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对欧泊样品 的常规物化特性分析、物质成分测试以及显微结构观察,验证了“欧泊中大小相似的SiO2球粒紧密排列形成光栅,使光发生衍射而产生变彩”这一成因机理,研究了SiO2球粒的结晶度、球粒大小以及排列方式与变彩的关系,及色斑的成因,进一步探讨了古风化壳中欧泊的成因模式以及该模式与欧泊显 内在关联。并进而提出在鉴定欧泊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纠正了欧泊(尤其是高档品)保养方法上一些传统看法和谬误  相似文献   

2.
目前,埃塞俄比亚染色欧泊在我国市场上屡见不鲜.本文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手段、光谱分析、吸水实验、浸泡褪色实验和浸泡染色实验等方法对市场上常见的3种颜色的埃塞俄比亚染色欧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埃塞俄比亚染色欧泊主要通过浸泡于不同颜色的化学颜料溶液中上色,浸泡过程中往往添加含有羧酸根离子的表面活性剂或颜料超分散剂(如邻苯二甲酸酯),以使颜料颗粒分布更加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埃塞俄比亚欧泊的孔隙度相对较大,对染料的吸附性相对较强.这些埃塞俄比亚染色欧泊的主要特征如下: ① 亚透明至微透明,染橙色和染蓝色样品具有弱至强的变彩,染黑色样品体色以灰蓝色或黄灰色为主,具有强烈的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变彩;透射光下照射,染黑色欧泊具有强至弱的红色调以及明显的染剂不均匀富集现象. ② 埃塞俄比亚染色欧泊和其天然欧泊一样吸水性强,吸水后密度、质量均有所增加,透明度增强,变彩可能会有所增强,也可能会有所减弱,染色欧泊密度范围为1.63~1.86 g/cm3,折射率在1.40(点测)左右,与天然欧泊一致,均低于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的欧泊. ③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样品颜色分布不均,内部常见色点、色斑、色块或色团分布,在表面部位染剂富集现象更为明显,常见染剂沿着边缘、刮痕或凹坑处富集. ④ 染色欧泊浸泡在不同的溶剂中会使溶剂变色. ⑤ 拉曼光谱表明,染色欧泊出现了很强的荧光背景及弱的热效应峰3 362 cm-1,拉曼散射峰很弱. ⑥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谱表明,埃塞俄比亚染色欧泊与天然欧泊的吸收光谱不同.  相似文献   

3.
通过宝石学常规测试、显微硬度计、偏光显微镜观察、扫描电镜测试等方法,对韩国软玉的宝石学参数、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韩国产软玉相对密度为2.88~2.95,摩氏硬度为5.45~6.17。偏光显微镜下观察,韩国软玉的主要结构为显微-隐晶质变晶结构,常见交代假像结构、交代残蚀结构、碎裂结构,表明其重结晶作用不强烈。扫描电镜分析表明,韩国软玉的矿物颗粒大小不均,以纤维状为主,同时粗纤维状、柱状斑晶含量较高,纤维状透闪石定向性排列较明显。  相似文献   

4.
隐晶态矿物鉴定是岩矿鉴定中的难题。因其为晶体与非晶质矿物的过渡相,因而不具有可鉴定的光学性质。本文根据成因矿物学分析,判定该标本中呈斜长石外貌的隐晶态矿物为葡萄石。经X射线衍射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得到确认。本文的意义在于:提出了成因矿物学分析方法为选择最终鉴定隐晶态矿物测试手段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是高品质绿松石的主要产地之一.本文通过常规宝石学、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X射线粉晶衍射、红外光谱、显微观察、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等方法,对天然美国睡美人绿松石以及扎克里法处理、注胶处理的睡美人绿松石进行研究,测试分析其宝石学、矿物学特征,并对其颜色和高硬度成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美国睡美人绿松石较其他产地绿松石结构致密,致蓝色元素(Cu2+)含量高,从而形成了其较高的硬度和纯净的蓝色.经过扎克里法和注胶处理的绿松石,其结构更为致密稳定,扎克里法处理绿松石中K元素含量增高,注胶处理绿松石的红外光谱在1 735 cm-1处有特征的弱吸收带,为有机质胶中ν(C=O)伸缩振动所致.  相似文献   

