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查福标  谢先德 《矿物学报》1993,13(4):303-308
本文利用位置群分析和因子群分析得到硼酸盐矿物的振动模式,并利用正则坐标分析从实测振动频率计算了矿物的力常数,得出:(1)利用位置群分析与因子群分析,可以得到矿物振动光谱所应具有的谱带数目,但理论结果与实测谱图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情况下,位置群分析就能得到与实测谱图相近的谱带数目。(2)对于比较简单的配阴离子团,可以利用正则示分析由实测的振动光谱频率计算力常数,从而得到有关化学键的信息,或者由已知的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助于磷灰石的晶体结构资料,用位置群分析的方法,讨论了碳氟磷灰石的晶体结构与它的红外光谱间的关系,并从位置群的角度分析了CO_3~(2-)的存在形式及可能的位置对称。  相似文献   

3.
氟磷灰石的因子群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磷灰石是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中广泛分布的副矿物,又是组成动物骨骼、牙齿的主要成分。因此,磷灰石在地质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氟磷灰石是磷灰石族矿物中最重要和最普遍的一种矿物,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其他磷灰石矿物的了解和认识。磷灰石的结构和类质同像置换十分复杂。虽然有过不少有关磷灰石红外光谱的文献报道,但却很少作系统的理论分析。本文旨在结构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群论方法对氟磷灰石的振动光谱进行因子群分析,给出各振动模式的数目、对称类型和红外(或拉曼)活性以及不同对称条件下内模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高广运  谢伟  陈娟  赵宏 《岩土力学》2019,40(8):3197-3206
采用多质点弹簧-阻尼模型模拟列车,将板式轨道运动学方程引入到桥梁模型中,推导了桥梁振动半解析模型,结合群桩基础模型,建立了列车-轨道-桥梁-桥墩-群桩基础半解析耦合模型。基于傅里叶变换和频域内弹性半空间Green函数求得高铁高架桥群桩基础地面波动场,研究了上软下硬和上硬下软地基环境振动规律,分析了桩径、桩长对地面振动衰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车速较低时,轨道中心处上硬下软地层比上软下硬地层振动大;上软下硬地层,车速较高时因接近表层软土剪切波速而增大地面振动,故应避免车速接近表层土的剪切波速;群桩基础地面振动随桩长和桩径增大而增大,且车速越大地面振动增速越快;桩体具有好的减振效果,群桩范围内地面振动由于几何阻尼和桩体散射作用迅速衰减,且桩径越大振动衰减速度越快,但受桩长影响较小;群桩基础外上硬下软地层比上软下硬地层的地面振动幅度小,表明上硬下软地层减振效果好;合理设计桩基可控制轨道中心处地面振动,并能有效降低高架桥远处的环境振动。  相似文献   

5.
方解石族与文石族矿物振动光谱的因子群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无水简单碳酸盐矿物分为方解石和文石两种结构类型。属于方解石结构类型的矿物有方解石、菱镁矿、菱铁矿、菱锰矿、菱锌矿、菱钴矿和菱镉矿;而文石、菱锶矿、毒重石和白铅矿则属文石结构类型。同一结构类型矿物的红外光谱十分相似,但不同结构类型的矿物,其红外光谱差别甚大。在以往文献中,大多是讨论同一结构类型各矿物的光谱特征及影响吸收频率的因素,而对两种类型之间的光谱差异则研究较少。本文在结构资料基础上,以方解石和文石为代表,通过位置群和因子群分析阐明它们的光谱特征与结构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刘林超  闫启方  杨骁 《岩土力学》2011,32(3):767-774
Dobry和Gazetas分析群桩振动特性的理论是将土体视为单相介质提出的,对于饱和土中桩-桩相互作用和群桩振动是否适用有待验证。将土体视为液固两相多孔介质,运用Novak薄层法和引入势函数的方法,求解了饱和土层的水平动力阻抗和自由场水平位移衰减函数,并在初参数法的基础上求解了桩-桩水平动力相互作用因子,运用基于动力相互作用因子的叠加原理对饱和土中群桩的水平振动进行了分析,并以3×3桩为例对群桩动力阻抗的主要影响参数进行了分析。提供了一种分析饱和土中桩-桩动力相互作用和群桩动力阻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覆水饱和砂土场地中土-群桩基础-桥梁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规律,自主设计并制作了直(斜)群桩基础-桥梁结构物理相似模型,开展了不同地震动强度和不同特性地震波输入下的离心机振动台试验,分析了群桩基础-桥梁结构动力特性指标,探究了覆水饱和砂土地基超孔隙水压力发展规律和桩-土相互作用动力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覆水的存在对地基土-桥梁结构体系的基本周期和阻尼影响很小,但会导致直群桩基础桥梁结构的振动幅值增加20%,而斜群桩基础桥梁结构的振动幅值降低10%;斜群桩基础模型阻尼比是直群桩基础模型的2倍。上覆水导致饱和砂土地基由受低频振动液化深度更大变为受高频振动地基液化深度更大,同时导致小震作用下促进超孔隙水压力发展,而大震作用下则反之。上覆水会增大桥梁上部结构的动力响应和桩身弯矩。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覆水场地中桥梁工程抗震设计提供关键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小波包的地下洞室群地震响应及其频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崔臻  盛谦  刘加进  冷先伦 《岩土力学》2010,31(12):3901-3906
