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岩 《地质与资源》2018,27(5):417-423
辽宁阜新北部至内蒙古库伦旗地区的第四系冲、洪积地层分布广泛,但由于冲、洪积物岩性、岩相比较单调,在纵、横向上变化快,不易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成因、孢粉以及形成时代将研究区第四系冲、洪积物划分出中更新统冲积物、上更新统冲洪积物、下全新统冲洪积物、中全新统冲积物、上全新统冲积物5个填图单位.不同时期的冲、洪积物沉积特征及沉积环境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特征.确定冲、洪积物的沉积标志,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划分,可以为研究区甚至我国整个北方地区提供第四系冲、洪积物各方面深入研究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该区地层由一老一新组成。对一老一新地层须用不同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中元古界以前的地层用构造与沉积学结合方法。新地层除采用常规方法外,还采用“将今论古”的现代地层学方法。通过对新地层精细研究,尤其把上新统与更新统结合起来,首次查明了内蒙古高原隆升的时间和特点。对现代洪水沉积研究也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构造、气候与砾岩* ——以积石山和临夏盆地为例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构造、气候与砾岩的关系对于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和方式具有重要意义。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表明积石山地区于8MaB.P.开始构造变形,与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结果和生长地层结果一致,而明显早于积石砾岩出现的时间(3.6MaB.P.)。通过区分岩体隆升与地面隆升之间的差别,文章提出一种新的模型,以解释隆升、气候和砾岩之间的关系。积石山岩体于8MaB.P.开始隆升,隆升初期,尽管岩体隆升1500~2000m,但是由于积石山上覆的新生代地层易于剥蚀,在花岗岩基底被剥露到地表之前,地表只有少量隆升或没有隆升。随着沉积地层被剥蚀殆尽,基岩暴露于地表,地面隆升速率加快。约3.6MaB.P.,积石山隆升约200~900m,造成了地形雨和发源于积石山的横向河流的出现,这些横向河流把积石山的花岗岩搬运到盆地中沉积下来,形成积石砾岩。  相似文献   

4.
尼日尔三角洲坡脚逆冲带沉积样式及构造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坡脚逆冲带沉积样式、构造对沉积的控制可以揭示深水沉积分布与演化特征.运用生长地层翼旋转机理和地震相分析技术对研究区的沉积类型、构造与沉积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深水陆坡重力滑动作用所形成的微盆地内, 层序边界表现为微盆地边缘上超不整合面或重力流对下伏地层的侵蚀不整合; 逆冲构造隆升速率与沉积速率共同控制了重力流可容空间和沉积充填样式; 沉积垂向演化以块状搬运复合体-浊积扇-深海披覆泥或浊积扇-深海披覆泥为特征.在充分考虑构造隆升和沉积速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建立了单一微盆地和多个微盆地的沉积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和隆升历史,需多学科参与.其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有几点值得思考:①磨拉石与高原(地面)隆升有没有必然的关系;②生物尤其是古植物对青藏高原隆升最具灵敏性,能够指示青藏高原多阶段隆升的一系列信息,应该是今后研究的重点;③不可忽视加大对高原腹地的沉积盆地研究;④多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已成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的必然趋势,并以青藏高原北缘新生代生物、沉积学、岩石学成果为例.这些研究不仅可以极大丰富青藏高原隆升的内容,而且可以相互验证,提供更多相关联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6.
滇西高原的隆升与莺歌海盆地的沉积响应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滇西高原的隆升引起莺歌海盆地的沉积速率、沉积通量的陡增、层序界面间的不整合,高原内部盆地沉积速率增加、充填序列改变、间歇性隆升剥蚀。根据这些响应标志重塑了滇西高原的隆升历史 :(1 ) 2 3~ 1 9Ma的初始隆升;(2 ) 1 6.2~ 1 1Ma的快速隆升;(3) 1 1~ 5.3Ma的剥蚀夷平;(4) 5.3~ 1.6Ma的急剧隆升,滇西高原基本定型;(5)1.6~ 0Ma的剥蚀 -隆升加速期。  相似文献   

