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淮北平原区降雨入渗补给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玲 《地下水》2001,23(1):36-38
从研究淮北平原区降雨入渗补给量出发,分析了不同降雨资料系列、不同开发利用水平、不同降雨年型的降雨入渗补给量和降雨入渗系数的变化趋势。运用地下水多年调节计算旬模型对该地区在限制开采水位埋深情况下,预测计算了充分齐采浅层地下水时降雨入渗补给量。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2016,(2)
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衡水市浅层地下水被大规模开采利用。依据衡水市1968~2014年的浅层地下水埋深观测资料,分析了近50 a来该地区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过程,得出地下水水位累计下降9.35 m,地下水埋深最大的安平县达到32.6 m。选用地学统计克里格插值法,应用Surfer软件绘制地下水埋深分布图,着重分析多年来地下水埋深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分析了地下水水位降落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全面加强水源保护涵养等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陈炎 《地下水》2018,(6):90-92
淮北平原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黄淮海平原南侧,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资源为主要供水水源。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地下水环境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淮北平原2017年浅层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为依据,对该区域浅层地下水水质情况进行评价并分析水质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该区域浅层地下水主要以Ⅳ、Ⅴ类水为主,Ⅲ类及以上水分布较少,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较差,应继续加强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监测工作,重视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保证区域水资源安全,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淮北平原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永玉 《地下水》2012,(1):9-11
水文地质参数对地下水资源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是影响浅层地下水水量、水质的重要参数。它对研究区域水量转化和水量平衡也十分重要。但是由于受降雨量、土壤类型、植被、地下水埋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准确判断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存在很大困难。如果没有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尤其是降雨量和地下水埋深的影响,所推求的降雨入渗补给系数就会存在较大误差。结合安徽省淮北平原区五道沟水文实验站观测的降雨量、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水位资料,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推求了不同降雨量等级的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根据统计学理论研究了不同降雨量条件下,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分布规律,建立了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与地下水埋深的回归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检验。研究表明,在控制地下水埋深的条件下,次降雨入渗补给系数随地下水埋深的变化符合指数分布;在地下水位自由变动的条件下符合伽玛分布。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最佳埋深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研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正确地确定最佳埋深是计算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前提,也是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其合理开发利用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生产和科学意义。本文仅对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的最佳埋深及其计算进行探讨。为方便计,以下把“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均简称为地下水。  相似文献   

6.
苯并[a]芘是多环芳烃中毒性最大的一种物质,具有三致作用。基于对淮河流域平原区四千余组水样的统计分析,阐述研究区内地下水中BaP分布现状,指出淮河流域平原地区浅层地下水(埋深小于50 m)及中深层地下水(埋深不小于50 m)中BaP分布现状,并分析其成因。浅层地下水中BaP检出率为1.85%,零散分布于整个研究区内,其中皖北豫东能源基地及河南部分人口密集乡镇超标点相对集中深层地下水中BaP检出率0.38%,主要分布于豫东皖北地区。流域内浅层水中BaP成因众多,其中煤炭燃烧、秸秆燃烧、生活排污是主要成因。在现状评价及成因分析基础上,提出开发利用地下水中避免BaP危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沧州市年内不同期浅层地下水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彦霞  韩占成 《地下水》2010,32(2):23-24
根据沧州市区域1980~2007年浅层地下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年内不同时期的地下水埋深,不同时段的埋深变幅和蓄水量的变化规律,表明由于过度开采浅层地下水,使水位多年来呈现严重下降的趋势。通过分析可知,在降水补给和人工开采的影响下,浅层地下水一年内出现了两个特征不同的枯水期。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6,(5)
