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储层含油气后会在地震资料的频谱上出现较为明显的衰减现象,利用这一特征可以进行油气检测。过去更多的计算方法是在高频段计算衰减梯度,并取得了较好的实用效果。随着高精度地震技术的进步,地震资料频带得到拓宽,低频信息也更丰富,提取地震低频信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地震低频信号段,研究发展了基于经验模态分解低频能量变化率的高精度的低频信号提取方法,使用该提取方法测试了正演模型,以及对研究区储层岩性油气藏进行了测试,效果与钻井吻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发展的低频信号提取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油气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2.
地震波在穿过地下含油气区域时会表现为低频能量相对增强,高频能量相对衰减的特征,利用时频分析方法可以准确提取地震资料的低频能量和高频能量,进而据此确定油气分布范围。以东海某工区实际资料为例,进行目的层地震数据的小波变换和同步压缩小波变换,对比分析两种变换方法的频谱图。对比结果表明,同步压缩小波变换具有高时频分辨率的特征。利用同步压缩小波变换提取了该工区地震资料的低、高频能量并进行含气性检测,获得的结果与钻井数据高度吻合。  相似文献   

3.
通过Wigner--Ville 分布和平滑Wigner--Ville 分布的模拟信号对比,表明平滑Wigner--Ville 分布可以自适应的调节窗口长度,成为一种有效地消除交叉项的方法。为有效提取低频信息进行储层预测,我们利用基于平滑Wigner--Ville 的谱分解技术预测油气,针对含油气储层引起地震波高频能量衰减和低频能量增强的特点,将平滑Wigner--Ville 分布应用到某工区进行叠后资料处理,通过谱分解不同频率的切片响应,得到目的层段上的低频异常现象,表明基于高分辨率平滑Wigner--Ville 分布的地震谱分解技术能够更好地表征目的层的油气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古城低凸起三维地震工区内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埋藏深,非均质性强,且无钻井资料。重点对奥陶系鹰山组三段—四段白云岩的串珠状地震反射体进行地质诠释。采用均方根振幅属性预测了储层平面分布规律,应用缝洞雕刻技术预测了裂缝和串珠体发育区,运用相干、曲率属性预测了断裂、裂缝的分布,联合应用频率衰减梯度、低频能量、平均频率和吸收系数等手段进行了油气检测。通过对多种信息的综合分析,评价优选出有利勘探目标。基于上述工作部署的A井,在鹰山组三段灰质白云岩储层中获天然气勘探重大突破,证实了地震综合预测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渤海B构造含油层系主要集中在浅层明化镇组下段,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加快,几口探井在明下段II油组-V油组均获得了不错的油气发现,提高潜力砂体油气检测的精度,降低勘探井位部署风险显得越来越迫切。渤海浅层运用油水层频谱特征分析"高频衰减、低频增加"的烃类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已不能满足勘探需要,为充分挖掘地震和测井信息,引入了对油水响应区分明显的电阻率曲线参与反演计算,同时利用地震分频属性反演方法得到地震低、中、高频信息,通过BP神经网络算法计算出不同厚度下振幅与频率(AVF)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测井目标曲线与地震波形间的非线性映射联系,可以更准确地反映储层流体分布特征,提高研究区油气检测精度,在渤海B构造中预测结果与钻井结果吻合度较高,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由于地层原油和地层水的物理性质差异小,砂泥岩物性变化影响地震反射,地震资料存在噪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利用地震资料识别含油砂体困难大,多解性强,成功应用案例少。虽然单个含油砂体产生的地震差异小,但是油气通常在地下某一空间范围内富集,多个油气层产生的地震响应的差异总和可以被明显观测到。笔者提出了油气敏感频率段极值能量和因子进行油气检测,首先利用可变因子广义S变换进行地震资料分频处理,然后分析能够突出油水性质差异的地震频率范围并确定能量阈值,计算油气敏感频率段极值能量。对于高丰度含油气区,纵向上发育多套油气层,通过纵向上极值能量进行累加可以进一步突出油气信息,因此,极值能量和油气检测因子可有效预测高丰度油气分布区。模型数据测试证明了本文方法是有效的,将本文方法应用于渤海多个油田,油气检测的结果与钻井获得的油气分布范围吻合良好。该方法指导了多口井的成功钻探,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地震谱分解技术能够从地震数据中提取丰富的地质信息,当层位中含有储层时,能量衰减就会出现“高频衰减,低频共振”的异常现象,瞬时Teager主能量这一地震属性能增强这种能量衰减异常现象,更有效地突出油气区域。首先利用测试信号对比分析了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S变换、Wigner-Ville变换、平滑伪Wigner-Ville变换的时频聚集性;然后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小波变换、S变换、Wigner-Ville变换、平滑伪Wigner-Ville变换获得实际数据的时频表示,再利用时频表示计算地震数据的单频瞬时Teager能量和瞬时Teager主能量,并比较了不同时频分析方法的瞬时Teager主能量在储层预测方面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平滑伪Wigner-Ville变换的瞬时Teager主能量储层预测效果最好,可以有效地区分储层和岩石层。  相似文献   

8.
