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的华北克拉通与塔里木、扬子克拉通存在明显差异,那里没有十分强烈的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及裂解有关的热-构造事件的地质记录,因此对华北克拉通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关联存在不同的推测。近年来,在郯庐断裂带两侧新元古代碎屑岩地层中,从辽宁的榆树砬子群,经山东烟台蓬莱群至土门群,陆续测得众多具经典格林威尔期的碎屑锆石年龄。这一信息与西伯利亚东南缘上里菲碎屑岩中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十分相似。这些碎屑锆石的时代均不是华北或西伯利亚本土所具有的特点,说明华北东缘、西伯利亚东南缘与劳伦大陆东南缘格林威尔造山带存在某种亲缘关系。根据这种推测,笔者等提出了劳伦大陆格林威尔造山带、西伯利亚东南缘和华北东部(GOSEN)连接的假设。  相似文献   

2.
IGCP440"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与裂解"项目2003年度工作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于最新的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地球化学和航空地球物理资料,对全球各地原属于罗迪尼亚大陆组成单元的构造环境、地质事件特征及其演化历史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一些新见解和成因模式.认为东欧克拉通在1.7~0.9Ga有复杂的演化历史一个新的劳仑古陆和西伯利亚的重建发生在1 050~1 000Ma;中、新元古代南美洲造山拼贴的岩石构造历程构成南美陆台的西部边界非洲克拉通是古元古代/太古宙陆块汇聚收敛的结果;东南极的一部分在中元古时期附属于非洲南部;印度西北的新元古代长英质岩浆事件构成了罗迪尼亚大陆的西部边缘;前格林威尔时期的劳仑古陆已被确定为古元古代末期的一个主要大陆;在罗迪尼亚大陆中,华南可能位于劳仑古陆南部和澳大利亚东部之间;塔里木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相连接或邻近.据此检验了关于Pisarevsky提出的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的新模式.新模式提出初始裂解是沿着劳仑古陆的西部边缘,与大西洋北部相类似.同时认为一些大陆(印度、刚果/圣·弗朗西斯科)可能不是罗迪尼亚超大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陆松年 《地学前缘》2001,8(4):441-448
概略介绍了中—新元古代罗迪尼亚和冈瓦纳超大陆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 ,简要总结了中国中部年轻造山带和相邻克拉通区新元古代早期陆块汇聚和嗣后所发生的裂解地质记录的特征和时代 ,指出中国新元古代重大热构造事件所发生的时间滞后于北美格林威尔造山运动 ,二者不是同一时代。同时根据中国西部已获得的不少 60 0~ 5 0 0Ma之间的同位素年代学信息 ,强调不应忽视泛非期超大陆事件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影响。在研究中国大陆新元古代地质时 ,应通过比较大地构造地质学的研究 ,立足于中国的实际 ,重视全球构造研究 ,推进超大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元古代大陆拼合与Rodinia超大陆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在对前人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中祁连块块前寒武纪基底的研究,认为新元古代(1000-9000Ma)中国各主要克拉通地块(包括华夏地块、扬子地块、华北地块、阿拉善-祁连-柴达木地块、塔里木地块)曾经通过晋宁期碰撞拼合带发生过一次全面的多块体复杂拼贴。这次拼贴过程是全球性新元古代格林威尔碰撞造山作用和Rodinia超大陆形成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新元古代拼合的古中国地块在当时位于Rodinia超大陆中北部澳大利亚、劳伦提亚和西伯利亚克拉通地块之同。中国的各主要克拉通地块只不过是巨型格林威尔碰撞带之中夹裹的一些小型地块,且都处于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超大陆破裂的中心部位,这些正是中国大陆上克拉通地块活动性大的早期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5.
蔡志慧  马绪宣  何碧竹 《地质学报》2019,93(10):2426-2445
长久以来,中国主要陆块被普遍认为比世界其他陆块开始参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聚合的时间较晚,为新元古代早期。为了探讨此问题,我们选择中国中天山、伊犁及塔里木地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新元古代早期(1.0~0.8Ga)的构造变形及岩浆特征。新元古代早期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拉伸线理近平行于造山带方向,反映了后造山陆内走滑剪切过程。1.0~0.8Ga的岩浆岩皆为较小规模花岗岩,未见基性包体,矿物组合中基本无角闪石,具有高钾钙碱性和过铝质特征,并含有大量捕获老锆石,说明古老基底或重熔地壳的显著参与。岩石源区主要为重熔基性下地壳,在构造背景判别图上基本落在后造山环境。锆石Ti及全岩Zr温度计算结果显示这些岩体的结晶温度普遍偏高,约800℃。结合已有区域地质资料,我们认为:①在新元古代原塔里木陆块(包括早期中天山、伊犁及塔里木地块)已经位于罗迪尼亚超大陆内部,1.0~0.8Ga变形及岩浆记录皆反映了原塔里木陆块与其它陆块碰撞后的构造事件;②由于超大陆聚合后的热毯效应使得新元古代早期花岗岩结晶温度偏高;③中天山、伊犁及现今塔里木地块最初参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的时间应早于新元古代(1.0Ga)。  相似文献   

6.
