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洞庭湖砂纹淤泥质土固结过程微观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砂纹淤泥质土是一种特殊的夹有微薄层粉细砂的洞庭湖湖相沉积软土,具有独特的薄砂层构造。该软土固结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对解释宏观的工程现象、揭示土体变形的本质和采取合理的地基处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X射线微区衍射试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试验,研究洞庭湖砂纹淤泥质土的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同时结合固结试验探讨砂纹淤泥质土微观孔隙与结构单元体参数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砂纹淤泥质土主要矿物成分为绿泥石、白云母和石英,微观结构为片状或板状聚体结构;随着固结压力增加,等效粒径增长呈先快速后放缓的规律,结构单元体形态参数则先增大后减小;砂纹淤泥质土压缩系数与竖直切面结构单元体定向概率熵呈明显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淡水珍珠的成珠过程,采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开膜法养殖异形淡水珍珠样品的表面微形貌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在异形淡水珍珠样品珍珠层中,成层排列的文石板块形状各异,具有多层和有序的特点;在珍珠层的生长初期,形成于成核小片上的有机质为三角帆蚌外套膜细胞所分泌,其为后期矿物提供进一步沉淀的局限空间和成核作用的基底,具有确定矿物成核大小、空间排列、结晶取向和离子堆积是否出现同质多象的功能。同时,珍珠样品表面出现了与在海水珍珠和以淡水池蝶蚌为母贝的淡水珍珠中类似的螺旋生长纹,这可能是其在生长过程中受有机质的调控作用,使文石晶体在不同部位上的堆积具有差异性,也使文石晶体在特定面网方向上生长,控制了其成核结晶取向和堆叠方式,导致其螺旋堆积,形成类似螺旋纹的生长外观。  相似文献   

3.
采用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配置能谱仪)对3件靖安古玉器样品的表面微结构及微形貌特征、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观察与测试,结果表明,样品均为透闪石质软玉,其外观特征与结构有一定关系。样品G47具有亚透明这一罕见、不同于软玉的外观特征,其透闪石的质量分数最高,晶体较粗大,定向排列,为显微柱状变晶结构;样品G36具典型的油脂光泽、半透明外观特征,其透闪石晶体细小、紧密交织,为显微纤维交织变晶结构;样品G21中受沁较轻的灰白色部分的结构较疏松,有孔洞,其透闪石晶体呈细长纤维状,结晶程度低,为显微纤维一隐晶质变晶结构,受沁较严重的褐色部分则表现为显微粒状微形貌特征。  相似文献   

