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试论震积岩及震积不整合——以川西、滇西地区为例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梁定益  聂泽同 《现代地质》1991,5(2):138-146,T002
震积岩不仅指那些厚度和体积巨大的震巨浊积岩和震浊积岩,而且还包括一些受地震活动产生的一些规模较小,但具有特殊结构构造的沉积层。震积岩一般由两个特性不同的岩层组成,下层是原地的地震扰动层,上层为滑移震积层。前者对识别震积岩十分重要,后者是震积岩的主体。两层之间为规模不等的震积不整合面。本文重点论述了木里西秋的震巨浊积岩,也叙述了一些规模较小的地震扰动层和滑移震积层。文中将那种因地震作用在海底之下沿某一剥离断层面发生滑移并刨蚀剥离断层下盘地层而产生的震积不整合称为剥离不整合。  相似文献   

2.
中国震积岩研究综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震积岩是具有特殊震积构造和震积序列的一种灾变性事件岩。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研究、对比现代和古代震积岩成因沉积物后,逐渐认识到震积岩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沉积岩,震积岩的主要识别标志有震裂缝、地裂缝、断裂递变层、微同沉积断裂、层内褶皱、假结核、液化砂(泥)岩脉、火焰构造及振动液化卷曲变形构造等。对中国震积岩和震积作用、地震——海啸序列、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序列与萨布哈震积岩序列、震积岩与震积不整合序列、大陆边缘震积岩序列、陆相断陷湖盆震积岩及垂向序列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开展陆相震积岩研究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特别是生油断陷湖盆震积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3.
再论震积岩及震积不整合——以川西-滇西地区为例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4  
梁定益  聂泽同 《地球科学》1994,19(6):845-850
震积岩是“灾变事件岩”的典型代表,震积岩一般由原地相的地震扰动层与上覆的滑来震积层组成,无论后者是否发育,震积不整合都是存在的。伸展构造环境下形成的区域性震积不整合,属于伸不整合,地震扰动层可以进一步分为软沉积及液化变形段,半固结变形的微褶皱和微断层段、脆性变形的震碎角砾岩段及韵律断层段等序列;群震型(多震旋回)剖面也可划分出出前震、主震、后震等序列。地震扰动序列对识别震积岩很关键,群震型剖面及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震积岩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37,自引:8,他引:29  
乔秀夫 《地质论评》1996,42(4):317-320
震积岩是灾变事件岩。本文介绍了中国近10年来震积岩与震积岩序列研究现状,并简述地震-海啸序列、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震积岩与震积不整合序列、萨布哈震积岩序列等内容。对震积岩研究意义及我国研究展望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震积岩、海啸岩、震浊积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勘 《四川地质学报》2010,30(2):136-139
震积岩是具有特殊震积构造和震积序列的一种灾变性事件岩。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研究、对比现代和古代震积岩成因沉积物后,逐渐认识到震积岩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沉积岩。国内外学者对震积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古生代以前的海相地层,本文从震积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介绍了震积岩的岩石类型、震积序列、鉴别标志及震积岩,海啸岩,震浊积岩的对比鉴别。震积岩自身也是一种潜在的油气储集体,通过对震积岩的研究还可以更多地了解古代地震发生的规律,为预测地震活动等提供有利证据。  相似文献   

6.
