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上扬子地台区长期接受地台型沉积,地壳构造较稳定。但自喜马拉雅运动以来,断褶构造活动强烈。按上扬子地台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可划分为5个构造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控制了上扬子地台区油气藏及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应用超晚期断褶构造分区的观点,可预测上扬子地台区金属矿产资源及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2.
上扬子地台区超晚期断褶构造与油气及金属矿产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扬子地台区长期接受地台型沉积,地壳构造较稳定,但自喜马拉雅运动以来,断褶构造活动强烈,按上扬子地台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可划分为5个构造区。超晚期断褶构造发育程度控制了上扬子地台石油气藏及金属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应用超晚期断褶构造分区的观点,可观测上扬子地台区金属矿产资源及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3.
松潘甘孜地块与秦岭褶皱带、扬子地台的关系及其发展史   总被引:30,自引:9,他引:30  
松潘甘孜地块存在与否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论证了地块的古老基底为前震旦纪花岗质岩系。地块与南秦岭褶皱带可能都是古扬子地台的一部分。由于早古生代末的加里东运动造成的裂陷,使地块从扬子地台的西北部解体出来,但这次解体并不彻底,裂陷槽后来逐渐被弥合填平。茅口期开始的峨眉地裂运动使地块再次从扬子地台解体出来,裂陷线大致沿木里、平武一线。这次裂陷是扬子地台周缘及内部同期张裂的一部分,反映扬子地台迅速北移造成的后缘、侧缘及内部的拉张作用,使地块连同南秦岭地区一起与邻区割裂开来。拉丁期时,松潘甘孜地块与南秦岭区整体强烈下陷,直至晚三叠世末晚印支运动将其海槽关闭,全部褶皱隆起成山。  相似文献   

4.
秦岭地区(北纬32℃—35℃)横亘我国中部,地处中朝准地台、扬子准地台两个相对稳定的地质单元之间,为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形成了我国南、北气候的天然分界。这里所谓扬子准地台应包括摩天岭台隆、若尔盖中间地块,后两者是从前者边缘分离出来的。秦岭地区古褶皱形态即是其本身构造运动的产物,又反映了中朝准地台、扬子准地台两者的相对运动。因此对南秦岭冒地槽褶皱带(以下简称秦岭南带)晚加里东构造运动的研究,不仅能够揭示其运动性质、波及范围、形态特征及对其褶皱后古地形地貌的  相似文献   

5.
湖南张家界地区志留纪晚期地层新见兼论小溪组的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华南板块而言,志留纪晚期(Ludlow世—Pridoli世)近岸浅海、非笔石相地层多分布在边缘海湾处,是否在扬子地台内部发育,以往尚无确凿记载。依据来自湘西北张家界—桑植地区新近发现的微体化石(主要指植物碎片),确认志留纪晚期地层在扬子地台内部确实存在。对原小溪组(又称小溪峪组)进行厘定,将它"一分为二":上部仍称小溪组,命名地在桑植瑞塔铺,发育最好的是张家界温塘剖面,岩性为黄绿色碎屑岩,富含大型虫管遗迹化石,时代为Ludlow晚期—Pridoli早期;下部称迴星哨组,归于Llandovery统Telychian阶上部。小溪组与迴星哨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缺失Telychian末期、Wenlock世和Ludlow世早期地层。由此得出结论:在"扬子上升"后,扬子地台内部曾被志留纪晚期的海水侵漫;对其他地区迴星哨组与上覆地层的研究需要细化。  相似文献   

