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类型系列制图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刘胤汉 《地理研究》1987,6(4):45-53
通过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类型系列图的编制,本文讨论上地类型系列图的制图对象与特点,制图程序与方法,并指出土地类型系列图的特性,制图的理论基础和原则。  相似文献   

2.
关于土地类型划分的研究——以陕西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参加全国百万分之一土地类型图的编制和研究工作。从1979年以来,先后在陕北黄土高原、关中盆地西部、秦岭山地和陕南汉中,安康盆地等不同自然地理区的典型地段,作过土地类型系列制图。在方法上,既应用了常规的综合剖面法和类型填图法,也运用了新技术—卫片解释和航片调绘。通过这些典型地段的实践,初拟出陕西省土地类型划分系统,并就土地类型划分的理论作了讨论。 一、土地类型划分的辅助单位—自然地带(亚地带)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分析——以天山北坡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格平  张百平 《地理学报》2006,61(11):1160-1170
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是土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目前对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科学基础研究较为薄弱。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科学基础是土地类型及其空间组合结构,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基于社会发展需求的小尺度、大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及其空间结构研究将是今后土地分类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与环境相关的问题,多数源自于违背土地类型自然属性的客观要求。退耕还草还林政策的实施,体现了土地利用需要遵循土地类型自然属性的客观要求。以天山北坡为例,在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的科学基础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土地类型及其空间组合结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了近年提出的干旱区绿洲-中山带立体双带模式和干旱区山地利用模式;并基于典型的干旱区绿洲格局提出了冲洪积扇绿洲集约利用模式、冲积平原绿洲农业规模经营模式以及河流尾闾三角洲绿洲生态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开展山地土地类型的研究和制图,对于土地资源评价、制定农业区划以及提高土地类型学的理论和方法都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六十年代初期,我们结合教学实习和指导毕业论文在北京门头沟区清水河流域开展了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工作,初步摸索关于山地土地类型制图的问题,有一些粗浅的体会,现加以总结,供今后开展全国土地类型研究与制图参考。  相似文献   

5.
胡云锋  徐芝英  刘越  艳燕  王倩倩 《地理研究》2012,31(11):1961-1972
不同的空间尺度上推方法会导致不同程度的信息丢失、信息歪曲等后果;但目前少有研究在较长的尺度序列上、对不同尺度上推方法所得成果开展精度分析。本研究首先提出尺度上推方法精度评价的三个准则,即:保持土地类型构成特征、保持土地面积精度、保持土地空间分布格局和斑块形态;继而使用格点中心值、最大面积斑块、最大聚合面积斑块等3种尺度上推方法,配合100 m~50 km土地利用数据开展尺度转化实验;最后基于上述评价准则和尺度上推实验所得的系列输出结果,分析了不同尺度上推方法的精度。研究表明:(1)格点中心值上推方法能更好地保留区域土地类型构成、土地面积精度等特征;(2)锡林郭勒盟地区土地研究的适宜尺度应小于10 km,最大不应超过30 km;(3)在尺度上推过程中,土地斑块的平均面积、形态以及空间分布格局对尺度上推成果精度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刘彦随 《地理学报》2001,56(4):426-436
山地土地类型的多样性及其结构格局的序列性特征明显,相应地呈现出土地类型在空间、数量和质量等3个方面基本格局型式,格局分析能够揭示土地类型结构与功能的异质性及其有序性,从而为全面认识土地类型群体的生态属性与其演替规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导,以陕西秦岭山地为例,进行了土地类型的结构分析,并根据山地类型结构格局的空间层次性、结构多级性和功能多元性的特点,提出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山地土地利用配置的模式及其优化利用方案。  相似文献   

7.
杭州市城市土地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传琛 《地理研究》1991,10(2):92-98
从城市环境的自然属性出发,分析杭州城市自然环境,划分城市土地类型,旨在探索城市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杭州市城市土地类型分为院落(Yard)、地段(Section)和地方(Land system)三级,分别与相(Фадпя)、限区(Урочцще)和地方(Местностб)相对应。院落是主要制图(1:10000)单位。  相似文献   