6.
“紫龙晶”的宝石学名称为查罗石。目前,在珠宝市场上有一种与“紫龙晶”的结构较相似的宝石产品——“绿龙晶”,很多商家将其作为“紫龙晶”销售。为了验证“绿龙晶”与“紫龙晶”是否为同一宝石品种,对两种样品进行了常规宝石学测试、红外光谱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在颜色与硬度上有很大的差异,其结构、密度和折射率等基本相同;“紫龙晶”样品的主要矿物组成为查罗石,“绿龙晶”样品的则为绿泥石,两者并不属于同一种宝石。  相似文献   

7.
对红宝石的天然、合成、优化处理成因已有许多研究,其中有不少争议[1]。争议的焦点在于对其内含物(包裹体)的认识。因此,在鉴定工作中思路要宽,对内含物的一切可能成因要作全方位推断,然后一一甄别。1 测试样品及其一般宝石学特征1-1 测试样品本文测试样品为一条红宝石伴钻石手链,来自于广州市对一家有信誉的国营大公司的市场抽查。样品重7-54g,由10粒规格为5-1×4-2mm的椭圆形刻面红宝石及18粒圆形钻石组成,工艺精美,商家称为“镶嵌红宝石手链”。1-2 一般宝石学特征10粒红宝石颜色统一,为较均…  相似文献   

8.
直至目前,我国相关欧泊的矿藏及其相应的矿物学特征鲜见报道,近期在浙江丽水缙云地区发现的蓝色类欧泊石引起了宝玉石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此矿物的相关研究至今尚未见论述。本文应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结合X射线粉晶衍射(XRD)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多种综合检测技术首次对该类蓝色原矿的矿物学及光学变彩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XRF分析显示蓝色原矿的主体化学组成为SiO2(质量含量95%),仅含极少量的Fe2O3与Al2O3等杂质。同时,蓝色原矿及其相应的热处理后样品局部区域具有明显的变彩特征,主体的化学组成与其光学特征与天然欧泊的组成及变彩效应类同。XRD分析显示原矿粉体的无机相的晶型为方石英相,衍射峰形锐化,该晶体的结构特征明显相异于天然欧泊即微晶类的蛋白石(Opal-CT)、Opal-C与非晶蛋白石类(Opal-A)。此外,样品的红外光谱与天然欧泊间存在一定的频率位移。鉴于此,初步将该类原矿归属为类欧泊,因蓝色原矿所在地丽水缙云地区属于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的地质,因此进一步将该原矿命名为一类火山岩类的类欧泊石,而有关此类欧泊是否可以归属为广义上的欧泊有待再作商榷。同时基于对蓝色原矿有无变彩效应区域的FE-SEM测试结论,本文初步推测该类矿物的光学变彩特征与原矿表面的“叠瓦状”结构形貌有关。  相似文献   

