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梁其中  方武 《地质学报》1990,64(3):264-274
梅树村剖面,已被推荐为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型候选剖面。本文论述了对该剖面进行的古地磁研究,在剖面的碳酸盐及磷酸盐台地相地层中,依次采集了159块古地磁样品。热退磁结果表明:剖面中的大多数岩石已被现今地磁场强烈重磁化,但仍有57块样品保存有呈互为对踱的剩磁方向(平均D/l=4.2°/7.1°,K=9,α_(95)=6.6。),并计算出古地磁极位置为68.8°N,270.7°E。这与华南年轻的显生宙岩石所得到的极位置皆不一样。该项研究的结果构成一极性带,至少有9次倒转。此极性带与苏联西伯利亚,澳大利亚及美国西部所获得的资料对比,都共同显示出以频繁的极性倒转为特征。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西部重力异常剖面拟合及其地质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青藏高原西部地区沿东经80°和83°选择了2条剖面,在地质资料、物性资料和布格重力异常、航磁异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深部地球物理, 建立了剖面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通过重力联合人机交互正演模拟,求解地下地质体的模型,并依此对剖面通过地段的地壳结构、断裂带深部特征和构造单元的深部格架进行了解释推断。  相似文献   

3.
根据体波层析成像技术,利用大量走时数据,做出0°~180°E,30°S~90°S范围内0~2889km深的三维速度分布图像,得到欧亚地区局部区域岩石圈及地幔的高分辨率速度结构,并从地球动力学角度出发对这些成像结果做进一步解释。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INDEPTHII在雅鲁藏布江南的2条南北向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的进一步处理,观察到主喜马拉雅逆冲断裂带(MHT)形成的反射向北逐渐倾没于藏南地壳之下。这一反射一直可延伸至康马穹隆北、浪卡子南,在向北延伸的过程中,断裂带向北倾角逐渐加大,可以看到MHT反射最北端的反射同相轴向北倾斜的角度到达27°30'~29°,最深处的双程走时达到22.5s左右。根据深地震反射资料并结合大地电磁(MT)资料,提出印度板块在雅鲁藏布江南30~40km(大约28°50'N)处沿MHT俯冲到了藏南的地壳之下,即在地壳范围内印度板块的最北部边缘位于雅鲁藏布江南30~40km处。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中轴构造带及其两侧的现今地壳垂直运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青  黄立人  马宗晋  张进 《地质学报》2003,77(1):35-43,T002
利用中心年代分别为1964、1979及1993的3期精密水准复测资料研究中轴(构造)带及其两侧(东经90.5°至113.5°,北纬21.5°至42.0°)的现代地壳垂直运动。结果表明中轴带及其两侧近30多年的运动趋势与最近十几年运动趋势十分一致。而且与该地区的地势地貌有良好的相关性,几个垂直形变的高梯度带均分布在本区两个大盆地(四川盆地与柴达木盆地)周边。整个形变态势表现出明显的继承性运动特征。但在70年代,该区的垂直运动经历了一次明显的变化或反向。联系到同一时期中轴带南部的一系列7级以上强震的发生,提示大区域的垂直形变的趋势变化可能是强震活跃的一种指示。文中还利用得到的地壳垂直形变图研究了区内南—北、东—西向穿切几个主要构造单元的9条剖面的地壳垂直运动特征和它们的时空演化,结果进一步证明1969~1979年间,我国中西部比较强烈的地壳垂直运动与我国地震活动高潮期一致。纬向剖面的运动特征清楚地显示出东经100~105度的经向带内,整个研究区可分为地壳垂直运动速率西高东低的东、西两区;而经向剖面又可将这东、西两区分出以某些纬向高变化窄带为界的纬向区块。文中还详细讨论了这些区块所对应的构造单元的现今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利用ERST—1.2,百万分之一的卫星象片资料对松辽平原区域构造进行解释时,发现在北纬43°—47°间,东经118°—127°范围内,有一弧型构造和南北向构造影象。这种构造影象特征与已知地面地质构造特征相吻合。初步认为它是中生代以来的山字型构造型式,并暂定命为长岭山字型。为了使有关方面人员共同研究,现将初步认识扼要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利用CDSN、IRIS、GEOSCOPE等台网 33个数字台站及部分数字流动台的长周期面波资料 ,采用改进的Occam网格反演方法 ,在获得中国大陆及其邻近区域 (5°~ 5 5°N ,6 8°~ 15 0°E) 1°× 1°的 7~ 184s周期Rayleigh波群速度频散的基础上 ,进一步反演青藏高原及邻区 (2 0°~ 40°N ,75°~ 10 5°E)内每个经纬度节点介质的S波速度结构 ,获得了 0~ 42 0km深度地壳上地幔的三维速度分布。研究结果显示 :青藏高原不但具有厚壳 (6 0~ 70km)和厚岩石圈 (超过 2 0 0km) ,而且高原深部结构和速度分布存在明显的横向变化和分区特征。  相似文献   