4.
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是将聚焦离子束切割和扫描电镜结合起来的双束系统,可以在纳米尺度对样品进行切割加工与实时成像。文中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对兰多维列统(志留系)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内的几类微体化石进行了观察研究,并显示牙形刺、几丁石、疑源类均发育有亚微米至纳米级孔隙,这些孔隙可以为页岩气的储集提供有效空间,不同的微体化石孔隙发育的差异可以为页岩中有机质孔隙非均质性成因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应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孔隙特征进行描述,统计不同孔隙孔径分布范围,同时结合其样品粘土矿物成分、含量测试实验,分析不同孔隙成因。针对18口取芯井,共399.04m岩心进行样品采集,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典型陆相页岩储层105块岩石薄片样品及83块铸体薄片样品进行测试分析的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陆相页岩油气地层,有机质演化程度中等,RO在0.6%~1.3%之间,其孔隙类型主要分为基质孔隙和有机质孔隙两大类,其一为基质孔隙,包括有原生晶(粒)内、间孔及晶间隙和次生的晶间溶孔,主要是与蒙脱石转化为I/O混层或伊利石时脱水形成的微孔隙,同时见有少量经过溶蚀孔形成的晶间溶孔;其二为有机质孔隙,主要是在有机质不同演化阶段排烃形成的出油孔和出气孔,及演化到大规模成气阶段的"气孔群"。孔隙尺度统计结果表明,该套陆相页岩油气地层的微孔隙大小主要分布在0.02μm~100μm之间。基质孔隙尺度分布较宽,平均尺度相对较大,微米级孔隙占约23%左右,纳米级孔隙占约77%;有机孔隙尺度相对较小,主要分布在20nm~750nm之间,以纳米级孔隙为主。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陆相页岩气地层微孔隙体系的形成与(泥)页岩的成岩演化及有机质的热演化成熟度有关,不同演化阶段形成不同微孔隙类型。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乌海地区毛庄组上部灰岩产大量核形石,其内核与包壳含丰富的矿化细菌和有机质残余。显微观察显示:内核以微晶质为主,含少量生屑和陆源碎屑;包壳由亚毫米级亮/暗纹层交互构成。亮层具微亮晶—微晶混合组构,以自养蓝细菌居多;暗层以微晶质为主,富含异养细菌和黄铁矿莓球;这种差异表明两种纹层具不同的生物矿化机制,但都是微生物-化学过程与环境相互作用诱发碳酸盐沉淀并矿化微生物质的结果。超微研究表明:纹层内含大量纳米球粒(40~200 nm),与非晶质胞外聚合物(EPS)密切共生,可能源于EPS的降解。纳米球粒通过粘结-融合形成多面体(0.2~5μm),并进一步集合形成微米级微晶质球粒,后者常被齿状亮晶质环边包围。在寒武纪核形石内部观察到的这种多级微组构的有序组合及其与细菌残余和有机质的规律性配置关系,与近代矿化微生物席和实验研究中观察到的情况相似。本研究认为寒武纪核形石包壳纹层的形成可能与现代微生物席的矿化机制相近,都是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诱发碳酸盐沉淀并矿化有机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李涵  姚奇志  周根陶 《地球科学》2018,43(5):1425-1438
纳米地质学的兴起和发展,促使地质工作者从纳米尺度重新认识固体地球物质,将对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纳米地质学的重要分支,纳米矿物学也将走出传统矿物学只把矿物看成理想晶体点阵的局限,从纳米尺度深入探究矿物包括生物矿物在内的矿物结构与性质,突破口之一是介晶.介晶是一种特殊的结晶纳米结构,近年来得到了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尤其是材料化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介晶是非经典结晶过程产物,以纳米颗粒为基本构筑单元,具备纳米颗粒的性质和宏观尺寸.现已发现,许多生物矿物如脊椎动物骨骼和牙齿、贝壳珍珠层、蛋壳、海胆骨针、有孔虫和珊瑚等都具有介晶结构.因此,从纳米尺度和介晶角度重新理解生物矿化,有助于揭示生物矿物中纳米多级结构的成因机制,拓展纳米矿物学的科学内涵.首先介绍生物矿化和生物矿物的基本概念,之后对介晶的概念和结构特征进行阐述,最后介绍生物矿物中的介晶结构及介晶形成的典型机制,涉及有机基质辅助、物理场驱动、矿物桥或有机桥连接、空间限域、取向附集和晶面选择性分子作用等多种物理化学过程,有望进一步推动纳米矿物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新近纪叠层石纹层中第一次明确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微生物化石,其中包括微米级别的微生物球状构造,亚微米级的生物颗粒构造以及矿化的席状和片状有机组织。结合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确定暗层中微米级球状构造为类似于Coccoid的硫还原微生物,亚微米的球状颗粒一方面是叠层石微生物席胞外聚合物质(EPS)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是极端条件下微生物体脱水收缩以后的产物,而片状和席状构造则是矿化的EPS以及微生物膜。通过对亮层和暗层中生物构造、石英、石盐以及方解石矿物的分析,可以确定叠层石的形成过程分为暗层有机主动矿化和亮层无机原地沉淀,其中的暗层矿化则分为上层封闭酸性环境中的光合作用,以及下层相对封闭环境中的硫还原和EPS的降解钙化作用,上部的亮层则主要为原地沉淀无机成因并在成岩过程中受到了暗层中有机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阎桂环  王岩国 《矿物学报》1989,9(3):262-268
利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EM)和光学衍射的方法,对分别加热400℃和800℃处理的煤样进行了研究,并与未加热的煤样进行了对比。高分辨像清楚地显示了煤核的形态。常温下,煤核的尺度为纳米量级;加热400℃处理后,长大到十纳米量级;对800℃的情况,有次生结构出现,使煤核减小到纳米量级,同时高分辨像和光学衍射均表明煤核中有孪晶存在。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界岩石和工程围岩中,宏观尺度雁列式断续破裂现象较为常见。然而,在微纳观尺度上,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雁列式断续破裂特征?其扩展与演化过程又是怎样的?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基础科学问题。采用带切槽的弧形页岩试样,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开展原位拉伸与微纳观破裂过程观测试验。基于原位观测分析,获得如下几点认识:(1)在微纳米尺度,依然存在断续破裂现象,呈“S”形或反“S”形雁列式展布,是由裂纹尖端部位拉张-剪切复合应力场及矿物非均质性共同诱导形成的。(2)微纳观雁列式断续裂纹总体展布特征和扩展、演化过程是有规律可循的,相邻微裂纹近似平行展布。对单个裂纹来讲,中间的拉张裂纹近似平行于最大拉张应力方向,而两端翼裂纹转向朝着最大剪切应力方向扩展。(3)微纳观雁列式断续裂纹仅代表着主裂纹路径形成过程中的暂时的剪切变形状态或某个中间扩展阶段。(4)雁列式断续裂纹在微米至纳米尺度上具有多尺度分层级结构特征:相对较大尺度的雁列式断续裂纹包含着更小尺度的次级雁列式断续裂纹。该研究提供了微纳观尺度页岩雁列式破裂的观测证据,为分析页岩多尺度裂纹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三维无缝工程地质建模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能雄  田红 《岩土力学》2009,30(8):2385-2391
在边界表示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无缝工程地质模型的概念,实现了基于模型线框架的无缝工程地质建模方法,研制了无缝建模系统(ROCKModel)。该系统包括3个部分:原始数据转换工具、实体建模工具与辅助工具,涉及剖分、插值、曲面求交等8个基本功能模块。在基本功能模块的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形态复杂曲面的创建、构建模型线框架、界面编辑与重构、块体搜索、岩体质量三维分级等关键技术。该系统能够实现复杂地质对象与工程对象的无缝建模与可视化,并为数值模拟软件直接提供几何模型。  相似文献   