基于有限差分数值模拟,在合理选择地震动力分析阻尼参数的条件下,开展白鹤滩水电工程13#机组剖面地下洞群围岩地震响应研究,并结合小波包变换方法从加速度峰值及振动能量角度评价了地震波在岩体中的传播规律及洞室群不同区域地震响应的频谱特征。结果表明: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强度随高程增加而增加,层间错动带有一定减震作用;小波包分解可以较全面地给出地震响应成分的频率分布;地震波的高频分量在岩体传播过程中逐渐衰减;在地下洞室群附近,岩体地震响应的加速度峰值和振动能量频谱特征以1~3 Hz频段为主,其他频段对岩体地震响应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饱和半空间-群桩基础耦合动力近似解析模型,其中基桩考虑为欧拉梁,饱和地基采用Biot两相介质动力控制方程。求解了饱和地基中群桩基础的动力阻抗,分析了刚性承台上施加简谐振动荷载时,群桩基础引起的饱和地基振动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荷载类型、激振频率以及地基渗透系数对饱和地基位移和孔压响应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饱和半空间-群桩基础耦合动力近似解析模型,其中基桩考虑为欧拉梁,饱和地基采用Biot两相介质动力控制方程。求解了饱和地基中群桩基础的动力阻抗,分析了刚性承台上施加简谐振动荷载时,群桩基础引起的饱和地基振动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荷载类型、激振频率以及地基渗透系数对饱和地基位移和孔压响应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岩土力学》2017,(10):2817-2825
考虑桩周饱和土和桩芯饱和土的三维波动效应研究了饱和土中管桩群桩的水平振动,得到了管桩群桩的水平动力阻抗。将桩周土和桩芯土视为两相饱和土,并利用多孔介质理论来描述其力学特性。运用数学物理手段求得了桩周饱和土和桩芯饱和土的水平动力阻抗。运用波的传播理论和叠加原理,同时考虑边界条件和三角函数的正交性,求得了管桩群桩中任一根管桩的水平作用力。考虑刚性承台处管桩桩顶位移协调条件和桩顶水平作用力平衡条件,得到了饱和土中管桩群桩的水平动力阻抗。以2×2管桩群桩为例分析和讨论了有关物理参量对饱和土中管桩群桩水平振动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实芯群桩与管桩群桩的水平动力阻抗都存在一定的差异,频率较小时需要考虑桩芯饱和土与桩周饱和土性质的差异对管桩水平动力阻抗的影响,管桩长径比和管桩壁厚对饱和土中管桩群桩水平振动的影响较大,在实际工程设计中需要重点考虑桩身尺寸。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饱和半空间-群桩基础耦合动力近似解析模型,其中基桩考虑为欧拉梁,饱和地基采用Biot两相介质动力控制方程。求解了饱和地基中群桩基础的动力阻抗,分析了刚性承台上施加简谐振动荷载时,群桩基础引起的饱和地基振动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荷载类型、激振频率以及地基渗透系数对饱和地基位移和孔压响应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爆破震动测试得到的数据常常具有较大的离散性,采用剔除错误数据和小波降噪对爆破震动检测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标准残差平方和作为爆破振动实测数据与萨道夫斯基公式拟合值偏差大小的判断依据,应用小波降噪对实测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优化了粒子群算法对萨道夫斯基公式中的k和 的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小波降噪和粒子群优化算法结合使用,能够较真实地反映爆破震动测试的真实情况,从而提高了对爆破震动测试模拟的精度。研究结果对爆破振动测试理论和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香山群主要分为4个亚群,在第一和第三亚群的灰岩扁豆体中采获三叶虫化石。香山群与下伏中奥陶统来钵山组关系为整合接触,不整合伏于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之下。从沉积相序分析,香山群与下伏米钵山组表现为从大陆斜坡相至深海盆地相的特征。将香山群重新厘定,置于中奥陶统上部。  相似文献   

15.