8.
WFSD-3孔是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主要钻孔之一,全井段(终孔深度1 502.30 m)实施了连续取心(累计取心进尺1 548.44 m)和测井作业。采集到的成像测井资料包含丰富的原位地质特征信息,对裂缝、破碎带识别和构造应力场分析具有重要作用。利用该钻孔的电阻率成像测井和超声成像测井资料,结合岩心资料进行了裂缝特征分析。结果表明,WFSD-3孔岩层高角度斜交缝最为发育,其次是低角度斜交缝,垂直缝和水平缝极少;25~200 m和900~1 000 m深度范围内裂缝尤为发育;不同深度的裂缝倾向存在明显差异:410 m之上主要分布于260°~290°,410~730m集中于330°~360°,730~960 m主要分布于210°~240°,960~1 185 m与410 m之上基本一致,1 410~1 450 m与前述各深度段不同,集中于180°~200°;裂缝与破碎带、层理密切相关,宏观分布受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9.
刘庆民 《地质论评》1965,23(2):122-125
一、引言本文所指的江西中部,其地理范围从东到西包括丰城、高安、上高、新余、分宜、万载等地区,约居东经114°20′—116°,北纬27°30′—29°(图1)。这一带晚二迭世地层分布广泛,但以丰城一带发育最为完整,一般正常剖面包括乐平组含煤地层  相似文献   

10.
作者在研究华北地台航磁资料推断解释的过程中,综合对比各种资料,发现该地台北界中段(即东经112°—117°之间)应沿北纬42°35′—40′通过。这就扩大了该地台北缘范围,也对扩大地台北缘找矿远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鄂尔多斯盆地是位于华北克拉通西部的保罗-白垩纪沉积盆地。本文利用中、小型构造的解析成果重建了该盆地中、新生代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其中,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运动最大主压力轴的产状分别为179°~359°∠2°~3°,130°~310°∠2°~4°,30°~210°∠1°~2°。这一成果为解释它的形成与演化机制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2.
利用塔里木地块新的古地磁资料,研究了塔里木地块漂移和构造演化历史,对北方大陆形成提出了新的认识。从古纬度资料反映出塔里木地块泥盆纪位于北纬13°,到二叠纪晚期达到了北纬25°,向北漂移了12°左右,同时顺时针旋转了40°,自二叠纪以来塔里木地块又向北漂移了10°左右,并顺时针旋转了20°。  相似文献   

13.
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新近纪构造旋转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的研究是认识高原隆起过程、机制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重要途径。柴达木盆地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南北向挤压应力为动力背景的高原东北部内陆盆地,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周边山地,完整的保存了新生代以来高原隆升的详细记录。通过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瑙格剖面精细古地磁及构造旋转研究发现,20.1~15.1Ma以及15.1~8.2Ma柴达木盆地分别发生了9.7°±7.4°和6.4°±4.4°的顺时针旋转,约8.2Ma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瑙格地区发生了16°±7.5°的逆时针快速旋转。通过分析认为,前两次的顺时针构造旋转事件可能与阿尔金断裂的左旋走滑有关。而约82Ma以来的逆时针旋转事件属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瑙格地区的局部旋转,可能与温泉断裂的右旋走滑有关,说明青藏高原东北部在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三条巨型断裂系左旋相对运动的宏观控制下形成的NNW向温泉右旋走滑断裂开始走滑的年代为约8Ma。  相似文献   