12.
On the axial zone of the Southern Apennines the major tectonic boundary between the inner platform (Western platform unit) and the pelagic (Lagonegro units) domains is represented by a thick level of highly deformed rock‐assemblage. Structural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is tectonic unit represents an intracontinental melange complex characterized by a block‐in‐matrix fabric that contains blocks from both hangingwall platform and footwall basin units. This unit comprises different sets of structures that, caused by shearing processes, developed at depths ranging from about 8–9 km to the surface. These tectonites represent the product of a crustal shear zone developed at the major boundary between platform‐basin domains of Adria during the thick‐skinned tectonic processes controlling the Southern Apennines mountain building.  相似文献   

13.
A DISCUSSION ON THE STRUCTURE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ALTUN OROGENIC ZONE  相似文献   

14.
潍坊市按照"高定位,争第一,创一流,求卓越,晋级升位创品牌"工作目标,认真把握"提高素质,创新机制,构建和谐,树新形象"的工作要求,努力把国土资源所建设成为"机构健全、设施配套、服务到位、管理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窗口单位,切实提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夯实国土资源管理的基层基础,加快实现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保护国土资源,服务社会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树立部门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某电站大型地下洞室群主变洞确定性块体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以黄河上游某大型电站地下洞室群主变洞为例,通过在AutoCAD软件中建立洞室与结构面的三维实体模型,借助自编程序切割,展示这些结构面在主变洞边墙及拱顶的出露情况,在此基础上检索出组合块体21个,最后对这21个块体进行了确定性块体稳定性评价,给出其在主变洞上下游边墙及拱顶的块体组合情况、滑动方式、出露桩号和高度、出露面积、分布深度、体积、稳定性系数等。  相似文献   

16.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tectonic framework of the Northern Molucca Sea area, we inverted satellite and sea-surface gravity data into an iterative scheme including a priori seismological and geological data. The resulting 3-D density model images the various tectonic units from the surface down to 40 km. We proceed to various tests to assess the stability and robustness of our inversion. In particular, we performed an offset and average smoothing method to properly refine our results. The resulting model shows a striking vertical regularity of the structures through the different layers, whereas the density contrasts appear strongly uneven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The density model emphasizes the complexity of the upper lithospheric structure in the northern Molucca Sea, which is clearly dominat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phiolitic ridges, sedimentary wedges and rigid blocks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It also provides new, hard information that can be used in discuss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region.Large density variation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northern Molucca Sea and dominate the upper lithospheric. North–south trending density structures along the Central Ridge and west dipping thrust faults on the western side of the region are clearly imaged.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region, we distinguish several blocks, especially the Snellius Plateau which seems to be split into two parts. We interpret this as an oceanic plateau associated with thicker crust that previously belonged to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This crust is now trapped between the Molucca Sea complex collision zone and the Philippine Trench,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subduction zone in its eastern side.  相似文献   

