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濮城油田沙一段的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储层性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油层的产能,注水效果及石油采收率。对濮城油田沙一段储层的非均质性从层内、层间、平面的非均质性三个方面作了系统研究,该区储层的非均质程度以严重非均质型为主,层内夹层多,层间非均质性强,层间隔层分布稳定,平面非均质性较强,油田开发以层内矛盾为主,所以研究层内非均质特征能为揭示砂体展布及合理划分开发单元,选择注采系统,为改善油田的开发效果,进行二、三次采油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地质综合法预测剩余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地质综合分析法预测剩余油大致可以分为3个步骤:①建立地质知识库;②建立储层地质模型;③以成因砂体为单元分析砂体开发特征,预测剩余油分布。基于双河油田小井距解剖建立的地质知识库,建立了储层建筑结构平面和剖面模型。对结构要素的吸水、产液、接触关系及其完善性研究表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好,规模较大,易于控制,富集的剩余油较少,河口坝砂体虽物性好,但规模小,常有许多砂体不完善而成为剩余油富集区,重力流砂体、水下溢岸砂体则由于规模小,物性差,常成为剩余油富集区,席状砂则虽然展布广,但由于物性差,是剩余油富集砂体。这些剩余油分布可分为孤立状和镶嵌状2种。  相似文献   

3.
塔南凹陷东部构造带南屯组地层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局部发育三角洲沉积。复杂的沉积充填样式塑造了本区复杂的岩性油藏。在细分地层单元内对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优选多种储层非均质性分类方案,结合砂体成因、叠置样式、平面展布特征以及渗透率韵律性等方面的分析,按照层间、平面、层内3个层次对储层宏观非均质性进行了解剖分析。结果表明:层序旋回对储层垂向岩性、物性的变化具有控制作用;凝灰质的发育对南屯组储层具有破坏作用,影响油气的运聚;水下分流沟道及河道砂是油气聚集的主要砂体类型;水下扇中扇是油气主要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4.
于兴河 《地学前缘》2012,19(2):1-14
随着中国已开发老油田进入高含水阶段,储层研究的核心发生了一定的转移,重点从优质储层的评价转向影响油藏注采矛盾的层内与平面储层非均质性。层内非均质研究的重点从传统的非均质参数评价转向储层构型研究,即针对不同沉积成因来研究砂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几何形态与其内部隔夹层的展布特征;而平面非均质的研究则走进了依据储层规模、沉积成因及特点,尤其是岩性特征与其厚度的差异来选择合理的表征参数,并进行成因统计与定量编图的阶段;构成了"微相导向、相序指导、成因量化、平剖结合"的储层表征新方法,以便更好地体现储层表征的功能与作用,即识别不同储集体(对开发而言就是小层或单砂体)自身的成因特征与分布规律并依此来解决油田开发矛盾的作用。功能的核心就是科学地进行成因分类并最大限度地逼近地质的真实,而作用则是预测地下油气的分布规律并为其有效或高效开发提供可靠的系统指导。  相似文献   

5.
利用岩心观察、测井相分析、测井资料处理与评价、图像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了胜坨油田T74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浊积砂体的沉积微相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表明,T74地区沙河街组三段中亚段储层由三期浊积砂体叠加形成,可划分为中心微相和边缘微相两种沉积微相带;各期浊积砂体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层内非均质性以韵律性不明显、渗透率差异大为主要特征,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中心微相储层的物性要好于边缘微相;不同沉积相带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存在差异,中心微相主要发育中孔中喉和细孔中喉型孔隙结构,边缘微相主要发育细孔细喉以及微孔型孔隙结构.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海东部海域陆丰油田古近系文昌组砂砾岩储层具有岩性复杂、孔隙度低、孔隙结构非均质性较强等特征.不同类型储层渗流特征差异明显,传统的孔渗模型精度难以满足生产开发需要.流动单元能有效刻画储层内部渗流特征,但单纯依据流动单元指标进行流动单元划分就会出现错划的现象.文昌组储层非均质性由宏观到微观具有层次性,综合地质、测井、...  相似文献   