7.
鄂湘黔桂地区大隆组的沉积特征及与烃源岩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鄂湘黔桂地区大隆组的岩性组合特征, 大隆组可以划分7种沉积类型, 它们的岩性、岩相在纵、横向上往往表现为突变.大隆组是晚二叠世海侵期的产物, 其沉积物与烃源岩关系非常密切, 尤其是厌氧、缺氧环境下的沉积物与烃源岩关系更为紧密.海侵期的沉积物、古斜坡沉积环境及低沉积速率使大隆组具有烃源岩发育和形成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天山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影响,新生代晚期发生了显著隆升[1~9].新生代晚期天山隆升的沉积响应和环境效应的研究,对于认识天山陆内造山过程和构造、环境、沉积记录相互耦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新生代晚期天山北缘3000 m厚的塔西河剖面系统的沉积环境和相、层序地层学、沉积岩石学、稳定同位素记录、孢粉组合等分析,厘定了天山北缘新生代晚期的5次主要环境事件.  相似文献   

9.
压实作用可能会对地层的真实厚度和沉积速率造成影响,因而需要进行矫正,但在实际研究中很少考虑这些影响。通过对柴达木盆地东北缘大红沟剖面新生代地层古厚度的恢复,原始沉积速率的详细研究及盆地内其它剖面研究资料的对比,发现该区52~13Ma间至少存在3次大规模的构造隆升事件,时间分别在约49.5Ma、45.5~33Ma、25~16Ma,揭示了柴达木盆地北缘沉积演化和南祁连山隆起的过程,发现经矫正后的沉积速率峰值与前人所总结的新生代青藏高原隆升期可以较好地对比,为探讨青藏高原构造隆升过程及沉积速率对其发展的响应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裂变径迹法与青藏高原隆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变径迹法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方法,以测年范围广, 样品用量少,方法简便等优点,在地质学和考古研究中获得了广泛应用.近些年,随着径迹退火特性和径迹长度研究的深入,裂变径迹方法在造山带热历史分析和构造隆升过程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为构造隆升研究提供年代控制,而且还能获得隆升幅度、隆升速率及隆升方式以及低温热历史等比较全面的山体隆升史资料, 成为研究构造隆升十分简捷、有效的方法.本文首先简述了裂变径迹方法研究构造隆升的基本原理,然后介绍了研究构造隆升的3种方法:年龄-高程法、矿物对法和径迹长度分析法,并对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研究进展作了简要回顾,综合分析已有的青藏高原裂变径迹年代数据,发现在中新世晚期(约10~8 Ma)之前隆升速率较慢,之后隆升速率加快,尤其是上新世晚期(4~3 Ma)以来隆升速率迅速加快.这与地层学、沉积学等其他传统方法得出来的结论基本一致.并探讨了将来青藏高原裂变径迹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近50a中国寒区与旱区湖泊变化的气候因素分析   总被引:41,自引:8,他引:33  
以青藏和蒙新两大湖区代表的我国寒区和旱区湖泊为对象,通过各湖区典型湖泊与气候变化的时间序列分析,揭示了湖泊与气候变化的动态关系;通过区域尺度湖泊面积的阶段性变化过程与区域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了湖泊变化的区域气候影响背景.结果表明:位于我国寒区和旱区的湖泊对气候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从气候的角度来看,内蒙古的湖泊受降水影响较为明显,新疆湖泊总体上受降水影响显著,但由于冰川的存在气温对湖泊也有一定影响.青藏高原典型湖泊变化的分析表明,降水、气温对不同湖泊有着不同的影响,在区域上湖泊与气候的变化关系表现的更为复杂,在降水增加、气温上升的情况下由于升温引起的湖泊蒸发效应超过降水增加导致的补给影响,湖泊总体趋于萎缩.  相似文献   

