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地球化学数据的定和化及其在系统误差校正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球化学数据间的系统误差,既影响了图幅的拼接,又因破坏了多元总体的相关结构而干扰到地球化学数据的统计分析。针对这一问题,这里分析了地球化学数据的定和特点,探讨了系统误差校正的定和化处理方法。同时,结合实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并验证了定和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静校正技术在近地表条件复杂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校正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后续的处理和解释工作。在众多静校正方法中,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法兼具稳定性和灵活性的优点。这里对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的原理和主要参数进行了分析;而后将其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某工区黄土塬地区地震资料的处理,把处理效果与其他几种不同静校正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单炮记录和叠加剖面的质量得到较大改善,地震记录同相轴的连续性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矿井瞬变电磁井下探测金属体干扰因素,分析了干扰校正的技术方法,利用模型模拟计算在不同情况下矿井瞬变电磁的响应信号,运用矿井瞬变电磁干扰校正方法对有干扰的信号进行分析并校正,得到接近于无干扰情况下瞬变电磁响应数据,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处理以及与现场验证的的对比,证明了该校正方法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几种静校正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为解决近地表速度异常和地形起伏引起的静校正问题,已出现了多种静校正方法,这常常使资料处理人员无所适从。这里从众多的静校正方法中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在生产中用得较多的方法(折射静校正、无射线追踪层析静校正、非线性层析静校正),从方法原理、方法特点、实际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给出了针对不同目标选择适当静校正方法的建议,以帮助资料处理人员在实际资料处理中,有针对性地选择静校正方法,快速有效地完成资料处理任务,提高处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适用于造山带深地震反射资料的动校正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并分析了目前所使用的各动校正方法及其优缺点。针对各方法的不足,在前人提出的高程动校正基础上实现了一种地表基准动校正方法,该方法同时考虑了地形起伏和近地表速度变化两种因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验证,该方法在校正畸变的双曲线方面优于常规NMD方法,可以改善造山带中因地形起伏较大造成的动校不准、影响叠加效果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转换波综合静校正技术在新场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换波静校正问题一直被认为是转换波处理中较难解决的问题,目前已研究的转换波静校正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这里根据新场地区转换波资料的特点,采用多种静校正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切实可行的转换波综合静校正技术。首先,利用模型法求取转换波长波长静校正量;然后,采用全局寻优静校正方法解决残留的长波长和中长波长转换波静校正问题;最后,在共检波点叠加道集上相关方法计算短波长静校正量。实际数据处理表明,该转换波静校正技术能较好地解决新场地区的转换波静校正问题,使地震记录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CSAMT自适应正则化一维全资料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比于传统反演算法对初始模型依赖性强的弱点,自适应正则化对初始模型要求较低,正则化因子可以根据每次迭代的数据目标函数和模型目标函数的关系,快速计算得到.这里采用自适应正则化反演算法尝试对一维全资料CSAMT的层状介质进行反演,通过三层和五层模型及其使用近场视电阻率数据的反演计算,表明了CSAMT自适应正则化一维全资料反演算法稳定,也发现该方法不仅能够避免传统CSAMT近场校正带来的误差,而且由于不用反复搜索正则化因子,加快了迭代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8.
激光法粒度筛析校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光法和筛析法分析作为两种最常见的用于沉积地质粒度分析的方法,其间的数据转换校正是在数据对比、数据对接时经常遇到且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一对比了窄粒度范围样品两种分析方法的分析结果,统计分析了筛析法比激光法偏大的幅度,并提出一个校正方法;实验二对不同磨圆程度的样品进行分析,研究了磨圆度与两种分析方法差异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认为实验一提出的校正方法适合一般条件下的天然沉积物粒度分析校正。文章又以实例展示了所提出的校正方法的校正效果并讨论了激光粒度法存在的问题。激光粒度分析法用于天然沉积物粒度分析时,结果常见明显的光滑化、正态化、双峰合并现象,扭曲了真实的粒度分布。文章认为实际样品具体情况远远复杂于米氏理论的设定条件,样品条件参数并未全部带入计算过程,所以激光法粒度求解是不精确的。更好的数据校正方法有待于激光粒度仪的软件、硬件改进。激光法合理的用于天然沉积物粒度分析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讨论。  相似文献   

9.
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中,由于浅层不均匀体的存在,总会存在一些静态现象。而静态问题又一直是电磁测深领域一个棘手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电磁测量结果的解释。因此,必须对这种影响进行校正。这里通过对低阻静态模型的响应特征进行分析,并选用几种常见的静校正方法进行校正,对比其校正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LOTUS区块的地震资料,研究了复杂地表区低信噪比地震资料现场处理的方法。在大量的试验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高程静校正与折射静校正相结合的方法,有效解决了因地表起伏大、低降带速度和厚度剧烈变化引起的野外静校正问题。对于面波、低频干扰,规则线性干扰等造成的地震资料信噪比降低进行了针对性的压制和消弱。采用地表一致性反褶积技术基本解决了因激发和接收条件引起的不同炮集记录上的地震波属性的变化。总结了一套适合该区地震资料现场处理的方法和流程。  相似文献   