17.
裂隙岩体内的洞室围岩块体稳定问题是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建设中要解决的重要工程地质问题。为了在厂房开挖之前较准确地预测不稳定块体的发育位置,本文以某抽水蓄能电站为例,对厂房探洞内的裂隙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厂房区构造断层的发育情况,确定了裂隙发育规律;根据裂隙发育规律将厂房区岩体划分为A、B、C、D、E 5个构造分区;并利用Unwedge程序,以各分区裂隙组合为基础,确定可能形成的块体位置,评价了其稳定性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裂隙受多期构造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方向性,A、E区优势裂隙与构造产状接近,B、C、D区优势裂隙与构造产状斜交;裂隙在厂房上、下游侧边墙各形成6处潜在不稳定块体,顶拱处形成10处潜在不稳定块体,右端墙处形成1处潜在不稳定块体。  相似文献   

18.
主TIN模式下面向拓扑的三维地质块体构建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普遍采用主TIN模式对层状地质体进行三维结构建模,然而在地质块体的构建方面还有所欠缺。考虑到由于尖灭、出露等现象引起的各地质块体间空间位置关系的复杂性,根据主TIN建模的特点,处理完地层相交与高程调整之后,通过对地层面中某个区域内的三角网与上下地层中对应区域内的三角网的重叠次数的不同,设置子面类型标记,从而分离出一个地层面中不同类型的子面。依据子面的类型可以快速建立地质块体与被引用的各子面之间的对应关系,最终自动分离出地层中的各个地质块体,并保证相邻块体在邻接处有唯一的公共子面,由此可建立各地质块体间的空间拓扑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曙光  邸道怀  周圣斌 《岩土力学》2014,35(Z2):313-318
沉降后浇带是经常采用的主裙楼连接方式,设置沉降后浇带的大底盘高层建筑共同作用分析更复杂。介绍了设置沉降后浇带的大底盘高层建筑的共同作用分析方法:按施工过程中的不同工况分别计算,然后将计算结果叠加;采用有限压缩层地基模型,并考虑回弹再压缩;考虑上部结构刚度分段形成。对于中低压缩性地基上的主裙楼结构,通过对简化模型进行计算分析,得到了不同沉降后浇带设置位置、不同后浇带浇筑时间条件下的沉降、基底反力分布特征:后浇带封闭时间越晚,主裙楼连接处在封闭后产生的差异沉降越小,但主楼最大沉降会增加;与后浇带设置在主楼外第1跨相比较,后浇带设置在主楼外第2跨时,主楼最大沉降减少,主裙楼连接处的差异沉降减小,主楼下平均地基反力降低。  相似文献   

20.
夏艳华  白世伟 《岩土力学》2012,33(5):1445-1450
由于地质体存在断层、尖灭、出露等复杂地质现象,在三维地层建模时,为了表达这些现象,无论是面模型还是体模型或混合模型,都存在空间分割或曲面求交线的问题。由于地质体拓扑关系的复杂性、数据误差以及计算机精度问题,使得这些模型在实际建模过程中常常失效。运用水平集理论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水平集用隐函数表达曲面(或超曲面),可以实现复杂地质体的表达及并、交、差等拓扑运算。在三维地层建模中,插值生成各种地质界面后,用水平集表达这些地质界面,利用水平理论完成各种复杂的拓扑操作,建立以水平集表达的三维地层模型。在此基础上,插入水平集表达的各种工程活动界面,利用水平集理论进行拓扑操作,可构建各种工程活动后的地层模型。再利用Marching cube算法抽取各种地质界面或工程活动界面,构建可用于实时可视化或用于工程评估(如有限元计算)等的NMTINF-BR地层模型或工程活动后的NMTINF-BR地层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