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种新的成烃机制--力化学作用及其实验证据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传统油气地质学认为构造作用主要控制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和油气的运移聚集,而烃类形成演化的能量主要是热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显示,构造活动对有机质直接成烃的力化学作用在成烃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证实构造作用产生的机械能对成烃的力化学作用,本文在系统分析高分子力化学作用、阐述力化学作用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应用新方法对不同类型低演化源岩有机质进行了力化学成烃模拟。结果表明,在低温剪切应力作用下,腐泥型有机质发生了明显的非烃向烃类的转化,模拟后样品总烃比例明显增加;而腐殖型有机质不仅发生了可溶有机质中非烃、沥青质向总烃的转化,也发生了大分子烃类向小分子烃类的转化,这表明机械能是有机质成烃演化的重要能量来源,力化学作用可能是有机质早期演化成烃的最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叠合盆地下古生界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层系,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但由于沉积时代老、构造改造强、埋藏深度大,导致传统的油气地质理论、资源评价和成藏示踪方法失效,严重制约对海相和深层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基于油气勘探向更深空间、更老层系的拓展,在国家需求主体目标之下,凝练了中国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下古生界油气地质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基于下古生界烃源、储盖层和油气藏普遍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叠加和演化的特殊性,应用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取得了显著的理论和技术进展,形成了适用于下古生界油气勘探的成烃成藏地球化学示踪体系和以储盖层预测为核心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预测技术。解剖了塔里木盆地差异构造演化与下古生界油气成藏、四川盆地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油气形成与分布,总结出下古生界油气分布的特点。针对复杂地质条件下海相"深层-富气"等特殊地质背景,深化对沉积盆地烃源、成烃和油气富集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3.
<正> 传统认为,构造作用主要控制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和油气的运移聚集,而有机质成烃演化的能量主要是热能。但是,越来越多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显示,构造活动对有机质成烃产生的力化学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力化学(机械—化学)是力学与化学相结合的学科,它研究物质在机械作用下的化学转化,可分为高分子化合物力化学和低分子化合物力化学两大类,烃类形成属于前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1 百色盆地油气成矿元素背景值及异常下限和浓度分带的确定1.1 确定方法1.1.1 背景值的确定方法 油气化探工作中背景值的确定方法,目前还在探索之中,多数赞同A.B.Vistelins(1960)等提出的观点,即经历单一地质地球化学过程的地质体,其化学元素分布形式服从正态分布,而经历多次地质地球化学作用的地质体,其化学元素含量往往不服从正态分布。在通常情况  相似文献   

5.
亚洲特提斯域油气聚集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提斯域含油气性,特别是亚洲特提斯域油气聚集地质特征,举世瞩目。本文从亚洲特提斯域地质演化、构造单元划分着手,讨论油气地理分布、油气分布与盆地类型、油气盆地与沉积环境、油气分布与盆地保存的特点,进而对亚洲特提斯域油气富集基本因素进行总结。亚洲特提斯域含油气盆地是特提斯洋形成、演化、造山和消亡过程的沉积-构造产物,其盆地成因和赋存的油气具有特提斯固有的特色。亚洲特提斯域油气地理上主要分布于西亚段南带,其次为西亚段北带、东南亚段中带,再次为中亚段。分析发现,亚洲特提斯油气分布,就盆地类型而言,主要与前陆盆地、克拉通边缘盆地相关;就成烃物质的沉积-构造环境而言,多位于古赤道与45°古纬度之间,盆地形态主要与台地、环形坳陷、线形坳陷沉积-构造环境相关。亚洲特提斯域油气分布与盆地保存关系极为密切,盆地保存是盆地油气评价的先决条件。文章把亚洲特提斯域油气富集基本因素归纳为两点,一是盆地演化过程中具备广阔平缓、长期保持被动陆缘沉积-构造环境,二是盆地演化末期直至现今保持沉积物被埋藏、保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6.
中国沉积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实践不断取得进步,提出了与之密切相关的油气地质基础科学问题,凝练与分析这些问题将为深化我国沉积盆地深层地质研究与油气勘探提供引领。近年来,我国在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砂砾岩、火山岩、变质岩与页岩气等勘探领域中发现了一系列大型油气田,油气勘探发现深度推进到7 000~8 500m,勘探前景良好。但由于沉积盆地深层经历了长期构造演化,温、压场与应力场变化大,地质结构多变,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深层油气勘探面临着一系列关键地质问题,主要包括:中国大陆的形成演化及其构造-古地理,中国小克拉通地块之上海相盆地的原型及演化,中国沉积盆地的多期改造过程与叠加地质结构,沉积盆地的成因机制与动力学演化,深层烃源岩发育、成烃机制及其演化,深层储集体的形成机制与分布,深层油气成藏机制,多期叠加、改造背景下油气聚集与分布规律,深层页岩气赋存机制与分布规律,过程导向的沉积盆地4D动态模拟。我国沉积盆地深层的油气地质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需求相比有较大差距,需要立足于中国大陆实际,在盆地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油气成藏动力学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期望在活动论构造-古地理、三维构造复原、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与四维动态模拟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按语:盆地流体—岩石作用贯穿成烃、成储与成藏过程,其研究为学术界关注始于1990年代,迄今无论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受勘探深度所限以往其研究对象主要限于中浅层。近十年来的技术进步助推了世界范围内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并展现出了良好的资源潜力;然而,由于对深层高温高压及其特征相态流体条件下的地质-地球化学作用机制认识滞后,勘探风险加剧。显然,相关基础研究不仅将有助于解决深层勘探的重要瓶颈问题,而且可能推进新一代盆地沉积成岩和成藏动力学理论的建立。近年来,国内外对深层流  相似文献   

