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DFl—1底辟区是莺歌海盆地内超压流体最活跃的地带之一.超压流体的活动直接受控于构造应力及其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断裂和裂隙构成的输导系统.从底辟区大规模流体垂向活动以及幕式活动的特征来看,流体流动的动力主要是由于垂向压差的存在以及渗流场变化引起的局部应力场(包括热应力场)的作用所致.在详细研究底辟区的构造及流体活动关系的基础上,对底辟区构造应力场及渗流场的演化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构造运动引起的应力场决定了DFl—1底辟区油气沿主要断裂系走向迁移的总趋势,在底辟区流体从底辟的两侧向其中心运移,由底辟体中向上运移为主;高压流体产生的热应力控制局部应力场状况及油气运移方向,驱动流体向底辟体顶部运移,当热应力值过大时有可能改变应力场状况以及油气运移总趋势.  相似文献   

2.
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证实,库车坳陷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组(西部)和新近系吉迪克组(东部)沉积有较厚的膏盐层。在浮力、重力、沉积差异负载和挤压应力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盐体发生明显的塑性流动,围绕拜城凹陷呈环带状分布,并在克拉苏构造带和秋里塔格构造带聚集增厚,最厚可达4000m以上。盐体的塑性变形影响了含盐层系和上覆层的构造变形过程,形成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盐相关构造,主要包括盐枕、盐墙、盐推覆、鱼尾、盐焊接(断层焊接)、盐垛、突发构造和盐撤凹陷等。库车坳陷盐相关构造变形影响了油气运移、聚集和成藏过程。盐构造运动形成的丰富圈闭可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空间,断裂可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通道,巨厚的膏盐层还可作为封闭性能良好的盖层。受盐相关构造变形影响,库车坳陷盐下、盐间和盐上存在三种不同的成藏模式。综合分析表明,库车坳陷较为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主要包括有盐下的背斜圈闭、断层遮挡下盘圈闭、地层-岩性圈闭、盐间的构造-地层圈闭和盐上的背斜圈闭等。  相似文献   

3.
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包裹体地球化学角度系统对比分析了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地区(主断裂及其上下盘)的含油气流体活动特点,结果表明,断裂在构造活动期是油气流体运移的良好通道,断裂上下盘中聚集的油气经由主断裂运移进入,且上盘优先接受充注,油气在断裂带中的运聚主要包括两个期次,每一期次又包括了多个幕,并可能具有幕式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4.
在DF11浅层所发现的与底辟有关的含气构造中 ,天然气的运聚、分布与底辟区的断裂系统和超压 (热 )流体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超压流体的活动不仅为油气的运聚提供了驱动力 ,而且其产生的断裂系统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输导路径。文中在分析底辟构造特征的基础上 ,依据连续介质理论 ,采用有限元计算法 ,将固体应力场与流体压力场有机地结合起来 ,对DF11底辟区流体的驱移作用进行模拟。结果显示 :底辟作用引起的应力场决定了底辟区油气沿主要断裂系走向运移的总趋势 ,以底辟体的两侧向其中心运移、自底辟体向上运移为主。热应力控制局部应力场状况及油气运移方向 ,并合理地解释了油气从温度较高的地区向周围温度较低的地区运移的事实 ,其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温度应力与构造应力之间的比值  相似文献   