曹俊  郭建强  宁志中  陈斌  彭东 《四川地质学报》2020,40(1):169-172,176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和我国陆地三级阶梯中的一、二级阶梯之间,由于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所形成的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等自然景观丰富、类型多样,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地质景观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按2017年底发布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分类方案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四川省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特色与亮点,为此,在充分研究国标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规范以及全省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特色,依据资源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主要分类原则将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划分为8亚类34基本类型,其中前者4亚类21基本类型、后者4亚类13基本类型,与国标相比,取消了四川没有的海面1个亚类及其相应的3个基本类型以及不便于识别的垂直自然带1个基本类型,划分的基本类型与国标一致的有16个、修改完善的有7个、新增加的有11个。对四川景观资源分类方案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和我国陆地三级阶梯中的一、二级阶梯之间,由于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所形成的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等自然景观丰富、类型多样,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地质景观最为丰富、最具特色的地区之一,按2017年底发布实施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分类方案不能很好地反映出四川省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特色与亮点,为此,在充分研究国标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规范以及全省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特色,依据资源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主要分类原则将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划分为8亚类34基本类型,其中前者4亚类21基本类型、后者4亚类13基本类型,与国标相比,取消了四川没有的海面1个亚类及其相应的3个基本类型以及不便于识别的垂直自然带1个基本类型,划分的基本类型与国标一致的有16个、修改完善的有7个、新增加的有11个。对四川景观资源分类方案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全新世和更新世100多个向海块体运动沉积,其运动过程可分为3大类型(滑动/滑塌,塑性流和浊流),已识别出其中13种主要类型。这3大类型的区别主要在于运动形式、构型和破裂面形状。滑动沉积物的形态通常与运动过程有关,而塑性流和浊流运动过程的信息主要由沉积记录提供。基于这些特征,拟定了一个以动力学为分类体系的静态分类方案,主要强调向海事件从发生到沉积的过程中沉积物的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地貌形态特征分类对生态环境、水文研究及地质构造分析等地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已成为现代地貌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利用高分辨率DEM数据,以平均坡度、截面曲率、最大曲率和最小曲率等地貌形态因子为参数,构建地貌形态分类模型;基于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提出数字地貌形态分类数学优化方法,对长春地区进行地貌分类。该方法实现自动聚类分析,获得了10种地貌类型阈值,达到地貌形态特征分类要求。这种方法突破了形态参数分类方法6种地貌类型的限制,分类种类达到10种;通过SOM聚类分析,自动获取阈值,从而减少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地貌形态分类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混积岩是一种普遍而重要的岩石组合类型。然而长期以来,对混积岩的岩石学分类与命名一直存在诸多争议,且尚未有统一的分类体系与命名规则。本文结合渤海海域混积岩岩石薄片组分鉴定、岩石储层物性分析等最新研究成果,并与相关文献结合,最终确立以陆源碎屑物、生物成因碳酸盐颗粒、化学沉淀碳酸盐为三组分端元的一套新的混积岩岩性分类体系,并将混积岩分为4大类、16亚类。通过讨论混积岩混积层系及混积岩组构界定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了混积岩定义。利用新的岩石学分类方案,可为储层评价研究提供指导。以渤海海域为例,建立起研究区不同岩性相与储层物性的对应关系,并在岩性分类体系中划分出差储层、中等储层及优质储层三个储层区。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类型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卫卫  计红 《西北地质》2011,44(4):97-104
柴达木盆地东部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在测井曲线分析的基础上,以不整合的成因机制及地震反射特征为基础,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整合划分为褶皱、断褶、削截、超覆和平行5种类型.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具有典型的层状结构,将不整合面上、下划分为底砾岩、风化黏土层和半风化淋滤带.构造运动、地势的高低与剥蚀量的大小决定了不整合类型在平面上的分布具有区带性,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具有不同的控油机制,而不同的不整合剖面类型形成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其中断褶不整合和褶皱不整合是最有利的控油不整合.  相似文献   

12.
济阳坳陷不整合结构类型及控藏作用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基于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分析,研究了济阳坳陷第三系内部发育的多个地层不整合的样式。着重探讨了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及微观组构,提出了一种新的有关不整合宏观样式的划分方案;认为济阳坳陷第三系内部的不整合可划分为4类宏观构建样式、16种地层不整合结构类型。以此为基础,进而分析了不整合结构对圈闭、输导、封盖的控制作用,并建立了第三系不整合油气藏分布模式,探讨了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的勘探部署经验。  相似文献   

13.