12.
NOAA卫星遥感与常规观测中国积雪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郭艳君  翟盘茂  李威 《冰川冻土》2004,26(6):755-760
利用30a来NOAA卫星遥感和常规观测的中国积雪资料,对比研究了二者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代的逐月积雪日数.研究表明:全年、秋季、冬季和春季全国64%以上地区卫星遥感与常规观测的月积雪日数显著相关,其中东北(包括内蒙东部)和北疆地区显著相关;华北和内蒙中部冬季相关最为显著;青藏高原相关程度明显偏低.值得注意的是,高原上无测站分布地区对于NOAA卫星遥感的高原空间平均年积雪日数影响不显著.NOAA卫星遥感与常规观测的青藏高原空间平均全年积雪日数未达到显著相关,二者年际变化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采用高级微波扫描辐射计(AMSR-E)亮温数据, 选取Chang算法、GSFC 96算法、AMSR-E SWE 算法、青藏高原改进算法和Savoie算法等5种雪深反演算法, 利用2010年2月10-12日3 d的气象站台雪深观测数据, 对比分析了5种雪深反演算法在新疆地区、青藏高原、内蒙古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北平原的精度和适用性. 结果表明:总体验证中, 青藏高原改进算法3 d的结果均优于其他算法, 其均方根误差(RMSE)为9.16 cm、9.96 cm和9.63 cm, 平均相对误差(MRE)分别为59.77%、52.79%和48.47%. 分区验证中, 结果最佳的算法分别为:在新疆地区, GSFC 96算法RMSE为6.85~7.48 cm;内蒙古地区, 青藏高原改进算法的RMSE分别为5.9 cm、6.11 cm和5.46 cm;东北地区, 青藏高原改进算法RMSE为6.21~7.83 cm;西北地区和华北平原5种算法的适用性不佳;青藏高原由于缺乏实测数据, 无法得到该区验证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observations and experiments in wind tunnel and field, aeolian processes and landscape change of the Sonid grassland of Inner Mongolia Plateau in northern China were explored in this paper. Aeolian process was very strong and seriously affected by human disturbances on the Sonid grassland of Inner Mongolia Plateau. Sand transport rate of grassland increased quickly with the increase of desertification severities, especially at the very severe desertification stage of sand sheet emergence. Human disturbances can seriously destroy balanced-state soil surface to induce new soil wind erosion over and over again, in particular at the higher wind speeds. Spatial variation of wind erosion was strongly related to land use/cover change, and finally led to landscape change, while emergence of erosional bare patches might be the key link, especially around herdsmen’s settlements and along roads or fences. Avoiding grazing before windy season is very important for decreasing soil wind erosion, not only to protect vegetation cover, but also to reduce trampling-inducing destruction of the soil surface structure. Prohibition of overgrazing must be strictly obeyed under any possible climate conditions, and reclamation should be more careful. Reducing human disturbances by selective emigration and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would be considered as a priority for reducing local wind erosion.  相似文献   

15.
孟月玥  陈岳龙  林宇 《地质通报》2010,29(6):880-890
运用区域大规模采样方法,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所采样品进行元素丰度值加权计算,这是建立区域地壳模型的基础工作之一,同时也为化探异常的检出提供较为准确的背景值。研究区涉及内蒙古地轴和内蒙古中部造山系2个构造单元。采用加权求平均值的方法,得到内蒙古中南部出露地壳10种常量元素氧化物和40种微量元素的丰度值。经地表热流值、地震平均波速和元素比值方法检验后证明所得结果合理。计算所得内蒙古中南部出露地壳平均成分为花岗闪长质,与目前一般认为的结论相同。将结果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后可知,内蒙古中南部出露的地壳与全球上地壳的组成基本一致。由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图解和内蒙古中南部出露地壳的元素丰度与中国东部出露地壳元素丰度的对比可以看出,整体上,内蒙古中南部具有较强的壳内分异作用和地壳增生作用(地幔物质加入)。  相似文献   

