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背坞金矿床属贫硫化物(糜棱岩)石英脉型,该矿床有用组分唯有Au,自然金是Au最主要的赋存形式,几乎集中富集了全部Au组分.虽然矿石中有极微量的银金矿,并在方铅矿中发现可能还存在次显微金,但含金量却微不足道.石英、黄铁矿、毒砂是自然金的主要载体.自然金成色高,多以中粗粒裂隙金形式产出,粒间金次之,包裹金较少.本矿床中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不发育,含量少,但它们与自然金关系密切,镜下常常发现与自然金共生赋存于较粗粒的黄铁矿、毒砂等载金矿物中.这3种硫化物是发现富矿化的标志.铅同位素结果表明本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于前震旦纪变质沉积岩,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是矿源层.金以络合物的形式迁移.当温度降低(低于300℃),含矿溶液进入容矿空间压力降低,金发生沉淀.矿化早期石英脉包裹体pH值4.91,Eh值164.52,到矿化主期pH升高到6.38~6.72,Eh降低到57.44,从而使金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大大降低,促使金发生沉淀.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G.Friedrich等将矿相学、蚀变岩相学、流体包裹体和硫化物矿物相等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来解释含金溶液来源和沉淀条件的方法,他们首先根据矿石组构及矿物交生关系准确划分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并测定类质同象矿物的成分,再根据流体包裹体、矿石矿物组合、蚀变带矿物组合确定成矿温度,计算各阶段pH值变化范围;在loga (O2)一pH和loga (S2)-loga (O2)图解上就可以确定每个矿化阶段的物化条件及整个矿化过程物化条件的演变。据此,他们在西班牙Rodalquilar金矿研究后提出浅成热液中金以Au (HS)-2形式搬运,在近地表金因pH值、总硫活度降低及氧速度增加而沉淀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3.
青山金矿床是一个赋存于石炭系沉积岩中的中-小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气相色谱仪等分析技术,利用地球化学热力学理论,对青山金矿床开展了成矿流体成分分析和热力学计算,解析了该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及金的迁移形式和沉淀机制.结果显示,成矿流体呈弱酸性、弱还原性,为重碳酸钙亚型,可大致视为CO2-H2O-NaCl体系,来源于古大气降水,并且后期受到了大气降水的混合.成矿早期流体中的金主要以氯络合物形式[Au(Cl)4]-迁移,主成矿期与晚期流体中金以硫络合物形式[Au(HS)2]-迁移.成矿流体温度、盐度、pH值、Eh值、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后期大气降水的混合、水-岩反应及硫酸盐还原菌是造成本矿床金沉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在野外和室内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详细剖析了蚀变-矿化时序,结合热力学数值模拟方法与定量结果,厘定了水- 岩反应过程中矿物的沉淀次序、流体组分的存在形式、迁移行为、浓度变化和矿物形成机制以及组分之间的化学反应,为 进一步研究水-岩反应与金矿化的关系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显示反应初期K+由流体带入围岩形成钾长石化,随着反应的 进行,H+浓度持续降低而Fe2+和Al3+含量升高,绢云母和石英大量沉淀,钾长石消失;反应后期各类硫化物开始沉淀,石英 持续沉淀贯穿整个反应过程。成矿流体中SO42-,HS-,Fe2+的含量对蚀变矿物组合影响很大;水-岩反应过程中硫酸盐 (SO42-) 减少生成等量的HS-并伴随着含三价铁矿物的沉淀,可能是焦家金矿床硫化物沉淀的一种重要机制。整个反应过程 中溶液pH值持续升高是原岩中Ca,K,Na,Mg等与溶液中H+发生交换反应的结果;同时pH值的升高也会降低金的溶解度 致使金沉淀。