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隋唐时期气候冷暖特征与气候波动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物候、动物分布、孢粉、雪线和海平面等相关资料,对隋唐时期气候冷暖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重新肯定了竺可桢关于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迁研究的基本结论,并对隋唐温暖期的起讫时代作了修正。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时期气候波动状况也作了相应探讨。结果表明,隋唐时期气候冷暖特征是以温暖为主,如与现代气候相比较,则当时年平均温度高1℃左右,气候带的纬度北移1°左右。包括南北朝晚期、五代、北宋中前期在内的隋唐温暖期(550~1050年)存在由温暖-寒冷-温暖的气候波动,其中的寒冷期持续时间约为150年左右(800~950年),第1个温暖期(550-800年)和第2个温暖期(950-1050年)则分别为250年和100年左右。这一现象反映了在持续时间约500年的隋唐温暖期中有渐趋寒冷的趋势,而这正与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总体上由暖转寒的趋势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水涛 《浙江地质》2010,(2):55-57
地球气候变化趋向的争议 自2009年12月以来北半球经受了创记录的冰雪严寒,持续的暴风雪横扫北美、欧亚,并延伸到朝鲜半岛,甚至逼近北回归线,袭击了美国佛罗里达半岛迈阿密市。我国新疆因强降雪侵袭,雪崩、冻害造成百万余人受灾,十万余牲畜死伤;大兴安岭出现罕见的-50.1℃极低温,黄渤海冰封千里,51%海面被冻结……  相似文献   

3.
G.Kukla 《第四纪研究》1992,12(2):184-187
在过去的几年间,通过对一些连续沉积如湖泊、近岸海域、冰芯及黄土-古土壤系列的研究,我们在理解第四纪气候变化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地质记录表明,全球气候至少在4—3Ma以前即开始波动,逐渐向现代气候格局转化。在2.5或2.4MaB.P.前后,有一个全球性的干冷期,这个显著的干冷期后在世界各地均表现为更新世气候格局。因  相似文献   

4.
黄土与气候     
吴子荣 《第四纪研究》1989,9(2):112-112
有关黄土与气候问题,早在60年代初刘东生教授就有构思,1961年赴华沙参加国际第六届第四纪大会时,阐述了他的观点,受到与会者的赞同和支持。之后,他精心探索黄土层的各项气候信息,于80年代初,建立了我国第  相似文献   

5.
阿尼玛卿山气候地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阿尼玛卿山不同外营力条件下而形成的各种地貌类型的垂直分布规律,并结合这些地带的气温、降水等气候特征,把该地从高峰到低谷分为三个气候地貌带、即冰川带、冰缘带和流水作用带,并对各个地貌带的自然地理特征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正> 迄今人们仍普遍猜想白垩纪时期的气候温暖而稳定,这种想象是错误的。因为这仅仅是根据对暖水沉积物的分析。尽管所分析的样品数目明显不合适,但这些分析结果已被视作结论,并未考虑到以钙  相似文献   

7.
8.
南极海冰与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极区,海冰的形成在海洋上部和大气下部之间构成了新的交界面,改变了大洋表面的辐射平衡和能量平衡,隔离了海洋与大气之间的热交换和水汽交换;海冰冻融过程影响着大洋温、盐流的形成和强度;海冰对南大洋和南极大陆气象、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在气候环境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南极海冰作用区约占南半球雪冰作用区面积的58%,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58%。其中,一年生海冰约占南极海冰区分布面积的83%;其分布面积从夏末2月份最小时的3×106 km2左右,到9月份冬末最大时的18×106 km2左右,一年中季节变化幅度可达15×106 km2,季节变化率>500%。海冰分布区域的年际变化较大。南极海冰区是影响季节和年际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区域。当前,国际南极海冰与气候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海冰物理过程和在海冰区的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结合目前承担的研究课题,对国际南极海冰与气候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相关的国际计划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于革 《地球科学进展》2007,22(4):369-375
早新生代是地质史上最后一个温室气候期,随后南极冰盖形成,地球进入到晚新生代冰期。温室气候的成因和冰期气候转型的机制一直是国际相关学界关注的问题。评述国际上对此开展的古气候模拟,反映了早新生代温室气候受到了海洋和大陆的地理位置、暖海洋温盐环流和海洋热输送、太阳辐射和大气CO2浓度变化的作用和影响。古气候模拟还反映了早新生代温室气候转向冰期气候,受到了大洋通道改变和高原构造隆起、大气成分变化以及海陆生态系相互的作用和反馈。这些古气候模拟试验锁定在气候变化的关键时段和重要驱动因子,对测试地球内外驱动力和地球各圈层反馈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温室气候以及趋向冰期气候的模拟研究对探讨气候变化内在机制、预测未来气候具有重要意义。   相似文献   

10.
《辽宁地质》2010,(11):64-64,F0003
人类虽然早已征服了珠峰,却还远未能破解它所隐藏的气候密码。 福建师范大学邵逸夫楼,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第八分会场。“地球三极气候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从11月2日早上一直持续到11月3日,成为本届年会上少数几场连开两天的重要会议之一。  相似文献   

