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是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于2001年6月宣布启动的一项为期4年(2001—2005年)的国际合作项目,这是在全球范围内第一个针对生态系统及其服务与人类福祉之间的联系,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对各类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综合评估的重大项目。依据MA发布的最新成果,主要从3个方面介绍了它的重要成就与贡献:①首次在全球尺度上系统、全面、多尺度地揭示了各类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未来变化的情景和应采取的对策,其评估结果为改善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决策制定过程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②丰富了生态学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变化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密切联系,将研究“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作为现阶段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引领21世纪生态学发展的新方向,从而将生态学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③ 阐述了评估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之间相互关系的框架,并建立了多尺度、综合评估它们各个组分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MA的实施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它所提出的一系列理念、方法和数据仍需不断完善。这些问题的解决,尚需有关学者今后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简要介绍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项目亚全球评估工作组的报告《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多尺度评估》的核心内容,重点在于多尺度评估的贡献以及从中获取的经验教训。多尺度评估的贡献主要表现在:①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在多种尺度上的重要联系;② 从多种尺度上揭示了生态系统服务的状况与变化趋势;③ 制定提高人类福祉和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效对策,需要考虑不同尺度上的驱动力和利益相关方的参与;④ 当地社区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具有积极的适应与管理能力。此外,在对全球评估的概念框架的修改、对开展多尺度评估的利弊分析、多尺度评估需要克服的限制因素以及今后需要权衡与考虑的问题等方面,MA的多尺度评估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  相似文献   

3.
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项目针对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编写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健康综合报告》的核心内容。报告表明:① 生态系统及其服务是人类生存和维持健康的根基,但生态系统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多是间接性的,可能出现时空移位,而且还会受到许多动态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其认知难度较大;② 在过去的50年中,主要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系统变化,一方面显著改善了人类的健康状况,另一方面人类也为此付出了日益昂贵的代价,并对未来的人类健康构成了新的威胁;③ 对于未来50年(2000—2050年)的生态系统变化与人类健康状况,虽然MA的4种情景的模拟结果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一致认为人类对食物和水资源等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将大幅增长,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快速转化将会持续,而且难以实现食物安全及消除儿童营养不良等目标;④ 长远来看,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与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具有相互促进作用。但是,为了实现改善人类健康和保育生态系统的双赢目标,必需对现行的管理、制度、法规和政策等进行一系列的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项目对策工作组的报告《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政策响应》的核心内容.MA的评估结果显示,在过去的50年里,60%的生态系统服务已经出现下降或不可持续利用的状况,而且许多生态系统服务在未来50年内仍会急剧下降,这将严重威胁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但是,MA认为通过对当前的政策、制度和行为习惯进行重大调整,仍然可望在满足对生态系统服务不断增长的需求的同时,减缓和扭转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基于这一认识,MA的对策工作组通过分析过去和当前用于生态系统管理的各种对策的优点与缺点,指出了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障碍;确定了制度与管理对策、经济与激励对策、社会与行为对策、技术对策以及知识与认知对策方面可望改善生态系统管理状况的一系列干预措施;并提出了设计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决策的基本原则以及有助于制定生态系统管理决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项目编写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生物多样性综合报告>的核心内容.报告表明,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源泉,当前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是由直接驱动力与间接驱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驱动力的作用尚未出现减缓迹象,预计未来几十年仍将持续存在,甚至可能进一步增强.因此,为了减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必须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做出更大努力,制定并实施一整套的保育及可持续利用对策.它们包括:①以保护为主的对策,比如建立保护区等;②以可持续利用为主的对策,如建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付费制度及交易市场等;③兼顾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综合对策,如加强多边环境协议之间的协调等;④侧重于驱动力与促成条件的对策,如取消鼓励过度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的补贴等.  相似文献   

6.
