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根据河道形态和沉积物特征的河流新分类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王随继  任明达 《沉积学报》1999,17(2):240-246
目前河流分类方案较多,各有所长和不足,不同学科间的河型表述也有一定的差异,不便于相互沟通。在讨论了分别以侵蚀阶段、沉积物搬运方向、河道和河间地的相对沉积速率以及河道平面形态等为标准的代表性河流分类方案的不足之处后,提出一个新的河型分类,把冲积河流分为辫状河、曲流河、分汊河、网状河和直流河五类,以便于沉积学界、地貌学界和水利学界等能够在统一的河型分类的格架中相互借鉴各自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网状河流和分汊河流的河型归属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河流的河道平面形态分类有多种方案 ,其中Rust的分类因为分出了网状河流而得到沉积学家的更多关注。中国地貌学界和水利学界则更关注钱宁的分类 ,其中包括分汊河流。目前 ,许多研究人员把网状河流和分汊河流当作同一类型的河流。文中从河型的定义、河道平面形态、地下沉积物特征、水动力、新河道形成机理和发育的地貌部位等方面对分汊河流和网状河流进行对比 ,根据对比结果认为它们是不同的河型。为了便于沉积学家、水利学家以及地貌学家之间相互交流各自有关河流的研究成果 ,需要提出一个更符合实际的冲积河流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3.
两类多河道河流的形式模式及河道稳定性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随继 《地球学报》2002,23(1):89-93
在多河道河流中,网状河流作为有别于分汊河流和辫状河流的河型而提出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它与分汊河流的区别常常被忽略。为了阐明二者的根本差别,力求从多河道形成模式上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长江下游分汊河流及荆江风状河流特定河段形成历史及方式的探索,提出河道内的江心洲化模式和河漫滩上的河道化模式分别是分汊河流和网状河流形成的基本途径。由此而决定了网状河道具有分汊河流更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网状河流的分汊河流的河型归属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随继  尹寿鹏 《地学前缘》2000,7(B08):79-86
河流的河道平面表态分类有多种方案,其中Rust的分类因为出了网状河流而得到沉积学家的更多关注,中国地貌学界和水利学界则更关注钱宁的分类,其中包括分汊河流。目前,许多研究人员把网状河流和分汊河流当作同一类型的河流,文中从河型的定义,河道平面形态、地下沉积物特征、水动力、新河道形成机理和发育的地部位学等方面对分汊河流和网状河流进行对比,根据对比结果认为它们是不同的河型,为了便于沉积学家、水利学家以及地貌学家之间相互交流各片有关河流的研究成果,需要提出一个更符合实际的冲积河流分类方案。  相似文献   

5.
第11届国际河流沉积学大会于2017年7月17日-21日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举行,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国际河流沉积学学术会议,吸引了当今北美、欧洲、澳洲及亚洲从事河流沉积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众多知名学者参会,研究成果充分体现了当前国际河流沉积学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发展方向。重要进展有:1)河流动力学及其变化过程研究。其中包括将今论古法论现代河流沉积过程与古老地层对比,河道-洪泛平原体系的越岸复合沉积动力学,河流动力学与变化过程研究展望,恢复河道迁移过程:新一代平面图演化模式的讨论,冲积河流和基岩河流的湍流、颗粒间作用和沉积作用;2)陆缘河流。包括河流入海处的地貌动力学与沉积学,河流补给边缘的沉积物搬运、地貌和地层特征,干旱地区河流、冲积扇体系与风的相互作用,植被生长前、无植物生长、或是植被发育区河流的沉积过程研究;3)河流沉积地层及其地下资源。包括源-汇系统,"河流相模式"是否有用的讨论,辫状河、网状河、曲流河概念的厘定等;4)河流地貌变化。包括气候改变、泥泞植被洪泛平原等对河流沉积物通量、河流模式等产生影响,河道中冲积岛屿的演化和稳定河流的蛇曲化,河流环境中沉积物生物作用等。基于上述资料分析,认为河流演化过程从定性向定量化研究,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技术是河流沉积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应用定量建模、数学计算等方法进行精准研究,碎屑锆石U-Pb定年技术是新一代从源到汇研究的重要工具等诸多方面,是我国学者应该重视并开展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河流演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中国及亚洲大河的发源地,高原内部河网水系发达。在高原抬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三重叠加作用下高原河流未来可能发生显著变化,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交叉学科问题正成为关注热点。在前期多年高原河流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近几十年青藏高原河流演变的研究进展,如地质背景、高原抬升和河流地貌特征与演变等进行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展望了中等时间尺度下气候变化对河流演变的影响,短时间尺度下人类活动的局部、突变和加速的作用;提出冲积河群的新概念,初步给出其定义、特征和分布,以期在这个新框架下促进复杂辫状河道和弯曲河道形成与演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国内外建模方法现状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用于河流相储层模拟的新方法,即基于随机游走过程的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RMPS).首先提出了7个方向迁移概率计算及4个方向河道源头搜索的随机游走过程的改进,实现了高曲率回旋河道和网状河等模拟以及各种类型河流相的主流线预测.其次在预测河道主流线的基础上,利用它对多点地质统...  相似文献   

