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李起彤 《地质科学》1965,6(4):383-389
地球上满布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断裂,其中一部分,断到了地壳深处乃至地肉(Mantle)中,这类断裂通常被称为深断裂或主要断裂。关于这类断裂的研究,早在本世纪初,W.H.霍布斯就已推想到某些地形特征可能与地壳裂缝有关。R.A.松德尔着重研究了线形构造(Lineament),强调了北东-南西向和北西-南东向线形构造的重要性,并认为沿它们进行的平移剪切运动(Rhegmagertese)是地壳的主导运动之一。深断裂这一术语是A.B.裴伟首先提出来的,在1956午,他又发表了两篇有关深断裂的总结性论文。 F.A.维宁.迈勒慈研究了星球性剪切网络及它与极位移、壳下对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地震活动与地壳现代破裂网络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对地壳上的断裂系统及全球性剪切网络问题曾有过不少的讨论。自W.H.Hobbs在1911年提出了地表的线性构造以后,R.A.Sonder等人又不断对此问题作了更广泛的讨论。Al.Veronnet(1912),F.A.Vening Meinesz(1947),(1963),(1963)等对全球性的剪切网络问题进行过研究。J.D.Moody(1966)认为全球的地壳表面存在有两套规则的剪切断裂系统,他与等人都把这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略阳县杨家坝多金属矿田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示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省略阳县杨家坝多金属矿床为例,通过对矿石中矿物流体包裹体特征的系统研究,流体包裹体分布表现以纯液相包裹体(A区)和大体积、大气相比原生气液两相包裹体(B区)为主的分区现象.A区原生气液两相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84℃,成分为H2O;B区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45~348℃,主要集中在260℃、330℃,成分为H2O和C6H6.所测B区包裹体均一温度明显大于前人对该矿床所测得的最高温度293℃,说明有温度更高的还原流体参与成矿.结合秦岭造山带的构造背景和微量及稀土元素分析,初步认为该H2O-C6H6成分体系流体可能是伴随该区强烈构造运动沿深大断裂快速脉动上涌到地壳中的地幔流体;该流体作用导致壳幔叠加成矿,是秦岭造山带大规模改造成矿的序曲.  相似文献   

4.
断裂的垂直构造地球化学分带与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断层岩具有构造-化学二重性,断裂混合岩是一种更深位的断层岩.由此,R.H.Sibson提出的断层(岩)垂直分带双模式,可扩展为垂直构造地球化学分带三模式.自上而下为:碎裂岩带;糜棱岩带;断裂混合岩带.不同的带有不同的变形-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专属性.  相似文献   

5.
锺嘉猷 《地质科学》1974,9(2):161-170
地壳表面的许多构造轮廓均与基底断裂(即深大断裂)的破裂程度和其所切成块体的形状有直接联系。对导致构造体系形成的动力,早在1926年,李四光教授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在这以后,张文佑同志对于基底断裂形成的力学机制及其对于盖层构造的控制也先后作了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北西向断裂带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前人对中国大陆东部新构造期 (N—Q)活动的北东向断裂 (带 )已有很多研究。笔者根据地震构造、新构造和火山活动等资料并结合Pn波速结构研究结果 ,分析了该区新构造期的北西向活动断裂 ,初步得出 :北西向断裂具有成带性 ,可分 7条北西向断裂带 ;它们有鲜明的新生性 ;均为地壳构造带 ;与北东向断裂带呈共轭关系 ,是在先存构造基础上于新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正在发育的一套地壳共轭剪切破裂系统。  相似文献   

7.
皖南前寒武纪花岗岩类中片麻状构造的成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岩组分析等综合研究方法,确定了该区前寒武纪花岗岩类中的片麻状构造属动力变质成因,形成于地壳较深层次(10公里左右)的准韧性剪切带内,发生于距今7.5亿年左右的地质历史时期;其变形方式及变形产物具有从准塑性向脆性转化的特点;岩石的组构类型为S-构造岩和(B+R)-复合构造岩,显示出两次变形的显微组构特征。  相似文献   

8.
紫苏花岗岩成因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苏花岗岩主要以地壳增生作用、玄武岩底侵地壳熔融、构造增厚地壳熔融、地幔下陷增厚地壳熔融几种方式形成,但紫苏花岗岩化与深层次韧性构造变形具有密切的成因关系。无论是缺乏流体(脱水熔融)还是存在流体(富CO2)的热作用都表明,从地壳岩石形成紫苏花岗岩需要低H2O环境。熔融作用高级阶段导致紫苏花岗岩和紫苏花岗岩-花岗岩杂岩的产生,这些条件可能在玄武质岩浆侵入下地壳提供热源的带中最常见。A型紫苏花岗岩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共生流体相的成分,通常与非造山和造山后构造背景相关。造山带紫苏花岗岩化与深层次韧性剪切变形,特别是与造山作用过程的减压抬升揭顶作用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沉积重力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力在地质作用中,特别是在引起地壳变形上的重要性,早在十九世纪末就已引起地质学家们的注意(K.A.Kühn,1863;C.F.Naumann,1850)。特别是雷伊尔(E.Reyer,1888)提出的重力构造概念,后来被许多地质学家应用于阿尔卑斯推覆体的研究中。廿世纪以来重力构造的研究又有了很大的进展,如哈尔曼(H.Haarmann1930)的脉动说和范别麦林(Van.Bemmelen 1931)的波动说。他们认为由于地壳的垂向运动继而由于重力作用而引起了重力构造。近年来我国地质学家们也颇为重视(马杏垣等,1963,1975,1982)。  相似文献   

