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建国  张留清 《云南地质》2006,25(4):443-443
本文对中甸东部晚三叠世图姆沟组深水浊积岩和弧火山岩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研究,投点多落入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图解中多接近大陆岛弧区;常量元素分析与相关图解接近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环境;与火山岩的大地构造环境具相同的结论。图姆沟组为甘孜-理塘洋盆向西俯冲消减,中甸褶皱带东缘由被动大陆边缘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过程中形成的岛弧火山-沉积岩系。  相似文献   

2.
煤是一种气候敏感型沉积物,为了查明煤层中蕴含的古气候信息及其演化控制因素,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安组一段4号巨厚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密集采样,并测试煤的有机显微组分含量、主量和微量元素及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含量。利用煤岩显微组分、特征元素和碳同位素等方法,分别在该巨厚煤层内部识别出4个温湿-干热交替的古气候旋回,且识别结果非常一致;该结果与前人在邻区4号煤层中使用古植物含量系数法的识别结果也非常吻合。在此基础上,与前人在该巨厚煤层中识别出的米兰科维奇旋回信息进行比较,综合分析认为该巨厚煤层中古气候旋回的发育与演化主要受到天体轨道参数中偏心率长周期的控制。研究成果证实了方法的可靠性,阐明了古气候旋回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3.
白玉奇 《地下水》2012,(4):208-209,212
物源分析在确定沉积物物源位置和性质及沉积物搬运路径,甚至整个盆地的沉积作用和构造演化等方面意义越来越重要。通过对研究区石盒子组和山西组的样品做了铸体薄片、阴极发光、重矿物组合分析和主微量元素分析等实验,对其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该地区石盒子组和山西组的母岩以高级变质岩和浅变质岩为主,物源主要来自北部及北西方向阴山地区的下太元古界和无元古界岩系。  相似文献   

4.
韩吟文  许继锋 《地球科学》1996,21(5):457-463
对秦岭造山带4个构造单元前寒武纪基性火山岩64个岩石样品的Pb同位素,24个岩石样品的Nd同位素和38个岩石样品的微量元素组成进行了同位素组成间、微量元素对比值间和同位素组成与微量元素含量比值间相关变异分析,并研究了岩石Pb同位素组成的拓扑学特征。结果表明,秦岭造山带前寒武纪地幔可划分为4个化学分区;4个分区中经地台南缘区长期独立演化,具典型大陆岩石圈特征;另3个地幔分区间相关演化,且均不同程度地  相似文献   

5.
为了恢复兰坪盆地古近系云龙组的沉积环境,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方法对兰坪盆地古近系云龙组的石膏、灰岩、膏泥、泥岩和砂岩共计13件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分析。根据各岩性中微量元素的蛛网图和m(Cu)/m(Zn)、m(Sr)/m(Cu)和m(Sr)/m(Ba)比值特征及Sr元素含量等恢复沉积环境及古气候。结果表明:石膏、灰岩、膏泥、泥岩和砂岩均有富集Rb、Pb、Zr的特征;石膏和膏泥形成于干热海相咸水的贫氧弱还原环境;砂岩和泥岩形成于温湿陆相淡水的富氧氧化环境;灰岩形成于干热海相咸水的富氧氧化环境。据此建立研究区沉积环境演化模式,并将其划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气候干热的弱还原海相咸水湖沉积,沉积出石膏、灰岩和膏泥;第二阶段为温暖湿润的富氧氧化环境,沉积出砂岩、泥岩。这种沉积环境变化与古近纪云龙期气候环境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同时也为盆地的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重建京西地区芙蓉世古海洋环境演化、更好地理解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沉积的影响,选取下苇甸剖面凤山组为研究对象,在沉积环境分析基础上,运用碳-氧同位素、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等分析手段,探讨地球化学特征对沉积古环境的指示意义。下苇甸剖面凤山组主要发育泥岩、薄板状泥晶灰岩、薄板状泥晶灰岩与泥岩互层、灰泥丘、生物扰动藻黏结泥晶灰岩、砾屑灰岩、粉屑砂屑灰岩和白云质灰岩8种岩相类型,垂向上表现为多个向上变浅的米级旋回,构成了一个三级层序,其中海侵体系域以潮下低能带沉积为主,高位体系域以潮下高能带-潮间高能带藻席沉积为主。凤山组碳酸盐矿物含量以方解石为主,Al和Si等陆源碎屑元素含量较低。δ13Ccar介于-0.71‰~1.51‰,反映沉积期海平面逐渐上升、末期短暂下降的变化趋势;Ce/Ce*和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特征表明凤山期沉积水体以弱氧化性为主。  相似文献   