试论中国古大陆中-新元古代汇聚与裂解的地质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0年新元古Rodinia超大陆提出后,现已发展成地学研究热点之一。在全球新元古代超大陆旋回的汇聚与裂解机制影响下,中国古大陆也随之变化。中元古代末一新元古代初的汇聚和新元古代晚期的裂解是最重要的两次地质事件。塔里木、华北、华南古陆都有它的地质记录。晋宁事件应是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北秦岭地块与中秦岭地块俯冲一碰撞造山作用和新元古代时期Rodinia超大陆形成的主要地质事件;华南的武陵运动,使华夏古陆与扬子地块发生碰撞形成统一的“华南古陆”。在塔里木古陆与哈萨克斯坦一伊犁古陆之间的那拉提南缘碰撞带,甘肃北山南带柳园及青海柴达木盆地北部边缘的榴辉岩一花岗岩带的发现都是最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阿尔金山被认为是塔里木克拉通变质基底的主要出露地区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金山北坡不整合在太古代-古元古代变质基底之上的安南坝群中的碎屑岩和中南阿尔金中深变质岩石(原定为阿尔金岩群)的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来确定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变质基底的性质及所经历的多期构造热历史。研究结果显示,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的安南坝群中含砾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在1.92Ga左右,少量在2.0~2.4Ga,表明其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下伏的太古代-早元古代米兰岩群和相关的深成侵入体。在中阿尔金地块和南阿尔金俯冲碰撞杂岩带的深变质岩石中,锆石U-Pb年代学数据表明其记录有新元古代早期(920~940Ma)、新元古代晚期(760Ma左右)和早古生代(450~500Ma)三期构造热事件,新元古代早期的构造热事件与塔里木(或晋宁)造山作用有关,它普遍存在于塔里木盆地周缘的和南中国地块(扬子克拉通)的变质基底岩石中,与Rodinia超级大陆汇聚相关;新元古代晚期的构造热事件也同样广泛存在于塔里木盆地周缘和扬子克拉通之中,被认为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作用有关。因此,在新元古代时期,阿尔金的地质演化历史与扬子克拉通非常相似,而与华北则有很大的不同,锆石U-Pb测定还表明中南阿尔金的深变质岩石普遍遭受了早古生代的变质作用的改造,显示它们普遍卷入了早古生代的碰撞造山事件之中,成为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拼贴时代和方式以及塔里木板块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联系是塔里木板块形成演化中的关键问题,也是前寒武纪超大陆重建的重要问题,对塔里木盆地基底性质研究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首先通过南、北塔里木差异性对比分析和拼合时间的地质年代统计分析,探讨了形成统一的塔里木板块的时间问题。进一步基于大地构造比较学分析,将塔里木板块和扬子板块与世界其他板块的地质亲缘性开展综合对比分析,并结合古地磁数据分析和造山带及俯冲带对比分析,探讨了塔里木板块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关系。本文认为19~20亿年北塔里木向南塔里木俯冲并发生陆陆碰撞,形成了统一的塔里木板块。9~19亿年前塔里木板块、扬子板块与印度板块有较强的地质亲缘性,都处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西部边缘,并在地块周缘存在俯冲带,与北美板块东南缘的俯冲带具一定的可对比性;而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波罗的板块亲缘性较强,位于古赤道附近,处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东部边缘。构造热事件的地质亲缘性表明塔里木、扬子和华北克拉通都是哥伦比亚超大陆周缘的小型克拉通,共同参与了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汇聚过程。  相似文献   

9.
