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羌塘盆地东部中生代沉积特征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羌塘盆地东部基底由前石炭纪吉塘岩群组成,沉积盖层为晚古生代一白垩纪地层。其中,中生代海相地层在盆地内分布广泛,沉积体系多样,构造古地理转换频繁。中生代盆地包括南羌塘坳陷、唐古拉山隆起带、北羌塘坳陷等3个构造单元,内部又可以划分出不同时期多个次级凹陷和凸起。盆地的发展和演化既受南、北两侧板块结合带控制,又受盆地内部被分划性断裂带围限的各断块差异性活动约束,依次经历了晚三叠世前陆盆地阶段,“北羌塘”早-中侏罗世伸展裂陷盆地发育阶段,多玛侏罗纪-早白垩世早期被动大陆边缘陆表海盆地发展阶段、晚期前陆盆地阶段,晚白垩世南羌塘山间压陷盆地演化阶段。实质上,该盆地是不同时期原型盆地有序叠加而构成的大型叠复式盆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羌塘盆地南北两侧构造带地质特征、构造演化历程及盆地内部中生代地层充填特征的分析,探讨了羌塘盆地中生代构造属性及地球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羌塘盆地经历了早、中三叠世前陆盆地,晚三叠世早、中期被动陆缘盆地,晚三叠世晚期—侏罗纪羌北前陆盆地和羌南陆被动陆缘裂陷—坳陷盆地及早白垩世前陆盆地等地质演化历程;盆地南北边界构造带复杂而有序的地球动力学环境和构造演化,决定了羌塘盆地中生代为一复杂的多旋回叠合盆地。  相似文献   

3.
羌塘盆地性质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羌塘盆地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和西金乌兰-金沙江缝合带之间,是一沉积盆地,分为羌南坳陷、中央隆起、羌北坳陷。盆地形成演化受特提斯构造带地球动力学控制。对盆地地层格架和区内碎屑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微量元素以及火成岩化学成分的分析表明,羌塘盆地系不同类型盆地叠置而成的多旋回叠合盆地。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初为克拉通裂谷盆地、晚三叠世-侏罗纪为前陆盆地、白垩纪-第四纪为挤压抬升阶段,形成山间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4.
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生代构造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建称 《古地理学报》2008,10(6):613-625
在大量的区域地质调研和野外露头观测资料基础上,详细研究了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生代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充填序列、地层发育特征与接触关系、构造界面性质、沉积体系配置和沉积相分布等,阐述了盆地沉积与周缘构造带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重建了研究区中生代不同时期的构造古地理面貌。研究表明,羌塘盆地是一个大型叠复式盆地,盆地东部中生代有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3个沉积体系组、9个沉积体系和多个沉积(亚)相。盆地内部包括南羌塘坳陷、北羌塘坳陷、唐古拉山隆起带,以及不同时期的次级凸起与断凹等构造单元。其中,多玛断凹是以前石炭纪构造片岩为基底的侏罗纪-早白垩世早期被动大陆边缘陆表海盆地,早白垩世晚期转换为前陆盆地,晚白垩世以来与索县-左贡断凹联合为一体,在陆内造山过程中经历了压陷型盆地充填演化阶段。索县-左贡断凹是在晚三叠世班公湖-怒江沟-弧-盆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前陆盆地。北羌塘坳陷是以华力西期开心岭-杂多隆起带为基底,经过晚三叠世昌都前陆盆地沉积、早侏罗世断陷盆地火山-沉积作用之后,于中侏罗世与索县-左贡断凹联合为一体,形成北羌塘-昌都巨型坳陷型盆地。白垩纪北羌塘陆块和昌都陆块处于隆升剥蚀状态。  相似文献   