上述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岩石中的矿物共生组合、生成顺序及蚀变分带的成因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扫描电镜结合能谱分析技术以及电子探针分析技术,针对四川甘孜江浪矿田里伍铜矿床和黑牛洞铜矿床中伴生金元素的赋存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分布在两个矿床的致密块状矿石、角砾状矿石、条带状-网脉状矿石及黑色电气石黄铜矿矿石中,围岩中不含Au。且Au在矿石中质量分数变化大,其范围为0.1×10~(-6)~5.5×10~(-6)。Au以独立矿物银金矿和金银矿的形式赋存。银金矿颗粒较大,仅在里伍铜矿床的尾矿中发现,约90μm,银金矿中金含量为68.12%~70.79%。金银矿的粒径变化范围大,为:0.01μm~25μm,金银矿中金的含量范围大,为:5.14%~40.81%。金银矿在矿石中的赋存状态主要为以下3种:(1)与铋矿物(自然铋和铋银矿)共生;(2)包裹在金属硫化物中或嵌布在金属硫化物的粒间;(3)沿金属硫化物粒间充填。第一种金银矿的形成主要经历了温度高于400℃的体系,成矿流体中的Au,Bi均以氯络合物的形式运移,在温度降低的过程中,Au和Bi同时沉淀,从而形成金银矿与铋矿物的共生结构;第二种金银矿为温度降低过程中,随着硫化物的沉淀,Au-S络合物分解,使得Au沉淀;第三种金银矿应为主成矿期后的含Au,Ag的热液充填裂隙沉淀成矿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毛华海  张哲儒 《矿物学报》1997,17(4):463-471
本文依据地球化学热力学方法圈定了东北寨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成矿条件,探讨了热液中金的溶解迁移形式及成矿过程。研究结果表明,Au(HS)-2和AuH3SiO04为金的主要迁移形式,随着主期硅化的发生,金的有效载体从AuH3SiO04转为Au(HS)-2;而AuCl-2的作用始终微不足道。石英及黄铁矿、辉锑矿等硫化物的沉淀是导致金成矿的主要因素。有机质对金成矿的贡献具有阶段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矿物吸附金的实验研究及其在红土型金矿形成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Au(Ⅲ)-氯化物和Au(Ⅰ)-硫代硫酸盐被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针铁矿、褐铁矿及黄铁矿的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各种矿物对AuCl4^-的吸附作用显著大于Au(S2O3)2^3-,粘土矿物对金的吸附能力,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含铁矿物中,黄铁矿>针铁矿>褐铁矿。矿物对金的吸附作用与矿物结构和金的存在形式有关,即受矿物表面基、金组分的稳定性和位阻的影响;天然雨水中所含微量H2O2是Au、黄铁矿等不同矿物氧化-还原的催化剂,可加速地表岩(矿)石的风化氧化过程和Au的溶解与迁移。雨水对红土中的Au具有一定的淋滤浸取能力。红土型金矿形成于富Cl^-、SO4^2-的酸性、氧化的水化学环境,含金黄铁矿等硫化物的氧化不仅直接导致了Au的溶解和酸的释放,而且其反应产物Fe^3 、S2O3^2-等为Au的氧化、溶解和迁移提供了氧化剂和络合剂,并促进Au的溶解和迁移;Au主要以硫代硫酸络合物、氯化络合物及其水合物的形式进行迁移;硫代硫酸根的氧化和风化壳下部的还原作用是导致金络合物失稳、Au被其他矿物吸附和沉淀富集的主要因素。矿物对金的吸附在红土型金矿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矿山固体废物中硫化物经微生物作用形成的酸性矿山排水及其引起的重金属污染是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而岩石和矿石中的方解石能够影响酸性矿山排水的生成和迁移。为了考察方解石对硫化物-微生物氧化作用的影响,开展了系统的模拟实验,利用ICP-AES、XRD、XRF等分析手段,测定了实验溶液的pH值、Eh值、离子浓度和次生沉淀成分。结果表明,在无方解石或方解石含量低时,黄铜矿的微生物氧化过程中,pH值下降、Eh值上升,有多种重金属离子进入溶液,并生成大量黄钾铁矾、自然硫等次生沉淀。添加过量方解石能有效中和氧化过程产生的酸并能显著抑制氧化菌的活动。因此通过添加碳酸盐矿物的方法可使溶液pH调节至微碱性,降低微生物的活性、阻滞铜矿石的氧化,能够有效降低重金属的释放。  相似文献   

9.