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与演化是新元古代全球地质演化的重要事件.作为罗迪尼亚超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子陆块及周缘青白口纪早期经历了俯冲碰撞增生过程,青白口纪晚期至震旦纪则处于大规模裂解阶段.本文梳理了扬子陆块北缘、中部、东南缘新元古代火山-沉积岩系在地层序列、地质时限、构造背景等方面存在的不同认识,尽管存在争议,跨越扬子陆块...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古大陆中—新元古代汇聚与裂解的地质记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1990年新元古Rodinia超大陆提出后,现已发展地学研究热点之一。在全球新元古代超大陆旋回的汇聚与裂解机制影响下,中国古大陆也随之变化。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的汇聚和新元古代晚期的裂解是最重要的两次地质事件。塔里木、华北、华南古陆都有它地地质记录。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北缘前寒武纪地质演化:进展与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北缘前寒武纪块体主要出露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铁克里克和阿尔金、祁连山及柴达木盆地周缘等地区。这些古老块体分布于相对年轻的古生代秦祁昆造山带之中,大多经历了古生代造山事件的改造叠加。近10年来,对该地区前寒武纪地层时代格架、物质组成和构造属性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1)揭示铁克里克、北阿尔金、全吉和阿拉善地块具有相似的2.5~2.2 Ga、2.1~1.7 Ga的基底演化和1.7 Ga之后的盖层沉积记录,反映塔里木克拉通、全吉地块和华北克拉通在Columbia 超大陆中具有相关和相似性。2)一系列地层时代被重新厘定,为建立新的前寒武纪地层划分方案提供了依据;3)厘定出铁克里克新元古代裂谷火山—沉积盆地,其可以与华北克拉通南缘1 000~830 Ma的裂解事件对比,它们在新元古代早期可能构成同一个克拉通裂解边缘;4)在南阿尔金与祁连、柴达木等地块识别出性质相似的新元古代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它们可能共同代表一个新元古代早期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杂岩,为古生代汇聚、增生于塔里木克拉通或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外来地块,存在于秦祁昆造山带之中。目前关于青藏高原北缘前寒武纪块体的物质组成、时代格架、构造属性和古环境变化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仍需要开展进一步的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12.
Owing to the lack of early Neoproterozoic geological and geochronological data, most Rodinia supercontinent reconstruction models do not include the Amuria Block in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CAOB), and the Amuria Block was varying attributed to the North China, Siberian or Tarim tectonic affinities. In this study, we identified one early Neoproterozoic granitic pluton (964–947 Ma) and one early Neoproterozoic sedimentary unit (<906 Ma) in the Erguna Terrane. The samples (964–947 Ma) are I-type granitoids, and show high zircon in-situ εHf(t) (−2.1–10.0) and whole-rock εHf(t) (1.4–4.8) and high εNd(t) (−2.3 to −0.8). These granitoids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Zr saturation temperature (TZr) (701–835 °C) and no inherited zircons, suggesting high-degree of partial melting of their source rocks. The granites were likely formed by biotite-/muscovite dehydration melting of subalkaline mafic lower crust in a continental arc setting. Detrital zircons of the sandstone sample define an age peak at 923–906 Ma. Early Neoproterozoic age data compilation from the four Amuria microcontinents (i.e., Erguna, Xing'an, Songnen and Jiamusi terranes) in NE China indicate the presence of two major magmatic flare-ups at 964–880 Ma and 850–740 Ma. Considering that early Neoproterozoic magmatic rocks are absent in the Siberian and North China cratons but widespread in the Tarim Craton, we suggested that the Erguna Terrane was part of the Tarim Craton in the Early Neoproterozoic. The Erguna Terrane may have undergone a two-staged Neoproterozoic tectonic evolutionary history: (1) early Neoproterozoic arc accretion in response to the Rodinia assembly, and (2) middle Neoproterozoic break-away from the SW Tarim Craton associated with the Rodinia breakup.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中新元古代重要沉积地质事件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曾经历了3次超大陆演化过程,其中2次超大陆(哥伦比亚(Columbia)和罗迪尼亚(Rodinia))旋回涉及中新元古代,并与一系列区域性事件相联系,形成了多成因的超大陆演化模型。华北中东部新元古代沉积事件、扬子和塔里木新元古代裂谷事件、雪球事件等都被视为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响应,它们对定时三大陆块相互关系及定位其在全球超大陆的位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反映了重要沉积地质事件在超大陆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此外,在中新元古代的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演化过程中,还伴随发育具有广泛区域性甚至全球意义的巨厚白云岩与碳酸盐岩微生物(岩)、红层与黑色页岩、全球性臼齿亮晶碳酸盐岩和埃迪卡拉纪盖帽碳酸盐岩等沉积事件群及元素(同位素)漂移等地球化学异常事件,也包括特殊且重要的磷块岩、锰、铁矿等沉积成矿事件。由于不断显示出来在全球古大陆重建和古地理恢复方面的重要作用,它们越来越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文中通过系统分析中国中新元古代超大陆旋回演化中发育的部分重要或关键地质事件(群)时空发育与分布特征,并结合作者团队的实际资料和测试数据,以期揭示超大陆演化过程与重要沉积地质事件的内在联系,为超大陆聚散旋回演化和时空定位及原型沉积盆地的发育和评价提供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14.
