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造山带内生金属矿床类型、特点和成矿过程探讨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是造山带最为发育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分布广泛。本文从成矿地球动力学演化角度对中国造山带中矿床类型、特点和成矿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综合研究,将造山带矿床分为碰撞造山型和俯冲造山型两种。前者进一步可分为同碰撞造山过程成矿和后碰撞造山成矿。以青藏高原为例,又将同碰撞造山过程成矿分为碰撞造山期成矿、松弛期(伸展)成矿、走滑拉分盆地成矿和剪切带扩容成矿。以西秦岭和东天山为例,剖析了后碰撞成矿特点、过程和成矿规律。在扬子克拉通西南缘发育有中国颇具特色的低温成矿域,包括广泛分布的卡林型金矿、密西西比型铅锌矿和玄武岩型铜矿,本文研究提出这些矿床形成于中生代大陆边缘造山带弧后伸展盆地。  相似文献   

2.
张建新  孟繁聪  于胜尧 《岩石学报》2010,26(7):1967-1992
在祁连-阿尔金造山带的南北两侧,分别出露有北祁连-北阿尔金HP/LT变质带和柴北缘-南阿尔金UHP变质带。北祁连-北阿尔金HP/LT变质带主要由蓝片岩、低温榴辉岩和高压变沉积岩所组成,榴辉岩形成的温压条件为420~570℃和2.0~2.5GPa,形成时代为510~440Ma。含硬柱石榴辉岩和含纤柱石高压变沉积岩的存在显示洋壳俯冲把大量水带到地幔深处。与HP/LT变质带伴生的早古生代蛇绿岩、俯冲增生杂岩、岛弧、弧后盆地等显示北祁连-北阿尔金为典型的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柴北缘-南阿尔金UHP变质带由榴辉岩、石榴橄榄岩、高压麻粒岩及具有陆壳性质的正副片麻岩所组成,它们遭受了超高压变质作用(T700℃,P2.8GPa),UHP变质时代为500~420Ma,榴辉岩的原岩时代为750~850Ma,形成于新元古代的大陆裂谷环境。野外地质关系、岩石学及年代学研究显示柴北缘-南阿尔金HP-UHP变质带为大陆深俯冲作用的产物。在柴北缘-南阿尔金UHP变质带中,超高压榴辉岩和高压麻粒岩同时形成在不同的构造热环境中,构成大陆俯冲及碰撞造山带中的"双变质带",同时也显示柴北缘-南阿尔金造山带具有典型碰撞造山带的特征。祁连-阿尔金造山带南北两侧几乎同时发生增生造山作用和碰撞造山作用,构成由不同造山类型所组成的复合造山带。南北两侧的HP/LT变质带和UHP变质带以及可能存在的不同类型双变质带制约了祁连-阿尔金造山带早古生代的造山性质、造山类型以及造山机制。  相似文献   

3.
丁嘉鑫  韩申  黄柏诚  吴艳爽  张博  肖飞  王永 《地质论评》2019,65(6):1440-1461
造山型金矿形成于汇聚板块边缘,俯冲增生或碰撞造山体制,是现代矿床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西准噶尔地区有几十个造山型金矿,但其究竟形成在洋壳俯冲增生造山过程还是洋盆闭合后的碰撞造山过程,尚不清楚。本文系统总结了西准噶尔地区造山型金矿的时空分布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它们主要赋存于达拉布特断裂西北侧,可分为安齐(包括哈图金矿)和萨尔托海(包括萨Ⅰ金矿)两个成矿带;成矿作用受控于达拉布特走滑断裂引发的区域变质变形事件,矿体主要赋存于中晚石炭世变质火山沉积岩或蛇绿岩中,发育NaCl—H_2O—CO_(2 )±CH_(4 )±N_2流体包裹体体系,成矿温度为170~380℃,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热液,晚期为大气降水热液;成矿同位素年龄为271~300 Ma,已有资料显示西准噶尔地区存在多期次俯冲增生作用,并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消减完毕。而造山型金矿广泛发育的达拉布特西北侧古洋盆闭合于308~328 Ma,此后为大陆碰撞造山体制,因此西准噶尔造山型金矿形成于大陆碰撞造山体制,适合于碰撞造山成岩成矿和流体作用模式。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达拉布特地区陆—陆或弧陆碰撞过程中,大规模的韧脆性剪切变形及区域变质事件导致地层及围岩中不稳定组分发生变质活化,形成含矿变质流体,流体向上运移至韧—脆性转换带内形成了西准噶尔造山型金矿成矿系统。  相似文献   