8.
黄河下游不同河型河道的水沙效应及演变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随继 《沉积学报》2009,27(6):1163-1171
黄河下游沿程出现的辫状河流(游荡型河流)、弯曲河流(弯曲型河流)、顺直河流(顺直微弯型河流)的转化现象引人关注,并有不同方面的专门研究。本研究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通过对不同河型段的水沙演变、断面形态对流量的响应、河道断面演变、河床沉积速率及能耗率特征等方面,系统分析了不同河型段河道的水沙效应。认为黄河下游沿程出现的三类河型是由河道比降小、河床质细、洪枯水交替、粗泥沙输入少及大堤限制等因素起主导作用。其中顺直河流的出现是人工大堤的胁迫性产物。随着近年来水沙的阶段性减小,顺直河流在大堤的挟持下得以维持;弯曲河段河道的侧向摆动依然、宽度略微变窄,河床加积速率最大,但不会导致整个下游河道比降发生明显变化;辫状河段能耗率相对较大,冲淤强烈,滩槽更替频繁,但随着流量的减小,其能耗率明显减小,其比邻弯曲河流段的河道会逐渐曲流化,表现为弯曲河段的适度上延,但延伸有限。各类治理措施中,以中上游修建水库和淤地坝是最有效的,可拦截大量粗泥沙,从而降低下游河床的加积速率,以延缓悬河的发展。当然,针对决口险情的大堤建设是必要的,但要与不同河型段的河道稳定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游曲流河段河道的近代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曲流河是冲积平原河流中的重要河型之一,曲流河的河道演变对冲积平原的建设与演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处江汉平原的长江中游藕池口至城陵矶段河道是最典型的曲流河段,其曲流河道的几何形态和变化过程较为复杂,对该段河道演化过程的研究在河流的开发利用及水利工程建设中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历史资料和多期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与分析,表明长江中游藕池口至城陵矶河段的曲流河道演化在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的情况下,该河段河道的演化仍然维持曲流河特征。受大洪水的切滩作用及松滋口、太平口和藕池口3个分流口对洞庭湖的分水分沙的影响,该段河道的演化过程较为复杂。自然裁弯取直和人工裁弯取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河道演化的进程,但由裁弯取直及上游水利工程引起的纵坡降增加产生的冲淤变化将会维持河道的稳定,同时在该河段实施的护岸工程也会抑制河流的横向侵蚀,曲流河段河道演化进入自调整和自组织过程。  相似文献   

10.
民和盆地窑街地区晚侏罗世古河流环境定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邵树勋  燕永峰 《矿物学报》2000,20(2):102-107
民和盆地在晚侏罗世时期为冲积相河流沉积。本文在对上侏罗统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采用Miall提出的“结构单元”分析法对河流类型做了一定的研究,并进一步利用Ethrich、Schumm等人的系列方程式计算得出了反映古河道几何形态和水动力状态的所有定量参数,从而在定量的角度确定了古河流环境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晚侏罗世时期从早到晚,古河流演变规律是:冲积扇型河→辫状河→冲积扇型河流→中弯度曲流河→高弯  相似文献   

