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5 毫秒
1.
广西加里东运动构造古地理问题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历来被认为是我国加里东运动的典型地区,志留纪末的造山运动使早泥盆世莲花山组砾岩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但是,实际上莲花山组只分布于广西中部的大明山-大瑶山地区和东北部扬子地块边缘,并且,它不具备同造山期磨拉石沉积特征,而是古陆剥蚀面上新海侵序列底部的滨海相沉积。广西西部的晚古生代台地相区,泥盆系底部为泥岩或粉砂岩,超覆于寒武系台地相沉积层之上。滇东南和越南北部邻区情况类似。推测在早古生代时它们属于一个地块,可称为“桂滇-北越地块”。早奥陶世云开地块和桂滇-北越地块、扬子地块的会聚和挤压,形成了大明山-大瑶山地体寒武系东西向的线形褶皱带。这是广西加里东运动的主幕。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的碰撞带在广西仅限于它的东北部,表现为震旦系-下志留统近南北向的线形褶皱带。志留纪末并无造山运动的证据。早泥盆世开始,可能由于地幔柱活动而使桂滇-北越地块裂解,形成北越地块、靖西台地和其他更小的块体。  相似文献   

2.
黔中隆起的形成时间及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黔中隆起经历了水下和陆上两个发育阶段;都匀运动是这一发育转变的成因。问题的焦点是水下隆起的开始时间和都匀运动发生的具体时间。根据沉积相研究,受郁南运动控制,黔中隆起在下奥陶统桐梓组沉积期间已具雏形。对贵阳乌当发现的珊瑚化石Plasmoporella、Heliolites、Amsassia等重新厘定后认为黔中隆起大规模露出水面的时间为晚奥陶世五峰组沉积期结束之时,这也是都匀运动发生的时间。都匀运动本身,受到自南而北方向的滇桂—北越地块的挤压和南东—北西方向的加里东造山运动的挤压,因此在黔中及周缘地区形成了以黔中背斜、乌当—二比向斜为代表的东西向构造和以麻江背斜为代表的南北向构造并存的地质现象。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大青山印支运动厘定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中下侏罗统五当沟组与下伏地层之间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结合同位素年代与岩浆活动特征和各种构造要素之间叠加改造关系,证实了大青山地区存在强烈印支运动。构造样式和构造要素组合特点表明大青山印支运动是一次强烈逆冲推覆、褶皱造山运动,形成了东西向展布的大型逆冲推覆构造和褶皱构造,构成了大青山地区中生代造山带主体构造格架。在地壳构造变形过程中伴随有强烈岩浆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的岩株和岩墙。大青山地区印支构造运动的确定对研究阴山—燕山板内造山带形成演化历史和地球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对川西北炉霍断裂带北段构造分析,本文认为本区构造活动主要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华力西晚期一印支期构造活动期,形成北北西向构造带;第二期是燕山期构造活动期,形成北东向构造带;第三期是喜马拉雅期构造活动期,形成北西向断裂系统。对区内岩浆岩组合及岩石化学组成特征分析后提出,华力西晚期构造环境属于稳定陆壳的再活动区,继续于印支期,但局部趋于减弱;燕山期趋于稳定。并认为这是一次断裂造山运动旋回的表现,其控制了本区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及低温热液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赣杭构造带前寒武纪构造格局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家瑞  张志平 《铀矿地质》1997,13(6):321-326
对华南前寒武纪构造格架的认识,在长期的研究中不断取得进展。本文通过对前寒武纪建造、构造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华夏古陆是一个被肢解了的早元古代古大陆;中元古代晚期浙西-赣东北地区是华夏古陆的活动大陆边缘;武陵运动是华南一次最重要的造山运动,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沿赣东北断裂带发生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华南古大陆”。由于区域地质条件不同,各地晚元古代构造演化有明显的差异;加里东期本区为浙西-赣东北坳拉槽。  相似文献   