4.
桐柏-大别造山带加里东期构造热事件及其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桐柏- 大别造山带是多旋回发展的复合造山带,至少有晋宁期、加里东期和印支期三个造山旋回。加里东旋回结束洋壳发展历史,经历了广泛的区域变质作用和局部强烈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具有划时代意义。桐柏- 大别造山带加里东期具小洋盆、微古陆、多岛海古地理面貌,总体向北俯冲,最终形成陆 陆碰撞造山带。进一步可划分为三个各具特色的单元:北淮阳构造带是一个板块碰撞混杂带;中间隆起区相当于岛弧性质,但它部分地段曾一度伴随小洋盆俯冲至深处,形成高压超高压变质带;随应褶皱带为大陆裂谷性质,并具某些弧后盆地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大陆造山带复杂的内部结构构造特征。桐柏- 大别造山带向东被后期的郯庐断裂所截;向西与秦岭造山带相连。通过区域地质和古地磁对比,加里东期秦岭造山带开裂规模更大,蛇绿岩更发育,构成一个向西开口的喇叭形;碰撞时大别造山带先碰,然而逐渐向西迁移  相似文献   

5.
着重介绍了洋板块地层的概念、模式、组成及失序变化特征。造山带混杂岩和大陆边缘增生复合体是经历俯冲碰撞消亡后的古洋沉积记录,利用微体古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可以重建造山带混杂岩和大陆边缘增生复合体的原始地层。洋板块地层(学)是用来描述沉淀在洋壳基底之上的沉积岩和火成岩序列的术语,其开始于洋中脊形成,终止于该洋中脊被移入到汇聚边缘增生楔。从造山带混杂岩中重建的古大洋地层的基本组成大体相似,但因大洋岩石圈的岩浆背景不同,造成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洋板块地层组成也会有差异。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笔者通过对不同类型洋板块地层进行分类,介绍了如何从经历碰撞造山过程的增生造山带进行洋板块地层的重建。引入“洋板块地层学”概念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因俯冲增生而消亡的具有洋壳基底的构造洋盆和边缘海盆地的地层单元进行重建,恢复已消失洋的地层组成单元,这对造山带地层解析、造山带构造古地理恢复、重大构造变革期古地理学研究和板块重建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的造山型金矿床   总被引:47,自引:13,他引:47  
柴北缘-东昆仑是中国西部秦祁昆褶皱山系的一部分,它的显生宙造山经历了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两个旋回,并以多岛洋/裂陷槽、软碰撞和多旋回造山为特点。该区已发现多个造山型金矿床,它们具有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有两组成矿年龄:一是是加里东期(相当于加里东造山晚期);二是晚华力西-印支期(处于该造山旋回晚期)。前期为性地中地壳顶部-上地壳底部的金矿化,后期则形成于较浅层次(1.2-5.7km)的金矿体侵位自区域北部向南部,矿床元素组合由Au-As向Au-Sb转化,金矿成矿年龄由老变新,成矿深度相应变浅。研究认为,与碰撞有关的热事件以及逐步升高地热增温率,驱动被加热的建造水和大气降水流体沿碰撞带和大型剪切等长距离地迁移、活动,并淋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形成含金流体。在进入到矿床或矿体构造后,由于构造性质转换,物理化学条件亦随之改变,含金流体沉淀,形成金矿体。这些金矿形成于造山晚期,是造山作用的产物,后者为前者提供了空间、热-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7.
晚加里东到早海西期,西秦岭北带存在一较大规模的造山带,泥盆纪的古地形呈北高南低的特征。持续的海侵由南向北侵进、中泥盆世由于北秦岭造山带的向南仰冲,形成同造山的前陆拗陷盆地。南秦岭裂陷槽是早古生代小洋盆的残余海槽。西秦岭造山带泥盆纪的地层层序分为海平面变化控制型层序(SC型)、基底构造控制型层序(TC型)和复合型层序(STC型)三种类型。SC型层序发育于中秦岭微板块的小型克拉通盆地,TC型层序发育于同造山盆地和相邻的前隆(反弹)带,STC型层序是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的沉积响应。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早海西期碰撞-造山作用过程较为复杂,北秦岭造山带是由秦岭微板块与华北板块斜向和不规则边缘碰撞形成的,是一个发育不成熟和不均一的造山带,碰撞和造山由西向东,造山作用在西秦岭表现显著;南秦岭洋盆的闭合是秦岭微板块和扬子板块的斜向碰撞形成的,具闭合不碰撞和碰撞不造山的特征,闭合和碰撞由东向西。晚海西-印支期,秦岭进入再生盆地发育阶段。再生盆地于印支-燕山期闭合并造山。  相似文献   