The continent of China developed through the coalescence of three major cratons(North China, Tarim and Yangtze) and continental micro-blocks through the processes of oceanic crust disappearance and acceretionary-collision of continental crusts. The strata of the Chinese continental landmass are subdivided into 12 tectonic-strata regions. Based on the composition of geological features among the three main cratons, continental micro-blocks and other major global cratons, their affinities can be preliminarily deduced during the Tonian period, using evidence from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paleobiogeography, tectonic and magmatic events. The Yangtze and Tarim cratons show that they have close affinities during the assembly-dispersal milestone of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 The sedimentary record and magmatic age populations in the blocks suggest that there was a widespread, intensive magmatic event that resulted from a subduction process during ~1000–820 Ma, related to continental rifting around the Yangtze and Tarim cratons. However, they differ greatly from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e continental micro-blocks in the Panthalassic Ocean could have some missing connection wi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 that persisted until the Middle-Late Devonian. In contrast, the Alxa Block showed a strong affinity with the Tarim Craton. The revised Tonian paleogeography of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 is a good demonstration of how to s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 cratons and the continental micro-blocks.  相似文献   

15.
王荃 《地质科学》2014,(1):1-18
十余年来,全球构造的核心课题是各期超级大陆的复原或再造。为了鉴别散布全球各地的克拉通、造山带及裂谷带是否具有亲缘关系,本文应用了地质DNA的概念。一个古老的陆壳块体必然会有许多独特的标志,类似于生物学领域的遗传基因,在母体分裂解体和离散之后被保留在子体之中。根据地质DNA的对比和异同,笔者确定华泰克拉通来源于Rodinia,并给出了其后续演化历程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与前人结论不同的是,华北地台、西伯利亚地台和劳伦古陆三者共同构成的古劳亚大陆不是Rodinia的一部分,而是与其并存的另一联合古陆。SWEAT设想的误区在于将落基山带代表整个北美,实际上就劳伦古陆和北美地台而言,落基山带只是一个外来移植地体。后者与华泰克拉通一样,均为Rodinia的组成部分。华泰与华北二克拉通的拼接,以及落基山带与北美地台的拼接,都是全球性的古劳亚与Rodinia构造拼接的组成部分。生物地层学的研究表明,此次拼接发生于536 Ma前后,这是形成真正超级大陆Pannotia的重大地质事件。寒武纪末期(510 Ma)Pannotia解体,原来的古劳亚大陆携带着华泰克拉通和落基山带,与古冈瓦纳大陆分离,并在其间的地域形成了南太平洋。直到奥陶纪晚期(440 Ma前后),古劳亚大陆分裂,华泰与华北二克拉通作为一个整体漂离加拿大地盾和北美内陆地台,同时形成北太平洋。所以,太平洋的形成不是原设想的720 Ma,而是510~440 Ma之后。  相似文献   

16.