5.
沉积岩石中断裂与裂缝是含油气盆地流体活动的重要通道,断裂与裂缝中充填的不同期次、不同类型的矿物脉体是烃-水-岩相互作用的产物,记录了断裂、裂缝形成过程中不同期次流体性质、组分、来源以及温压场、氧化还原环境等信息,为研究沉积盆地断裂发育、流体动力场特征、物理化学环境及封闭与保存条件等地层古流体活动、动态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系统总结了含油气盆地微观裂缝脉体流体活动示踪、演化的基本方法及其地质应用现状,认为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通过对裂缝脉体充填的成岩矿物岩石学观察,分析成岩矿物类型、结构及形成的相对次序;(2)通过对脉体成岩矿物的同位素、微量-稀土元素、流体包裹体等地球化学测试,示踪成脉古流体性质、来源、温压-氧化还原环境等;(3)通过对脉体成岩矿物放射性同位素(如U-Pb、Re-Os等)的测试,精确确定脉体形成时间,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探讨脉体形成过程、流体动力场环境及其动态演化过程。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的发展趋势及地质应用前景,以期为含油气盆地古流体演化及其与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等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少华  杨明慧  罗晓华 《地质论评》2015,61(5):1183-1191
断裂结构对油气运移的影响是当前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的前沿与薄弱环节。本文在调研断裂结构及其流体流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断裂带油气幕式运移过程,探讨断裂带油气运移机理及相关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断裂内部结构控制着油气运移的路径和方式,含油饱和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油气运移的路径;破碎带是油气幕式运移的优势通道,且油气聚集成藏的潜在圈闭为位于油源断裂主动盘一侧的圈闭。单次幕式充注过程中运移量与时间之间的对数型关系表明,流体沿断裂幕式运移具有非线性流的特征,且流动速率可能介于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其数量级约为10~2~10~3m/a;流体沿断裂幕式流动过程包含高速非线性流、过渡流动机制和线性达西流3种流体流动机制,其间的相互转换是一个多物理场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此外,断层体油气藏的形成条件为油气沿断裂运移时,运移动力与阻力在断裂带内达成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7.
焦家金矿床成矿流体运移的通道、方式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流体输导系统是成矿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焦家金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及趋势面分析等手段,探讨矿床成矿流体运移的通道和方向,进而对流体运移的方式和驱动作了分析.认为矿体的形成和空间分布受断裂流体输导系统的控制,流体总体从南西向上和侧向运移;由于断裂构造带不同部位岩石破碎程度不同,从而导致具有差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而影响流体的运移方式;流体运移的驱动力主要由构造产生的附加静水压力所引起,同时重熔岩浆的上侵作用加速了流体的运移速率.  相似文献   

8.
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会对岩石力学和物理性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岩石中油气的流动与赋存以及岩石—流体的作用过程。因此"临界转换"状态下的构造应力场对油气聚集成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构造应力场的转换总伴随有构造运动的发生,而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各种裂隙、褶皱,断层等静态的地质要素为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提供了通道储集空间;变化的地应力场本身还会引起流体势场变化,从而控制了油气的运移与聚集。因此,研究构造应力场及其转换对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DF1-1底辟区构造应力场及渗流场演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DF1-1底辟区是莺歌海盆地内超压流体最活跃的地带之一.超压流体的活动直接受控于构造应力及其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断裂和裂隙构成的输导系统.从底辟区大规模流体垂向活动以及幕式活动的特征来看, 流体流动的动力主要是由于垂向压差的存在以及渗流场变化引起的局部应力场(包括热应力场) 的作用所致.在详细研究底辟区的构造及流体活动关系的基础上, 对底辟区构造应力场及渗流场的演化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 构造运动引起的应力场决定了DF1-1底辟区油气沿主要断裂系走向迁移的总趋势, 在底辟区流体从底辟的两侧向其中心运移, 由底辟体中向上运移为主; 高压流体产生的热应力控制局部应力场状况及油气运移方向, 驱动流体向底辟体顶部运移, 当热应力值过大时有可能改变应力场状况以及油气运移总趋势.   相似文献   

10.
辽河西部凹陷油气十分富集,油气藏类型复杂,油气相态多样发育,不同构造带油气运移特征存在差异。本文主要根据原油中咔唑类含氮化合物浓度和相关参数,以及储层流体包裹体的发育特征,结合油气相态及物性分布特征,探讨了辽河西部凹陷油气运移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央隆起带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浓度高、异构化参数变化小,油气包裹体主要呈线状分布,在切穿矿物加大边的裂隙中,油气运移通道以走滑形成的东西向雁列式或帚状断裂为主,运移动力主要为流体异常压力;斜坡带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浓度及其相关异构化参数变化明显,油气包裹体多分布在石英与长石颗粒次生加大边中,呈群体面状分布,显示较强荧光特征,油气主要由洼陷带至斜坡带以扇三角洲前缘分支河道指状砂体或辫状河道砂体为运移通道,以水动力与浮力推动,远源或近源运移成藏;陡坡带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总浓度以及异构化参数存在变化,以台安大洼断裂带或指状砂体为运移通道、以异常流体压力为动力近源运移成藏;古潜山原油咔唑类化合物总浓度低,参数变化明显,主要以不整合面或基底断裂为运移通道,以异常流体压力为动力近源运移成藏。油气运移聚集时间主要在东营期,自北往南油气成藏时间逐渐变晚,与沙三段、沙四段生烃期较为匹配。  相似文献   