8.
东昆仑与西昆仑地质构造对比研究之刍议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李兴振  尹福光 《地质通报》2002,21(11):777-783
初步总结了昆仑造山带地质构造的四大特点和东、西昆仑地质对比的三大线索,重新厘定了构造单元,并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昆仑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的基本思路。指出昆仑造山带是在老的加里东造山带基础上重新解体裂妥为洋又拼合的地带,是一个原、古特提斯洋陆转换的转换承接地带。昆仑造山带保存了从原特提斯洋消亡后,由碰撞造山到山脉老化再次裂解这一大陆构造演化阶段的许多信息,可能是我们认识中国大陆乃至欧亚大陆如何通过这种转换实现洋陆转换,把各个陆声拼接在一起的一个重要窗口。对昆仑造山带的解剖对现今仍处于碰撞后发展阶段的青藏高原的研究及今后的找矿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秦岭勉略缝合带两期韧性剪切变形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构造解析表明勉略蛇绿构造混嫖岩带经历了两期韧性逆冲剪切变形,早期剪切变形主要发育于蛇绿岩和火山岩岩片中,与区域变质作用同期,剪切运动方向NW→SE;晚期剪切变形具有NNE→SSW高角度逆冲特点,并使不同岩片推覆叠置,构造缝合带现今主导叠瓦状构造样式。变质变形作用研究显示,两期剪切变形都具有高压-低温性质;综合变形时代以及整个缝合带构造演化,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俯冲与碰撞造山期变形,并指示洋壳俯冲和碰撞造山作用均具有斜向特点。  相似文献   

10.
甘肃北山造山带类型及基本特征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北山造山带经历多期次、多阶段的板块裂解-俯冲-碰撞-拼合的复杂地质演化历程,具多旋回复合造山的特色。通过对造山带构造单元的建立、古板块重建、原型盆地恢复、造山带结构、构造特征及造山机制和模式的研究,确定北山造山带类型为陆-增生弧碰撞造山带。  相似文献   

11.
新疆普鲁一带下古生界地层岩石组合及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昆仑地块是西昆仑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边界分别为康西瓦—苏巴什华力西期缝合带和库地—其曼于特加里东期缝合带。新疆普鲁一带下古生界地层,分布于西昆仑地块东部,主要由一套海相火山岩和浅海陆棚相细碎屑岩组成,并遭受了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通过1:25万《于田一伯力克幅)区调工作,将新疆普鲁一带下古生界地层厘定为下古生界奥陶—志留系,认为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为大陆活动边缘。  相似文献   