7.
郭川  陈代钊  付勇  宋亚芳  汪远征 《地质学报》2022,96(11):3924-3942
塔里木盆地中奥陶统一间房组沉积演化和沉积层序的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目前还存在争议。选择塔里木盆地西部良里塔格山地区一间房组为研究对象,基于沉积相和高频米级沉积旋回类型的识别及其垂向叠置样式的分析,明确一间房组的沉积演化和沉积层序的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表明:① 一间房组沉积时期,良里塔格山地区整体为一个碳酸盐岩缓坡沉积体系,主要发育10种岩相类型和2个沉积相带(潮缘—局限潮下带和开阔潮下带);② 一间房组发育两种高频米级沉积旋回,分别为潮缘—局限潮下沉积旋回和开阔潮下沉积旋回;③ 识别出2个半三级层序,层序界面主要为岩性转换面,其中一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包括海侵体系域和海退体系域两部分;④ 沉积演化与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古地理格局、沉积微地貌及不同级次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其中古地理格局控制着整体的沉积相带分布,沉积微地貌决定着特定岩相(如瓶筐石礁)发育的优势部位,不同级次相对海平面变化则制约着沉积相的时空演化。  相似文献   

8.
山东梁宝寺区山西组系一套浅水三角洲环境沉积,发育有可采煤层3煤组,其沉积环境演化大体可分5个阶段,即:水下三角洲平原沉积;边缘三角洲潮汐平原沉积;边缘三角洲沼泽平原沉积;下三角洲平原沉积;上三角洲平原沉积。  相似文献   

9.
兖州矿区山西组 3煤层中微量元素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对兖州矿区山西组3煤层21个样品中全硫、硫化物硫、有机硫和具有环境意义的微量元素Cu、Pb、Zn、As、U、Th含量的测试,分析了微量元素在研究区煤层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征及主要形成原因,并发现煤层中所选的微量元素、硫化物琉及全硫在煤层顶、底或煤层夹矸样品中含量相对较高。微量元素与硫化物硫、全硫的相关系数表明,所研究的微量元素与硫化物硫和全硫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且研究区3煤层中全硫的含量取决于硫化物硫的含量。同时还研究了原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灰产率的关系,并将研究区微量元素同世界和中国同类煤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北京西山早侏罗世南大岭组玄武岩微量元素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北京西山早侏罗世南大岭组玄武岩富集Ba、Zr、P和轻稀土元素,亏损Ti、Hf、Rb、Yb等。其微量元素含量及配分与大陆碱性玄武岩相似.南大岭组玄武岩起源于富集型地幔的部分熔融,原始岩浆经历了随机RTF(周期性补充、排出和分离)过程的演化,在演化过程中岩浆未受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西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各种实验分析手段,对四川盆地西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进行研究,找出砂岩结构致密的症结所在;成岩作用与油气的研究,建立起该区致密砂岩成岩作用序列以及孔隙演化模式,为储层、油气藏的形成、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12.
下侏罗统三工河组是准噶尔盆地南部地区(南缘和腹部)的主要生产层段,但物源、沉积相类型、沉积体系分布演化及控制因素一直存在争议。综合运用露头、录井、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等,研究三工河组四级层序格架下物源、沉积体系类型、分布演化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物源变化、古地貌演化、构造和古气候条件共同控制了准噶尔盆地南缘及腹部早侏罗世沉积环境格局及充填过程。准噶尔盆地早侏罗世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古气候相对湿润。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及腹部形成了宽缓的大面积汇水区,发育来自西部扎伊尔山、哈拉阿拉特山、东部克拉美丽山的毯式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来自天山造山带的毯式浅水扇三角洲和毯式浅水辫状河三角洲2种沉积环境,可划分为5大沉积体系;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为小而陡的汇水区,南侧发育来自天山的吉尔伯特式浅水扇三角洲,北侧发育来自扎伊尔山的吉尔伯特式浅水辫状河三角洲2种沉积环境,可划分为2大沉积体系;受古气候、沉积基准面和沉积作用的控制,三工河组二段1砂组为低位体系域,沉积基准面低,三角洲向湖延伸较远,砂体分布最广,向湖粒度变细;三工河组二段2砂组为湖侵体系域,三工河组一段为高位体系域,三角洲分布范围次之;三工河组三...  相似文献   