华北克拉通与全球构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荃 《地质通报》2011,30(1):1-18
华北克拉通是中国境内独具特色的大地构造单元,它既不同于新建立的华泰克拉通,又明显有别于扬子地台和塔里木地台。为追溯其形成和演化历史,将全球视为一个整体,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与其有宗谱关系的地体。经过认真的对比和鉴别,发现西伯利亚地台、加拿大地盾与中国的华北地台具有特殊的渊源关系。三者合计由14个太古宙原生陆壳块体,于古元古代末(1.79~2.2Ga)通过造山运动碰撞聚合在一起,形成了笔者所称的古劳亚大陆。后者最重要的地质标志就是统一的中元古代盖层,此即中国的长城系、蓟县系,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里菲系和北美洲的层群A、层群B。早寒武世,西伯利亚地台脱离了古劳亚大陆。中寒武世之初即536Ma,古劳亚大陆与形成于1000~1300Ma的Rodinia发生构造拼接,缔造了具有全球规模但命运短暂的超级大陆——Pannotia。这次构造拼接的意义不可低估,在时间上它恰好与骨骼化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生物大爆炸”)相吻合。过去长时间人们无法理解的,为什么远隔重洋的北美洲-澳大利亚-中国,寒武系中—上统的沉积类型和生物群具有高度一致性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寒武纪末期510Ma,Pannotia解体并一分为二,在古劳亚大陆与古冈瓦纳大陆之间的地域形成了南太平洋。直到奥陶纪晚期即440Ma前后,古劳亚大陆才分裂,形成了北太平洋,中国北方包括华北和华泰2个克拉通在内,与北美洲的劳伦古陆和内陆地台,才各奔西东。回溯华北地台的渊源,作为一个整体它曾与西伯利亚地台共存了1.3Ga,而与北美的加拿大地盾至少共同度过1.4Ga之久。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括性地阐述我国前寒武纪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三大地史阶段的重大地质事件,粗略勾绘前寒武纪地球演化的轨迹,期望了解我国与全球变化的异同,进一步突出我国前寒武纪三大地史阶段中新太古代超级地质事件及元古宙时期中国大陆块体对哥伦比亚及罗迪尼亚两个超大陆形成与破裂的地质响应。冥古宙是地球最早期的地史阶段,从太阳系形成的4 567 Ma至地球上最老的4 030 Ma的Acasta片麻杂岩。碎屑锆石保存最好的地点是西澳的Mt. Narryer和Jack Hills。目前在中国大陆至少有7个地点发现具有罕见的约4.0 Ga的碎屑锆石,这些地点并不位于克拉通区,而是赋存于造山系新元古代至古生代以碎屑岩为主的地层中。太古宙(4 030~2 420 Ma)定义为从最古老的岩石出现(4 030 Ma Acasta片麻岩)至冰碛层首次广泛分布的寒冷期之间的一段地史。最古老的岩石为英云闪长片麻岩,构成加拿大西北斯拉夫克拉通4.03~3.94 Ga Acasta片麻岩的一部分。西南格陵兰Isua带保存全球有最老的表壳岩,形成于3 810 Ma。太古宙最重大的地质事件莫过于2 780~2 420 Ma时期的新太古代超级事件。值得指出的是华北克拉通最古老、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岩石出露在中国辽宁鞍山地区,约3.80 Ga英云闪长岩奧长花岗质片麻岩和3.30 Ga的表壳岩已被识别。华北克拉通太古宙有与世界各地太古宙相似的演化历史和特点,包括花岗岩绿岩带及高级变质片麻岩带、广泛的英云闪长岩奧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片麻岩、古陆壳的出露(略老于3.8 Ga)、广泛分布的BIF等。我国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虽然在华北克拉通分布较广,但与南非、格陵兰、加拿大、西澳等地经典的花岗岩绿岩带相比,时代偏新,仅以新太古代为主,规模偏小,缺少大面积分布的科马提岩,且变质程度偏高,主要为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演化到元古宙(2 420~541 Ma),则进入成熟的、较冷的、刚性程度较高的地球,以现代样式板块构造、超大陆旋回和更复杂的疑源类(eukaryotic)生命的发育为特征。这种变化大致出现在2 420 Ma左右,与哈默斯利型BIF的消失及地史中首次广泛出现的冰川沉积物年代相近。古元古代早期十分重要的“休伦冰川事件”、指示大氧化事件的古老红层在我国尚未被发现,与Lomagundi Jatuli (LJE) δ13C的同位素漂移有关的关门山组古元古代沉积地层的同位素年代学依据不足;古元古代磷矿和具有巨大石油潜力的2.01 Ga Shunga事件也未能鉴别。但中国最大特色是发育了与哥伦比亚和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与裂解有关的良好地质记录,特别是华北克拉通保存了古元古代与哥伦比亚超大陆汇聚有关的超高温、高压麻粒岩等变质及岩浆事件,1 780 Ma以后的中元古代又保存了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有关的裂谷沉积及岩浆活动;而在扬子和塔里木陆块区则保存了与新元古代早期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有关的蛇绿岩、混杂岩、洋内弧、俯冲增生杂岩及大陆边缘弧,在约800 Ma以后则发育了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有关的沉积及岩浆活动的地质记录,为中国和全球地质学者研究这一时期地球系统变化和成矿作用提供了客观的野外实验室和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