盆地研究中不整合成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沉积盆地的不整合使地层记录呈非连续性,不整合时的时空型式可以反映出不整合所成因,不整合成因分析不仅是对不整合形成的主要方式-侵蚀(包括陆上暴露侵蚀和水下侵蚀)和非侵蚀作用的研究,而且对其控制因素如大陆抬升,海平面变化以及盆地构造活动等进行分析,本文在对不整合研究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介绍了近来有关对不整合成因分析的认识和一些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沾化凹陷下第三系不整合类型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下第三系中发育一系列不整合面,分隔了不同级别的地层单元,地层记录出现了间断。虽然对间断历史的推测十分困难,但这些不同组织、样式与分布的不整合面组成的系列时空型式不仅为各地层单元形成限定了边界约束,而且为整个凹陷的盆地动力学分析提供了时空框架和动力学信息。沾化凹陷的不整合成因类型包括基底不整合、裂陷幕不整合、破裂不整合和与构造活动、水位变化、沉积过程及气候变迁相联系的不整合或沉积间断。综合性的不整合研究不仅可以用于盆地动力学研究,也是石油勘探寻找油气圈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东河砂岩三级层序界面处发育的不整合结构在空间上有序分布所造成油气的差异运聚。将东河砂岩划分为底部不整合上覆层、原状输导层、风化残余层、风化黏土层、顶部不整合上覆层和区域盖层6类成藏结构单元。成藏结构单元在塔中西北地区和塔中东南地区组成不同,构成两类7种不整合成藏结构样式。两类成藏结构样式分别对应两类的油气藏组合:(1)在塔中地区西北部成藏结构单元被分隔,油气沿东河砂岩段顶部风化黏土层及盖层底部发生运移,形成不整合遮挡型油气藏组合,包括不整合上覆层背斜油气藏、不整合上覆层岩性油气藏和风化残余层低幅背斜油气藏3种油气藏;(2)在东南地区成藏结构单元之间发生连通,油气底部不整合上覆层和盖层底部向隆起部位侧向输导,形成不整合连通型油气藏组合,包括连通型背斜油气藏和连通型地层超覆油气藏2种油气藏。这为东河砂岩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6.
输导通道类型对天然气聚集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中国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输导通道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得到中国大中型气田主要有断裂、断裂与不整合组合、砂体、断裂与砂体组合、不整合与砂体组合和不整合6种输导通道类型。其中以断裂为主,其次是断裂与不整合组合,再次是砂体和断裂与砂体组合,最少为不整合和不整合与砂体组合。它们主要受盆地类型、盆地内构造带类型和源储空间位置关系的影响。由中国大中型气田储量、含气面积和聚集时问,通过求取其天然气聚集效率,把中国大中型气田划分为高效、中效和低效3类气田。通过中国大中型气田天然气聚集效率与输导通道类型之间关系分析,得到聚集时间相对较晚的断裂、砂体和断裂与不整合组合形成的输导通道天然气聚集效率相对较高,有利于快速形成大中型气田。  相似文献   

17.
黄骅坳陷埕北断坡不整合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骅坳陷埕北断坡处于歧口凹陷向埕宁隆起过渡的斜坡带上,发育多个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对该区的油气成藏起重要作用。利用地震资料,在剖面上将不整合划分为5种类型:褶皱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其中平行不整合分布在凹陷区,褶皱不整合分布在基底,断褶不整合分布在大断裂下降盘,削截不整合分布在大断裂上升盘,而超覆不整合多分布在隆起斜坡区;利用测井资料,在纵向上将不整合划分为3层结构:不整合面之上岩石、风化粘土层及半风化岩石,由于每层结构的岩性与厚度不同,形成ACE型、ADE型、BCE型和BDF型4种岩性配置模式。不整合构成埕北断坡油气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同时在其之上形成超覆不整合油气藏,在其之下依靠风化粘土层遮挡形成削截不整合与褶皱不整合油气藏。勘探证实,研究区众多油气显示或油气藏均位于不整合面上、下50 m范围内。开展不整合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将拓宽黄骅坳陷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空间,对我国东部油气资源挖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不整合不仅仅是一个“面”,更是一个“体”,其本身具有较独特的微观组构,即具有“空间结构”属性.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野外踏勘及测井资料对比解释,纵向上提出不整合结构体的概念,并将其划分为三层结构:结构体上层、结构体中层及结构体下层,其中结构体上层与下层构成储集体,结构体中层形成封盖层,且封盖强度随埋深加大而增加.地层油气...  相似文献   

19.