9.
近期国内珠宝市场上出现一种产自巴西的绿欧泊,该类绿欧泊表现出的宝石矿物学特征与传统的欧泊有着明显差异。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手段,并结合电子探针、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等测试分析方法,就其化学成分、物相、微结构、谱学特征及颜色成因等问题展开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巴西绿欧泊的主要矿物组成为蛋白石,含不等量的α-方石英和α-鳞石英等次要矿物,整体呈不规则胶柬状结构,局部微波纹理发育;该类欧泊主要由直径约10~30nm的SiO2球粒聚集而成;由H2O和M—OH倍频振动致近红外吸收谱带位于7000cm-1处,由H2O合频振动致近红外吸收谱带分别位于5200,5612cm叫处,由M—OH与[SiO4]合频振动致近红外吸收谱带位于4600-4100cm-1范围内。笔者还对巴西绿欧泊的呈色机理一并给予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中国碧玉市场上销售的加拿大卡西碧玉样品进行了电子探针成分分析(EPMA).卡西碧玉的矿物成分主要为透闪石.碧玉的常规宝石学性质与特征与GB/T16553-2011国标数据一致.显微硬度测试其维氏硬度在813.6~605.7 N/mm2之间.利用压片法和粉末法分别测试获得了卡西碧玉的红外光谱特征,KBr压片法相比较压片法可以揭示碧玉更多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1.
应用FTIR-SEM研究一类合成欧珀的微结构及其变彩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些年来,相关人工合成欧泊的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天然与合成欧泊的鉴别与筛选,而相关合成欧泊的微结构、变彩机制及其中水的赋存状态的深入研究鲜见报道。本文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对一类合成欧泊的微结构、结构缺陷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同时,结合对样品的热处理就该合成欧泊体色、变彩机制及其中水的赋存状态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该样品的红外光谱中,在约2900 cm~(-1)、1737 cm~(-1)处出现合成欧泊特征吸收,且在4000~6000 cm-1波段,合成欧泊相比天然欧泊的吸收峰更为复杂。合成欧泊的颜色由体色与变彩两者共同构成,该体色与存在于其微结构中准球状、粒径约205 nm的二氧化硅颗粒的间隙填充物直接关联,且在热处理条件下随着间隙物的析出而渐退。同时,该类合成欧泊的变彩归因于结构致色并由其内部SiO_2颗粒周期性排列而构成的三维的光子带隙结构所致。此外,在欧泊的微观结构发生重构前,变彩所呈现的颜色主要由准球状二氧化硅颗粒粒径与间隙填充物决定。  相似文献   

12.
埃塞俄比亚WOLLO地区产出的欧泊品种丰富,但火欧泊和水欧泊不稳定,易因外界温度或水分变化形成较多裂纹,严重影响其稳定性及加工性能。因此,本实验对埃塞俄比亚WOLLO地区产出的多裂纹火欧泊、水欧泊样品进行了充填处理,并对充填前、后的样品进行了显微放大观察和红外光谱、相对密度、紫外荧光的测试及分析,总结出了有机充填欧泊的一些鉴定特征。测试及分析结果显示,在2800-3100cm叫范围内红外吸收峰为有机充填欧泊的主要鉴定特征,表面及内部显微充填特征、偏小的相对密度、裂隙处的蠕虫状及空洞缺陷处的斑块状强蓝白色荧光可作为辅助鉴定特征。从样品的充填及测试分析结果可见,埃塞俄比亚WOLLO地区产出欧泊的有机充填方案可行,比较明显的开放裂隙易被充填。  相似文献   

13.
Micro- and non-crystalline opals, chalcedony and flint show diffuse small angle neutron scattering (SANS). Precious opals give rise to two additional intensity maxima at very small scattering angles which are due to Bragg reflections from the closest packed non-crystalline silica spheres. A small angle texture diagram reveals that the closest packing is faulty. Synthetic non-crystalline opals yield much less intense small angle scattering due to lower contrast between silica spheres and interstitial cement or particles; in this case intensity maxima were not observed. The outer part of the scattering curves of opal-CT and microcrystalline quartz deviates from Porod's law. The specific surface of natural non-crystalline opals ranges from 0.006 to 0.018 nm–1. In microcrystalline opals, the specific surface is about 10 times larger than in non-crystalline opals.  相似文献   