全球荒漠化的现状、未来情景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介绍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项目针对荒漠化问题编写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荒漠化综合报告》的核心内容。报告表明:① 除南极洲以外的其它各洲均存在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旱区居民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主要障碍,它已被列为当今世界具有局地与全球效应的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② 根据MA构建的4种情景的分析结果,预计荒漠化在未来50年(2000—2050年)内仍会不断加剧,但是在不同情景条件下其发展程度也不相同;③ 荒漠化已成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主要障碍,为了有效地防治荒漠化,必须在局地至全球的各级层次上对当前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习惯行为和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同时最好是将工作重点放在预防上,因为试图修复荒漠化区域不仅成本昂贵,而且往往收效甚微;④ 为了更好地认识荒漠化的本质,当前亟待在全球尺度上建立准确一致的荒漠化本底数据库和评估指标体系,并对科学认知方面的一些不确定性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全球湿地的状况、未来情景与可持续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项目针对湿地与水编写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湿地与水综合报告》的核心内容。报告表明:①据估算,2000年全球的湿地面积大约为1.28×109hm2,但是这一数据显著偏低,尤其是对新热带区的湿地以及有些特殊类型湿地的估算因数据源问题可能远低于实际面积;②根据MA构建的4种情景的分析结果,未来50年(2000—2050年)内,在对生态系统实行被动式管理的全球协同和实力秩序2种情景中,预计全球的湿地面积将会减少,而在对生态系统实行主动式管理的技术家园和适应组合2种情景中,预计全球的湿地面积将保持相对稳定;③湿地的丧失和退化会对人类福祉和减轻贫困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对低收入国家湿地附近居民的影响更为严重。为了实现湿地的可持续管理,必须从经济、制度和管理以及相关驱动力方面采取积极对策,减轻湿地生态系统承受的各种压力,保育各项生态特征,增强其自恢复能力,减缓和扭转湿地的丧失和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连喜红  祁元  王宏伟  张金龙  杨瑞 《冰川冻土》2019,41(5):1254-1263
人类活动改变生态格局和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因此,探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对于区域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福祉等至关重要。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InVEST模型计算了流域2018年产水量、水质净化、生境质量、土壤保持和碳储量五种生态系统服务,并分析了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自相关性、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流域生境质量整体较好,土壤流失整体较小。碳储量受植被覆盖的影响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农业生态系统和城镇生态系统氮、磷负荷较高。产水量环湖区和山区差异明显;产水量、碳储量和生境质量的Moran's I分别为0.786、0.742和0.705,空间聚集性最强,氮负荷最弱;协同关系主要表现在氮负荷与磷负荷、碳储量与生境质量、产水量与土壤流失之间。权衡关系主要是生境质量与产水量和氮负荷,碳储量与产水量和土壤流失之间;碳储量、生境质量和土壤流失随人类活动的增强呈现递减趋势。氮、磷负荷随人类活动的增强呈现递增趋势。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不透水表面进而影响产水量。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精细化定量描述人类活动以及详细探讨人类活动影响下各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聚集程度,可为流域科学评价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条件估值方法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衡量环境物品非利用经济价值的方法, 通过调查居民针对不同环境状况变化的支付意愿,从而定量确定环境状况变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损失. 针对黑河流域额济纳旗生态系统恶化的现状,以投标支付卡的方法设计了700份调查问卷,调查了黑河流域居民恢复额济纳旗生态系统的支付意愿,并采用非参数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用20 a的时间将额济纳旗的生态系统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黑河流域总共有92.3%的居民家庭存在支付意愿,有支付意愿家庭的平均支付意愿为每年每户43.39元,同时采用列联表检验的方法辨明了被调查者的年龄、学历、收入、户籍和居住的地理区域等因素对支付意愿的影响. 最后在综合不同区域居民支付意愿差异的基础上,采用当前的市场利率将计算结果在时空尺度上加总,得到恢复黑河下游额济纳生态系统的总经济价值的现值为2.94×10+8元.  相似文献   

10.
全球生态系统的状况与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项目状况与趋势工作组的报告《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现状与趋势》中的第3部分,即“对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各类系统的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在20世纪的后50年,全球生态系统的变化幅度和速度皆超过了人类历史上有记录的任何一个相等时间段的情况,目前人类活动实际上已经显著地改变了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① 大约1/4的地球陆地表层已经转变为垦殖系统,而且在1950年之后的30年中,转变为农田的土地面积比1700—1850年这150年间转变的总和还要多;②全球大多数的重要流域,由于水资源利用造成的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以及由于养分、沉积物、盐分及有毒物质造成的污染,已经显著地破坏了河流、湖泊和盐水沼泽等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生物多样性;③ 旱区系统存在着水资源匮乏、过度垦殖、过度放牧和过度砍伐树木等问题,生态状况尤其令人担忧;④ 栖息地的丧失与破碎化、过度开发、污染以及气候变化,已经对海滨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威胁;⑤ 不可持续的农业开发模式,已经严重地破坏了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11.
青海湖地区晚第四纪黄土的物质来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方明 《地球科学》2016,41(1):131-138
青海湖地区的晚第四纪黄土记录了湖区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和气候变化.迄今为止,对于青海湖地区晚第四纪黄土物质来源的研究较薄弱.以青海湖东岸的种羊场晚第四纪风成沉积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青海湖区及其周边采集了黄土、风成砂、湖相沉积、河流沉积等样品,结合黄土高原西部临洮黄土样品,对它们的元素组成(<75 μm的硅酸盐组分)进行了对比研究.初步结果表明:(1) K2O/Al2O3(摩尔比)和Zr/Ti、Zr/Nb比值显示青海湖地区的风成沉积显著区别于本区的河流沉积和湖相沉积;(2) 青海湖地区的晚第四纪黄土与黄土高原西部临洮黄土的K2O/Al2O3和Zr/Ti、Zr/Nb比值相一致;(3) 青海湖地区的晚第四纪黄土可能来自柴达木盆地.   相似文献   

12.
