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区位迁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纺织服装业因其自身产业特点和发展特征, 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 被认为是最早实现全球产业转移和最具有产业转移特征的重要产业之一。通过构建产业结构变动系数来描绘纺织服装业区位迁移的基本格局, 结果表明:① 纺织服装产业的结构变动相对稳定且集中于东部地区;② 结构变化地域分异明显, 沿海大于内陆, 东部大于中部, 中部又高于西部和东北, 东部沿海的浙江、广东、江苏、山东、上海和福建, 中部的湖北和河南, 以及东北的辽宁, 纺织服装业的结构变化系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部地区的多数省份则较低;③ 结构变动系数的大小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区位性和结构性因素。采用偏离-份额模型将中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分解为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 以此阐述中国纺织服装业区位迁移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① 河南、安徽和江西已经成为东部纺织服装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区;② 纺织服装业的区位迁移在竞争效应和纯空间竞争效应上具有一致性, 说明产业的地理分布主要受到区位优势的影响;③ 明显的结构负效应说明纺织服装业的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2.
信息制造业在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中国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其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构建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对1999—2007年中国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按照信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梯度差异可以把我国31个省、市、区初步划分为五大等级;(2)等级之间的差距随着等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等级上各省、市、区的分布大致呈金字塔型;(3)31个省、市、区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时间维度变动轨迹显示,1/5以上的省、市、区信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呈上升态势,1/4以上的省、市、区比较稳定,不到1/3的省、市、区有所下降,而其余省、市、区呈不规则波动。  相似文献   

3.
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回顾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的机理、全球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进行了回顾、梳理和归纳。现有研究关注了全球层面、国家层面以及区域层面上纺织服装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及其影响因素,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研究,以及关于其布局演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还比较欠缺。面对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空间布局演化研究不仅需要更多地关注国内大区域板块之间的布局演化,也需要关注省区内部或大都市区内部的布局调整;需要关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展;更需要从全球视角下解读新时期纺织服装企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创新能力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创新驱动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选取2000-2014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创新能力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数据集,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变异系数、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NICH指数分析等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软件和SPSS数据分析软件,探究中国创新能力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2000-2014年中国创新能力逐年提升,从2000年的0.199提升至2014年的1.775。其中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速度较快,而政府支撑和服务能力以及创新基础环境提升较缓慢。②创新能力区域差异由“大差距低水平”向“小差距高水平”转变,高水平和增长较快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和西北各省(市、区)创新能力较弱且增长较慢。③区域物质资本集聚、区域智力资本集聚、区域创新环境、全球化知识溢出等是影响中国创新能力时空格局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企业网络发育程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分析企业网络的发育和完善程度出发,探讨影响网络创新能力的因素。文章指出,网络发育程度与创新能力(创新数量、创新发生的频率)是正相关的。从宏观上讲网络越密集、各种正式和非正式联系越有效、网络联系越稳定、网络自我更新能力越强、网络的开放性越强、网络越能根植于当地的良好的区域环境,越容易激发创新;从微观上讲,网络中行为主体的学习能力越强,其创新发生频率越高,创新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舒适气候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气候是一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先决因素,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条件。本文对中国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气候、旅游舒适气候进行了系统研究。筛选出了86家气象台站。使用3项气候要素(空气温度、空气湿度、风速),按热应力区和冷应力区分别计算了中国西部180家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依据所处气候带(区),绘制出了三大单元区(Ⅰ、Ⅱ、Ⅲ区)及各省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温湿指数及风寒指数时空分布图。由温湿指数及风寒指数得出了著名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舒适气候。根据中国西部的气候及地域特点,提出了适宜旅游气候和最佳旅游气候。研究表明西部亚热带5省(市、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的适宜旅游期和最佳旅游期相对最长,分别为10个月和7个月。云南几乎全年都为最佳旅游期。西部温带5省区的著名风景名胜区的适宜旅游期和最佳旅游期集中于炎热季节的4~9月,适宜旅游期大多为6个月,最佳旅游期也有5个月。陕西著名风景名胜区的适宜旅游期相对较长,可达7~8个月,最佳旅游期也有7个月。高原气候区的适宜旅游期为5个月左右,最佳旅游期只有2~3个月。西部著名风景名胜区旅游舒适气候的计算与评价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旅游者选择最佳旅游季节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中国西部地区地震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游珍  封志明  杨格格  杨艳昭 《地理科学》2011,31(9):1125-1130