仲伟军  陈军  郭忠  马艳荣 《新疆地质》2012,30(1):116-121
地震频谱衰减属性可反映地层吸收性质、岩相和含气性,利用含气层段对地震波高频能量吸收强特点,可较好地预测地层含气层段[1].利用此项技术对车排子周缘的Sq1井区三维白垩系清水河组油藏进行含油气性检测,扩大该地区白垩系油气勘探领域.在此基础上,已发现多个白垩系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9.
川中地区大安寨段地层为典型的碳酸盐岩,主要储层为大-亚段。模型正演结果表明地层厚度与地震振幅强度存在一定关系。当地震波经过油气层时,其高频成分能量衰减较不合油气层时严重;谱分解技术利用最大熵谱方法,将地震数据变换到频率域,其地震振幅强度表征了油气分布情况。振幅属性在J区块大安寨段的应用效果明显,既可以定性预测大-亚段厚度,也能预测油气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地震波能量衰减与岩性、孔隙流体的性质有一定的关联,国内、外学者利用高频成分的频谱分析对储层含气性检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振幅高频部分的高吸收与岩石孔隙含气有关,低频部分的高吸收则可能预示着岩石孔隙的含水(油)饱和度。这里总结了国内、外利用瞬时子波吸收衰减技术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利用频率域信息进行烃类检测的基本原理。文昌气田的水层、气层在地震剖面表现为强振幅的亮点特征,利用频率域信息对文昌XX构造进行了目标岩性预测和含气性预测,预测效果经钻井得以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深水低勘探领域是当今世界油气勘探关注的热点之一,有效烃源岩发育程度是低勘探领域烃源岩早期评价首先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而低勘探领域钻井稀少,缺乏采样分析资料,严重制约着烃源岩早期预测。针对这一严峻挑战,本文在借鉴邻区井孔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层序地层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技术,探讨了以多项烃源岩参数为主的5项烃源岩早期预测评价方法,即(1)利用层序地层分析方法确定有利烃源岩发育层段;(2)利用地震速度-岩性定量预测方法确定烃源岩厚度;(3)利用地震绝对速度定量估算烃源岩成熟度Ro;(4)运用地震相转沉积相,再由沉积相转有机相方法预测烃源岩有机相类型和分布;(5)烃源岩层段综合评价优选。应用该方法对华光凹陷海陆过渡相烃源岩进行了烃源岩早期预测,发现崖城组各段烃源岩厚度具有北厚南薄的特征,崖二段烃源岩最厚可达450m;崖城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整体较高,受埋深影响,崖三段烃源岩Ro值最高;崖二段浅海相烃源岩分布范围最大,滨岸平原沼泽相最窄,崖一段和崖三段浅海相烃源岩分布范围小,但滨岸平原沼泽相烃源岩分布最宽,并且扇三角洲分流平原沼泽相烃源岩分布较广;烃源岩综合评价分析认为崖二段是最有利烃源岩,崖一段和崖三段是较有利烃源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地震反射特征及AVO响应特征,结合监督模式识别、CM油气检测等地震属性,系统地对苏里格气田苏20区内主要目的层山1段气层特征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山1段气层在区内分布较为广泛,且主要受岩性控制,含气地层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较强振幅中-低频反射与较弱振幅中-低频反射,AVO响应主要表现为近道强远道弱的特征。此外,除已知的中西部及东南部天然气富集区,研究区的北部及西南部地区均发育有一定规模的岩性气藏,为区内下一步的勘探重点。  相似文献   

13.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作为低勘探程度区,明确生烃灶分布是盆地油气勘探的关键任务。而该盆地钻井稀少,缺乏采样分析资料,严重制约着烃源岩早期预测。因此利用有机地球化学、地震沉积学和地球物理技术,综合预测了主力烃源灶的分布。研究表明,白垩系固二段及渐新统临二段发育低频-强振幅相和弱振幅-空白相两类偏泥地震相,低频-强振幅相发育范围广泛,对应有机质丰度较高的暗色泥岩,而弱振幅-空白相发育较广泛,对应有机质丰度较小的灰黑色、灰色泥岩;固二段最有利的半深湖相烃源岩呈“多湖”分布特征,而临二段半深湖相烃源岩集中分布于北东部;两套烃源岩厚度具有北厚南薄的特征,临二段烃源岩最厚可达700 m;综合评价分析认为固二段发育两个生烃灶,其中西南部的生烃灶面积大、有机质丰度高、厚度较大,是最有利的生烃灶;临二段在北东部发育一个生烃灶,面积大、有机质丰度较高、厚度大,可作为最有利的生烃灶。实践表明,该方法在稀井、少井条件下能有效预测主力生烃灶分布,对油气成藏认识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为低勘探领域烃源岩分布早期预测及评价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4.
Oil and gas shows are rich in drilling wells in Kaiping sag,however,large oilfield was still not found in this area.For a long time,it is thought that source rocks were developed in the middle-deep lacustrine facies in the Eocene Wenchang Formation,while there is no source rocks that in middle-deep lacustrine facies have been found in well.Thickness of Wenchang Formation is big and reservoirs with good properties could be found in this formation.Distribution and scale of source rock are significant for further direction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Distribu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middle-deep lacustrine facies is the base for source rock research.