6.
扬子地台是一个横跨华南地块的以浅海沉积为主的大型碳酸盐岩台地,南盘江盆地是发育在扬子地台碳酸盐岩台地背景之上的一个沉积盆地,从晚元古代到晚三叠世长期海相沉积演化历史中,扬子地台一南盘江盆地体系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构造演化阶段。扬子地台从晚元古代到早三叠世末期一直保持为一个稳定的碳酸盐岩台地,在中三叠世末期扬子地块整体抬升,海平面下降,形成了遍及扬子主体的拉丁期大海退,从而使扬子地块大部分地区抬升为陆。南盘江盆地位于华南地块南缘,从晚元古代到晚三叠世沉积了一套厚度巨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晚三叠世发育了一套硅质碎屑的浊流沉积,区域沉积也由此转化为河流相沉积。二叠纪和三叠纪碳酸盐岩地层记录了碳酸盐岩台地长期演化历史及其特征多样的沉积建造和沉积环境,而硅质碎屑流和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反映了盆地在三叠纪期间经历的聚合构造和前陆盆地发展过程。在三叠纪时期扬子地台沿西南一北东方向从云南围绕南盘江盆地向贵州延伸,在南盘江盆地中发育了几个孤立的碳酸盐岩台地,包括位于贵州南部和广西境内的大贵州滩和崇左平果台地。南盘江盆地在晚二叠世发生过一次区域性的海侵事件,早三叠世时期扬子地台和几个孤立台地为由鲕粒边滩组成的低角度斜坡,中三叠世(安尼期)变为由Tubiphytes边礁组成的陡倾斜坡。盆地范围内斜坡变陡激发了Tubiphytes礁和其它的生物体发育,而且它们组成了稳定碳酸盐岩台地的边缘。位于扬子地台西部地区的关林和贞丰一带与最北部的孤立台地(大贵州滩)在安尼期发育了陡倾的边礁。在拉丁期,扬子地台在关林一带进积并与盆地碎屑沉积互层穿插沉积,而位于贞丰的台地边缘出现了由断层控制的地貌特征。与此同时,扬子地  相似文献   

7.
华北台地南缘安徽淮南、霍邱地区早寒武世早期地层较发育.从岩性、沉积相、层序地层上均反映自西往东变化较大,表现为由深变浅的深切谷充填型沉积。它表明这一期间.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碰撞挤压已经结束.转化为拉张性质的运动。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地质构造演化最早可追溯到33亿年前,主要体现在扬子准地台基底形成阶段和盖层发育阶段.在元古代末,出现盖层发育阶段.晚二叠世以来,扬子准地台西缘裂张解体,因而出现了松潘-甘孜地槽系.印支-燕山运动使地槽封闭、褶皱成山,扬子准地台盖层也形成台褶带,以四川古陆核为中心形成了四川盆地.第四纪以来,川西高原隆升,冰川覆盖.  相似文献   

9.
陈灿  冯庆来  甘正勤 《地球科学》2020,45(3):880-891
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时期是地质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期之一,对这一时期不同沉积相地层建立精确的对比标志,是理解寒武纪动物大爆发等一系列重大地质问题的关键.对贵州漾头剖面陡山沱组顶部和留茶坡组底部的两层凝灰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分别获得了554.2±3.3 Ma和550.6±3.3 Ma的加权平均年龄,证明华南扬子地台深水相区留茶坡组开始沉积的时间约为550 Ma.扬子地台在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存在明显的台-盆沉积相分异,表明扬子地台在这一时期进入拉张的构造背景;因此,留茶坡组底部550.6±3.3 Ma的绝对年龄代表了扬子地台进入伸展构造背景和强烈海底热液活动开始的时间.另外,凝灰岩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两层凝灰岩的源岩均属于花岗岩类,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属于岛弧环境或造山环境.   相似文献   

10.
李治本 《云南地质》1989,8(1):48-57
南盘江坳陷(以下简称南坳)位于扬子准地台与华南褶皱系的过渡带,为三叠系覆盖区,居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带,面积66710平方千米。本区于晚古生代至中三叠世,由于地壳拉张,在加里东褶皱基底上形成坳陷;晚二叠世末,受东吴运动影响,断裂发育,并有大量玄武岩溢出。二叠纪,相区分异明显,盆地相、台地边缘相、台地相依次展布,且在盆地相中具有多个孤立台丘、槽盆相与台丘相毗邻相依,与上覆三叠系浊积岩形成本区生—储—盖组合。对油气资源评价,本文未能全面涉及,仅对南坳上二叠统有机质的成熟度及主要控制因素作一粗略讨论,不当之处,请同行们指正。  相似文献   