7.
尹艳树  刘元 《地质论评》2017,63(3):703-718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赵凹油田安棚主体区古近系核桃园组三段四砂组2小层(H3_IV2)为厚层近岸水下扇扇中砂体沉积,不同期次沟道砂体相互切割叠置,形成复杂的空间结构样式,极大影响了油田开发。亟需开展厚层砂体内部结构解剖,揭示不同期次沟道砂体分布,明确其结构样式对油水运动影响及剩余油分布控制。本文以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法为指导,综合利用岩芯、测井、生产动态资料,对近岸水下扇扇中厚砂体构型进行了精细刻画。通过研究明确了研究层段构型界面6级级次划分方案,建立了复合辫状沟道内部单砂体边界的垂向和侧向识别标志,其中垂向边界识别标志有泥质类岩性界面和底冲刷界面2种,侧向边界的识别标志包括不同单砂体的顶面高程差异、厚度差异、测井曲线形态差异等5种;在单砂体识别的基础上开展了目的层厚砂体井间构型分布规律研究,将复合辫状沟道砂体解剖为单一期次辫状沟道砂体,明确了各单期辫状沟道砂体的展布特征,并统计分析了辫状沟道单砂体构型单元的特征参数;通过上述研究总结了研究区单砂体构型单元接触样式,主要包括孤立式、叠加式、叠切式3种垂向接触样式和分离式、对接式、侧切式3种平面接触样式;分析了单砂体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4级构型单元内部韵律性以及构型单元之间接触样式对油水运动有重要影响,是造成剩余油富集的两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依据不整合面和沉积作用转换面,可将苏德尔特油田铜钵庙组-南屯组油层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3个中期旋回,并可进一步将主要含油层Ⅰ、Ⅱ油组划分为26个短期旋回(小层)。油组和中期旋回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多级次基准面旋回格架中,储层非均质性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短期旋回不同的结构样式决定了4种层内物性变化模式;中长期旋回及其位置控制储层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基准面上升早期、下降末期及最低位置时,砂体单层厚度大、连续性强、储层物性好,而基准面上升至高位时,因沉积作用能量减弱而砂体储层物性较差。  相似文献   

9.
双河油田储层渗流单元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陈程  孙义梅  黄翔 《现代地质》2000,14(4):440-444
双河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 ,为了精确预测层内潜力分布状况 ,解剖更小级别的储层非均质单元的分布 ,提出了储层渗流单元分析法。研究表明 ,双河油田储层可划分出 4种渗流单元类型 ,渗流单元与成因砂体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平面上渗流单元分布很复杂 ,表现为极强的非均质性。储层渗流单元模型可应用于数值模拟网格划分和定性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从而大大提高剩余油分布预测的精度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0.
胜利油田的油气勘探方向逐渐由构造油藏向隐蔽油藏转变,砂砾岩油气藏成为非常重要的勘探目标,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断陷湖盆的陡坡带成为重要的关注目标。地震相控反演充分利用了地震相界面对宏观地质体或岩性体的控制作用,将目标地层分成具有不同沉积特征的沉积单元,根据低频背景约束地震道外推反演中每个采样点的初值范围,同时控制反演时窗的大小,使反演结果具有明确的地质意义。针对车西洼陷陡坡带砂砾岩储层成因多、储层相变快、砂体描述困难等问题,在沉积相精细划分、储层物性分析、测井信息约束下,应用地震相控反演,预测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沙三下)亚段陡坡带低孔低渗砂砾岩储层“甜点”分布,在扇辫状水道中、远端最有利的优质储层发育相带划分出4个“甜点区”。预测结果表明:砂砾岩体识别在垂向上达砂组级别,局部可达小层级别;横向上,不同成因类型砂体区分明显,可较好地识别出近岸水下扇、滑塌扇等砂砾岩储层,明显提高了断陷盆地陡坡带砂砾岩储层“甜点区”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1.
双河油田储层地质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建立双河油田高精度的三维地质模型中,首先进行了基础地质研究,主要包括岩石相的识别、沉积微相的划分、基准面旋回的划分与对比。在详细地质研究基础上,以24个短期旋回为单位采用截断高斯模拟方法建立沉积微相三维模型,采用相控物性参数建模技术,利用顺序高斯模拟方法建立孔隙度、渗透率的三维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了粗化,直接提供给油藏数模使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坪北油田勘探开发特点及其所出现的问题,笔者运用多层次基准面旋回和可容空间变化原理,通过分析由基准面变化导致的沉积地层记录和层序界面类型、规模及地层的堆叠样式的差异,在对长4 5—长6油组基准面旋回层序精细划分和等时对比的基础上,讨论等时地层格架内砂体时空演化规律,并探讨了基准面变化与储层物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前陆盆地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天然气的富集是中国前陆盆地的特点,煤系烃源岩发育是天然气富集的主要原因;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多期成藏的特征,构造多期叠合、古构造发育、多套烃源岩多期演化是油气多期成藏的主控因素;前陆盆地发育三套储盖组合和原源、它源两大套成藏体系,控制着油气纵向分布;前陆盆地不同构造带地质特征控制着油气区域分布规律,逆冲带、前缘隆起带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下部成藏体系,坳陷带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上部成藏体系;在逆冲山前带油藏被破坏形成油苗、沥青或残余油藏,在坳陷内的逆冲带和坳陷带主要聚集了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天然气,在斜坡带和前缘隆起带既聚集了早期形成的油(气)藏,又聚集了晚期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天然气。  相似文献   