6.
燕山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特征及其与陆内造山作用关系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朱大岗  吴淦国 《地质论评》1999,45(2):163-172
本文将燕山地区广泛分布的中生代岩浆活动划分为4个阶段,8个期次;并对火成岩的基本类型,产状,分布和岩石化学特征进行总结,分别阐述了火岩岩和侵入岩形成的构造环境,论述了构造运动导致的岩浆活动与陆内造山作用过程,笔者着重指出,多期次岩浆活动是造山运动的直接产物,火成岩系列与岩石化学特征指示的构造环境表明,燕山地区在中生代为一陆内造山带,其构造演化的主要特征是反转构造发育。  相似文献   

7.
新疆库鲁克塔格前寒武纪地块岩浆热事件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库鲁克塔格地块是新疆前寒武系出露较全、保存较完好地块。通过对前人岩浆活动定年工作总结,进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构建库鲁克塔格岩浆活动序列及构造演化格架。库鲁克塔格地块前后经历了4次构造岩浆运动,前3次较强烈,具区域变质、变形、岩浆侵入及地形隆起特征,第4次构造运动主要为隆起和沉积缺失。具体划分为7个阶段:古太古代陆核形成阶段(3.6~3.3 Ga);陆壳增生改造阶段(2.6~2.3 Ga);古元古代陆壳改造阶段(2.1~1.8 Ga);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造山运动阶段(1.1~0.86 Ga);新元古代中期造山后伸展阶段(830~800 Ma);新元古代中晚期陆内裂解阶段(770~630 Ma)和显生宙造陆运动。  相似文献   

8.
北秦岭前寒武纪地壳组成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北秦岭主要发育元古宙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包括古元古代秦岭岩群,中元古代峡河岩群,宽坪岩群和武关岩群,中元古代晚期松要地沟蛇绿岩构造岩片,新元古代丹凤岩群和二郎坪岩群的下部地层单位以及晋宁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北秦岭广泛存在晋宁期强烈构造-岩浆-变质地质事件,且是新元古代主体形成的古老造山带,晋宁期的强烈地质事件可能代表了地块,北秦岭微地块中秦岭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的俯冲碰撞拼合。震旦纪之后又逐渐开始发  相似文献   

9.
雪峰山基底隆升带及其邻区印支期陆内构造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狭义的华南陆块东部包括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而雪峰山陆内构造系统是扬子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雪峰山地区印支期地层角度不整合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表明,高角度不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的空间分布区域依次由东往西递变渐新。根据褶皱变形分析得出,雪峰山地区在印支期发育了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2个轴迹方向的褶皱,后期叠加了南北向弧形逆冲推覆构造。区域构造背景和动力学分析表明,扬子地块内部印支期总体北东向的变形形迹与东西轴向的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地块南部东西轴向的构造线相垂直;其原因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最终陆内收缩变形的时间比扬子与华北沿秦岭—大别造山带的陆间碰撞拼合的时间早,印支早期的先存北北东向构造线在印支晚期由于扬子地块顺时针旋转变位为北东东向,从而决定了印支早期现今北东东向的构造线,随后的第二幕北北东向构造线的形成是在与早期第一幕变形的应力场相同的同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但是,秦岭—大别造山带近东西向的构造线取决于主动大陆边缘,即总体近东西向的华北陆块南缘边界,其原始方位为总体近东西向。这些复杂边界条件和旋转决定了先形成彼此近于垂直的构造线,然后拼接形成现今构造线垂直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中亚构造带及向环太平洋构造带的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亚古亚洲洋的消失可由该地区大量晚元古后期-泥盆纪残余洋壳和高压变质带的存在来说明,其中大量800~550Ma蛇绿岩和高压变质带说明兴凯运动是主要造山期。加里东和华力西造山运动是其后续运动,早石炭世是一个转折期,早石炭世地层基本缺失,洋壳残片不再出现,变质作用突然减弱,表明中亚地区构造机制已逐渐转入大陆内部。石炭二叠纪地壳开始拉伸,形成了晚古生代裂谷并产生强烈岩浆作用。二叠纪末。早中生代全区隆起,残余海盆地消失,西伯利亚地台以其盾形前缘向南推移,形成推土机机制改变了加里东-华力西期的东西向构造格局,形成折接的类弧形构造,其东部为北东向构造,前缘为东西向,西部为北西向,总体形成宏伟的推覆断层及走滑断层系,早中生代中国东部环太平洋构造带以南北向为特征,由东而西的侧压力转换成剪切分量,加强了北东向的走滑和拖曳。在这一过程中,环太平洋构造以最接近的应力场和最低的地动能消耗、制动,继承和改造了晚末期中亚构造系,达到两个大地构造区系的交替和过渡。  相似文献   