10.
自1970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剪切带研究的热潮。J.G.Ramsay 和 R.H.Graham(1970)基于宽仅几十厘米的剪切带而建立起的应变、位移测量方法,在造山带、前寒武地块的大规模韧性变形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事实证明,剪切带的研究对于了解造山带的形成机制、基底与盖层的关系、探索前寒武地壳构造的演化历史、建立合理的地层层序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鲜水河断裂作为协调藏东地区高原物质挤出的边界断裂,在青藏高原构造演化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其几何学运动学的研究表明断裂在南缘发生构造转换,形成小江地区的盆岭地貌;在西北端可能与风火山逆冲推覆构造相连.断裂具有分散变形和围绕东构造结旋转的特征.其年代学研究揭示断裂可能有两期活动,(15~13)Ma左右断裂开始做左旋走滑活动,但其活动范围可能局限在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后缘;在5Ma左右,断裂重新活动并切穿了龙门山断裂延伸到小江断裂带.造成断裂分期活动的原因是藏东地区下地壳流体的存在.断裂形成的机制可能是由于晚中新世以来下地壳流体向藏东地区扩散,引起藏东地区地壳的增厚和高原的隆升,当高原隆升到一定高度,周缘块体无法继续承担高原隆升造成的压力时,高原物质向周缘挤出时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一、怀来台概况怀来形变综合台位于河北省怀来县沙城北约7km,地处燕山折断带李信屯断褶处,延庆山字型前弧西翼与新华夏构造体系大海坨构造带的复合部位,延怀断陷盆地中部,黑山寺狼山断裂的北端,海拔628m(见图1)。 1988年4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为我台安装了TJ-1A型钻孔式体应变仪,2000年11月地面仪器更换为TJ-1C型仪器。我台目前还有SQ-70型石英摆倾斜仪(二分量),  相似文献   

13.
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李勇  孙爱珍 《地层学杂志》2000,24(3):201-206
龙门山造山带属青藏高原东缘的陆内造山带 ,是一个独立的地层复合体 ,地层记录具有复杂性、混杂性、不连续性、不完整性和分带性等特征 ;根据龙门山造山带地层的构造变形、变位和变质特征以及边界断裂特征 ,可将龙门山造山带划分为 A、B、C三个构造地层带 ,其中 A带位于青川—茂汶断裂与北川—映秀断裂之间 ,属变形变质构造地层带 ,主要由志留系—泥盆系浅变质岩和前寒武系杂岩构成 ;B带位于北川—映秀断裂与彭灌断裂之间 ,属变形变位构造地层带 ,主要由上古生界—三叠系沉积岩构成 ;C带位于彭灌断裂与广元—大邑断裂之间 ,属变形构造地层带 ,主要由侏罗系至第三系红层构成。对不同类型构造地层带采用了不同的地层学研究方法 ,并建立了各个构造地层带的独立的地层系统 ,其中 A带采用构造—地 (岩 )层分析方法 ,B带采用构造片—地层分析方法 ,C带采用构造层序地层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4.
伯阳第三系流纹岩出露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特殊的构造部位,位于青藏、华北和扬子三大构造域的交接转换区域。岩石的w(Si O2)介于68%~76%,w(K2O)>w(Na2O),w(K2O)/w(Na2O)平均值1·25,为一套典型的壳源流纹岩岩石系列。岩石微量及稀土元素具有典型的板内火山岩特征,K、Th、Rb等元素呈较明显的富集状态,而岩石显著的低Sr特征((19~120)×10-6)表明其并非源自加厚的下地壳,而是起源于斜长石稳定的正常下地壳。正是由于新生代期间青藏高原东北缘强烈的造山环境,加之渭河断裂的发育为下地壳物质提供了减压熔融的有利条件,从而诱发下地壳的局部熔融,形成伯阳酸性火山岩的原始岩浆。该岩浆体系沿区域断裂构造体系上升,并经历了较强的结晶分异和演化,最终形成伯阳第三系流纹岩系列。  相似文献   