盐城市地处淮河流域,位于江苏省沿海地区,平原地貌。根据浅层地下水监测资料用流域、行政两种分区方法,分析浅层地下水埋深特征值的时空特性,对潜水的监测和开发提出建议,为水行政部门地下水资源的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下水》2021,(3)
为揭示毛乌素沙地春玉米农田在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特征,本文进行了多年春玉米生长期内农田土壤含水率与地下水埋深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种植区浅层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增加而变小,深层土壤含水率随深度增加而变大,在枯水年浅层和深层的分界线为50 cm;浅层土壤含水率变化主要受降雨、蒸发、灌溉等外界因素影响,含水率波动较大,深层土壤含水率随地下水埋深的升降而相应地增减;枯水年深层含水率变化规律与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相关性比浅层强,但相关系数最大的深度并不是距地下水埋深最近的深度;丰水年浅层含水率变化规律与地下水埋深变化规律相关性比深层强。研究成果可为毛乌素沙地农业科学灌溉和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准确而可靠地预测地下水埋深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吉林西部浅层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复杂性和非线性,提出了基于小波分析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预测方法小波神经网络(WA-ANN)模型。将研究区2002年1月2009年12月当月降水量、蒸发量、人工开采量和前月平均地下水埋深4个参数作为输入,当月平均地下水埋深作为输出,建立浅层地下水埋深预测模型,并与BP神经网络(BP-ANN)模型和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进行比较,对比分析了三者的建模过程及其模拟精度。结果显示:相比两种ANN模型,ARIMA模型建模过程更为简单,计算效率更高;但WA-ANN模型的拟合精度高于BP-ANN和ARIMA模型,预测效果更好。总体来看,WA-ANN模型在浅层地下水埋深预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对研究区地质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大地构造和沉积学原理和方法,深入探讨了区域构造演化及其对煤与瓦斯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构造演化对煤层的控制作用显著,主要表现在对煤层展布、埋深和煤体结构等三个方面:研究区主煤层瓦斯含量的区域分布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东南部最高”的展布格局,是印支期未至燕山早期的北西西向的逆冲推覆.以及后期喜马拉雅期不均匀沉降叠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淮北煤田的高温热害问题愈发突出,但目前对该区系统的地温场特征及大地热流分布研究非常稀少.在系统分析淮北煤田大量地面钻孔井温测井数据和井下巷道围岩温度测试数据的基础上,结合72块岩石样品的热导率测试结果,全面阐述了该区现今地温梯度和大地热流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淮北煤田现今地温梯度众值介于1.80~2.80 ℃/100 m之间,平均地温梯度为2.42 ℃/100 m;大地热流值变化范围为39.52~74.12 mW/m2,平均热流值为55.72 mW/m2,地温梯度和热流值均低于同处华北板块的其他盆地以及南部的淮南煤田;大地热流受地温梯度控制明显,两者分布较为相似,整体表现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结果表明,区内现今地温场和热流分布主要受区域地质背景和区内构造格局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以1∶5万高炉集幅为研究对象,在6个点/km 2及4个点/km 2两种采样密度条件下,土壤元素在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及空间分布上均相近,表明该图幅内采样密度4个点/km 2可以满足1∶5万土地质量调查评价工作的要求。基于不同采样密度下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分析,提出淮北平原覆盖区地质背景相对单一的连片耕地区开展1∶5万土地质量调查时可采用最低采样密度(4个点/km 2)。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区内土壤环境质量优良,以优先保护类土壤为主,安全利用类土壤仅零星分布,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指标为Cd,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实施绿色无公害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地球化学元素分布规律的研究是揭示元素矿化富集及空间变化规律的重要途径之一,查明指示元素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对于评价矿床深边部含矿性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运用统计及克里格插值方法查明黄埠岭金矿成矿指示元素的分布特征,认为矿脉中除Ni和Hg以外其余9个元素的均值明显高于克拉克值,元素的分散富集作用强烈,元素的垂向分带特征明显,可作为矿床深部含矿性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安徽淮北平原钙质结核土分布及成因年代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钙质结核土的概念,并详细研究了安徽淮北平原钙质结核土的分布规律、成因年代以及钙质结核的类型。通过地质调查、试验和勘探,并参阅工程勘察报告和文献资料,分析了安徽淮北平原钙质结核土的埋藏和分布规律,绘制了淮北平原钙质结核土平面分布图及典型地层剖面图。钙质结核土分布在淮北平原河间地块、洼地及黄泛平地上,结核层的埋藏标高与地面标高变化基本一致。在剖面上,从上到下,钙质结核一般为雏形钙质结核、完形钙质结核和钙质硬磐层,其粒径和含量随深度增大而增大,在常年地下水位附近常形成钙质硬磐层;根据14C测定的年龄分析,在剖面上,雏形钙质结核、完形钙质结核和钙质硬磐层三种形态的钙质结核年龄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6.