13.
河北平泉土城子组沉积体系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平泉地区中侏罗世土城子组为内陆干旱气候条件下巨厚的红色碎屑岩沉积,自下而上可分为4段。底部第一段沉积期为冲积扇沉积体系;第二段为湖泊沉积体系;第三段演化为河流体系;第四段为冲积扇、河流体系的复合型。上述充填序列反映了土城子组沉积时盆地依次经历了初始沉降—湖盆扩张—盆地萎缩3个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上石炭统本溪组是以铁铝岩系为主的一套地层,广泛分布于豫西和豫北地区。对研究区本溪组的地层特征、剖面特征、沉积构造、生物面貌、微量元素等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相区:即潟湖-砂坝-海湾相,潟湖-海湾-沼泽相,滨海-潟湖-沼泽相。研究表明:上石炭统本溪组是在封闭-半封闭环境下的一套以陆源物质为主的滨海相沉积,其沉积演化序列反映了海水由进到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为一套规模巨大的红色砂泥岩沉积,其形成原因,仍存在疑问。以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为研究对象,借助钻井岩心和野外剖面的观察描述、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矿物成分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等手段,结合红层上下其他颜色地层的对比,对这套红层的沉积特征和形成古气候背景进行研究,探讨其成因和成色机制。通过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的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的红层是干旱炎热气候和强氧化环境的沉积产物,为原生成因,其红色主要来自作为染色剂的赤铁矿。通过上下不同颜色沉积岩对比研究发现,沉积岩出现不同的颜色主要是由于矿物组成不同,是盆地构造演化和气候环境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乌尔禾组陷蔽圈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乌尔禾组地层是既有烃源岩又有储集岩的复合含油气系统。作者采用现代地震地层学方法,通过对地震资料、地质演化历史等资料的研究,并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乌尔禾组隐蔽圈闭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该层主要发育基于扇三角洲沉积相的岩性型隐蔽圈闭,以及受岩性、构造等因素共同控制的隐蔽圈闭。该地区油源丰富,但构造圈闭不发育;因此,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研究和勘探隐蔽圈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沉积岩的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蕴含了大量的地质信息,是研究沉积物沉积时的古气候、古环境的有效手段。作者选取了四川盆地西南缘下三叠统铜街子组-雷口坡组的9件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测定。基于能够敏感反应沉积环境的微量元素指标及特征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比值,对四川盆地西南缘早三叠世铜街子组-雷口坡组沉积时期的古环境、古气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盆地西南缘下三叠统铜街子组-雷口坡组的岩石具有富TiO_2、MgO、CaO、K_2O等,贫SiO_2、Na_2O的特点。相对于地壳,稀土元素总量较高,具中等的负铕异常,w(LREE)/w(HREE)比值较高。四川盆地西南缘下三叠统铜街子组-雷口坡组的沉积环境演化分为9个时期:自下而上,干热(氧化,水体分层弱)→温湿(氧化,水体分层弱)→冷湿(缺氧、水体分层性极弱)→干热(氧化,水体分层弱)→温湿(缺氧,水体分层强)→干热(氧化,水体分层弱)→温湿(氧化,水体分层弱)→温湿(氧化,水体分层性强)→干热(氧化、水体分层性中等-强)。为该区早三叠世环境演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沉积岩中的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可以指示其物源、构造背景和沉积环境等.康托组地层沉积时代为古近纪,是青藏高原早期隆升后首先沉积的陆相碎屑岩,对该地层的物源信息及构造背景分析对于研究羌塘盆地新生代演化和高原隆升过程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对羌塘盆地半岛湖地区康托组地层进行了地层学、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和黏土含量分析,研究了其...  相似文献   