11.
岩盐溶腔顶板稳定性突变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姜德义  任松  刘新荣  刘保县 《岩土力学》2005,26(7):1099-1103
采用固支大变形圆板突变模型研究了单井溶腔顶板的稳定性,得出了溶腔顶板岩层失稳的必要条件;并考虑了自重侧压力及水平构造应力的综合作用,用平直梁尖点突变模型研究了连通井顶板的失稳突跳,得出了连通井顶板失稳的充要条件。为溶腔稳定性控制和溶腔用于战略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备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尖点突变理论,建立了地震信号尖点突变模型并转化为尖点突变的标准形式,在时间域内提取突跳势、突跳时间;在频率域内提取突跳势、突跳次数等参数。运用突变理论对实际地震资料进行构造解释表明:突跳参数曲线上异常的位置与断层的位置有关,为地震资料解释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突变理论在断层检测中的应用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突变理论中的尖点突变模型及其表达式,将地震信号转化为尖点突变的标准形式,在时间域内计算突跳势、突跳时间等突跳参数,发现突跳参数曲线上异常的位置与地下断层的位置有关。在这里尝试将突变理论应用于断层的检测,分析了突变理论在断层检测理论上的可行性,对实际地震剖面进行分析解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说明利用突变参数进行断层的检测是可行的,突变理论将为地震资料解释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突变理论的尖点突变模型及分析,将地震信号转化为尖点突变的标准形式。在时间域、频域计算突跳势、突跳时间等突跳参数,分析突跳参数异常,较好的反映了煤层的不连续性;比较相干、突跳理论两种技术在反映煤层不连续性上的效果,分析了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尝试将相干属性和突跳参数属性进行融合,得到新的属性切片,很好的反映了煤层断层和裂隙富集区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利用突变参数进行断层的检测是可行的,突变理论将为煤层不连续性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袁颖 《地质与勘探》2021,57(1):183-189
考虑岩质边坡后缘张裂隙中的孔隙水压力及地下水对软弱结构面的物理化学作用,将软弱结构面分为应变硬化区和应变软化区,建立单平面滑动破坏的岩质边坡力学模型,引入尖点突变理论,建立尖点突变模型,推导岩质边坡突变失稳的充要力学条件判据,并重新推导极限平衡法的临界稳定系数。结果表明,分叉集方程等于0为岩质边坡突变失稳充要力学条件判据;由于滑面处含水量不同,稳定系数小于1,边坡不一定会发生失稳;稳定系数大于1,边坡也不一定稳定。  相似文献   

16.
突变级数法在边坡稳定综合评判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边坡的稳定性受地质、工程等众多因素影响,且其变形破坏机理复杂,危害巨大,因而边坡稳定问题分析研究一直是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引入突变理论对边坡的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利用突变数学和模糊数学结合引出的突变级数法,提出边坡稳定性评判指标--突变级数, 从而建立了新的稳定性评判模型。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边坡稳定性评判法,综合考虑了边坡各种要素对其稳定性的不同影响程度,真实地描绘了边坡系统的稳定状态。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评判结果准确,精度较高,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赵卫  韦猛  刘俊  舒振杰 《探矿工程》2012,39(3):82-84
利用监控量测数据,结合灰色理论建立隧道洞身位移变形系统。采用尖点突变分析方法,对开挖过程中初支结构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建立隧道塌方预测模型。通过杜家山隧道发生的塌方事故与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得出塌方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说明建立的隧道塌方预测模型是有效的,可以用来指导该类隧道的施工。  相似文献   

18.
两种应变软化介质组成的边坡失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强  胡秀宏  王媛媛  李曼 《岩土力学》2009,30(4):976-980
对一个平面滑动型边坡,考虑滑面介质由两种应变软化介质材料组成,对应变软化介质存在损伤软化与水致软化两种软化方式。用指数分布描述滑带介质的剪应力与应变关系,建立了边坡系统的尖点突变模型。通过分析发现,边坡失稳与刚度比和边坡的几何/力学参数有极大关联性,这里考虑刚度比是含水率的函数,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刚度比不断发生变化。在一定条件下,由于含水率的增加和刚度比的增大,导致边坡失稳的危险性增大,这是降雨情况下边坡容易失稳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均质土坡变形的整体旋转角度(即转角)与其弧形滑动特征相协调,是比永久位移更为优越的土坡变形与稳定性表征量。地震动瞬态弹性变形应变能相当于土坡系统势能的动态随机性“涨落”,临界点(临界转角)作为系统本身的一个固有特性,不受地震动随机性“涨落”的影响,土坡滑动失稳的临界转角实质上对应着系统势能的突变点。基于均质土坡地震动失稳的特点,结合突变理论,给出了确定失稳临界转角的计算公式,发现其仅与滑带介质本构模型参数 、 和滑弧半径R有关,但在本质上体现了诸因素的影响而具有广泛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突变理论是非线性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一种数学工具已经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边坡工程中的应用尤为活跃。首先简述了突变理论的发展概况和基本原理,然后分别从3个方面详细论述了突变理论在边坡工程应用中的研究进展,即基于尖点突变法的边(斜)坡稳定性分析、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边(斜)坡稳定性评价和基于灰色理论、模糊数学的尖点突变预测模型对滑坡时间预报,重点讨论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应用方法和实际效果,最后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突变理论在边坡工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