ma (MSWD=4.8),其形成于早侏罗世;安山岩(JX1-1)中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72±1)Ma (MSWD=0.27),表明其形成于中侏罗世。前者与标准剖面时代一致,后者与小蜂蜜顶子组并非同一套火山岩。而2个样品中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εHft)值为+5.25~+9.37,二阶省模式年龄为803~1 177 Ma,暗示它们起源于中-新元古代新增生陆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综上所述,吉林中部地区侏罗纪岩浆事件至少可以划分为两期--早侏罗世和中侏罗世,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可以认为吉林省中部地区早-中侏罗世火山岩的形成应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于欧亚大陆之下的地质作用相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