实验标定了200℃时Au与SiO2间的络合反应:热力学计算表明,在具地质意义的物理化学条件下,AuH3SiO40的浓度远远高于AuCl2-,指出以硅络合对Au的活化迁移比氯重要得多。在含硫和硅的体系中,随着SiO2的增高,AuH3SiO40的作用将比Au(HS)2-更显重要。Au在SiO2水溶液中的溶解可表述为:SiO的沉淀是导致Au沉淀析出的有效机制,因此说明硅化与金矿化具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热泉热液金矿化中嗜热微生物——有机质的地球化学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通过对热泉热液金成矿过程中的热泉水化学成分和组分的分析,得出泉水中金与氮磷硫、氟硅碳两组组分有很好的相关性。嗜热硫酸盐还原菌能使[Au(HS)2]-和[Au(S2O3)2]3-都氧化还原成硫化物,从而使金由热水溶液中沉淀。热泉沉积软泥的有机质中的含硫氨基酸、含硫芳烃也起到了一定的聚金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次报道了含不同价态金的NaCl溶液在单向冻结条件下,其中的Au(Ⅲ)、Au(0)浓度及盐度的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冻结过程中,由于“盐析作用”的结果,金元素及盐分离子发生强烈迁移,大量富集在未冻液中。在常温及零温条件下,Au(Ⅲ)稳定,Au(0)最不稳定,极易发生沉淀。表明冻土带砂金矿再生的关键可能就在于如何使金的价态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未冻液中金元素的沉淀,以及使分散在沉积物中的微细粒金进一步富集、长大。  相似文献   

12.
易慧  陈云华 《矿产与地质》2006,20(4):472-474
湘东(北)冷家溪群Au含量较高,是上部陆壳丰度的1.39倍;地层中的Au主要以硫化物相和有机相等易活动形式存在;地层中的Au呈偏峰和多峰分布,存在后期地质作用的叠加;矿体两侧存在较宽的Au负异常带;矿石、蚀变围岩、正常围岩稀土配分模式高度一致;矿石硫同位素组成与地层的十分接近。故认为冷家溪群为金的矿源层,可为金的成矿提供丰富的成矿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13.
漠滨金矿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水—岩反应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谷俐  戴塔根 《地球学报》2003,24(1):79-84
以漠滨金矿围岩地球化学特征和矿物流体包裹体组成为基础,模拟特定体系水-岩相互作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漠滨金矿的成矿元素Au主要源于赋矿围岩--板溪群五强溪组一套浅变质碎屑砂岩、砂质板岩和凝灰质板岩。Cl^-在中低温热液体系中能与Au形成稳定络合物的形式进行运移,因此Cl^-在该区Au成矿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成矿热液流体中Au主要以金硫、金氯络合物形式在溶液中迁移,阴离子∑S、Cl^-对金的活化、迁移及沉淀起主导作用。溶液中硫氯离子浓度、溶液酸碱度及反应温度是金活化、迁移及沉淀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胶东三甲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三甲金矿是胶东牟平-乳山金成矿带内重要的石英脉型金矿,金主要产于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三甲金矿蚀变岩石和各成矿阶段金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有三种类型:H2O-CO2包裹体、富CO2包裹体和H2O溶液包裹体。早期乳白色石英中主要赋存原生的H2O-CO2包裹体;成矿期黄铁矿石英脉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的富CO2包裹体主要为原生,随机分布,气液比变化较大,常与早期H2O溶液包裹体共生且均一温度接近,显示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组合特征;在成矿晚期的石英和方解石中主要发育原生H2O溶液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前(第1阶段)H2O-CO2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Tb.TOT,至液相)为280℃至416℃,成矿期(第Ⅱ和Ⅲ阶段)富CO2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为210—330℃,同期的H2O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3~377℃,成矿后(第Ⅳ阶段)H2O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76—207℃。成矿流体为低盐度的CO2-H2O-NaCl型热液,成矿应力场转变导致的流体减压沸腾作用可能是三甲金矿金沉淀成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黄铁矿(文献[1]中照片对、方铝矿(文献[2]中照片2)和毒砂(文献[3]的次显微金电镜照片中金球粒分布的数点法[4])统计表明,次显微金呈分数继分布,D(维)值分别为1.67、1.88和1.88。金氧化物溶液与金刚石研磨膏研磨、抛光的矿物切片在200℃和饱和蒸汽压下相互作用后,石英表面(垂直C轴切片,溶液;Au=500μg/mL,PH=4.74,105h)形成大量粒径500-800nm的全球位;黄铁矿表面(平行立方体晶面切片,溶液;An=100μg/mL,pH=3.60,48h)的金球粒粒径为200-400nm。实验时间较长者,金球粒常聚集成团或堆积成多层球粒集合体…  相似文献   

16.