11.
埃迪卡拉纪普遍缺乏有效的同位素年龄和生物地层资料,碳同位素(δ~(13)C_(carb))常用来作为其内部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标准。目前,关于埃迪卡拉纪扬子地台δ~(13)C_(carb)地层的研究多集中在中上扬子区,扬子地台东缘下扬子区的研究则较少。本文详细分析了扬子地台下扬子区邵家山剖面地层序列和δ~(13)C_(carb)特征,发现邵家山剖面以碳酸盐岩为主,为该时期典型的浅水相沉积;δ~(13)C_(carb)值分布范围为–2.6‰~5.7‰,均值为0.9‰±0.3‰。剖面的下部、中下部、中上部以及上部的δ~(13)C_(carb)负漂移幅度分别为1.6‰、4.1‰、7.6‰和3.2‰,可分别对应峡东地区的EN1/CANCE、EN2/BAINCE、EN3/DOUNCE和EN4/BACE。对比分析扬子地台典型的8个浅水相剖面发现:盖帽白云岩广泛发育EN1/CANCE,δ~(13)C_(carb)分布在–6‰~0‰之间;EN3/DOUNCE在各剖面均有发育,漂移幅度均大于4‰,最大可达15.6‰; EN2/BAINCE仅在峡东地区的剖面发育,漂移幅度可达8.2‰; EN4/BACE在大多数剖面发育,漂移幅度为1.2‰~8.7‰。其中, EN4/BACE可作为广泛采用的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的划分依据,而EN1/CANCE和EN3/DOUNCE可作为扬子地台埃迪卡拉系内部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2.
扬子地台寒武纪沉积建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志明 《沉积学报》1989,7(3):11-20
根据岩类组合特点.扬子地台寒武纪沉积建造可分出含磷碳酸盐岩亚建造、含磷碎屑岩亚建造.含膏盐碳酸盐岩(或碳酸盐岩)亚建造及含磷硅泥岩亚建造.这些沉积建造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展布具有规律性变化.扬子地台寒武系沉积厚度变化较大.而扬子东区的沉积厚度明显地小于西区且是一个非补偿的继承性拗陷盆地.扬子地台寒武纪不同时期的沉积建造类型和发育程度,都与地壳活动、古地理、古气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湖北省北部蓝片岩带的区域分布、产出层位,蓝片岩类型、矿物组合与沉积建造的关系,蓝片岩变质特征及形成地质构造环境等进行了详细讨论。本区蓝片岩带主要产于上震旦统(陡山沱组)、耀岭河群、武当群(上部双台组)三个层位,它赋存于富含Na_2O(2~7%)及较高的Fe_2O_2/FeO比值为共同特征的岩石中。蓝片岩带的形成始于中元古代,在早期由于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之间发生裂陷槽,沉积了巨厚的酸性火山岩,中期继续拉张沉陷,发育了硅、泥质岩及拉斑玄武岩,至晚元古代末期地槽闭合,南、北大陆重新拼合,伴随产生强大的挤压应力而发生变质作用,至此蓝片岩变质带即告完成。  相似文献   

14.
(一)区域及矿区地质概况 1.区域地质兰坪—思茅裂谷地堑带在元古代可能为洋壳,晋宁运动、加里东运动时大部份转化为地台,形成扬子准地台的增生部份。华力西晚期至印支早期,洋壳完全消失,成为一片相对稳定的浅海环境。其后,本区地幔上隆而地壳变薄,中三叠世开始地壳拉张,揭开了大陆裂谷的序幕。沿澜沧江、哀牢山两侧张裂下陷,在坳陷带内发育了一系列与之平行的张性断裂,张裂下陷导至的海侵形成盖层沉积。侏罗纪,裂谷夭折,转为地堑沉积。印支晚期和燕山早期,沿澜沧江、哀牢山深大断裂及裂谷地堑带发生强烈的中基性、酸性火山喷溢及超基性、中基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南西段一个不成峰的飞来峰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偏崖飞来峰是一个产于河谷中的飞来峰,其中产Pseudo fusulina kraffli。属海相早二叠世早期(隆林期)的生物,与上扬子地台梁山期的海陆交互相共处在一地。据此化石和参考龙门山相近地区飞来峰的(竹蜓)化石及其他化石组合,推断飞来峰是来自川西-藏东地区。根据大偏崖飞来峰的产出形态、构造地质特征与地貌的关系,确定龙门山前山带的上古生界是一个不生根的大飞来峰,其生物化石组合与近邻的龙门山后山及上扬子地台不相同,与川西-藏东-带确可对比。据此推断上扬子地台在印支晚期发生过逆掩推覆构造运动,其后在燕山—喜马拉雅期,上扬子地台驮负着龙门山向北东方向作左旋运动,同时向北西俯冲形成龙门山。  相似文献   