11.
对祁连山北缘榆木山隆起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木山地块位于祁连山北缘,介于酒东、民乐盆地之间,它们共同属于祁连山褶皱带北缘北北西向的山前坳陷带。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它是燕山运动晚期形成的北北西向分割酒东、民乐盆地的断隆。依据对梨园河一带榆木山西缘断裂的识别,并结合对地块的构造属性及相邻两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演化特征的分析,对“榆木山断隆”的构造属性提出质疑,认为它可能是祁连山北缘断裂系向北东叠瓦状逆冲作用形成的推覆片体。这一认识将为河西走廊盆地的油气、水资源评价提出新的勘探思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地貌、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区域成矿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论证了黑龙江右岸北西向小兴安岭大型-特大型有色、贵金属成矿带的存在.矿带主体部分为北西向小兴安岭山脉,长达1000 km,宽约500 km,矿带内的控容矿地质构造呈北西向展布,矿床(体)呈北西向带状分布.深部地球物理异常构造趋势揭示,成矿带是一大规模的北西向岩石圈-软流圈构造异常区.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表明,该矿带历经了陆块形成、古亚洲构造域活动大陆边缘造山、滨太平洋活动陆缘造山三大构造-成矿演化阶段.该矿带的确认对于进一步认识中国东部构造-岩浆-成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断裂是塔中隆起带东段构造变形的主要方式,也是控制油气成藏与分布的重要因素,其形成机制和过程一直存有争议。文章从李四光教授构造体系理论出发,通过综合解析塔中隆起带东段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探讨了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东部"帚状构造体系"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塔里木盆地古生代以来受天山、西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三大褶皱山系的影响,伴随盆地三个"伸展-聚敛"构造旋回的发展和演化;中央隆起带东段的塔中Ⅰ号断裂、塔中10号断裂、塔中Ⅱ号断裂和卡塔克南缘断裂等断裂于加里东早期产生,并于随后多次活动,它们在剖面上呈现"Y"字型结构,平面上向东南收敛、向西北撒开,和南侧的塘南断裂及车尔臣断裂共同构成"帚状构造"体系;加里东运动以来,该构造体系先后经历了张扭性(加里东早期)→压扭性(加里东中期)→张扭性(海西早起)→压扭性(海西晚期)两大应力场的转换,并于海西晚期基本定型,同时在其周邻地区产生北东、北东东向的次级的、低序次的断裂体系。   相似文献   