以自然诱发的李家村岩溶塌陷群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区域地质、构造、工程、水文、环境、气象、历史灾害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钻探揭露结果,查明了李家村岩溶塌陷群所在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和岩溶发育特征,分析了形成过程,并探讨了成因机理。结果表明:(1)李家村岩溶塌陷群所在区域覆盖层为带“天窗”的“隔?透”交替型地质结构、基岩可溶岩砾状灰岩中方解石含量高易溶蚀,为土洞和溶洞形成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交叉叠加作用、紧靠西江和存在古河道,为地下水潜蚀强径流和频繁交换提供通道,对岩溶发育起到主导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连通性好有助于降雨诱发岩溶塌陷;(2)李家村岩溶塌陷群的发生过程经过三个阶段:前期水渗气压阶段→中期软化塌陷阶段→后期振动群塌阶段,致塌模式属渗压?重力?软化型。(3)李家村岩溶塌陷群是在特殊的“岩?土?水?气”组合地质环境条件下,由强降雨作用诱发并导致土洞垮塌而引起一连串自然塌陷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史吏  王慧萍  孙宏磊  潘晓东 《岩土力学》2019,40(5):1750-1760
建立了饱和半空间-群桩基础耦合动力近似解析模型,其中基桩考虑为欧拉梁,饱和地基采用Biot两相介质动力控制方程,二者在频率-波数域中利用桩-土相互作用点处的饱和地基柔度矩阵进行耦合,并采用快速傅里叶逆变换获得频域解答。分析了饱和地基中群桩基础的动力阻抗及刚性承台上施加简谐振动荷载时群桩基础引起的饱和地基振动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荷载类型、激振频率以及地基渗透系数对饱和地基位移和孔压响应有明显影响。特别的,群桩基础动力阻抗峰值频率会随着地基渗透系数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水平荷载群桩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三维弹性有限元法对水平荷载群桩基础进行了特性分析研究,讨论了桩距、桩数、桩长、桩径和土质等各种因素对群桩基础位移群桩效应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金沙江上游地质条件复杂,大型古堆积体群普遍发育,严重影响该区的水利水电开发建设。合理的解释古堆积体群的地质成因问题是进行水电建设工作的基础。本文以金沙江上游某水电站古堆积群现场工程为依托,通过工程地质分区、岩体结构特征分析和地质现象分析3个步骤,逐步还原了堆积体群的形成过程。最终结论如下: (1)以古堆积体群整体形貌特征为基础,结合岩性、结构等基本特性,将古堆积体群划分为4个区域; (2)根据古堆积群Ⅱ区的形貌特征假设Ⅱ区物质来自河对岸,继而采用结构特征分析证明了这一假设,结果表明: Ⅱ区物质与河对岸物质结构具有较好的一一对应关系,同时物质结构具有明显的分选性,为典型的泥石流产物; (3)结合区域风化程度、S型转弯、冲积扇、高位静水沉积等地质现象分析,还原了该古堆积体群的形成过程,即: Ⅰ区风化程度较严重,年代明显早于其他各区。Ⅲ区、Ⅳ区之间应为古河道,Ⅰ区的形成造成了河流的S形改道,但并未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堵江。真正的堵江事件发生在Ⅱ区形成后。Ⅱ区泥石流物质与Ⅲ区、Ⅳ区物质一起形成了一个天然土石坝,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堵江,产生了高位沉积现象。此时江水一部分从古河道流出,一部分从Ⅱ区泥石流物质区向下渗流,最终Ⅱ区物质被掏蚀冲垮,形成了今河道。  相似文献   

19.
宋卫东  付建新  杜建华  张朝雷 《岩土力学》2012,33(12):3781-3787
采空区群的稳定性分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问题,而在区域内存在一种群效应。准确地掌握采空区群的三维形态和空间的相对位置是进行稳定性分析的前提。以石人沟铁矿为背景,利用空区探测系统(CMS)对采空区进行了精密探测,并对探测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在此基础上,应用3Dmine建立了采空区群的三维空间模型,经过进一步处理实现了与FLAC3D的耦合,建立了三维数值计算模型。根据计算结果对采空区群区域的应力场、位移场进行了分析,对群区域内的群效应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群区域地表位移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地表最大位移面积和采空区水平面积的比值。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的群效应使应力和位移较单个采空区时都有了较大增加,且增加幅度并不是单纯的叠加,这种效应加剧了采空区的危险等级,将CMS、3Dmine和FLAC3D三者的优势结合起来,为采空区群得稳定性分析提供了一个准确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比分析南北典型岩溶地质遗迹大石围天坑群和小南海天坑群,加深了对汉中天坑群的认识。从自然地理背景、地质条件、地质遗迹类型与特征、天坑群发育演化模式等方面,与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进行对比,陕西南郑小南海天坑群分布于湿润热带-亚热带最北端,发育于扬子地台区北缘的岩溶台原区。境内天坑、溶洞、竖井、断崖、峡谷、峰丛、洼地、地下河及化学沉积物等地质遗迹集中发育且组合丰富,形成一个由非可溶岩系、地表分水岭组成隔水边界的相对独立的岩溶系统,呈现内源水窗式天坑演化特点,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景观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