5.
北祁连盆地群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长期处于欧亚大陆的边缘活动带,对构造运动有着敏感的反应,各次构造运动在该区都有表现。现今北祁连盆地群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先后经历了早古生代大陆裂谷阶段、晚古生代稳定陆内沉积盆地阶段、中生代的板内变形阶段和伸展断陷阶段、新生代挤压变形与前陆盆地发育阶段,是各个时期盆地叠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论西昆仑大陆边缘构造演化及塔里木西南盆地类型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杨克明 《地质论评》1994,40(1):9-18
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塔里木板块与羌塘-扬子板块发生解体。晚古生代至三叠纪西昆仑演化为活动大陆边缘,自南而北形成了公洛尔-桑株塔克、库尔浪-卡尔隆沟、弧、盆体系,塔里木西南则于这一时期发展成为克拉通坳陷型盆地。三叠纪末塔里木板块与羌塘-扬子板块碰撞,以及中、新生代以来特提斯开与合的“手风琴“式运动施加的影响,使西昆仑发生了强烈的变质、变形和变位。  相似文献   

7.
遵循刘宝珺院士提出的“构造控盆、盆地控相”指导思想,在系统厘定地层格架和构造单元划分基础上,确定青藏高原巨型造山带晚三叠世构造-古地理从北往南依次发育:羌塘-三江多岛海、班公湖-双湖-怒江洋、冈底斯-喜马拉雅多岛海和若干次级构造-古地理单元。班公湖-双湖-怒江洋是分隔冈瓦纳大陆和欧亚大陆的特提斯大洋,南羌塘地块是漂浮在特提斯大洋中的块体。本次重点对北羌塘前陆盆地和北喜马拉雅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沉积相带展布和古地理进行了研究。造成两个盆地沉积序列及古气候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构造地质事件。构造事件决定了盆地性质,盆地性质又控制了沉积相带的空间展布。北喜马拉雅盆地位于冈瓦纳构造域,晚三叠世盆地基底南浅北深,继承了古生代构造离散型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印支造山作用不发育;北羌塘盆地位于泛华夏构造域,晚三叠世发育印支挤压造山作用及其前陆盆地沉积记录。盆地分析研究表明,北羌塘南部江爱达日那和热觉茶卡等地下三叠统康鲁组底部均发现灰紫色中厚层复成分砾岩、含砾粗砂岩、细砂岩组成向上变细的海侵型地层结构,沉积相为滨岸三角洲;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群沉积相为含煤盆地边缘三角洲。从沉积相展布型式和北东向古水流方向分析,三叠纪北羌塘沉积盆地的物源主要来自羌塘中部双湖造山剥蚀区或“中央隆起带”。  相似文献   

8.
西藏当雄纳龙晚古生代裂谷盆地的识别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冈底斯构造带是冈瓦纳大陆北部边缘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特提斯演化的全过程,并在中生代发育的典型的多岛弧-盆地系统。笔者根据冈底斯构造带中部纳龙地区晚古生代发育的沉积相类型、火山岩组合以及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首次提出当雄纳龙盆地在中二叠世栖霞期具有裂谷盆地性质,揭示出冈底斯地区在二叠纪已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为研究西藏冈底斯地区弧-盆系统的形成过程及晚古生代的区域构造特征古地理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西昆仑甜水海地区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样式及其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冬冬  李继亮 《地质学报》2000,74(2):134-141
运用碰撞造山带大地构造朴理论,研究了西昆仑甜水海地区三叠系的沉积特征及其构造环境,晚三叠世末羌塘陆块与塔里木板块南缘的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山弧碰撞造成的前陆褶皱冲断带的构造样式及其演化。通过对地层构造岩石组合、沉积环境及其变形强度特征的分析,得出该区三叠纪的沉积是一套典型的深水-半深水的复理石建造,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环境;其变形具有典型的前陆褶皱冲断带特征,并将褶皱冲断带按变形特征分5个带。提  相似文献   