16.
(一) 工作区地质背景工作区位于江西东北部,包括抚州地区的礼陂、高家、玉华山和上饶地区的东乡、铅山共五个地区。均处于扬子准地台和南华准地台的过渡地带。工作区涉及地层属上侏罗统鹅湖岭组和打鼓顶组,岩性为碱性系列,中酸性-酸性火  相似文献   

17.
华南中—上扬子区在中二叠世(瓜德鲁普世)晚期同时发育"孤峰组"硅泥质岩和"茅口组"灰岩两种截然不同的沉积相,可能与早期认为的"拉张断陷"台,盆分异有直接关系。在湖北恩施大山埫剖面茅口组海相灰岩沉积中,发育一套低成熟岩石特征的快速堆积角砾碎屑岩体,应为指示"拉张断陷"台—盆分异活动的直接证据。其下伏灰岩地层保存有瓜德鲁普世中—晚期的Chusenella、Neoschwagerina等类化石,而上覆厚层灰岩体保存的以类Yabeina为代表的特征分子组合,可基本确认该角砾碎屑堆积体的活动时间为中二叠世晚期(约相当于Capitanian期早期)。该角砾碎屑堆积体快速覆盖以薄层状白云质灰泥胶结角砾灰岩,分别指示该构造破碎活动快速发育与终止的特征。由此,在大山埫剖面中二叠世(瓜德鲁普世)晚期发育的角砾碎屑堆积体,是川东大巴山前缘—湘鄂西盆地同生"拉张断陷"台—盆分异活动存在的直接证据,应代表与中二叠世末期"东吴上升运动"主幕期相区分的前幕次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18.
康滇大陆古裂谷带分布在扬子板块(地台)西缘,由北向南延伸,纵贯川滇两省(大致北起四川康定,南抵红河哀牢山前缘),绵延700多千米;东西两侧以甘洛-小江和箐河-程海深断裂为界,宽约数十至数百千米。该古裂谷带习称康滇地轴或康滇台背斜或川滇经向构造带,陈国达强调中生代的强裂凹陷特点,则称川滇地洼系。从地质历史发展看,本区前震旦纪表现为地槽状态,晋宁运动(8.50亿年)岩层褶皱变质,并固结为扬子地台基底的一部分。古生代大部分时期和大部分地区为古陆隆起,遭受侵蚀,仅局部范围(主要在边缘地带)有海浸,发育少量稳定类型地台盖层建造,属于浅海-滨海台地碳酸盐岩相和陆缘碎屑岩相。古生代晚  相似文献   

19.
在扬子准地台与松潘——甘孜褶皱系交接部位的木里地区,发育着规模巨大的逆冲推覆构造,包括尖头山、后所和列瓦山等三个推覆体。上下盘岩系具有不同层次的变质差异,是该逆冲推覆构造的显著特征。在扬子准地台西缘,随着陆内汇聚的增强和逆冲推覆构造的发展,不仅加强了扬子准地台内部的古断裂活动,并且还发生、发展了一些新断裂,形成了“康滇地轴”东侧的米市—江舟和西侧雅砻江两个断陷盆地,奠定了“康滇地轴”为一垒二堑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20.
早震旦世是中国各主要板块普遍发育海相沉积的开始,是目前被证实是最早的有效海相烃源岩的发育时期。该时期是中国各主要陆块处于新一轮洋盆扩张、板块离散、海水进侵旋回的初始期,总体的构造沉积格局呈“多岛洋”。陆块的固结年龄、规模和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三大准地台及其周边的古地理面貌和岩相组合。华北准地台的基底固结年龄最早,规模最大,稳定性最好,因此在早震旦世以大面积古陆为主,在台地边缘以浅海滨岸相碎屑岩为主,浅水碳酸盐台地相和深水斜坡相不发育。塔里木准地台在早震旦世以海陆并存为特征,在塔北、塔中存在古陆剥蚀区,向外以浅海滨岸相碎屑岩和斜坡盆地相混合沉积为特色。扬子准地台在康滇地区存在古陆,其余地区基本为海水所侵没,发育台地斜坡盆地的完整相序。这种构造沉积格局具有长期的继承性影响,主要表现在:(1)在早古生代早期的洋盆扩张海侵旋回,扬子和塔里木比华北更发育被动陆缘斜坡盆地相烃源岩;(2)在早古生代晚期的洋盆关闭海退旋回,华北最先经历海退,而扬子和塔里木仍在一定时间内保持海相沉积,甚至在准地台内部发育较深水烃源岩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