8.
土地类型研究的意义、功能与学科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申元村 《地理研究》2010,29(4):575-583
土地类型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对象,反映的是中小尺度地段分异规律和综合整体的环境特征。对土地类型研究的学术意义、功能和对未来学科发展方向进行界定,对促进土地类型学的发展和应用功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文章总结了土地类型研究的学术意义与功能,认为土地类型研究是自下而上论证综合自然区划、确立区域土地结构、进行生态研究和生态建设设计、进行农林牧合理用地布局和用地结构调整、灾害成因和防灾减灾研究的基础性学科;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当前该学科存在的关键学术问题是土地类型划分的基本分级体系不确定,各级土地类型划分指标体系未建立,遥感与多元数据计算机制图与分类指标体系未实现技术连接;从学科发展方向着眼,当前应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野外考察相结合,通过典型区解剖方法,确立土地类型基本分级体系,建立各级类型划分指标,以及遥感与多元数据计算机制图与分类指标体系的技术连接,并对未来需要研究的课题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土地系统(地方)”为分类制图基本单元,将滇池流域土地划分为4个一级土地类型;16个二级土地类型;35个三级土地类型。分析了各土地类型的综合自然特征,为滇池流域各土地类型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刘亚男  吴克宁  李晓亮  李潇 《地理科学》2022,42(8):1348-1359
为提升对土地资源的质的了解程度,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方向,实现黑土地保护目标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求,以黑龙江省作为典型研究区域,考虑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需求,并借鉴地球关键带理念,从气候影响、地貌条件、地质条件、土壤特性、水文分布5个维度构建三级分类,基于GIS平台采用空间叠置法对主导因素中级分类进行叠加和综合,进行省级尺度土地类型划分。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共划分为39个土地类,2 121个土地型和4 945个土地组。黑龙江省土地类型单元较丰富,类型单元面积分布不均衡,低级单元相比高级单元属性更丰富,黑土区的土地类型单元呈现出不同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类型单元可反映区域的自然地理规律。空间组合结构上主要有对称式空间组合结构、重复式空间组合结构、镶嵌式空间组合结构3种结构形式。土地类型数量和结构呈现的规律性分布可为黑土地的农业生产布局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龙花楼  蔡运龙  万军 《地理学报》2000,55(6):719-728
开发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涉及到各土地利用单元自身的可持续性和整个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可持续性两个方面。运用景观生态分类法,对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土地利用分类,随后针对不同类型而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结果表明: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有较多的土地其利用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结构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陆地表层系统是多圈层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综合体,具有时空异质性和层次性。对陆地表层系统进行多层级类型划分是识别其空间分异格局和演替规律的重要方法,可为多尺度地球科学系统研究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陆地表层系统分类其实质是在特定尺度下对其组成要素间的空间和关系的划分,故土地类型、地表基质、关键带类型等都可归纳为陆地表层系统分类方案。论文在对国内外典型陆地表层系统分类方案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陆地表层系统分类总结为探索—发展—完善3个发展阶段。继而,对比了各分类体系内涵,提出各分类体系虽分属不同学派,但均是以陆地表层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研究陆地表层系统结构、功能和空间分异的方法论;分析了各分类体系结构的异同,总结了各分类体系在层级、比例尺和要素方面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一套从地块到国家的陆地表层系统分类设想,并对等级体系、分类体系及分类方法集成3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遥感综合系列制图方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廖克 《地理学报》2005,60(3):479-486
提出生态环境遥感综合系列制图方法, 采用GPS、RS、GIS相结合, 在野外综合考察与遥感影像综合判读的基础上, 利用GPS定位和GIS数据采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技术, 在室内先生成综合性的生态环境单元轮廓界线图, 并列表记录其类型及其编码, 然后自动演绎派生出生态环境类型图及各要素专题地图。全文包括三个部分:1生态环境遥感综合系列制图的科学依据与基本方法;2生态环境遥感综合系列制图的具体方法和步骤;3结论。该方法不仅保证了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地图的统一协调和科学质量, 而且大大加快了成图速度, 使系列地图更好地反映生态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便于各地图的比较分析与综合评价, 尤其为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和其他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单元及其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珊瑚礁遥感地貌分类体系在珊瑚礁遥感地貌制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珊瑚礁遥感地貌分类体系仍存在构建标准不统一、部分重要地貌类型不突出以及涵盖地貌类型不完备等问题,影响了珊瑚礁遥感地貌制图应用于珊瑚礁科学和管理。本文采用中国南海46个珊瑚礁(环礁、台礁)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WorldView-2、Quickbird),并结合西沙群岛15个岛礁的地貌实地调查数据进行南海高分辨率遥感地貌分类体系的构建研究。以各地貌类型所处礁体位置、动力特征、出露程度和沉积类型为划分标准,将相似尺度和重要性相当的地貌类型归为同等级别,共构建了3级19类南海珊瑚礁遥感地貌分类体系。该分类体系划分标准统一、地貌类型数量最多且完备,新命名了内礁坪生物稀疏带、内礁坪生物丛生带,补充了水下礁脊、潮间带浅滩、浅水礁塘等地貌类型,便于直观理解和推断不同尺度的海洋生态相互作用及重要性。同时,其多等级多尺度性适用于分辨率由低到高的南海珊瑚礁遥感地貌制图,有助于珊瑚礁态势演变分析、管理和保护,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土地单位及其术语刍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蔡运龙 《地理研究》1986,5(3):86-94
划分土地个体是土地分类的前提。本文对比了各国所划分的土地单位,探讨了划分土地个体的方法论,进而提出三级基本的土地单位:土地片、土地面、土地群,并阐明了它们的定义和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16.
基于广州25个典型社区(4种居住类型)的962份调查问卷,采用卡方分析和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探讨了居民的超重特征。结果发现,不同居住类型具有不同的超重水平和超重分层特征。1)居民超重率为历史街区>保障性住房>单位社区>商品房社区。商品房社区居民超重水平最低,与其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带来更好的健康知识和社区资源获取能力有关;单位社区和历史街区超重水平较高,与其长期的住房环境隔离聚集了大量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都较低的居民有关;此外,历史街区较大比例的高龄人群也使超重率提高;保障性住房居民较高的超重率与其较差的社区环境,以及具有高比例资源获取能力差的低收入人群相关。2)对所有居住类型来说,老年人和已婚人口都是容易超重的人群。保障性住房和单位社区居民收入的提高可能增加额外的社区资源可获得性,而产生超重分层。历史街区居民整体教育水平偏低,相比之下,高教育水平居民可能因其具有更多的健康知识而降低超重水平。商品房社区产生超重分层与其高收入居民具有的不健康工作生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土地结构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许学工 《地理学报》1997,52(1):18-26
本文在土地类型划分和土地评价的基础上,对黄三角洲的土地结构(包括土地类型土地结构,土地资源结构,土地空间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进行了分析,由此提出了大农业发展方向,土地利用格局以及促进土地顺向演替等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