14.
在对H63砂层组展布、区域构造和沉积背景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砂体展布和构造作用、沉积作用之间的关系。认为H63砂层组顶部的滩坝砂体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15.
春晖油田石炭系火山岩地层中,油气富集程度与储层发育程度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认为,储层的发育与分布主要受岩相、岩性和构造运动的控制。岩相控制岩性,岩性控制储集空间组合类型,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围绕爆发相具有环带状分布特点,从火山角砾岩→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储集性能逐渐变差;构造运动则控制裂缝的发育及溶蚀作用,断层周边微裂缝发育,沿着微裂缝则溶蚀作用增强,次生孔隙发育。  相似文献   

16.
西江30-2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南部的次级构造带上,油田主要分布在新近系中新统的珠江组及韩江组下部。研究区目的层段主要为三角洲沉积,其沉积微相类型丰富,既包括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天然堤、决口扇沉积,又包括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及席状砂沉积等,其中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主要砂体的单层厚度大、连续性好。目的层段可划分为4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15个中期旋回。根据区内的4种测井旋回划分模式,其短期旋回(五级层序)对应油藏级别;而超短期旋回(六级层序)与砂体级别一致,且基本与砂体微相的划分一致。本文中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方法进行油田开发过程中的砂体对比,充分考虑了区块大小、构造位置、沉积微相变化及井距大小,其结果表明油藏顶部以上升半旋回(正旋回)为主的分流河道或水下分流河道易产生水淹;而以下降半旋回(反旋回)为主的河口坝砂体和间湾不易水淹,这有利于剩余油的分布。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滩油田延长组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油气成藏的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测井、录井、分析测试等资料为依据,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滩油田延长组的油气来源、储集条件、盖层条件、油气运移、圈闭形成与分布等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长7油层组为马家滩油田最主要油气来源,长10油层组为其主要储集层,长10油层组顶部泥岩为主要盖层。马家滩油田断层发育,断层圈闭为主要圈闭类型,断层油气藏为该地区主要油气藏类型。有机质生烃作用作为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来源,断层为油气主要垂向运移通道。马家滩油田具有3大有利勘探区块,即马家滩、古峰庄、马儿庄-于家梁勘探区块,可作为未来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8.
渤南油田低渗透储层是胜利油田较为典型的低渗透储层代表,离物源近,沉积物供给和沉积速率快是造成渤南油田储层低渗透的重要基础,复杂的成岩作用是导致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溶解成岩作用形成的多种次生孔隙,使低渗透储层的孔隙度提高,储层岩性,物性与裂缝构成了渤南油田有利的油藏储渗单元。  相似文献   

19.
阎长辉  陈青  向阳 《矿物岩石》2001,21(4):89-92
开发方式对于尚处开发早期的油田尤为重要,针对塔河油田缝洞交错非均质极强、具有底水的地层不整合块状潜山油气藏特征,在前人对塔河油田的地质构造储层和开发等基本情况的研究基础上,通过调研国内外碳酸盐岩油田开发实例,从储渗介质、驱动类型、油藏类型等几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寻找适合塔河油田的开发方式并针对塔河油田早期开发提出了可供参考的建设性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