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安徽巢湖凤凰山晚古生代大冰期沉积特征与碳同位素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史中海相碳酸盐岩记录的无机碳同位素的波动经常与全球气候事件相互关联,但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不仅与全球碳循环相关,也受控于区域水循环和成岩作用.晚古生代大冰期在石炭纪末—早二叠世达到最高峰,南方冈瓦纳大陆高纬度地区冰川的进退引起低纬度地区旋回性的海平面变化,并发育显著的沉积间断,在华南表现为喀斯特岩溶角砾岩等.本文选取安徽巢湖凤凰山剖面,对宾夕法尼亚亚系—乌拉尔统18 m厚的碳酸盐岩地层(黄龙组和船山组)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与碳同位素对比研究,以探索碳同位素变化的控制因素.本文共识别出厚层灰泥灰岩、厚层粒泥灰岩、中至厚层泥粒灰岩、厚层泥球颗粒灰岩、薄层鲕粒颗粒灰岩、厚至巨厚层生物碎屑颗粒灰岩、厚层核形石颗粒灰岩、薄至中层灰砾岩和炉渣状灰岩等9种沉积岩相,指示了多次暴露的碳酸盐台地环境.这些暴露特征与同时期贵州罗甸斜坡相碳酸盐岩序列(约194m)对比,表明凤凰山剖面存在严重的地层缺失.揭示了研究层段11m和14 m附近的碳同位素两次显著负漂(幅度约为6‰和7‰)与古喀斯特层对应,是由碳酸盐台地暴露引起的区域成岩改造导致的,而非源于引起气候变化的全球碳循环波动.因此,地层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是深入揭示古气候和古海洋变化规律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石炭纪—二叠纪旋回层是由晚古生代冈瓦纳冰川的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而造成的海进—海退循环沉积的层序,出现在全球尤其是北半球的很多地区。根据岩石微相和沉积构造特征,安徽巢湖凤凰山石炭系和州组,可识别出5个海进—海退沉积序列;根据和州组中有孔虫的分布特征,自下而上可分为5个有孔虫带,确定其地质年代是从维宪期晚期到巴什基尔期早期。这5个海进—海退沉积旋回,与华南其他地区和欧美地区的同时代地层中出现的大的海进—海退事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湖南桑植二叠系茅口组硅泥岩段的有机白云岩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长群  章明圆  郑全锋  丁奕 《岩石学报》2013,29(10):3649-3657
湖南仁村坪剖面二叠系茅口组中段发育一套富有机质硅泥质岩,夹含有多层白云岩沉积。其白云岩的岩石学特征显示,白云石颗粒具有簇状低有序度隐晶质晶体特征,不同于次生白云岩的自形-半自形菱形的晶体类型,应属于沉积孔隙水体埋藏有机质的硫酸盐氧化过程产生的有机自生白云石类型。该层段碳-氧同位素表现出特征的负相关关系,与硫酸盐还原菌作用(SRB)的埋藏有机质氧化强度有关。生屑颗粒白云岩所表现出的重氧同位素特征,代表浅水环境有机质氧化过程特殊的氧同位素分馏途径。4.5m和5.9m处生屑白云岩表现的碳同位素强烈负偏,应与甲烷的硫酸盐缺氧氧化(AOM)过程有关。硅质泥灰岩和钙质泥岩因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早期碳酸钙沉降供应,难以充分发生与硫酸盐还原作用相关的自生白云石化,因而表现出甲烷生成作用带碱性孔隙水特征的重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仁村坪剖面茅口组中段硅泥质岩段的岩石学特征、草莓状黄铁矿特征以及碳-氧同位素负相关关系等诸多证据,均显示其沉积环境处于斜坡相的富有机质供应和埋藏环境。  相似文献   
4.
煤山剖面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24~29层微观地层特征,清晰地显示了这一关键地层段持续的缺氧及频发的风暴扰动、固结基底/硬底构造、火山喷发、陆地风化和丘状微生物岩发育等事件的整体时序关系,为综合探讨二叠纪末期生物灭绝的机制提供依据.晚二叠世长兴组24层以发育有机质微细纹层为主,间断性受到风暴形成的底流冲刷,暗示这一时期静滞、分层和缺氧的海洋主体环境.晚二叠世末期快速海侵事件发生于24d层顶部,以典型的硬底构造发育为特征.持续的陆源火山物质风化和向海洋搬运沉积,使得以伊利石为主的黏土矿物广泛存在并贯穿二叠纪生物灭绝事件的整个过程.但是,发育正粒序火山玻屑的25层“界线黏土”却是强烈的火山喷发物在海洋直接沉降的结果.表现在27—2层上部的固结基底构造,发育Glossifungites遗迹等强烈生物扰动和塑性基底特征,代表着与牙形刺Hindeodusparvus的开始出现相一致的快速海侵事件的发生.27-5层微弱的丘状微生物岩的首次发现,表明华南浅水碳酸盐台地发育的微生物岩应属于早三叠世最早期,同时也代表了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的最终结束.  相似文献   
5.