8.
南沙西南海域万安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及其油气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收集南沙西南海域近几十年来的油气田(井)勘探资料和近年来的地球物理调查成果,在研究区域地质,沉积特征,油气地质条件与烃源岩演化关系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资源在整个盆地横向上和纵向上的分布特征,并总结其分布规律性。  相似文献   

9.
南海南沙海域沉积盆地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较详细分析南沙海域区域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研究该海域主要沉积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分析不同区域沉积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和总结各盆地中的油气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万安盆地、曾母盆地和文莱-沙巴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北康盆地、北巴拉望盆地油气资源远景次之,礼乐盆地和南薇西盆地油气资源远景较差。  相似文献   

10.
本项研究成果是应用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地震地层学、大地构造学及地热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对华北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范围涉及济南拗陷、苏北盆地和东濮拗陷。共主要成果概括于下: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石油和天然气形成构造动力学理论,其中包括构造挤压是有机质演化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构造挤压的最重要伴生效应-力化学作用促进了有机质演化、构造挤压对烃类运移和 烃类资源分布有重要影响等观点。还综述了油气藏勘探的地球动力方法,其中包括这一方法的理论基础,可行性和具体任务以及应用前景等。  相似文献   

12.
油藏形成动力学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随着高新科技不断引入石油勘探与开发,油藏地质研究必须改变过去定性推理的方法,必须建立全新的定量化机理性研究机制。从揭示油气藏在沉积盆地中所受到的各种营力作用及其在多种营力作用下形成、演化或消亡全过程及油气水分布模式出发,提出建立油气藏成藏动力学和油藏地质模型的设想;以研究油藏构造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油藏形成的控制因素,得出油藏形机理和成藏模式,为油气勘探开发提出一套新的研究与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推动勘探实践的进步,重大理论的突破,必将引起石油工业的飞跃。现代石油地质学是建立在纯有机成因之上,面对油气资源有可能"枯竭"的今天,已显得无能为力,而勘探实践也已提出了许多有机说无法解释的问题。无机成油说很早已有学者提出。它与有机成油学说不仅思维方式不同,而且对形成油气的时、空,油气源认识不同。无机成油说将引起油气勘探方法、思维方式的改进。树立油气生成多元论观点,将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油气地球化学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全面地,概括性地论述了目前中国在石油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理论研究方面的现状和进展,包括非常规油气藏地球化学,油藏地球化学和天然气地球化学三个方面,其中,在非常规油气藏部分又分陆相低熟油气地球化学,高-过成熟油气地球化学(中国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生成)和煤成油气地球化学三个部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深层-超深层油气形成机制是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以川东北普光气田为例,通过烃源(岩)评价及其与原油、储层沥青和天然气之间的地球化学对比、油气藏形成演化与保存过程分析,结合不同类型天然气组分、流体包裹体以及多种烃源生烃模拟等实验数据,对油气来源和成烃成藏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多期沉积构造活动背景下,海相深层烃源岩系和主力产层均经历过高温高压环境与高热演化,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干酪根、以分散和富集状态赋存的可溶有机质,以及以有机酸盐形式存在的不溶有机质等多种形式烃源,并普遍存在不同类型烃源、不同成因油气的连续或叠置动态相态转化,及其对油气成藏贡献的接替过程,呈现出"来源的多样性、转化的接替性、过程的多期性和成因的复合性"之油气形成演化特点,提出"多源生烃动态转化"是深层油气形成演化的主要机制,将烃源生气过程延续到更高的演化阶段,有利于深层-超深层条件下油气藏的再充注和聚集保存。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羌塘盆地油气生成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沉积、地球化学的角度分析了羌塘盆地的油气生成特征.羌塘盆地的沉积及古地理环境控制了多层系生油岩的形成,但主要为三叠系和侏罗系以海相沉积为主的碳酸盐烃源岩和泥质烃源岩,厚度巨大,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较高,生烃潜力大,构成了羌塘盆地主力烃源岩.综合分析认为盆地南北坳陷连接处的鞍部为含油气远景最有利区.  相似文献   

17.
武法东  陈钟惠 《地球科学》1992,17(6):687-698
以沉积环境研究为基础,结合煤地质学研究与石油地球化学研究,着重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两个方面按沉积类型分别对烃源岩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无论是在有机质丰度还是有机质类型方面,滨岸带泥炭沼泽(SS型)和海相暗色泥岩都分别优于三角州平原泥炭沼泽(DS型)和陆相暗色泥岩。  相似文献   

18.
油气成藏年代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1,自引:3,他引:51  
成藏年代学是当代石油地质学的一个前沿领域。80年代以来,随着油藏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方法、同位素测年法、油气水界面追溯法等多种新方法或新技术的引入,成藏年代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实现了由传统的间接向直接研究、宏观向微观研究,以及定性向定量(或定期向定年)研究的重要转变。间接研究与直接研究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或定期与定年)研究相结合,已成为现代成藏年代学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这对于叠合盆地的成藏年代与成藏史研究尤为必要。就各种成藏年代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评述异常压力研究中的石油地质学新思想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在对异常压力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凝结出许多新的概念和思想,为现代石油地质学理论注入了新的内容。关于超压生成与有机质成熟-生烃的关系虽有争议,但大多数主张超压对有机质成熟和生烃起抑制作用;在超压的背景下,生烃、排烃以及烃类的运移和聚集常呈现出幕式的特征;压力驱动是流体活动和油气运移的重要动力;动态运移通道是油气运移的新型通道;通常压力过渡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在超压的含油气盆地中,可能发现的非传统油气聚集有异常压力的气饱和封存箱、水力破裂-泥岩裂缝油气藏、烃水倒置的油气藏等。异常压力的储层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