岩浆氧逸度是制约Cu、Au成矿的重要因素之一,Cu、Au为亲硫元素,岩浆结晶分异过程中如果S2-大量存在就会导致Cu、Au硫化物过饱和而过早沉淀,不利于残余岩浆中Cu、Au的富集和晚阶段含Cu、Au岩浆流体的形成,因而不利于Cu、Au矿床的形成。高氧逸度条件下,岩浆中的硫绝大多数以SO42-和SO2形式溶解在硅酸盐熔体中,能形成硫化物的S2-含量很低,硫化物  相似文献   

17.
谭文娟  魏俊浩  郭大招  谭俊 《地质与资源》2005,14(3):227-230,237
石英脉型金矿是常见的金矿床类型.金主要以粒间金、裂隙金和包裹金3种形式赋存于石英、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中.目前了解此类金矿的成矿流体组成主要是通过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成分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揭示矿床成因.但是野外和室内镜下的综合研究已证实,金矿的形成经历了若干个成矿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石英和金属硫化物形成,而石英要明显早于金属硫化物的结晶,同时金在硫化物中的存在形式多为包裹金和裂隙金,这至少说明金和硫化物同时结晶沉淀或金比硫化物更晚沉淀.因此,金运移沉淀结晶时的流体和石英结晶时的流体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差,金矿化与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金属硫化物中的流体包裹体来反映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物质来源,比研究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更具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泥堡金矿床是黔西南地区重要的卡林型金矿床,其产出原生矿石和氧化型矿石。前人对各类矿石进行了较多研究,但尚不清晰金在矿石中的赋存状态。通过对泥堡矿区不同类型矿石进行物相分析,结果显示,原生矿石中游离金和碳酸盐中的包裹金含量较低,硫化物中包裹金和硅酸盐中的包裹金占了绝大多数,平均占有率可达42.23%和43.66%,表明金矿化与以黄铁矿、毒砂为代表的硫化物和以石英为代表的硅酸盐有直接关联。氧化矿中金的存在形式主要为游离金,其平均占有率可达79%。黄铁矿的Au-As图解中,不同类型黄铁矿均落在Au溶解线下部,说明硫化物中金存在形式为固溶体金。金在成矿流体中可能以Au(HS)-2的形式存在,金的沉淀机制主要归结为流体不混溶作用和硫化作用导致载金络合物的解耦作用,前者为主要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斜长石+黑云母+石英)这三种单矿物组合与1mol/L NaCl或0.5mol/L NaCl 0.5mol/L NaHCO3溶液在450-250℃和50MPa条件下反应7d。实验表明,反应后流体pH值发生了变化,NaCl介质向酸性变化,N aCl NaHCO3介质向中性转化。溶液中K,Ca,Mg,Fe和Au量也随之发生变化。矿物表面发生溶解和离子置换等反应。斜长石表面形成钠长石反应边,黑云母变色,石英重结晶,反应器皿金管中的金被溶解后在金管壁和黑云母表面重结晶,黑云母周边出现红色Fe2O3,在450℃的NaCl介质中,金含量可达1070μg/g,但随温度下降迅速减低,在NaCl NaHCO3介质中,金含量较低,显著,金的活化迁移和富集与Cl,pH,Fe^3 /Fe^2 密切相关,这中金起到示踪作用,显示出金在水/岩反应中的原电池效应。  相似文献   

20.
运用热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CO2-H2O流体不混溶作用对Au的溶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州水银洞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是一种富含挥发分(fCO2=70.79MPa)、酸性(pH=3.71)、还原性(fO2=0.50×10-36MPa)、中温(267℃)、具有超压(180MPa)性质的含Au(a∑Au=3.744×10-8mol/L)流体。当超压流体的封闭层——炭质页岩因断裂作用而被破坏时,热液体系的压力发生骤降(28.50~35.30MPa),CO2-H2O流体发生不混溶作用,并有大量CO2溢出。CO2的流失可使成矿溶液的CO2逸度和O2逸度降低(fCO2=0.80MPa、fO2=2.512×10-42MPa),酸碱度升高(pH=4.32),同时伴随温度的下降(224℃),成矿热液中Au溶解度的降低(a∑Au=3.790×10-9mol/L),从而快速沉淀下来成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