14.
The means and timing of the formation of Australian sediment-hosted precious opal remain a subject of continuing debate. In this study, the question of which water formed the opal is addressed by examina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 data for opals and host rocks. The available data, mainly for Lightning Ridge, NSW, suggest a positive Eu anomaly, relative to the neighbouring Sm and Dy, occurs in opals whereas no such anomaly was found for the weathered Cretaceous sediments hosting the opal. Such anomalies may be inherited from the source rock with a similar positive Eu anomaly or generated in situ by severe reduction. There is no indication of major reduction processes during the opal formation that could have led to such a Eu anomaly so this is likely inherited from a source rock. As the opal host rocks did not show this anomaly, the source rocks must be external to the opal fields. Calcite cements within rocks hosting the aquifers of the Eromanga and Surat basins of the Great Artesian Basin have been reported to have a positive Eu anomaly, which strongly suggests that opal was formed by upwelling Great Artesian Basin artesian waters. This work has also highlighted variations in trace-element concentrations in opals, which indicate significant variation in the source water composition during opal formation or different water sources were involved. Either of these is indicative of the source for the opal with its trace elements derived from external sources. These conclusions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to considerations of how opal formed, and hence, for the exploration for other deposits and to the chemistry and timing that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opal.  相似文献   

15.
高娃  杨春  马利 《地质科学译丛》2010,(4):36-39,I0002
近几年,珠宝市场上出现了一种"美国苹果绿"新玉石产品,其主要作为摆件和雕件销售,日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美国苹果绿"为苹果绿色,有的可见大小不同的白色斑点,折射率为1.560,密度为2.555g/cm3,与磷铝石的折射率(约1.560)和密度(2.500±0.080g/cm3)相近。通过常规宝石学检测、激光诱导离解光谱(LIBS)、红外吸收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测试方法,确认该样品的主要矿物组成为磷铝石,含少量的磷钙铝石,白色斑点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隐晶质石英。初步断定,"美国苹果绿"应为产自美国的绿磷铝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查明新疆、青海、俄罗斯三地所产糖白玉的结构、成分和成因差异,在观察原料外观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常规宝石学方法、偏光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和电子探针研究新疆、青海、俄罗斯糖白玉样品,从结构类型、矿物组成、化学成分和成因特征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上三地糖白玉的主要矿物组成均为透闪石,次要矿物组成则各有不同。新疆、俄罗斯糖白玉以毛毡状变晶结构为主,青海糖白玉以纤维状变晶结构和纤维-隐晶质变晶结构为主;初步认定以上三地糖白玉的糖色为次生色,主要由褐铁矿导致。结合相关地质背景和风化作用特征,推测以上三地糖白玉不同的外观特征主要受玉体成矿后期和成矿期结束后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洛川黄土剖面位于陕西省中部,洛川县城南5km 的坡头村附近。该剖面厚度大、地层发育较完整,系第四纪(Q3—Q1)风成堆积黄土中的典型剖面。前人从多方面进行过广泛深入研究。黄土的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和/或云母、方解石。在物质成分研究中提到过50多种矿物,但未涉及蛋白石。在黄土的风化成土作用研究中提到“植物蛋白岩偶见”(刘东生等,1985),但未作蛋白石矿物学工作。笔者这次发现的蛋白石,作了较多的矿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弄清楚目前广州珠宝市场上"白松石"产品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特征,采用偏光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其常规宝石学、矿物学及谱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白松石"样品呈瓷白色,具有暗色脉纹,除颜色外,其与绿松石的外观特征非常相似。该样品的摩氏硬度约为5,密度约为2.95 g/cm3,折射率约为1.68(点测)。综合测试结果表明,该样品的主要矿物组成为菱镁矿,次要矿物为石英、白云石等;菱镁矿呈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石英以脉状穿插于其中。目前,"白松石"的名称不规范,极易误导消费者,应正确定名为"菱镁矿"。  相似文献   

19.
欧泊是一种具有特殊光学效应的宝石,其变幻莫测的色彩令人着迷。但在国内珠宝市场上欧泊的销售份额很小,有关其有效营销方法研究方面的参考资料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借助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契机,结合笔者在澳大利亚馆销售欧泊产品4个月的经历,着重从多角度吸引顾客、留住顾客、销售攻心术、灵活引导及创新推广活动等方面分析了澳大利亚AODC公司的营销策略,从中总结出几点建议,旨在对国内珠宝营销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