We assess women’s perceptions of health risks in relation to quality of life concerns, with attention to variables viewed as central to maintaining or improving health and well-being. In this paper, we specifically underscore how a life-threatening disease—malaria—is experienced and bio-cyclically understood and managed in relation to seasonal hunger, food insecurities, and livelihood vulnerabilities. The study, conducted June–July 2013, draws on field data and interviews with 60 women farmers of the Luhya community along the Yala River in Kakamega County, Western Province, Kenya. Major findings suggest the following: (1) women’s perceived desired quality of life is shaped by priorities for children’s education, nutrition, food security, and economic security in their rural communities; (2) malaria emerged as a challenging household health problem that curtails livelihood opportunities for most study participants; and (3) local understandings of malaria transmission, particularly how and when female mosquitoes become infected with malaria-causing protozoans, was low, but malaria symptoms were relatively well-understood. The interest and motivation to institute new malaria risk reduction practices at the community level are explored, including attention to building upon the Luhya tradition of oral storytelling in order to promote actions to eliminate malaria. This analysis of local narratives of health risks illustrates these points and demonstrates how women’s constructions of health risks and well-being provide a basis for developing interventions targeting income generation and microloan opportunities that could support Kenyan women in their intersecting approaches to malaria, securing nutritious diets, and enhancing the local health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北部地区赋存丰富的岩溶水资源,该岩熔水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在1:5万水文地质调查研究中,以岩溶水为主要研究对象,查明了区内基础水文地质条件;对岩溶含水岩组进行了划分,查明了区域岩溶储水结构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滦河流域下游柳河流域主要储水结构及滦河流域下游柴白河流域主要储水结构.在研究区实施探采结合孔3眼,施工配套观测孔3眼,对探采结合孔供水服务能力进行分析评估,可为该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青海湖盆地是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典型的山间断陷湖盆,与我国西北一些含油气盆地沉积特征十分相似,发育有一系列有利于油气储集的沉积体系.对青海湖沉积体系的研究,可以为陆相古含油气盆地沉积原貌的恢复提供借鉴.通过对比总结前人研究资料、实地考察以及对湖区近40年(1972~2010)来8张遥感图像的判读,分析了青海湖滨湖区域沉积体系演变特征.同时,在青海湖水动力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沉积物输运模拟,结合每一区域沉积演变特征,分析该区域沉积体系形成演变的水动力成因机制,并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环青海湖滨湖区域沉积体系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水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出三个顺时针主旋回和湖湾和河流入湖口等处的次级旋回,沉积物输运和堆积趋势与水动力湖流特征对应一致,水动力特征控制着沉积体系的形成及演变;河流入湖口、沙岛-海晏湾、郎剑沙嘴以及东南湖湾等区域,是青海湖滨湖区域沉积演变最明显的区域;今后较长时期内,沉积物输运、堆积趋势将不会发生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东北部地区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为研究史前人类适应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动物资源利用提供了条件.然而,已开展的动物考古研究主要聚焦在青海省东北部的河谷农业区,对于草原地带的研究相对薄弱,其先民对草原环境中的适应策略仍未得到充分讨论.本文选择农牧过渡带的青海湖盆地尖嘴遗址出土动物骨骼为研究对象,运用AMS 14C测年方法、动物种属鉴定和可鉴定标本数(NISP)统计,确认尖嘴遗址(3.2 ka B.P.左右)是一处卡约文化早期的人类活动遗迹,其先民以狩猎活动为主要生业策略,渔猎作为辅助生计,属"初级开发型"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青海省东北部地区已有动物研究资料,探讨了中晚全新世(8.0~2.0 ka B.P.)以来的动物资源获取利用及家畜饲养状态.结果显示:8.0~6.0 ka B.P.,本区先民以纯粹的狩猎经济为主,其猎取对象则为中小型哺乳动物,属"依赖型"生业模式;6.0~4.0 ka B.P.,本区先民获取动物资源方式仍以狩猎为主,并开始出现一定规模的家畜饲养(猪和狗),其生业属低水平的食物生产阶段,获取肉食资源的模式处于"初级开发型"阶段;4.0~2.0 ka B.P.,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强,驯化于西亚的家畜牲畜牛羊传入至青海省东北部地区,使得该区先民利用动物资源方式呈现多元化,构成了"初级开发型"和"开发型"两种生业模式,牛羊成为家畜饲养的主流.