12.
柴北缘—东昆仑地区造山型金矿床的Ar-Ar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20  
通过对柴北缘-东昆仑地区一批金矿床中绢云母的Ar-Ar测年,确定金矿床形成于晚加里东期和晚华力西-印支期,是该区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复合造山过程的产物,是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金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碰撞造山过程的晚期。金成矿与柴北缘-东昆仑地区的复合造山作用在时空上的“构造迁移”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是经历了晚元古代、加里东末和晚海西期三次碰撞事件而形成的多旋回复合碰撞缝合带,通过对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晚加里东期左旋斜冲韧性剪切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及流变学特征的研究,探讨了其形成的构造背景,指出该期构造变形是东昆中加里东末碰撞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东秦岭-桐柏-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北部早古生代变质火山岩系具有与大洋拉斑玄武岩相似的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微量元素特征,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块、辉绿岩墙群以及变质的沉积岩断片共同构成蛇绿混杂岩带。它们原来形成在华北断块南部大陆边缘的早古生代边缘海盆地的洋壳上。这个边缘海盆地的产生与华南洋壳海域岩石圈断块在晚前寒武纪时期向北俯冲有关,是震旦纪古边缘海继续扩张的结果。在加里东末期到海西早期,扬子断块与华北断块发生碰撞,边缘海闭合。  相似文献   

15.
笔者等通过对不同类型大陆碰撞造山带环境下铅锌矿床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在陆陆碰撞的主碰撞阶段,由于板块的汇聚挤压,在碰撞造山带两侧或一侧形成的前陆盆地中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碳酸盐岩未变形或弱变形,来自盆地的卤水在造山带隆升造成的重力势的驱动下,向盆地边缘汇聚,萃取盆地中的成矿元素,在碳酸盐岩的岩溶或断裂中形成MVT型铅锌矿床。在晚碰撞走滑转换阶段,盆地卤水和地层水萃取盆地地层或基底内的成矿物质形成成矿流体,陆陆碰撞持续挤压力使盆地强烈变形,同时在盆地内发育一系列逆冲推覆系统,并驱动成矿流体发生侧向迁移;在挤压后的短暂松弛阶段,成矿流体灌入逆冲断裂及其伴生的次级走滑断裂或张裂隙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沉积岩容矿铅锌多金属矿床。大陆碰撞造山带挤压至伸展这一应力转换阶段,成矿流体灌入张性构造中,形成类似秦岭碰撞造山带环境产出的脉状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6.
滇西泥盆纪——三叠纪盆—山转换过程与特提斯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谭富文  潘桂棠  王剑 《矿物岩石》2001,21(3):179-185
滇西地区以昌宁-连缝合带为古特提斯主洋闭合的位置。晚古生代-中生代时期古特提斯经历了一次盆转山和山控盆演变序列的全过程,可大致划分为4个发展阶段:(1)洋盆扩张阶段(D-C2)。古特提斯洋西侧的保山地块属冈瓦纳古陆的东缘,为非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东侧的思茅地块属扬子地块的西缘部分,为火山型被动大陆边缘。(2)洋-陆汇阶段(C3-P2)。昌宁-孟连洋向东俯冲消减,思茅地区转化为弧后扩张盆地;墨江一带形成弧后扩张洋盆,思茅地块从扬子西缘分离。(3)弧-陆碰撞阶段(T1-T3),古特提斯主洋及分支洋盆相继关闭,全区发生大规模的造山升隆,前期的盆转山过程转入山控盆阶段,在哀牢山两侧分别形成了受造山作用控制的兰坪-思茅弧后前陆盆地和楚雄周缘前陆盆地。(4)陆-陆碰撞阶段(J1-K),滇西前陆盆地向陆内拗陷盆地转变,造山带的控盆作用结束。  相似文献   

