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水位条件、施工工艺和防排水设计原则将隧道渗流计算围岩透水边界条件大致划分为4种类型,并分析了不同透水边界条件适应的施工工况。基于复变函数理论和保角映射方法,推导得出4种透水边界条件下隧道围岩内任一点孔隙水压力和隧道涌水量解析计算公式,通过与数值解的对比,印证了解析解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透水边界条件下隧道涌水量和围岩关键点孔隙水压力随埋深直径比( )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透水边界条件的变化对浅埋隧道和深埋隧道的影响,并探讨了浅埋水下隧道渗流计算中透水边界条件的选取。相关结论与认识对于隧道渗流计算和排水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文霞  杜红旺  张悦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045-67z1046
正玉渡山隧道为延崇高速公路(北京段)中的一条越岭隧道,是延崇高速由平原段进入山区段的第一座山岭隧道,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张山营镇东北6km处,为双向双洞近平行特长隧道。玉渡山进京线隧道起点里程为ZK16+320,终点里程为ZK20+938,玉渡山隧道进京线全长4618 m,起点至ZK19,隧道走向NW60°,ZK19至隧道终点,走向SW80°。  相似文献   

3.
李文江  朱永全  刘志春 《岩土力学》2006,27(Z1):377-380
温福铁路琯头岭隧道下穿既有同三高速公路琯头岭隧道,两隧道平面交角约36°,新建铁路隧道顶板距既有高速公路隧道底板仅2.91 m。根据新建铁路隧道近接既有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的实际情况,对岩石隧道近接施工效应进行了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认为,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结构的应力分布和变形均产生一定影响,施工中应采取必要的超前支护和地层加固措施,以满足既有隧道运营安全的需要;在数值模拟分析的基础上,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开挖方法、预支护形式以及减振、隔振等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4.
高速公(铁)路路基、隧道和桥梁工程等常常因地质灾害的存在而影响正常使用,尤其是类型不明的不稳定斜坡,明确地质灾害类型是影响不稳定体治理方案的首要任务.以宜巴高速公路铜矿岭不稳定斜坡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工程地质分析和监测数据分析的方法,判明了铜矿岭不稳定斜坡类型.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该不稳定斜坡上部为残坡积物,下部...  相似文献   

5.
浅层折射波法是工程勘探中常用的一种经济并且快速有效的方法。文中先简要介绍了佛岭特长隧道工程概况,论述了该方法的原理和实施,以及该法的作业特点。笔者提出采用增大偏移距来增大地震道数的观测方法。并将该方法与相遇追逐系统结合起来,在佛岭隧道详细勘查首次进行了运用,证实该法在隧道勘察中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6.
木寨岭板岩隧道塌方的结构失稳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云龙  谭忠盛 《岩土力学》2012,33(Z2):263-268
目前国内已有较多穿越板岩地层的隧道工程,由于板岩的独特性质,板岩隧道工程问题多发,塌方是较为频发的现象之一。通过对木寨岭隧道塌方现象的分析,研究板岩隧道塌方的工程特征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板的稳定理论探讨板岩塌方现象的发生机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塌方现象的关键措施,并通过现场实际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板岩的层状特性及初期支护跟进的不及时是发生塌方的根本因素,预防塌方现象应从这两点加以入手。木寨岭隧道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证明对于板岩隧道塌方原因的认识及预防措施的选取较为准确,对类似隧道工程塌方的预防及治理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指导施工,提高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对西周岭隧道进行了钻孔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测试结果表明:西周岭隧道深埋段地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在测试深度内最大水平主应力值为10.57~19.39MPa,具中等偏高应力水平;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近N33°W,与隧道走向的夹角较小,即地应力对隧道围岩稳定性较为有利.基于地应力实测...  相似文献   

8.
岩爆是地下工程掘进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种动力地质灾害,极大地威胁着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论述了岩爆的定义、特征及作用机理。结合国内外相关岩爆判据判定和理论分析,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西华岭隧道开挖中是否会产生岩爆等施工地质灾害做出了最终的判定。  相似文献   