拉萨地块作为组成青藏高原的众多板块之一,其古地理演化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识别拉萨地块晚古生代冰期—冰后期地层和沉积的变化对于了解和认识拉萨地块古环境变化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前人对于拉萨地块下二叠统沉积环境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拉萨地块中部。本文通过详细测制西藏拉萨地块狮泉河地区羊尾山剖面下二叠统,依据邓哈姆碳酸盐岩分类方案及威尔逊碳酸盐岩相带划分模式,查明了昂杰组上部至下拉组底部的岩石类型、组合及沉积环境。昂杰组以生物碎屑灰岩夹碎屑岩沉积为特征,代表了晚古生代大冰期衰退后的碳酸盐岩中缓坡下部环境;下拉组底部岩性以富含生物碎屑的泥粒灰岩为特征,沉积环境为碳酸盐岩中缓坡上部环境。研究认为,狮泉河地区与拉萨地块中部下二叠统的沉积背景大体相同,表现出由碳酸盐岩中缓坡下部逐渐向碳酸盐岩中缓坡上部过渡的特征,以及海平面变浅的趋势,同时指示拉萨地块早二叠世时是一个稳定的地块。  相似文献   
6.
郑全锋  丁奕  曹长群 《岩石学报》2013,29(10):3637-3648
本文对湖南慈利江垭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序(大隆组顶部9.4m和大冶组底部7.5m)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微相分析,划分出八种微相类型,并结合露头和光面上的沉积特征,对每种微相的成因和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界线附近的沉积环境和相对海平面变化。大隆组顶部层序沉积于相对海平面持续上升阶段,随着相对海平面的上升,沉积环境逐渐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在大隆组最顶部,相对海平面有一快速的大幅度下降,沉积环境由深水盆地突然转变为浅水台地。之后自大冶组底部向上,相对海平面又逐渐上升,沉积盆地依次经历了滞流盆地、半循环盆地和循环盆地的转换;在距离大冶组底部约7m处,相对海平面开始下降,气候变得极为干燥,沉积盆地转变为蒸发盆地。值得指出的是,大隆组-大冶组界线处的快速海退面正好对应于二叠纪末生物灭绝面,从而表明大海退很可能是造成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华南中—上扬子区在中二叠世(瓜德鲁普世)晚期同时发育"孤峰组"硅泥质岩和"茅口组"灰岩两种截然不同的沉积相,可能与早期认为的"拉张断陷"台,盆分异有直接关系。在湖北恩施大山埫剖面茅口组海相灰岩沉积中,发育一套低成熟岩石特征的快速堆积角砾碎屑岩体,应为指示"拉张断陷"台—盆分异活动的直接证据。其下伏灰岩地层保存有瓜德鲁普世中—晚期的Chusenella、Neoschwagerina等类化石,而上覆厚层灰岩体保存的以类Yabeina为代表的特征分子组合,可基本确认该角砾碎屑堆积体的活动时间为中二叠世晚期(约相当于Capitanian期早期)。该角砾碎屑堆积体快速覆盖以薄层状白云质灰泥胶结角砾灰岩,分别指示该构造破碎活动快速发育与终止的特征。由此,在大山埫剖面中二叠世(瓜德鲁普世)晚期发育的角砾碎屑堆积体,是川东大巴山前缘—湘鄂西盆地同生"拉张断陷"台—盆分异活动存在的直接证据,应代表与中二叠世末期"东吴上升运动"主幕期相区分的前幕次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8.
乐平统底界全球界线层型(GSSP)已经被确定在中国广西来宾县的蓬莱滩剖面,这一界线以牙形类化石Clar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 Mei&Wardlaw的首次出现为标志,位于蓬莱滩剖面的茅口组顶部来宾灰岩的6k层之底,层型剖面点位于C.postbitter hongshuiensis至C.dukouensis的演化谱系内,大致与阿布萨罗卡巨层序(Absaroka Megasequenses)的中部与上部之间的界线相当。层型剖面点位所在的来宾灰岩代表了一套界于茅口组和合山组之间的低水位沉积,在这一界线附近,类、腕足类、珊瑚类和菊石类等动物群均发生了重大更替;同时,δ13C值和87Sr/86Sr同位素比值也有一个明显的降低。从瓜德鲁普世晚期的磁性正常极性带向吴家坪早期反向极性带的转变也发生在这一界线附近,因此,这一界线可以很好地用于进行全球海陆相地层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浙江煤山D剖面二叠系长兴组高精度岩石地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对浙江煤山D剖面长兴组到下三叠统殷坑组岩石地层单元高精度的测量,选择了Yinetal.(1996)、盛金章等(1987)和赵金科等(1981)的地层资料,对比并修订了早期地层资料中的误差。重点标注了该剖面特殊岩性段,如黏土岩、碳酸盐化流纹质凝灰岩的产出层位,详尽描述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微观岩石地层特征,认为Y24e层顶部至Y27层为存在高度凝缩沉积或者沉积缺失的层段。这些高精度岩石地层材料将进一步推动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生物灭绝事件的后层型研究。  相似文献   
10.
郑全锋 《地层学杂志》2006,30(4):T0003-T0004
通过对浙江煤山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序新鲜露头的仔细研究后发现,长兴组顶部岩层(层22—层24)主要由3种微相构成:生物碎屑粒泥灰岩、富有机质生屑泥粒灰岩和含生屑或生屑质高有机质泥状灰岩—粒泥灰岩,其间夹有少量硅质骨针灰岩薄层或条带。殷坑组底部泥岩段(层30—层37)也主要由三种基本微相组成:灰绿色白云质泥岩、黑色白云质泥岩和灰白色瘤状白云质灰岩,其间夹有5层灰绿色火山灰层。界线附近的层25—层29的岩性及生物变化较为独特和复杂,属于以上两者的过渡部分。根据沉积微相组合特征和生物面貌纵向上的变化特征,将界线层序归为斜坡上部、斜坡下部和盆地环境3个沉积相带,并组成一个跨越界线的三级层序,层序底界位于层22中部(层22-11底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