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background,fault activity rate,seismic response features,and seismic attributes were analyzed.No limit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and multi-attributes neural network deep learning method were used for predicting of source rock distribution in Wenchang Formation.It is found that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lower Wenchang Formation,activity rate of main fault controlling the sub sag sedimentation was bigger than 100 m/Ma,which formed development background for middle-deep lacustrine facies.Compared with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middle-deep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developed in Zhu I depression,those in Kaiping sag are characterized in low frequency and good continuity.Through RGB frequency decomposition,areas with low frequency are main distribution parts for middle-deep lacustrine facies.Dominant frequency,instantaneous frequency,and coherency attributes of seismic could be used in no limit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further identification of middle-deep lacustrine facies.Based on the limitation of geology knowledge,multi-attributes of seismic were analyzed through neural network deep learning method.Distribution of middle-deep lacustrine facies in the fourth member of Wenchang Formation is oriented from west to east and is the largest.Square of the middle-deep lacustrine facies in that member is 154 km2and the volume is 50 km3.Achievements could be base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tudy and for exploration target optimization in Kaiping sag.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松江盆地油气勘探程度很低。通过松江盆地下白垩统长财组和大砬子组的系统取样与多项地球化学指标测试,详细评价了该区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等各项指标。初步得出:松江盆地面积虽小,但巨厚的下白垩统沉积盖层中,大砬子组二段烃源岩发育,有机质丰度高,类型较好,且主要处于成熟阶段,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区内长财组和大砬子组一段发育储集层和盖层,形成了以上生下储为主的有利生储盖组合条件,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是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勘探的较有利目标区。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地震相识别优质烃源岩--以辽中凹陷沙三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震资料,在沙三段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进行辽中凹陷沙三段地震地层的追踪解释。根据优质烃源岩的定义及判识标准,即主要为一套富含有机质的中深湖相暗色泥岩沉积,识别出优质烃源岩地震相主要呈低频、连续、强反射特征。在地震相和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辽中凹陷三个次洼优质烃源岩地震相-沉积相模式,并对辽中凹陷沙三段优质烃源岩进行了分布预测,研究表明辽中凹陷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在北洼分布范围较大,中洼次之,南洼分布最小;在辽中北洼,整个沙三段均有分布;在辽中凹陷中洼,优质烃源岩发育于沙三中亚段;在辽中凹陷南洼,主要发育于沙三段下部。  相似文献   

17.