10.
运用区域地面地质、地震、钻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库车坳陷中生界的盆地结构、构造样式、中生界各层序原始地层厚度和沉积相分布、古隆起形态、区域构造演化等方面进行研究,重建了库车坳陷中生代盆地构造古地理,并对盆地原型成因进行分析。库车坳陷残留中生界总体上为北厚南薄、北剥南超的地质结构,北部强烈角度不整合在南天山海西期褶皱带,南部微角度不整合面在寒武-奥陶系之上,南部边缘沿着温宿-西秋-牙哈古隆起有基底断裂活动。北部单斜带为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克拉苏构造带为深湖,南部沿着古隆起带为缓坡三角洲、浅湖。库车坳陷中生代原型盆地位于南天山海西期造山带和塔里木克拉通边缘过渡带之上,地壳均衡可能是盆地沉降的主要动力。南缘古隆起带在南天山洋扩张期为塔里木克拉通台地与被动大陆边缘的台地边缘,南天山洋闭合期为前陆隆起带,发育基底断裂和断块差异活动,在中生代有继承性活动,晚新生代新天山挤压隆升使古隆起带发生挤压变形,成为新天山逆冲变形造山楔的前锋。  相似文献   

11.
将蒙古-鄂霍次克褶皱系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进程,置于古亚洲洋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宏观格架中加以对比研究,可以看出,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属于复合褶皱系.依据其主体特征,可以分为西、东两部分.西部地区,杭盖-肯特-达斡尔褶皱带的晚新元古代-晚古生代地质特征,与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进程的特征类同,早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古亚洲洋构造域板块汇聚后的大陆裂解有关,晚中生代叠加了大规模走滑和逆冲作用.东部地区,褶皱系的主体属于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演化的一部分,西段的中生代陆缘弧盆系和大型走滑断裂带叠加在古欧亚大陆板块及古生代褶皱带之上,东段的中晚侏罗-早白垩世乌达-穆尔加陆缘褶皱-逆冲带被晚白垩世的锡霍特-阿林、鄂霍次克-楚科奇大陆边缘火山岩带斜截并覆盖.  相似文献   

12.
选取青海南部治多-杂多地区石炭纪-三叠纪的砂岩、粉砂岩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利用分析结果判别物源区大地构造背景,探讨北羌塘盆地的性质及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北羌塘中段的治多-杂多地区物源区大地构造背景早石炭世为被动大陆边缘;早中二叠世为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晚三叠世为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结合地层学、沉积学和岩石学,治多-杂多地区的沉积盆地经历了早石炭世被动陆缘克拉通盆地-早中二叠世裂陷盆地和早中三叠世被动边缘克拉通盆地-晚三叠世弧后前陆盆地的两个演化旋回,体现了金沙江缝合带和甘孜-理塘缝合带成生发展在研究区内的沉积响应。  相似文献   

13.
北山地区早古生代板块构造特征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甘肃省西北边界和内蒙古自治区西端的北山地区,早古生代大地构造单元由塔里木板块东段北缘和北侧贝加尔期分裂出来的旱山微板块组成,其间被石板井-小黄山蛇绿混杂岩带所分隔。在漫长的构造演化进程中发育有蛇绿岩带。同时,经历了大西洋型、安第斯型(?)和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的演化阶段,陆壳增厚,地壳成熟度增加,由大洋地壳和过渡型地壳向大陆型地壳转化。晚古生代初,全区进入板内活动时期。  相似文献   

14.
The Triassic petrostratigraphic system and chronologic stratigraphic sketch have been updated and perfected in the Qiangtang area, Qinghai-Tibet Plateau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1:250000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and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eny. The first finished 1:3000000 Triassic tectonic lithofacies paleogeographic maps in the Qiangtang area shows that the Triassic tectonic unit in the Qiangtang area can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rom north to south: northern Qiangtang block; Longmucuo-Shuanghu suture zone; and southern Qiangtang block.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大陆构造格架的讨论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陆动力学的理论与研究开启了人们一个新的思路:在确认中国大陆构造格架、划分构造单元时,除了前寒武纪基底、南华-印支期生物地层格架以外,不能不考虑中-新生代以来重大的陆内变形事件所产生的陆内变形(大型走滑断裂、推覆构造、挤出构造)对印支与前印支期所形成大陆构造格架大幅度的改造,因此对前印支期构造单元的性质需要通过构造复位来重新认识.通过构造复位认为:阿拉善、中祁连-柴达木、北羌塘等微陆块和塔里木板块是一个整体的克拉通--西域板块,不存在整体的昆(仑)-祁(连)-秦(岭)海洋板块,早古生代满加尔-北祁连坳拉槽-小洋盆和晚古生代东昆仑-阿尼玛卿-金沙江裂陷洋盆可能是由古特提斯洋脊楔入所引起的,类似于现今的红海-亚丁湾.本文拟从阿拉善、北羌塘地块的构造归属、西域板块的确认:中国境内北亚构造域的构造划分和晚侏罗-早白垩世陆内变形、中亚挤出构造;中朝与扬子-华南板块划分和南北黄海、朝鲜半岛的构造归属等方面,来讨论有关中国及邻区大陆构造格架的一些争议问题.  相似文献   