11.
X荧光分析仪在地质工作中运用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 荧光分析技术具有快速测定、适合野外作业、成本低、仪器轻便等特点。运用新型X 荧光仪进行样品分析,可以快速得到样品检测结果,以指导下步地质矿产勘查、工程施工等工作,大大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工程效率,对缩短地质矿产勘查周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四川龙塘铅锌矿为例 ,对X射线荧光分析的技术条件、资料处理、方法应用等方面进行较系统地研究 ,并把现场测量成果与地质研究密切结合 ,总结成矿规律 ,指导找矿预测和资源评价 ,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扫描核探针技术及其地学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红  王毅民 《地学前缘》2003,10(2):395-402
扫描核探针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微区原位无损痕量分析手段 ,广泛应用于地学与环境、生物与医学、微电子、材料与冶金科学以及艺术与考古学等研究领域。文中简介该技术在仪器装置、分析技术到地学应用方面的新进展 ,并将之与其他微区分析技术的性能特点进行了对比 ,最后讨论了该技术的未来发展和更广泛的地学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余宇 《岩矿测试》2001,20(1):77-78
介绍了分析仪器控制、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系统等DOS应用程序在中文Win9X操作系统微机中的运行的4种基本用法及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新一代手提式多元素X荧光仪在地质普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场X射线荧光分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基体效应,湿度效应和不平度效应等。基于室内、野外大量实验,结合软件技术,在新一代手提式元素X荧光仪中,综合运用强度影响系数法、特散比及经验系数法,使多元素现场X荧光快速分析技术取得实用性进展。地质大调查中,在样品多元快速测试,野外土壤、岩石的原位分析,异常追索查证等方面的应用,充分体现出轻便、快速、高效、低投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条件下现场分析方法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青藏高原的特殊环境和区域化探异常查证周期长的特点,开展了现场分析测试的适应性研究。选择便携台式X荧光仪,对仪器进行了标定,考察了仪器的稳定性,确定了样品的加工粒级为-160目和粉末状试样。通过亚卓查证区现场分析,其结果与室内分析结果基本相符,达到了试验研究目的,确定了一种及时提供分析结果的现场分析方法,采用该方法可有效缩短异常查证周期。  相似文献   

17.
重力勘探近区地形改正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力勘探的近区地形改正,一般通过典型剖面的试验来确定是否需要改正,并采用简易地改仪实测地形改正值。典型剖面试验难免以偏概全,实测的方法耗资费力。本文通过对典型物理模型的理论计算及一定数量实测值的统计分析,提出了一套参考数据及近区地形改正的方法,既简便,又节约费用。   相似文献   

18.
地质标准物质的研制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质标准物质作为地质材料成分分析的计量标准,在分析质量监控、方法评价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制与应用地质标准物质是推动地质分析技术与方法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通过介绍地质标准物质的研制过程和技术方法,重点讨论了地质标准物质的样品加工制备、均匀性检验、稳定性检验及定值等方面的标准要求及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A broad suite of geological materials was studied a using a handheld 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LIBS) instrument. Because LIBS is simultaneously sensitive to all elements, the full broadband emission spectrum recorded from a single laser shot provides a ‘chemical fingerprint’ of any material – solid, liquid or gas. The distinguishing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mples analysed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hich demonstrates how this technique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spectral differences between similar sample types based on minor and trace constituents.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 was used to distinguish and classify the materials, with excellent discrimination achieved for all sample types.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rough four examples (carbonate minerals and rocks, the oxide mineral pair columbite–tantalite, the silicate mineral garnet and native gold) how portable, handheld LIBS analysers can be used for real‐time chemical analysis under simulated field conditions for element or mineral identification, plus such applications as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provenance determination and natural resource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20.
The ultra-long electromagnetic wave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developed by Peking University is one of new future techniques, which can detect the submarine geological information from the depth of 20 to 10000 m below the surface by receiving natural ultra-lo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n Hz to n 100 Hz). The new remote sensor is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a main instrument with a portable computer, an antenna with an amplifier and an external power.The new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is characterized by good st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at the same spot but at different times and high sensitivity and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can reveal geological and lithologic boundaries as well as strata and related mineral sources. Two years of marine geological experiments on this technique have indicated that it can solve many problems in marin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e.g. the burial depths of sea-floor mud, Quaternary sediments and submarine structures. This technique can be applied to detecting the sea bed dep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