15.
济阳坳陷非生物成因气聚储的深层构造因素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综合分析深部人工地震探测资料和非生物成因天然气分布特征, 认为超塑性流动变形机制对于济阳坳陷地壳岩石流变和深部结构调整影响深刻.地幔物质上涌, 中、下地壳特别是低速物性体的岩石流变以及表壳伸展破裂, 制约着含气构造按照表壳脆裂与深部流变的组合样式发展.岩浆活动受到韧性地壳分层的阻隔, 通过深熔作用同化岩石圈物质, 通过侵位地壳改造壳层性质.在低速体所在层位, 流体(包括二氧化碳) 在聚集的同时促进了地壳岩层的变质、弱化.整个地壳层次上的深部顺层断裂、构造折离及断裂根部扩容是区内非生物成因气聚储的有利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16.
活动断裂带强烈复杂的构造运动会对地壳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些损伤能够显著影响地震破裂、地貌演化和地质灾害等地质过程,并对工程岩体稳定有较大影响,但目前鲜见对大型活动断裂地壳岩体构造损伤的深入研究。本文首次提出地壳岩体构造损伤的科学概念,揭示其具有不可逆性、累积性、非均匀性与愈合性。通过对青藏高原东缘鲜水河断裂带等6条主要活动断裂带大范围岩体露头的实测分析,采用构造结构面面密度作为表征构造损伤的定量指标,将断裂带地壳岩体划分为损伤带与围岩,测得最宽损伤带达3100 m。分析了地壳岩体损伤分布特征、变形破裂特征和损伤分布影响因素,取得如下认识:(1)损伤带主要沿活动性较强的主断裂分布,其内部具有高、低损伤区交替的分区损伤特征;(2)损伤带与围岩岩体分别表现为高应变速率与低应变速率状态下脆性损伤特征,损伤带的形成与断裂近期区域应力场密切相关;(3)表征断层发展阶段的累积位移量控制损伤带的总体规模,而其局部变化主要受控于断裂的几何展布与岩石性质;(4)提出了典型活动断裂带地壳岩体构造损伤模式。研究成果可为地震动力学、构造地貌、地质灾害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提供约束地壳岩体结构的科学证据,有助于深化对活动断裂带地壳岩体力学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穿地壳岩浆系统模型是近年新提出的一个全新的岩浆系统概念.聚焦山东东部早白垩世青山期穿地壳岩浆系统,在野外地质踏勘的基础上,结合火成岩年代学、断裂体系分布、大地构造学与地球化学的相关研究成果,系统探讨了不同性质火山岩浆的时空演化与分布特征.首先,在时间序列上,早白垩世青山期穿地壳岩浆系统,表现为酸性岩浆侵位-基性岩浆侵入-中性岩浆喷发的特征;其次,在不同的地壳深度,穿地壳岩浆系统有不同的表现,由深到浅,呈现岩基/岩株-岩脉岩墙-火山机构的变化;空间分布上,酸性岩体多位于古隆起区,火山机构沿深大断裂呈现串珠状分布.穿地壳岩浆系统的发育特征指示了青山期岩石圈的构造特征:岩体自身近E-W向展布,说明岩体侵入时的中上地壳的断裂体系主要为近E-W向,而岩体整体上沿着NE-SW向分布,说明了更深部断裂体系主要为NE-SW向,控制了整个区域构造的发育.早白垩世早期(莱阳期)区域发育的浅层构造断裂系统为早白垩世晚期(青山期)的穿地壳岩浆系统的发育提供了通道.早白垩世青山期穿地壳岩浆系统的发育伴随着区域热隆-伸展-滑脱作用,在此过程中山东东部青山期盆地格局形成.花岗岩抬升速率初步计算的结果表明山东东部地区早白垩世青山期的热隆速率略快于2.7~4.1 mm/a,强烈的"热隆-伸展-滑脱"作用是同期沉积盆地形成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基于超基性岩蛇纹石化成油理论,根据构造条件和沉积条件,提出了石油勘查概念模型——"BRCF"模型:B代表侵入地壳超基性岩;R代表储油层;C代表盖层;F代表深大断裂。运用该模型分析了波斯湾地区油气田和中国典型油气田油气成藏规律,并预测了中国大陆油气勘查靶区。  相似文献   

19.
这一地震带的地震构造特点是由该构造带处在活动区和稳定区的连结带的位置所决定的,同时也受现代地球动力作用的制约.该带的地震受构造控制.而震源多位于地壳范围内.地壳受到断裂(其中包括新近活动的断裂)的强烈切割.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干热岩成因机理,综合分析了干热岩形成背景、控热构造系统及尺度.地球中的干热岩具有特殊的形成构造背景,控热构造对干热岩热能的传输与聚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导致岩石圈不同热结构和热异常.控热构造可划分为生热、导热、储热和释热构造.生热构造包括地幔软流圈底辟,具有大量高放射性元素的岩浆房,活动性的深大断裂等;中、下地壳脆韧性转换带,活动的韧性剪切带是导热构造;中、下地壳的低阻高导体,韧性剪切流变层既是导热层,也是储热构造;火山、地震、浅表层次的活动断裂等为释热构造;控热构造的类型受到构造尺度和构造背景的限定.由于地壳中控热构造分布状态及发育特征差异较大,从而导致干热岩等地热能资源在地壳中的埋深、规模、热量以及分布状态等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