11.
论成藏动力系统中的流体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介绍了成藏动力系统中流体的 3个来源 ,即沉积流体、自源流体和深源流体 ;推动流体运动的五种动力 ,即盆地深部的热动力、自源动力、重力流、浮力和毛细管力叠加产生的作用力、构造动力。分析了在成藏动力系统中这几种动力的作用机制。指出深部热动力控制了成藏动力系统的温压场和成藏作用的时空展布 ,沉积盆地中自源动力控制烃源岩生排烃过程 ,而油气在自源动力的压实流、重力流、浮力以及毛细管阻力叠加形成的流体势控制下进行二次运移、聚集和成藏。构造动力既是圈闭形成分布和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因素 ,又是导致油气藏破坏、油气再次运移、聚集的重要作用力  相似文献   

12.
沉积盆地深部流体活动及油气成藏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沉积盆地深部流体包括幔源深部流体和壳源岩浆等,它们对成矿和油气成藏具有广泛而明显的影响。深部流体的油气成藏效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形成与深部流体活动有关的无机成因气藏;(2)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参与烃源岩的干酪根热解生烃;(3)通过溶蚀或交代,改变储层的岩石成分或孔渗结构进而改善其储集性能;(4)通过增温,驱动油气快速运移。论述了沉积盆地深部流体对油气成藏效应的研究进展及对油气勘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评述异常压力研究中的石油地质学新思想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在对异常压力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凝结出许多新的概念和思想,为现代石油地质学理论注入了新的内容。关于超压生成与有机质成熟-生烃的关系虽有争议,但大多数主张超压对有机质成熟和生烃起抑制作用;在超压的背景下,生烃、排烃以及烃类的运移和聚集常呈现出幕式的特征;压力驱动是流体活动和油气运移的重要动力;动态运移通道是油气运移的新型通道;通常压力过渡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在超压的含油气盆地中,可能发现的非传统油气聚集有异常压力的气饱和封存箱、水力破裂-泥岩裂缝油气藏、烃水倒置的油气藏等。异常压力的储层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国内外已经取得的盐构造研究成果, 根据东营凹陷盐构造的发育特征, 指出流体在盐构造发育过程的重要作用。东营凹陷沙四段含有大量膏盐和含膏地层, 根据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分析了东营凹陷盐构造特征。由于膏盐脱水作用会导致地层内部产生异常高压, 而异常高压可以作为动力迫使流体向上流动继而在上覆地层产生水压力裂缝, 流体上涌过程中可以带动盐类物质向上运动, 因此认为膏盐脱水对盐构造形成发育有重要作用。基于膏盐脱水和超压流体作用, 建立了东营凹陷沙四段盐底辟构造发展史模型, 分析了东营凹陷盐构造在流体作用下形成发育过程, 结果表明膏盐脱水在盐构造发育初期和中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异常压力环境下流体活动及其油气运移主通道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沉积盆地的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过程与盆地流体作用密切相关, 而异常压力环境下流体活动有其特殊性, 因而与之相关的油气运移和成藏也有其特殊性.对于异常压力体系(包括高压和低压)而言, 存在2类流体系统, 即半开放型和封闭型流体系统.前者由于封闭层的间歇开启导致流体幕式释放, 后者以封闭层内热对流作用为主.按照封闭层开启的成因机制可划分为3类, 即水力破裂或流体压裂型、断裂型、断-压双控型.封闭层的间歇开启构成异常压力环境下油气运移的主通道.这些流体活动和油气运移在海底以及盆地的浅层和深层显示不同地球物理特征, 如气苗、麻坑、气烟囱和流体底辟带等.同样, 还可以利用岩石中残留的一些标记或异常现象示踪盆地流体活动, 如流体包裹体、地层水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异常、成岩作用异常、流体场动态模拟等.这些特征和标志为流体和油气运移主通道的识别, 同时也为异常压力环境下油气勘探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论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康永沿  郭黔杰 《地球科学》1998,23(3):281-284
提出了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的概念和重力驱动型、压实驱动型、流体封存及滞流型油气成藏流体动力学系统类型的划分方案。流体动力系统类型的确定从盆地演化史分析和流体动力特征分析两方面来进行。油气成藏主要驱动力的相对重要性在重力驱动型、压实驱动型、流体封存型系统中不同,浮力在3类系统中都重要,水动力只在前两类中重要,而热力仅在第三类中发挥重要作用,地应力在第一和第三类系统中重要。油气成藏流体动力系统研究对油  相似文献   