17.
地壳深俯冲与富钾火山岩成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富钾火山岩是一类兼具壳幔双重地球化学特征的特殊岩石组合 ,它们不可能由亏损或原始地幔所派生 ,成岩过程中必须有地壳物质的参与 ,将地壳物质引入富钾火山岩成岩过程的主要动力机制即是深俯冲作用。洋壳和陆壳均可以通过俯冲进入地幔 ,俯冲地壳物质析出流体对地幔岩石的交代作用是导致富钾火山岩具特殊地球化学特征的主要原因。根据对大别—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晚中生代富钾火山岩的实例研究 ,表明该区火山岩的形成均受到了俯冲洋壳析出流体的交代作用 ,但造山带北侧富钾火山岩的形成还叠加了俯冲的扬子陆壳析出流体的交代作用 ,是多次富集事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文中还对富钾火山岩成因研究中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可划分为喀喇昆仑、西昆仑、塔里木等三个地层区和康西瓦、库地等两个缝合带。自震旦纪以来,该区经历了震旦纪—泥盆纪和石炭纪—第四纪两大构造旋回。对应每一旋回,喀喇昆仑地层区和塔里木地层区发育有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碰撞造山两种类型的岩石组合。西昆仑地层区发育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俯冲消减带和碰撞造山等三种类型的岩石组合。康西瓦缝合带是康西瓦洋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和早石炭世—晚侏罗世两次开合后的遗迹,它既是喀喇昆仑和西昆仑两个地层区的分界线,又是羌塘和塔里木两个板块的分界线;库地缝合带则是库地洋经历早石炭世—早二叠世一次开合的遗迹,分割了西昆仑和塔里木这两个地层区。  相似文献   

19.
通安-小关河元古代碰撞缝合线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四川南部地区发现了从通安延伸到小关河的蛇绿混杂带,它可能代表了元古代的一条碰撞缝合带。这条东西延伸的缝合带的证据是:1.残留洋壳经消减、冲断形成的蛇绿混杂带;2.该带两侧的地层有明显的差异;3.强烈变形的冲断褶皱带;4.变质程度在两侧有明显的不同;5.有类似于阿巴拉契亚山带的夹心糕式模式,依次为南部的被动边缘的俯冲表壳岩系、中间的蛇绿混杂带和北部的上冲基底。上述证据说明通安-小关河蛇绿混杂带代表了两个陆壳地质体的碰撞缝合带,碰撞事件的年龄大约为距今1000Ma。  相似文献   

20.
昆仑造山带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特征及盆山转换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昆仑造山带基本构造-地层格架主要奠基于古生代,是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多次洋陆转换、碰撞造山的结果。早中二叠世是晚古生代昆仑多岛洋盆(昆南洋)伸展裂陷最为强烈期,海相沉积广布,昆北为活动边缘裂谷,大部分区域为滨浅海相沉积,局部为火山盆地相沉积;昆中洋岛大部分为海水淹没,发育滨浅海相沉积;康西瓦—木孜塔格—阿尼玛卿一线及其以北昆南区为深海-半深海相沉积。早中二叠世总体表现为南深北浅的多岛小洋盆构造-古地理格局。中二叠世晚期昆仑地区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汇聚作用(华力西运动),洋盆和活动大陆边缘裂谷闭合,隆升遭受剥蚀,完成了一次盆山转换。晚二叠世早期,大部分地区仍为剥蚀区,局部地区形成陆相红色碎屑岩建造,其后东昆仑东部海水从东南进入,西昆仑东部海水从西北进入,在较局限的区域内沉积了滨浅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进入了另一个盆山发展时期。笔者通过多年的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其他前人研究成果,选择昆仑造山带晚古生代盆山转换关键时期——二叠纪,对其地层、岩相特征及构造古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并探讨了其构造演化,以期对提高昆仑造山带的研究水平和指导找矿工作有所禆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