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变化与水问题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于2011年4月20~21日在南京召开。会议由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办,河海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3月9日,《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线发表题为《近期温度变化速度加剧》(Near-term Acceleration in the Rate of Temperature Change)的文章指出,过去几十年内气候变化的速度明显高于历史水平,而到2020年气候变化的速度将会飙升,未来人们将经历并适应一个温暖的世界。大气中不断增加的温室气体捕获热量导致地球变暖。但是温度上升的速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温  相似文献   

3.
曾静静 《地球科学进展》2011,26(10):1022-1022
近期发表于《气候变化通讯》(Climatic Change Letters)的一项研究指出,尽管燃烧天然气释放的CO2远远低于煤炭,但是过度使用天然气可能并不会显著地减缓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4.
2020年12月8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题为《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目标需要包括气候变化》(Post-2020 Biodiversity Targets Need to Embrace Climate Change)的文章指出,全球变暖加速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反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也可能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而采取灵活的保护方法有助于动态应对气候变化对生境与物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0月29日,欧盟宣布启动"全球气候变化联盟"(Global Climate Change Alliance plus,GCCA+)第二阶段工作,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截止到2020年,除了利用私人和国家公共投资,欧盟还会向该联盟提供大约3.5亿欧元的欧盟基金。欧盟于2007年启动第一阶段"全球气候变化联盟",执行期间支持了38个国家和8个地区的51个项  相似文献   

6.
IPCC WGI第四次评估报告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要点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沈永平 《冰川冻土》2007,29(1):156-156
2007年1月29日~2月1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组(IPCC WGI)在巴黎召开了第10次全会,通过了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Cli mate Change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的决策者摘要(SPM),并于2月2日正式发布.报告阐述了目前对气候变化主要原因、气候变化观测事实、气候的多种过程及归因以及一系列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结果的科学认识水平,其科学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12月12日,《环境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题为《甲烷在人为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The Growing Role of Methane in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的文章指出,大气中的甲烷浓度自2007年开始大幅上升,尤其是2014年以来,大气中甲烷浓度的增长速度比过去20年来的其他任何时候都要迅猛。  相似文献   

8.
中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气候效应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是重要的外强迫之一,但是LUCC对全球及区域气候影响的研究仍然薄弱,至今无法对LUCC的气候效应问题做出系统的评估。研究针对人类活动比较剧烈的中国区域问题,首先回顾了近几十年来中国LUCC的特征,接着从观测和数值模拟2个方面系统地讨论了过去LUCC的研究成果,主要针对LUCC通过生物地球物理过程影响区域气候的工作,总结和归纳了LUCC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问题,进而探讨了LUCC在未来气候变化中可能扮演的角色、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动态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影响及其应对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是当前全球变暖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以古鉴今,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现代人类应对以全球变暖为突出标志的气候变化挑战提供宝贵的借鉴。总结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对社会影响研究领域的成果,归纳得到了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的若干认识及其对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启示。主要结论是:历史气候变化影响的总体特征是"冷抑暖扬",但影响与响应存在区域差异;社会经济的衰落与百年尺度的气候由暖转冷呈现同期性,与暖期相伴的社会快速发展会增加社会对资源、环境需求的压力,导致社会脆弱性加大;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策略因时、因地、因主体而异;而以政府为主导的主动因地制宜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方风沙活动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5,自引:6,他引:6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综合分析中国北方风沙活动发展的趋势,从气候变化、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北方风沙灾害加剧的原因,指出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中国北方风沙活动的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1.
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中国作者第一次会议于2004年8月12日在中国气象局召开。来自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组长和副组长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科技部、中国气象局)的代表、IPCCAR4中国作者(包括主要作者召集人、主要作者和编审)、IPCC特别报告和温室气体清单中的中国作者、中国IPCC办公室成员、新闻媒体记者等50多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1960-2000年中国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41,自引:7,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664个气象站1960-2000年20 cm口径蒸发皿资料,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分析了中国蒸发皿蒸发量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就中国平均而言,1960-2000年中国蒸发皿蒸发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年蒸发皿蒸发量在20世纪80~90年代较60~70年代下降了99.8 mm,下降幅度为5.8%;不同季节对照发现,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春季、夏季和冬季,秋季不明显;对蒸发皿蒸发量气候变化的空间分析表明,年蒸发皿蒸发量的下降主要表现在华东和中南地区;对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原因分析表明,日照百分率下降从而导致太阳总辐射的下降可能是近年来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理清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揭示响应度的空间变化规律,是开展冰川变化预估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程度量化研究的基础。使用1958-2010年西部地区150个气象站点的夏季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中国第一、二次冰川编目数据,通过夏季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值定量反映气候变化,以冰川面积变化率表征冰川变化,借助GIS技术平台,采用参照对比方法,从宏观层面研究了中国西部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依据等分分类法(Equal Interval),将响应程度分为极低度响应、低度响应、中度响应、高度响应、极高度响应5级。结果表明:中国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与程度不同,对夏季平均气温变化表现为正响应,而对年降水量变化主要表现为负响应,冰川分布区年降水量增加带来的冰川积累量增多不足以抵消因温度升高而增加的消融量,升温是中国西部冰川快速退缩的主导性因素。就整体而言,冰川变化对夏季平均气温变化的响应程度相对较低,但局部地区冰川变化对温度变化高度敏感,响应程度高与极高。不同类型冰川的变化对夏季平均气温变化的响应程度亦不同,海洋型冰川的变化以中高度响应为主,极大陆型冰川的变化主要呈现极低、低响应程度,而大陆型冰川变化的响应程度呈两级化。  相似文献   