14.
库鲁克塔格—星星峡是古生代末天山最高地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分析造山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提出了构造高程 (或层次 )的比较分析在古造山带构造地貌识别中的重要性。根据构造高程的分析并结合塔里木盆地物探资料 ,提出库鲁克塔格—星星峡地区是古生代末境内古天山山系最高的区域。东天山基底岩系是古天山根带相的产物 ,东西天山的差异是塔里木板块与天山斜向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徐纪人  赵志新 《中国地质》2005,32(2):310-319
三维P波速度解析研究结果表明,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圈地壳速度结构均具有上地壳明显高速且上凸、中地壳增厚、下地壳埋藏较深且莫霍面下凹等基本特征。与大别地区相比较,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存在着上地壳波速更高,且地表高速区面积与上地壳高速体体积大于大别;而莫霍面下凹程度不如大别地区,地壳山根已逐步趋向消失等独特的区域特征。显示了苏鲁地区曾发生过更激烈的俯冲与折返构造运动,与大别地区相比,有更多高速、高密度的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上地壳与地表;然而在造山运动过程中比大别更早进入了造山运动后期等特征。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苏鲁-大别地段的造山、演化过程中,在构造运动基本相似的背景下,存在着区域性特征。苏鲁地区的造山运动以及超高压变质作用,有起始略晚、发生时期较短但相对激烈、结束早、比大别更早进入了造山运动的后期等特征。笔者分析了苏鲁区域性特征形成的主要构造原因是,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左旋走滑运动以及通过中国华北区域的大范围NXV—SE向扩张应力场的影响。其中,中生代以来大华北地区的大区域扩张应力场的影响可能是该区俯冲到地幔内的超高压变质岩能够大量折返回地表或上地壳的重要构造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中国东部的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及其与超高压变质岩带之间关系的构造意义。结果表明,在华北块体下面150km深处的速度高于扬子块体的速度值。大别-苏鲁造山构造带下面存在着一条地震波速度变化带。苏鲁、山东半岛下面的速度分布与大别造山带下面的速度分布处于同一个速度等值区域上。横跨大别造山带的南北走向速度结构剖面上,在100km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区域,华北块体下与扬子块体下面的速度均略低平均值。100km以下,大别造山带南北两侧的扬子与华北块体下面的速度结构分布形态大相径庭。华北下面的波速高于扬子块体下面的波速。大别造山带下呈现速度异常,界线的南侧,有一个略低于零速度的负波速异常区,呈现由南向华北块体的下方斜冲形态,下冲角度大约为30°,其先端部位下冲深达300多公里,其外围零速度等值线的分布区,斜向下延伸超过400km。在速度结构变化分界线的北侧,一个零速度值的分布区带,呈现出从由100多公里深处从北向南朝地表面斜上冲形态。这些速度结构成像的几何形态可能意味着200Ma前大别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与演化的俯冲、折返的构造运动在上地幔和岩石圈中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造山带构造研究中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厚  吴正文 《地质论评》2002,48(4):337-344
简要分析和评述了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造山带,造山带类型、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造山带构造格局、造山作用模式。指出不宜将造山带定义直接与板块边缘构造位置和板块间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造山作用和造山带不仅出现在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地带,而且可以出现在远离板边界的地方--即所谓板内造山带。强调了板内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确定板内造山的主要依据,指出在造山带分类、造山带构造山带。强调了板内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确定内造山带的主要依据,指出在造山带分类、造山带构造格局和造山作用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内造山带的客观存在,以及板内造山带成因动力机制研究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造山带汇聚板块边缘沉积盆地的鉴别与恢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大洋俯冲和大陆碰撞是板块汇聚过程中的有机连续过程,也是造山带形成的两种基本造山作用方式。不同的造山作用过程形成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和填充序列,沉积盆地性质的改变和沉积物源区变化是造山作用方式和时限的最直接体现。沉积盆地是造山带重要大地构造相单元之一,完整记录了板块边缘动力学过程和构造演化以及造山作用方式和时限。沉积盆地构造原型鉴别与恢复是造山带结构-属性解剖的重要内容之一。视沉积盆地与相邻大地构造相的演化为统一整体,以填充物和沉积物源区作为链接沉积盆地和造山带的纽带,系统地精细解剖填充物组成和沉积相以及沉积物源区时空变化系列,准确鉴别并恢复造山带沉积盆地构造原型,是获取大陆碰撞方式和时限的沉积-地层判别标志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覃功炯  彭斯震 《现代地质》1994,8(2):177-186
本文选择横切哀牢山隆起,经金沙江-红河大断裂,金顶铅锌矿区至澜苍江大断裂的剖面进行平衡.确认该剖面的构造样式为一喜马拉雅期的背负式对冲模式,即较老的J-T3地层分别从东西方向向兰坪盆地内部逆冲,可以分为东西两个推覆带.东推覆带发育较全,由根带、中带和前缘带组成.在推覆事件之后雪邦山隆起带迅速抬升,其西坡下有同生断裂活动,雪邦山隆起之上的推覆体转换成重力滑覆,由此形成了金顶矿区和莱龙、金-一带颇具特色的滑覆构造带.经平衡复位该剖面在以喜马拉雅构造期为主的阶段压缩了43km.本文为金顶起大型铅锌矿床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受多期非均衡造山作用以及多构造体制的叠加,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侧中新生代发生差异构造变形.基于区域构造动力学机制,将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分为4个期次:印支期(T2-T3)、早燕山期(J1)、中燕山期(J2-K1)和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K2-E).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和地震剖面的构造解析,认为印支期-中燕山期主体变形方式为逆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