16.
柴北缘的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地质事件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柴达木盆地北缘及邻区包括六个二级构造单元:中南祁连地块(宗务隆天山期裂陷槽)、欧龙布鲁克微陆块、柴北缘祁连期结合带、柴达木地块、东昆仑晚天山-印支期结合带(东昆北岩浆弧)和西秦岭结合带。其中柴北缘及邻区的大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前寒武纪基底成生与演化、祁连期洋-陆转化、天山-印支期板内变形和中新生代陆相盆地演化-高原隆升等四个阶段。本文在论述各个演化阶段的沉积事件、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形迹和成矿作用等地质事件群的基础上,对柴北缘的变质基底、全球大地构造对比和显生宙花岗岩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藏北羌塘查郎拉地区中生代盆地沉积构造背景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蔚远江 《地学前缘》2000,7(4):470-476
羌塘盆地查郎拉地区位于唐古拉山南坡 ,大地构造位置处在羌塘盆地羌南坳陷 ,出露地层为中生界及新生界 ,缺失古生界地层。为评价该区中、新生界含油气前景 ,应用沉积学和沉积地球化学方法 ,通过碎屑岩颗粒成分分析研究了该地区中生代的大地构造背景。首次提出该区中生代物源区应为碰撞造山带—前陆隆起区 ,具有增生基底特点 ;研究区所处的羌南坳陷总体为一拉张背景下的边缘前陆盆地 ,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18.
兴蒙造山带的基底属性与构造演化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文良  孙晨阳  唐杰  栾金鹏  王枫 《地球科学》2019,44(5):1620-1646
为了解兴蒙造山带基底属性和多个构造体系演化与叠加历史,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在基础地质研究中取得的新成果,并利用这些成果讨论了兴蒙造山带的基底属性与演化历史.兴蒙造山带是指我国东北地区古生代构造作用影响的地区,这些地区也遭受了中生代构造作用的叠加与改造.兴蒙造山带主要由微陆块和其间的造山带组成.虽然传统上认为属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地质体主要已解体为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但随着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地质体的相继发现,以及新生代玄武岩中幔源古元古代橄榄岩包体的发现,可以判定兴蒙造山带内微陆块应具有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并且壳幔是耦合的.微陆块内部地壳增生以垂向增生为主,且主要发生在新元古代和中元古代,以及次要的新太古代和古生代.相反,陆块间造山带或岛弧地体的陆壳则以侧向增生为主,且主要发生在新元古代和古生代.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古生代早期;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石炭世晚期;松嫩地块与佳木斯地块的拼合发生在早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又经历了裂解与再闭合的构造演化过程;华北克拉通北缘增生杂岩带与北方微陆块群的最终拼合发生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发生在中三叠世,且为剪刀式闭合.晚古生代晚期蒙古-鄂霍茨克大洋板块南向俯冲作用的发生以及早中生代(三叠纪-早侏罗世)的持续南向俯冲,控制了大兴安岭-冀北-辽西地区的岩浆活动,蒙古-鄂霍茨克大洋的闭合发生在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主要表现为闭合后的伸展环境.古太平洋板块中生代的俯冲起始时间为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东北亚陆缘主要表现为走滑的构造属性和陆缘地体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构造就位过程,早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岩浆作用的向东收缩揭示了古太平洋板块的持续俯冲和俯冲板片的后撤过程,古近纪晚期日本海的打开标志着东北亚陆缘从活动陆缘已经转变为沟-弧-盆体系,并且标志着东亚大地幔楔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