14.
《辽宁地质》2012,(1):63-64
从国防到航天,从对外援助到对外贸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从中国的和平发展到西藏和平解放60年……  相似文献   

15.
冰川的脆弱性是指冰川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基于科学性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性与主导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以气候变化脆弱性的暴露度、敏感性与适应能力三要素为标准,遴选构建了我国冰川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使用中国1961-2007年594个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和590个站点的年降水量资料、中国第一、二次冰川编目数据,借助RS与GIS技术平台,使用空间主成分方法,构建了冰川脆弱性指数模型,在区域尺度上综合评价了中国冰川脆弱性的现状.基于IPCC A1B气候情景下气温和降水量变化预估数值、21世纪冰川变化预估数据,对2030年代和2050年代的冰川脆弱性进行了初步预估.依据自然分类法,将冰川脆弱性分为潜在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强度脆弱与极强度脆弱5个等级.结果表明:从现状看,中国冰川对气候变化很脆弱,约92%的冰川作用区存在不同程度的脆弱性,而且强度脆弱区和极强度脆弱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1%;情景和动态上,2030年代和2050年代仍有约80%的冰川作用区存在不同程度的脆弱性,但整体上冰川脆弱性呈减弱趋势,局部地区冰川仍处于强度和极强度脆弱状态.冰川脆弱性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在现状情况下,冰川脆弱程度主要取决于冰川的地形暴露和冰川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2030年代和2050年代除地形因素之外,降水量变化上升成为冰川脆弱程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未来气候持续变暖情况下,冰川脆弱性不增反降,冰川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降低可能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情势影响综合分析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近年在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影响研究方面的若干进展。研究表明,中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不仅与人口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有联系,更与气候环境的显著变化密切相关;未来的气候变化将会导致一些流域水资源更加短缺和洪涝灾害更加频繁,对流域水资源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与管理中,应十分重视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沿岸海平面上升与海岸灾害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华庭 《第四纪研究》1999,19(5):456-465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1995年气候变化评价报告指出,全球海平面在过去的100年里上升了18cm,预测全球海平面将加速上升,在2050年时上升20cm,2100年时上升49cm.根据近40多年的验潮资料分析,中国沿岸海平面上升速率为1.4~2.0mm/a,与全球上升速率一致。由于沿海许多地区的严重地面沉降,地壳垂直升降的不同,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我国沿岸海平面的相对上升各不相同,严重地区的上升速率要大得多。海平面的加速上升必将使我国沿海大部地区的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草地碳收支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提高生物圈固定大气CO2的能力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主题.中国草地面积约400×106hm2,占世界草地面积的12.5%,在吸收和固定大气CO2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就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地碳收支的影响以及区域和国家尺度草地碳收支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提出未来中国草地碳收支研究应重点关注3个方面: 气候变化和人为干预对草地碳收支影响的驱动机制; 中国草地碳收支变化的时空特征与固碳潜力; 草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模型的开发.  相似文献   

19.
超长系列的降水资料是分析气候变化和预估未来区域水安全形势的重要支撑,但目前观测资料只有几十年时间尺度,利用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进行系列重建是延长现有观测资料的主要手段。基于《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和1959年以来实测降水资料,重建1470—2019年中国东部季风区的长序列降水数据,分析近550 a以来区域降水变化规律,剖析气候自然变异规律和人为气候变化对历史降水的影响,并通过CMIP6中等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下的4种情景降水数据预估未来降水变化趋势。研究表明:①东部季风区降水年际分布不均,有明显的丰枯变化,1470—1691年整体处于枯水期,1692—1924年处于丰水期,1925年至今处于枯水期,存在准181 a周期;② 1991年后人为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显现,海河、黄河下游和长江流域部分降水倾向率发生显著变化,东部季风区总体降水增加趋势加快;③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多年平均降水量较基准期(1961—1990年)显著增加,季节性变化加大,区域旱涝风险加剧。由于未来气候情景的不确定性,未来降水趋势预测的可信度尚未可知,需要进一步增强风险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人类适应问题,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在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特别是过去2000年时段)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机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本文将其归纳为3个方面: 理论上,构建了基于粮食安全的气候影响传递过程分析框架;方法上,实现了服务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基于语义差异的历史社会经济序列定量重建;科学认识上,总结出“冷抑暖扬”而又福祸相依的宏观韵律。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