11.
小冰期气候的研究   总被引:65,自引:7,他引:6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绍武 《第四纪研究》1995,15(3):202-212
本文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小冰期气候的研究,对亚洲、欧洲、北美、南美、非洲、北极地区及南极洲的各种重建气温序列进行了整理。所有序列均取1000-1989年每50年的平均值(最后一个仅有40年),并统一对近千年平均求距平。发现17世纪及19世纪的冷期有很大普遍性。平均比20世纪后半低1.0℃左右。火山活动与太阳活动(14C)指数及平均气温序列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9及-0.73,说明这两个因素可能是小冰期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冰期的气候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建立了近百年中国10个区的年平均气温序列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冰芯δ18O及树木年轮,重建了各区近400~1000年的10年平均气温序列。分析表明,近千年来中国可能有5次冷期分别出现于1100’s~1150’s,1300’s~1390’s,1450’s~1510’s,1560’s~1690’s及1790’S~1890’S。第4次冷期主要在中国大陆中部最明显,而第5次冷期在中国南部较强。新疆、东北及闽台气温变化与中国其它部分特别是南部及西南有一定差异。如果把最后两次冷期作为中国小冰期的两次主要寒冷阶段,其30年平均气温可能比20世纪中期中国最暖的30年(1920’S~1940’S)低0.6~0.11℃。  相似文献   

13.
珠峰地区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秀海  卓嘎  罗布  王伟 《冰川冻土》2012,34(2):336-347
利用珠穆朗玛峰地区北部定日站和西部聂拉木站1971-2009年的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月降水量、月蒸发量资料,对珠峰地区1971-2009年近39a来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利用该区域5个自动气象观测站2009年的资料进行了温、压、湿、风等分析.结果表明:1971-2009年珠峰地区气温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增温更为显著,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温度变化幅度;定日站增幅较聂拉木站明显,且以冬、春两季的气温增长幅度大.位于珠峰的西边略偏北的聂拉木站,迎向暖湿气流,降水丰富,但季节差异很小;定日站的年降水量不到聂拉木站的一半,且夏季降水占到了全年的85%;定日站的年降水量略微呈上升状态,蒸发量下降,两者的变化趋势都不是太明显;聂拉木站的降水量下降趋势比定日站明显,蒸发量略显上升.2009年资料显示,珠峰地区5个站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速各异,温度、气压与各站的海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冰期的气候   总被引:95,自引:12,他引:8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建立了近百年中国10个区的年平均气温序列的基础上,利用史料、冰芯δ18O及树木年轮,重建了各区近400~1000年的10年平均气温序列。分析表明,近千年来中国可能有5次冷期分别出现于1100’s~1150’s,1300’s~1390’s,1450’s~1510’s,1560’s~1690’s及1790’S~1890’S。第4次冷期主要在中国大陆中部最明显,而第5次冷期在中国南部较强。新疆、东北及闽台气温变化与中国其它部分特别是南部及西南有一定差异。如果把最后两次冷期作为中国小冰期的两次主要寒冷阶段,其30年平均气温可能比20世纪中期中国最暖的30年(1920’S~1940’S)低0.6~0.11℃。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安全问题已经日益突显,为了开展气候安全风险管理,国内学术界最近提出了气候容量的概念。然而,目前对气候容量的科学认识十分有限,甚至还没有比较统一的科学定义,对如何通过气候容量评价开展气候安全风险管理也没有明确的技术思路。在归纳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气候容量及其对气候安全风险管理的作用,对气候容量给出了更加科学的定义和合理的诠释,并且分析了气候容量的科学属性和基本特征,探讨了全球气候安全风险的总体趋势,提出了利用气候容量的杠杆作用提升气候安全风险管理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初步思路。这对推进我国气候业务对国家非传统安全的服务能力具有科学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61-2015年内蒙古大兴安岭生态功能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其气温突变年份为1987年。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生态功能区的严寒和寒冷日数在突变前呈减少趋势、在突变后呈增加趋势,表明突变后冬季冷天日数并没有明显减少趋势;炎热和温暖日数在突变后呈极显著增加趋势,而暖天日数突变前后变化较为平缓。综合来看,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温突变后高温日数增加要显著多于低温日数增加。过渡期日数变化趋势特征表明,严寒炎热过渡期、寒冷温暖过渡期和冷暖过渡期在突变后明显变短,生态功能区冷暖急转现象尤为明显。在历年尺度上,冷暖过渡期日数变化随着温度范围的扩大而减少幅度在加大。  相似文献   

17.
18.
干旱区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各国科学家近年来纷纷注意了对干旱区成因,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恶化,生态平衡破坏,未来的趋势与对策的研究。我国学者在对中国的干旱区气候特征,辐射特征、边界层、小气候、数值模拟等研究中取得了有效的进展。今后应密切注视干旱区环境的发展趋势,并停止对环境的人为破坏,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科学试验和监测。  相似文献   

19.
气候研究的新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研究的新方向陈泮勤(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局北京100864)近年来,人类面临着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的挑战,从而将全球气候变化推向了国际科学研究的“热点”。联合国环发大会以后,由世界气象组织等七个科学组织发起于1993年4月14~16日在日内...  相似文献   

20.
胜利油区第三纪气候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胜利油区第三纪气候温暖,属亚热带型。早第三纪气候暖热,一般属中亚热带型。沙河街组沉积2时期为增温期,气候属南亚热带型;孔二段及东一段沉积时期为降温期,气候属北亚热带型。晚第三纪气温下降,但仍较温暖,上段沉积时期气候属北亚热带型、馆上段沉积时期气温上升,为中亚热带型;明化组沉积时期气温再度下降。研究区第三纪有一个潮湿期即孔二段沉积时期两个湿润期即沙三段、沙一段中部致馆陶组沉积时期三个干旱期即孔一段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