14.
JSD-36型随钻定向仪是利用偏重原理制造的有缆式定向仪,不受磁性干扰。井下仪外径36mm,长度1m,工具面向角测量范围0—358°,测量误差,顶角3°—5°时≤±7°,顶角大于5°时≤±5°。  相似文献   

15.
1956年,我們参加了中國科学院柴达木綜合研究隊構造組工作,得到了有关盆地西部第三紀地質構造的一些粗淺看法。我們希望这些初步意見能够对盆地今后工作有些帮助,并能得到專家和同志們的指教。工作范圍在柴达木盆地的西部,包括东經91°—94°,北緯37°—39°間。按1955年分区有:冷湖—鄂博樑区、大風山区、茫崖区及甘森区。  相似文献   

16.
INDEPTH-Ⅲ地震层析成像--藏北印度岩石圈俯冲断落的证据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德庆-龙尾错剖面层析速度结构剖面揭示了在高原地壳发生缩短与增厚后,高速的印度大陆地幔岩石圈分为两层以不同角度向北伸展到(美)塘盆地的中部(33°N~34°N之间).上层在拉萨地块岩石圈(速度为7.9~8.0 km/s)之下向北伸展过程中发生断裂,形成若T断块,并下沉;下层以较大角度向北俯冲下去,并在32°N之下进人软流圈;发现北部有一浅一深2条低速带,可能代表地幔内温度较高的热流体的流动通道,并产生强烈的各向异性.浅处低速带与深部低速带有联系;此低速带与东部Wittlinger发现的34.5°N深部的高温低速体没有直接联系,后者呈NV-SE走向.  相似文献   

17.
泌阳凹陷安棚油田核三段储层天然裂缝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岩芯裂缝观察结果,通过与FMI,MAIN成像测井资料进行对比,系统描述天然裂缝在成像测井上的影像特征,对地层裂缝特征参数进行了确定.成果反映出核三段地层中的裂缝主要为垂直裂缝倾角在80°~90°之间.走向在100°~110°左右,宽度一般小于1 mm,裂缝长度主要在30 mm以内.  相似文献   

18.
我們通过近三年来区域地质測量工作,在二连东北哈拉图庙至莎达格庙一带,东經112°—112°30′,北緯43°50′—44°之間,200余平方公里內(图1),首次发現了冰磧物。这些冰磧物主要是漂砾、泥砾及擦痕砾石等。在此,把这些冰磧物的特点提出来,供研究者参考。漂砾:主要分布于烏兰茨劳西南,二連盐池北  相似文献   

19.
巴颜喀拉山南麓玉树—甘孜构造带是我国西南地区新发现的一个重要的构造结合带,这里以往地质研究程度较差,有关地质矿产问题急待进一步研究。1965~1970年青海地质局区调队在进行1:100万区调工作过程中曾发现:“三岔河、觉悟寺等地二叠纪地层中有三叠纪化石混生。”近年来,这一问题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和注意,笔者根据近两年在该区从事1:20万区调时,所搜集的部分资料执成此文,不当之处望指正。本文地理界标在东经98°~99°30′,北纬32°~32°40′之间,行政属四川省德格、石渠  相似文献   

20.
新疆北部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和布克赛尔、克拉玛依、玛纳斯—乌鲁木齐地区泥盆纪到白垩纪古地磁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首次建立了准噶尔西北缘及南缘石炭纪—白垩纪古地磁极移曲线,由石炭纪到二叠纪的古地磁极位置基本在同一区间,说明该时期这些地区为一个统一的构造单元,而其古地磁极明显与塔里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地块存在着差异。(2)该地区侏罗纪及白垩纪古地磁结果与塔里木地块结果一致,侏罗纪乌鲁木齐与和布克赛尔磁偏角相差30°左右,说明和布克赛尔地区相对乌鲁木齐地区逆时针旋转了30°左右,晚古生代以后曾发生过南向移动,而侏罗、白垩纪以来均向北发生了相当规模的北向运动,并发生了相对旋转,目前东、西准噶尔的构造格局可能就是由于局部相对旋转造成的。(3)中国大陆在早二叠世还不是一个联合的整体,而是以相互分离的独立块体分布于45°N—15°S的古特提斯洋中。(4)该地区二叠纪的磁偏角为165°—168°,而塔里木为218°,哈萨克斯坦为229°,说明存在35°—55°的逆时针旋转,这个旋转可能是由于西部推覆构造造成的。如果将西准噶尔超基性岩带顺时针旋转35°—55°后,东准噶尔超基性岩带、西准噶尔超基性岩带和斋桑泊—鲁布佐夫斯克超基性岩带应在同一构造带上。(5)该地区晚古生代古纬度变化不明显,位于30°—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