黄薇  王志国  董景海  周玥 《世界地质》2013,32(3):571-578
徐家围子勘探实践表明,沙河子组烃源岩的分布控制着烃类气藏的分布。通过比较各种勘探方法及在研究区的具体适用情况,以及在徐家围子断陷勘探程度和各种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以地震相法为主要预测方法。根据钻遇沙河子组地层的单井沉积相并结合井点地震反射特征,总结出4 类沙河子组潜在烃源岩的地震反射特征,并在全断陷对沙河子组的烃源岩品质进行整体评价。结合沙河子组地层厚度、有机碳指标、Ro 值、泥地比值和地震相特征等烃源岩品质评价的依据,将沙河子组烃源岩有利区划分为I 类区、II1 类区和II2 类区以及III 类区。  相似文献   

18.
沾化凹陷长堤地区沙一段属于低勘探层段,目前在沙一段下部生物灰岩中钻遇高产油气,沙一段生物灰岩成为勘探热点,而生物灰岩发育模式及分布特征认识不清。以岩芯、录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对工区生物灰岩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以下几方面认识:1)结合前人层序划分基础,依据地震及井孔资料,将沙一段作为一个三级层序,并利用高频层序划分原理,将沙一段下部细分为三个四级层序,而生物灰岩发育于三个四级层序中;2)生物灰岩分布受古气候、相对古水深和古地貌控制,研究区沙一段时期为亚热带湿润-干旱气候,微咸水湖泊环境,生物灰岩发育在湖平面动荡的湖退体系域中,相对古水深处于稳定的下降过程,录井资料证实生物灰岩多分布于古地貌西南部缓坡及东部洼槽;3)依据主控因素建立生物滩发育模式,划分为缓坡生物滩发育模式和洼槽生物滩发育模式,并确定研究区生物灰岩内幕演化过程,指明研究区发育三期生物灰岩,三期生物灰岩依次向北部长堤潜山呈退积迁移;4)通过对四级层序中生物灰岩垂向发育特征和平面展布特征的分析,并基于敏感地震属性平面分布预测,结合古地貌,确定研究区生物灰岩呈南厚北薄,东部洼槽发育较厚,条带状分布的特征。最后,确定了长堤地区沙一段下部生物灰岩发育模式及分布特征,深化了湖相生物灰发育模式理论研究,为济阳坳陷沙一段特殊岩性油藏勘探和圈闭优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地震沉积学在识别重力流沉积体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地震沉积学方法在识别陆相断陷盆地重力流沉积体系的研究思路。以歧口凹陷歧南斜坡沙一段的深水厚层砂岩为研究对象, 在现代沉积学和地震沉积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分频解释和时频分析技术建立高频等时格架的基础上, 通过岩芯相精细描述确定沙一段主要发育重力流水道沉积体系。形成了以古地貌和地震属性约束物源方向, 预测重力流水道的宏观展布;地层切片、反演与三维可视化相结合刻画砂体空间展布形态的断陷湖盆沟道型重力流地震沉积学识别方法和技术。应用该方法对歧南斜坡重力流水道砂体进行了精细刻画, 为在歧口凹陷广泛发育的湖相泥岩中寻找岩性油气藏开辟新的勘探领域, 并在歧口凹陷油气勘探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断陷盆地重力流沉积体系的地震沉积学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钻井资料、地震资料和岩心资料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识别出了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二亚段与上一亚段之间可能存在一不整合面;又通过薄片和地球化学等微观手段证实了这一不整合面存在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1)塔中地区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上三亚段和上二亚段中的黄铁矿发生了褐铁矿化作用,并且这种氧化作用在横向上具有可追踪性;2)上三亚段中具有收缩缝的沥青是早期生成的成熟度较低的油气在运移至构造高部位过程中遭受氧化作用而形成的;3)上三亚段和上二亚段中的碳酸盐胶结物主要是在淡水或混合水环境中形成的;上一亚段和石炭系中的碳酸盐胶结物主要是在海水环境中形成的。这些微观证据相互印证了该区在上二亚段与上一亚段之间存在一不整合面。这对该区层序的划分及后期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