淮北闸河矿区高岭岩特征及其利用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差热、X射线衍射及红外光谱等方法,对淮北闸河矿区下石盒子组底部5#、6#煤层间一层高岭岩矿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层平均厚3.8m,矿石几乎全部是由高岭石组成的单矿物岩,有益组分Al2O3含量一般在36%~39%;主要有害组分Fe2O3含量变化在0.78%~1.71%之间;TiO2含量多在0.4 9%~0.97%。为矿物组成纯净,有益组分含量高但有害组分亦较高的高岭岩。这种岩石是生产化工产品,以及煅烧高岭土的良好原料。   相似文献   

17.
The Huaibei coalfield is in the East China Economic Area, which is rich in coal and gas resources. However, hundreds of coal and gas outburst accidents have occurred because of the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s of the coalfield. Based on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field statistic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the coal measure strata evolution in the Huaibei coalfield were researched, and gas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gas parameter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dominant controlling factors of gas occurrence and gas dynamic disaste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Huaibei coalfield has undergone complex tectonic evolution, causing obvious differences in gas storage in different blocks of different mining areas, which exhibits a pattern of high amounts of gas in the south and east, and low amounts of gas in the north and west. The coal seam and gas occurrence have a bipolar distribution in the coalfield caused by multiple tectonic movements, and they are deeply buried. Horizontal tectonic stress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gas outburst, and the thermal evolution and trap effects of magma intrusion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and extent of gas outburst. Considering coal seam and gas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alfield, we propose a new technology for deep coal reservoir reconstruction which combined present underground regional gas control methods and surface well extraction methods. The technology has three effects: developing gas resources, improving coal mining safety level and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which has been practiced to be effective in coal mines in the Huaibei coalfield.  相似文献   

18.
Karst water poses great menace to vast and extensive coal-bearing region in China. The large water bodies which are highly pressurized have caused appalling disasters. This study takes example from the North China coal-bearing region and introduces karst aquifer distribution. It points out the major contributors to karst water burst and its relation with bottom plate deformation under mining activities. The analysis of criteria to determine karst water burst focuses on two elements (water burst coefficient and critical water burst index) and their positive application in Huaibei Luling coalmine, North China coal-bearing region. All achievements can be of reference to other coal-producing countries which are confronted with karst water hazards.  相似文献   

19.
陈伟 《安徽地质》2011,21(4):299-304
安徽省淮北平原广泛分布着宜于利用的浅层地热能,具有以地下水换热方式开发利用的前景。本文利用层次分析(AHP)法,以MapGIS、Access为平台,评价安徽省淮北平原浅部(评价深度50m)地下水换热系统适宜性。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评价区地质环境特点,在评价因素分类、等级划分和评价指数分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评价结果体现了浅部孔隙水系统的基本特点,具有较强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淮北某些矿区井筒变形、破坏严重,其主要诱发因素是下含水层水位下降而产生的附加应力。运用[2D-σ]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认为: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地层与井筒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剪应力,其大小与水位降深和相对位移成正比;轴向应力随深度变化小,而随下含水层水位下降而增大;井壁破坏首先发生在其内缘,并逐渐向外扩展,破坏度沿深度方向增大;一含和下含同时有水位降时,轴向应力和剪应力的变化与单一含水层水位下降时相似,但轴向应力变化幅度明显增大,剪应力在上部含水层处增加。模拟计算分析结果与淮北地区井壁变形、破坏情况大体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