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沈其韩 《华北地质》2006,29(4):242-243
1954年夏,我和白瑾同志初识于山西垣曲铜矿峪214队,之前我在湖北大冶429队从事铁山和金山店矿区的铁矿详勘工作。中条山铜矿的地质找矿工作白瑾同志参与很早,1951年冬他就参加了山西省工业厅工矿研究所总工程师薄绍宗先生为首的普查队,对铜矿峪、篦子沟等矿点进行了踏勘。1952年4月,山西省工业厅工矿研究所任学信、白瑾等组成普查队,开始新的普查工作。同年8月,王植和邵克忠等受中央人民政府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派组成211队,  相似文献   

2.
《山东地质》2009,(11):79-79
2009年10月27日-11月1日,德国地质学家阿尔弗瑞德·克若纳(左图左4)、加拿大地质学家阿依尔(左图左3)和格瑞克·斯托特(左图左5)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质学家刘敦-(左图左1)、万渝生(左图右1)在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原总工程师王世进陪同下考察鲁西地区早前寒武纪变质地层和侵入岩。  相似文献   

3.
顾国华 《地质学刊》2006,30(3):207-207
刘东生(1917-),辽宁沈阳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专业,1946年进入地质调查所。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环境地质学家、高山和极地科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2002年获美国颁发的“泰勒”环境成果奖,2003年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4.
王艳君 《地质论评》2006,52(4):466-466
李捷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是中国早期地质工作的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地质学会的26位创始会员之一。在长达60余年的地质生涯中,李捷先生在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第四纪冰川、工程地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许多方面具有开创性。他是中国第一代由本国培养成长并有重大贡献的地质学家,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他所热爱的地质事业,硕果累累,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无愧于中国地质事业的先驱与奠基人。李捷先生是周口店遗址发掘和研究的中方第一负责人,为北京猿人头盖骨等重大发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年是周口店遗址发掘80周年,李捷先生诞辰112周年,为了纪念李捷先生对中国地质事业和周口店遗址发掘所作出的贡献,在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2006年6月10日),  相似文献   

5.
薛步高 《云南地质》1995,14(1):48-57
石屏龙潭含多金属钨矿床地质特征薛步高(云南省乡镇企业管理局)前言云南石屏县龙潭铁帽型含多金属钨矿床,1957年由群众修水库时发现,先后经有色勘查局307队②、308队③、云南地矿局15队④和有色勘查局地研所⑤与306队等4次工作。提交表内外褐铁矿石3...  相似文献   

6.
对地质工作性质问题的再探讨沈永和(山西省地质矿产厅)1历史回顾30多年来,对地质工作性质的探讨虽时断时续,但较为集中的讨论大体有三个重要时期: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90年代初至今。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客观...  相似文献   

7.
胡冰     
胡冰,山西省五台县人,我国著名地质学家.1944年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后,在西北工学院攻读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后,全力投入地质矿产工作.历任西北地质调查所代所长,地质部642队工程师,631队副总地质师,中苏合作第十三地质大队中方副总工程师,新疆地质局总工程师兼西北地质科学研究所新疆分所所长,  相似文献   

8.
毛景文  赵财胜 《矿床地质》2005,24(5):480-480
国际矿床地质学会(society of Geology Applied to Mineral Deposits,简称SGA)于1965年创立于海德堡,是欧洲地质学家创建的学术组织,该组织的学术刊物为《Mineralium Deposita》。国际矿床地质会议为SGA的学术会议,自1991年以来每两年举行一次,每次会议均出版论文集,其中的所有论文均被ISTP收录。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中条山铜矿闻名中外。解放后大规模的普查勘探工作表明,中条山含铜变质地层的层序如表(中条山变质地层简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介绍成都这年来在党的改革开放的政策指引下,充分发挥学院自身特色,因势利导,多方位,多渠道地开展与国外地学界的交往和国际地质科学研究与合作。利用学院地学专业的优势和学院地处中国大西南,紧邻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有目的地吸收国外地质学家来院,与学院教师共同进行地持科研合作项目和中国西部野外地质考察,促进学院科研和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植     
王植,江苏常熟人,我国地质学家.地矿部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顾问、高级工程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地质组.1945~1946年去美国联邦地质调查所和亚利桑那大学地质系访问进修,参观考察其他地质机构和著名矿山.解放前历任清华大学地学系助教,资源委员会江华矿务局、西南矿产测勘处、矿产测勘处工程师等职.解放后曾先后担任华东工业部矿产测勘处副处长,政务院全国勘探总局副秘书长,原地质部214队(即中条山铜矿勘探处)第一副队长,山  相似文献   