19.
东海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海绿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武法东  陆永潮 《沉积学报》1997,15(3):158-161
在西湖凹陷渐新统花港组中首次发现非正常海相海绿石。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团粒状海绿石、胶结物海绿石和碎屑假象海绿石。前两者属沉积过程或成岩初期的产物。通过沉积学研究,结合微量元素及介质条件分析认为,花港组总体为滨岸湖泊三角洲-河流体系,但是曾程度不同地受到海水或咸水-半咸水影响。花港组的时代就可能归属为始新统。这一认识上的突破除了花港组年代地层的对比意义以外,还将引起对盆地演化阶段、沉积体系空间配置及油气有利相带预测等问题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碳酸盐岩中碳同位素组成的演化对于古环境研究重要意义。笔者研究了浙江煤山剖面的新元古代地层陡山沱组和灯影组中δ13C,δ18O,87Sr/86Sr以及微量元素含量的演化。所分析的87Sr/86Sr值都大于0.714,同时大多数Mn/Sr比值在4~20之间。因为Sr在海洋中的存留时间很长(约3Ma),盖帽碳酸盐的87Sr/86Sr可指示冰期海水的Sr同位素组成,而在雪球事件期间87Sr/86Sr不可能这么高。在冰期之后,由于冰期前沉积的大量碳酸盐岩和冰期时喷发的玄武岩与陆壳岩石一起风化,海洋87Sr/86Sr也不会升到如此之高,可以认为所研究地层87Sr/86Sr已被成岩改造。大多数δ13O大于-10,并且δ13O和δ13C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表明大多数样品记录了初始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的演化曲线在碳酸盐盖帽以及陡出沱组-灯影组交界呈现明显的负漂移(-4‰~-3‰),在主要的陡山沱和灯影时期则最高升至+3‰~+4‰。碳酸盐盖帽中的δ13C负漂移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例如:因为在雪球事件时海洋中光合作用几乎完全中止,造成海水与海底热液中CO2(约-6‰)的δ13C值趋同;冰期后即使生物产量已经快速恢复,但是极高的碳酸盐沉积速率仍会造成较低的δ13C值;原来甲烷水合物在冰期后中释放出甲烷;冰期后原来分层的海洋发生垂向洋流。目前尚不能唯一地确定碳酸盐盖幔中的δ13C负漂移是由某一个原因造成的,可能是由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生物产量、大气中CO2含量和洋流都在雪球事件之后逐渐恢复正常,陡山沱组碳酸盐岩中δ13C也逐渐升高到正常的正值。当大气中巨量的CO2通过风化、碳酸盐岩沉积和有机质埋藏等途径被移除以后,气候开始变冷。当气个冷到某个临界范围时,强烈的温盐环流造成的上升洋流把富集12C的深部海水带到表层海水,造成陡山沱组-灯影组交界处的δ13C表现负漂移,同时使大气中的CO2升高到正常水平。灯影时期的气候要比陡山沱稳定。大气和海洋环境在几乎整个灯影时期都维持在适合生态系统的状态中,因面灯影组的δ13C大多为正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