9.
岩溶塌陷的产生会严重影响隧道的安全施工及运营,而隧道的开挖又加剧了岩溶塌陷发生的可能性,并使其发生机制变的更加复杂。本文选择隧道埋深、隧道涌水量及距离隧道的远近3个因素来衡量隧道开挖对岩溶塌陷的影响。并以长基岭隧道为例,运用模糊数学理论结合层次分析法,选择了包括隧道埋深、涌水量等在内的14个因素,建立研究区岩溶塌陷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通过程序与GIS集成实现了研究区岩溶塌陷危险性分区。评价结果对岩溶地区隧道的施工及运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注浆技术在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的应用呈上升趋势,我们对洞口段呈软弱状的京九线歧岭隧道进口端作了地表深孔注浆,旨在阻挡地下水,固结围岩,提高围岩的自稳能力,为歧岭隧道入口早日进洞,转入正常施工创造条件,本文介绍地表深孔注浆的设计、施工和我们在实践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分岔隧道变形监测与施工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岔隧道是一种新型结构形式的隧道。以八字岭分岔隧道为工程背景,首先介绍了分岔隧道现场变形监测方法;接着分析了在当前支护和施工方案条件下隧道纵向变形特点、大拱段伴随开挖和支护进行表现出来的施工动态响应特点及隧道开挖面表现出来的空间效应特点。最后,在分析隧道变形特点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施工对策。研究结果为分岔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丹东盘道岭隧道始建于1981年,隧道限界高度仅为3.5m,且隧道内漏水严重,已不能满足行车需要。隧道维修设计中为了不破坏原隧道衬砌,采取了隧道下卧方案。施工中为了控制原衬砌结构下沉量,采取了跳槽马口开挖方式。经实践证明采取的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三架岭公路隧道的工程实践,论述了当前在隧道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根据“新奥法”的设计思想,通过动态设计和信息反馈对原隧道的设计进行了一些设计变更,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朱迎宇 《探矿工程》2007,34(5):55-57
介绍了浙江省台州天摩岭公路隧道施工中的围岩位移监测技术,包括隧道周边、拱顶、地表的监测点布置与量测分析方法,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以指导隧道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博泰克RIS探地雷达技术及适用范围,并以鸟鞘岭隧道衬砌测试中的应用说明博泰克R1S探地雷达可用于隧道衬砌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16.
基于兰渝铁路木寨岭深埋隧道工程区活动断裂调查和3个钻孔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获得了木寨岭隧道工程区北段的现今地应力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北段工程区最大水平主应力为38.38 MPa,属于高地应力区;三个主应力的关系为SHShSv,表明该区地壳浅表层现今构造活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主应力关系有利于逆断层的发育和活动;最大水平主应力优势方向为NE,反映穿越隧道北段的NWW向主要断裂带具有逆冲兼反时针扭动活动特征。根据地应力测量结果、相关理论及判据认为:隧道北段横截面形状以水平长轴、垂直短轴,且长短轴之比近似于隧道截面上侧压力系数的椭圆形为宜;隧道北段在埋深范围开挖时,硬岩具有岩爆发生的可能性,软岩具有发生严重挤压变形的背景。该成果为深入研究隧道区应力场特征,分析隧道围岩稳定性,科学设计隧道断面形状、结构和强度等工程地质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春泉 《探矿工程》2008,35(6):80-81
光面爆破在隧道开挖中运用广泛,该爆破控制技术在景鹰高速公路桃墅岭隧道洞身开挖中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洞室成形较好。介绍了该工程中的光面爆破参数、爆破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盾构隧道掘进全过程三维模拟方法及重叠段近接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地模拟盾构隧道掘进的全过程及盾构隧道重叠段近接分区是一个难点。依托深圳地铁3号线红岭中路-老街-晒布段区间重叠隧道工程进行研究,建立了能全面反映盾构隧道掘进全过程的三维模拟方法,并采用摩尔-库仑屈服准则对盾构隧道重叠段进行了横向近接分区,同时采用位移变化速率准则对盾构隧道重叠段进行了纵向近接分区。研究结果表明,盾构隧道重叠段横向近接分区为:F≤F? 时为无影响区,F?<F<0时为弱影响区,当F≥0时为强影响区;纵向近接分区为:小于0.3 mm/d为无影响区,0.3~1.5 mm/d为弱影响区,大于1.5 mm/d为强影响区。研究成果应用于红岭中路-老街-晒布段区间重叠隧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为盾构隧道掘进全过程的数值模拟以及盾构隧道重叠段区间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亦可为相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隧道系统预测的多因素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哲  罗敖  刘斌 《岩土工程技术》2004,18(3):116-121
建立了隧道系统预测的多因素分析模型 ,弥补了以往单因素时序分析的不足 ,并编制了相应的分析程序。结合沈大高速公路韩家岭隧道部分断面的多种实测数据 ,对隧道系统的多因素模型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对相应预测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本溪市三架岭公路隧道的进洞方法,通过采用边仰坡加固、管棚预加固、正台阶侧壁导坑法开挖等措施,保证了隧道进洞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