16.
孟月玥  陈岳龙  林宇 《地质通报》2010,29(5):880-890
运用区域大规模采样方法,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所采样品进行元素丰度值加权计算,这是建立区域地壳模型的基础工作之一,同时也为化探异常的检出提供较为准确的背景值。研究区涉及内蒙古地轴和内蒙古中部造山系2个构造单元。采用加权求平均值的方法,得到内蒙古中南部出露地壳10种常量元素氧化物和40种微量元素的丰度值。经地表热流值、地震平均波速和元素比值方法检验后证明所得结果合理。计算所得内蒙古中南部出露地壳平均成分为花岗闪长质,与目前一般认为的结论相同。将结果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分析后可知,内蒙古中南部出露的地壳与全球上地壳的组成基本一致。由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的图解和内蒙古中南部出露地壳的元素丰度与中国东部出露地壳元素丰度的对比可以看出,整体上,内蒙古中南部具有较强的壳内分异作用和地壳增生作用(地幔物质加入)。  相似文献   

17.
利用MODIS NDVI数据、同期地表水热组合数据和植被类型数据,对2000-2014年蒙古高原生长季和三季(春、夏、秋季)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地表水热因子响应模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这15 a来,蒙古高原生长季及三季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呈增加趋势,且呈显著增加趋势区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地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生态恢复工程的有效性。研究区植被覆盖变化与地表水分指数LSWI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证明研究区植被覆盖的增加归因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不同类型植被NDVI均呈增加趋势,其中荒漠植被NDVI增加最明显,森林植被增加平缓,且存在季节性差异。此外,不同类型植被NDVI受水热因子影响也存在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Environmental isotopes have been applied to analyze confined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Heihe River,Inner Mongolia.CFC is regarded as a tracer that determines the date of groundwater,the date being less than 45 a.The confined groundwater within the Gurinai area and Ejin Basin other than the surface water of Heihe River might have originated from precipitation from Qilian Mountain or/and the Tibetan Plateau.The deep confined groundwater overflows into an upper aquifer and emerges into the ground,forming springs and lakes within the low-lying area.The recharge volume is estimated to be around 400 million-cubic meters.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第四纪火山群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白志达  王剑民  许桂玲  刘磊  徐德斌 《岩石学报》2008,24(11):2585-2594
乌兰哈达火山群位于内蒙古中部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一带,地处蒙古高原南缘,距北京约300km.火山群坐落在太古宙乌拉山岩群和新近纪汉诺坝玄武岩之上,面积约280km^2。火山活动可分为晚更新世(30.56+2.59kaBP;21.05+1.79kaBP)和全新世两期,火山喷发总体为裂隙式或裂隙-中心式。晚更新世形成一系列呈北东和北西向线形展布的溅落锥,其中黑脑包为熔壳状火山锥。大部分锥体主要由玄武质熔结集块岩及碎成熔岩组成,已遭受一定剥蚀,但多数火口形态仍清晰可辨。全新世与晚更新世火山受同一北东向基底断裂控制。主要包括3座中心式喷发的炼丹炉火山,火山均由碱玄质火山渣锥和熔岩流组成,属斯通博利式火山。火山规模较大,结构完整,基本未遭受剥蚀。锥体由早期降落浮岩渣和晚期溅落熔结集块岩组成。熔岩流分布受地形制约,总体由北西向南东流淌,最长熔岩流约18km。熔岩流覆盖在全新世河谷砂砾石、风成沙和沼泽沉积物之上,表明火山喷发的时代应为全新世。熔岩流类型主要为结壳熔岩,其中胀裂谷和塌陷谷发育。熔岩流前部发育挤压脊、喷气锥和特征的熔岩琢群。熔岩流前缘抵达白音淖一带,堰塞水系形成莫石盖淖和乌兰胡少海等火山堰塞湖。乌兰哈达火山群是蒙古高原南缘目前发现的唯一全新世有过喷发的火山群,是一处天然火山“博物馆”,是研究蒙古高原南缘现代地壳深部结构及其活动性的天然“窗口”。  相似文献   

20.
热河生物群是分布于亚洲东部早白垩世的著名古生物化石群,地质时代距今120~131 Ma. 早期研究认为,热河生物群主要分布于中国冀北、辽西等地区. 直到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地区开展专题区域地质研究,才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热河生物群化石分布区域和重要的化石产地. 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东、西部白垩纪热河生物群分布特征及地层对比研究,明确了内蒙古热河生物群分布区域、产出层位、组合差异及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规律,进一步理清了内蒙古地区白垩纪沉积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与热河生物群辐射演化的制约和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