总体来讲,中晚全新世以来青海省东北部地区先民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大致经历了由以狩猎-采集方式到家畜饲养方式的历时性转变,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差异及史前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过程和适应高海拔缺氧环境的机制是多学科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青海湖盆地是青藏高原旧石器-中石器时代遗址分布最为丰富的区域,对这些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原料的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史前狩猎采集人群的石料开发策略、人群迁徙和交流联系.青海湖盆地151遗址出土的928件石制品的石料研究分析显示,处于末次冰消期的下文化层的石制品以近源的石英和石英岩为主要原料,而处于全新世早中期的上文化层在同类型近源石料仍占主体地位的情况下,开始出现较高比例和多样化的优质硅质石料,并且主要用于生产细石器.野外调查和查阅地质资料均未发现青海湖盆地内有151遗址中出现的同类型优质硅质石料产出,推测其来自远距离搬运.青海湖盆地内其他8个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中期遗址的3269件石制品石料分析结果显示,与151遗址同类型的远源优质硅质石料在全新世早期开始在盆地内的遗址中出现.这一结果表明青海湖盆地末次冰消期古人类活动强度和范围有限,全新世早中期古人类受到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变好和周边地区农业人群兴起挤压活动空间的双重影响,在高原上的活动范围和强度大大增加,伴随着开始有意识地开发优质石料,较频繁地进行远距离迁移和人群交流.远源优质硅质石料的产地可能位于北祁连山区和青藏高原上的陆相火山岩区,需要未来更深入的研究揭示.该研究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古人类的高海拔环境适应策略和移动模式提供了重要材料,为理解史前人类向高原扩散的机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大范围地面墒情监测的鄱阳湖流域农业干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 基于2011—2020年22个墒情站的逐日地面墒情监测数据、1956—2020年49个雨量站的日降雨数据及2016—2019年墒情站所在灌区的气象数据, 采用考虑植被生理状态的土壤水分亏缺指数(SWDI)表征农业干旱, 分析不同尺度下墒情、包气带缺水量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评估SWDI在鄱阳湖流域农业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 揭示该流域农业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气象干旱的响应规律, 初步探讨土壤质地与农业干旱强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① SWDI对鄱阳湖流域农业干旱诊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②近10 a该流域农业干旱呈显著加重趋势, 其中2019—2020年发生流域性重度农业干旱, 且夏、秋、冬连旱, 是近10 a的主导季节性农业干旱, 对水稻、油菜等粮食产量影响显著; ③相较于气象干旱, 农业干旱发生、结束时间分别平均约晚2.5周和3周, 历时长10.1周, 频次更低, 干旱等级更小; ④砂土持水性最差, 易发生特大农业干旱, 黏土、黏壤土保水性最好, 轻旱和中旱发生概率较大, 壤土、砂壤土和壤砂土则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8.
八丹沟位于甘肃东乡县,近年来多次发生泥石流,对流域内居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对八丹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在详细分析八丹沟流域特征和动力学特征的基础上,选取了11个评价因子作为八丹沟泥石流易发性评价的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个因子赋予权重,并且构建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对八丹沟泥石流进行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八丹沟泥石流爆发频率20年、50年、100年的的易发性为中易发,应加强防范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保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9.
利用被动微波探测青海湖湖冰物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湖冰物候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因子,不仅能反映区域气候变化特征,还可以反映区域气候与湖泊相互作用。利用长时间序列(1978—2018年)被动微波遥感18 GHz和19 GHz亮度温度数据、MODIS数据(2000—2018年)、实测湖冰厚度数据(1983—2018年)和气温、风速、降水(雪)数据(1961—2018年),分析青海湖湖冰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呈现显著的变暖趋势(1961—2018年),气温上升2.85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青海湖湖冰封冻日推迟(0.23 d·a-1),消融日呈现明显的提前趋势(0.33 d·a-1),湖冰封冻期天数明显减少,减少速率为0.57 d·a-1;同时,湖冰厚度以0.29 cm·a-1的速率减薄。此外,总结归纳了青海湖冻结-融化空间特征,青海湖主要由东部海晏湾地区开始冻结,从西部黑马河等地区开始消融,冻结和消融过程存在空间差异。通过分析湖冰冻融特征和气候因子关系发现,青海湖流域冬季气温是影响青海湖湖冰物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同时风速和降水(雪)也是影响湖冰发育和消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青海铜峪沟铜矿床的矿化特征、形成环境和矿床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汉文 《西北地质》2001,34(4):30-42
铜峪沟矿床位于青海省海南三叠纪沉积盆地中一条近东西向滑塌堆积带肉,赋存于正常积岩系与火山沉积岩系过渡部位,以典型层状矿体并与层矽卡岩和富硅质沉积物相伴生为突出特征。依据含矿岩系的沉积建造,沉积相和火山岩性质等多种方法判别该矿床形成于陆缘拉张裂陷盆地环境,对比表明矿床介于Sedex型和陆壳背景下的Besshi型之间而更接近后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