17.
综合应用流体包裹体法和盆地模拟法, 恢复了东濮凹陷北部沙三段古压力, 并分析了成藏期油气运聚动力构成。研究结果表明, 沙三段超压分布受构造格局、沉降中心、生烃中心控制明显, 超压幅度表现为洼陷区大、中央隆起带次之、西部斜坡带最小, 受盐岩层发育影响, 濮卫-文留地区盐岩下部层系表现为压力系数高值区。成藏期超压和浮力是研究区沙三段油气运聚的主要动力, 压力过渡带和正常压力带是油气的主要聚集场所。研究区主要存在超压驱动、超压-浮力联合驱动和浮力驱动等3种类型的驱动机制, 其中斜坡带和洼陷带等超压带主要为超压驱动, 部分中央隆起带上的压力过渡带为超压-浮力联合驱动, 西部斜坡带和部分中央隆起带等正常压力带主要为浮力驱动。   相似文献   

18.
含油气盆地成藏期分析理论和新方法   总被引:80,自引:2,他引:80  
传统的成藏期分析主要从生、储、盖、运、聚、保各项参数有效配置,根据构造演化史、圈闭形成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作出推断,常用的 3个方法是根据油源岩的主生油期、圈闭形成期、油藏饱和压力分析油气藏形成期。近10年来成藏期分析是在构造发展史、埋藏史、热演化史、沉积成岩史 4个方面地质历史分析基础上,更多地依靠成藏化石记录的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分析结果,获得成藏期定量数据。评述了成藏期定量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储层成岩作用与烃类流体充注序次、自生矿物同位素地质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储层磁性矿物古地磁学、生烃期精确分析等,并讨论了它们在叠合盆地成藏年代学分析中实际应用及存在问题。  相似文献   

19.
唐文旭  曹强 《地球科学》2014,39(6):741-750
以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含油气系统研究为基础,应用二维(2D)盆地模拟方法,对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内主要生储组合E2s(油源)-E2s(储层)的油气二次运移演化历史进行了模拟恢复;并依据区内油气汇聚区带的平面分布特征划分油气运聚单元,基于此对各运聚单元内的烃源条件、输导体系、保存条件等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综合对比.研究表明:(1)岔路河断陷含油气系统要素配置关系良好,且发育3期油气成藏,E2s-E2s(!)为已证实的最重要的含油气系统;(2)岔路河断陷势能场分布控制了同期油气二次运移方向和强度,区内主成藏期油气二次运移范围广、强度(流线密度)大,有利运移指向区主要集中于西北缘盆缘断裂附近和东部的万昌、梁家构造带之内的油气低势区;(3)岔路河断陷可划分为4个油气运聚单元(Ⅰ、Ⅱ、Ⅲ和Ⅳ),运聚单元Ⅱ的成藏条件最为优越,而运聚单元Ⅰ内的万昌构造带围斜地区亦可作为本区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20.
渤中25-1地区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及其示踪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中25-1地区是渤中坳陷重要的含油气区,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史,输导通道一直是该地区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关键.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在理清研究区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及其油气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油气运移的输导通道并对其进行了示踪分析,进而总结了该区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表明,长期继承性活动的基底断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输导通道,原油性质及地层水化学特征证实了断层的输导作用.上新统明化镇组和渐新统沙河街组渗透性储层是油气侧向运移的主要通道.沙河街组油藏具有自源压控侧向运移成藏的特点,明化镇组油藏具有它源断控垂向运移成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