花岗质岩石成因分类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楼亚儿  杜杨松 《地学前缘》2003,10(3):269-275
由于花岗质岩石类型多 ,分布广 ,差异大 ,因此 ,国内外学者依据不同的判别标准提出了多种花岗质岩石的分类方案。通过对 2 0多种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案的分析和对比 ,笔者认为 ,Barbarin(1999)提出的花岗岩类成因分类方案较为合理 ,但应补充橄榄玄粗质花岗岩类这一重要类型。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Barbarin (1999)的分类方案 ,论述了含白云母的过铝质花岗岩类 (MPG)、含堇青石的过铝质花岗岩类 (CPG)、富钾的钙碱性斑状钾长石花岗岩类 (KCG)、富角闪石钙碱性花岗岩类(ACG)、岛弧拉斑系列花岗岩类 (ATG)、洋中脊拉斑质花岗岩类 (RTG)、过碱性和碱性花岗岩类(PAG)以及橄榄玄粗质花岗岩类 (SHG)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 ,并简要讨论了这种分类方法的优点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Dianqiangui basin, a special basin, occurred after the Caledonian orogeny, in the south of Guizhou, the west of Giamgxo and the southeast of Yunnan, experienced three periods:it began in the Devonian, persisted in the Carboniferous, and became fiercer in the Permian. Controlled by syndepositional fault-zones, varieties of isolated carbonate platforms, large and small, were developed in the of a deep-water basin, namely, an inter-platform ditch. And a special paleogeographical Late Paleozoic pattern marked by “platform-basin-hill-trough” was produced in both the Dianqiangui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ms. Affected by regional tectonic activities and the global changes in the sea level, the platform carbonates and coal measures superimposed each other cyclically on the attached platform. The reef-building on the isolated platform and the margin of the attached platform correspond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hale succession in the deep-water basin. All of these elementary characteristics reflect a regular and sophisticated filling sucoession of the Dianqiangui basin, a result of the dual controls of the regionally tectonic activities and the eustacy.Based on the two elementary features of the third-order sequences, i.e. the regularity of sedimentary-facies succession in space and the simultaneit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ime, 25 third-order sequences could be discerned in the Upper Paleozoic strata in the Dianqiangui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s. On the basis of the two kinds of facies-changing surfaces and the two kinds of diachronisms in stratigraphic records, the regional Late Paleozoic sequence-sequence-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n the Dianqiangui basin and its adjacent areas can be established.There are two types of facies-changing surfaces and two types of diachronisms in stratigraphic records: the static type, a result of the change in sedimentary facies in space, and the dynamic type, a remit of the change in time. These two types of facies-changing surfaces led to the generation of the two types of diachronisms: the diachronism of facies-changing surfaces that was formed by the static facies-changing surfaces, and the diachronism of punactuated surfaces that was formed by the dynamic facies-changing surfaces. The two types of facieschanging surfaces and the two types of diachronisms in stratigraphic records are the ke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equence-stratigraphic framework, The sequence boundaries could be divided geologically into four types:tectonic unconformity, sedimentary unconformity,drowned unconformity and their correlative surfaces,All of these four types can be further grouped into exposed punctuated surfaces and deepened punctuated surfaces,The tectonic unconformity in similar to Type Ⅰ sequence boundary,and the sedimentary unconformity is similar to Type Ⅱ sequence boundary defined by Vail et al.In terms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the tectonic unconformities of the Ziyun movement,the Qiangui epeirogeny and the Dongwu revolution as well as the drowned unconformity in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from the Permian to the Triassic can be systematically defined and their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re briefly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