12.
地质勘查的经济效益观柴东浩(山西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地质勘查是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规划)的先行和前导,其本质有两重性:一方面地质勘查对国民经济增长有巨大作用,特别是像我国这种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而已知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又较少(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  相似文献   

13.
20 0 2年 12月 19日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徐克勤先生在南京去世 ,享年 96岁。徐先生 190 7年 3月 15日出生于安徽省巢县。 1930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地质系 ,1934年毕业 ,同年加入中国地质学会。 1939年 11月赴美国留学 ,194 4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 194 5年 11月回国 ,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194 6年 10月被聘为中央大学地质系教授 ,次年起任该系系主任。解放后继续担任南京大学地质系系主任直至 1984年。徐先生是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发起人之一 ,并任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他还担任过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东…  相似文献   

14.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0):F0002-F0002
陈启林,男,1963年9月9日出生于甘肃省定西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在读博士,高级工程师;1987年毕业于汉江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与勘查专业,获学士学位;1996年被破格晋升为地质高级工程师。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水文地质学家辛普逊简介辛普逊(E.S.Simpson,1917—1995)教授是美国著名水文地质学家,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杂志HydrogeologyJournal前主编。出生于纽约州,1944年毕业于纽约大学土木工程系,后在哥伦比...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地质工作中计算机应用的若干问题李裕纬(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自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我国地质工作使用计算机以来,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其中经历了科学计算、数据管理、图形图象几个大的阶段,为我国地质工作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同国外...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条件下把公益性事业与商业性(经营性)活动分开,是国土资源行业改革的一条基本原则。深化地质工作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地质勘查市场,扩大服务领域,为商业性(经营性)地质工作营造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使之逐步成为地质勘查工作的主体,这是国家确定的地勘队伍企业化改革的总方针。为此,分析煤炭地质单位开展商业性地质工作的运行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如何使商业性地质工作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是十分必要的。1关于商业性地质工作的界定商业性(或经营性)地质工作是与公益性地质工作相对应的。公益性地质工…  相似文献   

18.
沈保丰研究员是我国著名的前寒武纪矿床专家,今年是他的70寿辰,从事地质工作50年,我们怀着十分喜悦的心情,向他表示热烈祝贺和崇高的敬意。他1959年毕业于前苏联顿涅斯工学院地质系,历任山西大学地质地理系主任助理,地质部华北地质科学研究所铁矿研究队技术负责,地质矿产部(现国土资源部)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矿矿床室副主任、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前寒武纪研究进展》主编等。目前任天津市地质学会顾问、天津市宝石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矿床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委员、《地质学报》编委等。  相似文献   

19.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构造地质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根厚  胡玲 《现代地质》2004,18(4):423-428
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系统地反映了构造地质学近年来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成果概括起来包括下列5个方面的内容。(1)构造变形与沉积作用:重点是不同构造体制,如伸展、挤压(包括斜压)体制下,各构造区域的构造+沉积关系,在利用层序地层等进行定量的构造反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2)挤压作用下的构造样式:这一传统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仍然为构造地质学家所关注,如薄皮构造与厚皮构造在碰撞和非碰撞造山作用方面的表现样式;(3)山链内构造反转过程和构造的继承:描述经历了变形体制转换的区域运动学演化,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前缘课题;(4)大陆边缘前陆逆冲+褶皱的形成:特别强调盆地-山脉的藕合关系;(5)高应变带的研究及技术方法:包括制图、模型、实验方法和材料等。  相似文献   

20.
《地质科学》2007,42(3):624-624
莱奥波德·冯·布赫(Leopold von Buch,1773-1853)是德国著名地质学家,德国地质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848年成为德国地质学会(DGG)的第13名奠基会员和第一届被选举的主席,并保持这个主席的位置直到去世。1945年春德国分裂,DGG被解散。1946年夏,来自西德的地质科学家一致决定借施蒂勒(Hans Stille)70岁生日之际设立莱奥波德·冯·布赫荣誉奖基金会。著名德国大地构造学家斯蒂勒是莱奥波德·冯·布赫荣誉奖的第一位获奖者,并在柏林举行了颁奖仪式。1948年DGG百年庆典时,5位德国地质学家荣获莱奥波德·冯·布赫荣誉奖。1951年起,该奖只授予德国以外对地球科学有特殊贡献或在地球科学某个领域做出单项重要成就的地球科学家,每年限1人。自1951年至2005年,共有22个国家的55位地质学家获此殊荣,其中美国和法国各7位,瑞典6位,比利时、英国、加拿大、奥地利和前苏联各3位。中国共有两人荣获莱奥波德·冯·布赫荣誉奖:许杰(1985)和陈梦熊(2005)。[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