利用全国地震目录数据库,系统梳理建国以来中国西部地区5.0级以上地震信息;利用信息扩散理论,从年最大震级和各级地震灾害年频次两个方面对西部12省、市、自治区的地震灾害进行风险评估。在此基础上,将风险估计离散值进行曲线拟合,系统评价中国西部地震最为多发5省区的地震风险分布趋势及差异,定量揭示中国西部地区地震风险,为西部地区地震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开发经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可以说,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生物资源不变的基础,而社会、经济、文化、行政等环境条件的灾害程度与自然创新能力是生物资源开发的支撑和保障。采用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78个四级指标建立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攀西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攀西地区除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综合值较高外,其余指标相对都较低。攀西地区知识创造能力是最薄弱环节, 特别是凉山州,知识创新能力的综合值仅为7.99,不到四川省平均水平的一半,约为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4。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攀西也十分落后。攀西地区创新能力与东中西部地区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除知识流动综合评价值、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高于西部平均值、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高于中部地区平均值外,其余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距。针对差距从技术研发、成果推广、技术交易、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人才交流、管理咨询、信息网络系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现状,并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撰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统计数据,围绕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与管理和创新的经济绩效等5项要素对河南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提高该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议: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型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创新体系建设投入;利用自然、经济优势,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定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李震  顾朝林  姚士媒 《地理科学》2006,26(5):544-550
当代中国城市的地域空间分布并不具有随机性分布特征,过去运用泊松方程规定的随机分布模型对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定量划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借助牛顿引力学方程对随机分布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城市空间分布的引力模型,利用2002年数据,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对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进行定量研究,得出6个块状组团式城市聚集区、10个条状组团式城市聚集区和8个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的结构特征,其中东部省区以多核心多组团式的城市块状聚集区为主,中部省区以单中心单组团式的条状聚集区为主,西部省区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为主。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发育水平差别较大,梯度现象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焦点,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总体战略目标下,要把河南建设成全国重要的创新区域,需要认清形势,了解河南区域创新现状。区域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区域行为主体的创新能力上。从企业创新的视角,对河南的创新潜力、创新投入、创新绩效以及创新环境等方面对现有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估,挖掘并发现河南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河南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为河南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l Public Educational Outlay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Regional innovationAbility in ChinaInnovation includes a series of achvitjes from ale bed of new idea to produchon design coddle tesAng,manufac~g and marketing. It is also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creating, ti'ansfonning and applying.Regional innovahon system is a netWork promoting innovahon formed by the interachon of differentbranches and orgalhaations in a region. Many factors act upon tile innovahon ability in a specific re…  相似文献   

13.
江金波  唐金稳 《地理研究》2018,37(9):1751-1761
以珠江三角洲九城市为研究对象,借用区域创新二象对偶评价模型,构建区域旅游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区域旅游创新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发展水平。通过对区域旅游创新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水平进行评价,发现珠三角九市旅游创新发展呈现U型的不协调发展态势。其中广州、中山的旅游创新能力较强,但是协调度不高;深圳的旅游创新能力较强,协调度较高;其他6城市的旅游创新综合水平较低,协调度较高。据此,应采取加大旅游业创新投入、强化旅游产业创新支撑、加速旅游创新扩散,加强广州、深圳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等相关措施,大力推动珠江三角洲九市旅游创新的协调发展,以提升区域旅游创新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4.
2001-2010年黑龙江省城市创新能力格局与发展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区域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是各国发展的首要战略选择。通过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2001-2010 年间黑龙江省12 个地级市城市创新能力的分布格局和发展过程,结果显示:黑龙江省城市之间创新能力绝对差异十分明显,其中哈尔滨市创新能力远高于其他城市,大庆、齐齐哈尔和牡丹江市次之,其他城市创新能力普遍较低;黑龙江省的创新高值区域分布在哈大齐工业走廊;2001-2010 年间黑龙江省城市创新能力格局较稳定,但其区域差异和极化程度呈增大趋势。最后,分析了提高城市创新能力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视角,以高沟54家电缆企业问卷及访谈信息为原始数据,运用信度、效度和关联性分析,实证探讨高沟电缆产业集群内创新网络5个维度19个测量指标与企业创新绩效1个维度6个测量指标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1)在整体创新网络影响下,高沟电缆企业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强相关影响,研究主体互相关联、互为依托;(2)主体之间的实际联系并不密切,创新网络发展并不完善;(3)企业内生力量、政府行为导向和企业合作驱动均在不同程度和层面影响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发展。研究总结高沟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联及其影响机理,对高沟电缆产业振兴、提升创新能力有一定的探究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专利与重要基金项目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软件与Eviews软件,分别对长三角高校海外回流人才创新产出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高校海外回流人才创新产出分布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衡性,总体呈现“沪宁杭”交通沿线为创新产出高值区,而苏北和浙西南则为低值区;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具体集中在上海市区和省会城市;创新产出受学科性质影响较大,即不同学科的海外回流人才对创新产出的贡献不同,其中工学和理学对创新产出的贡献较高,占总量的70%以上。最后,运用泊松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测度发现,海外回流人才创新产出受到事业平台建设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城市等级、与上海市区的距离,再次为是否有国际机场、GDP、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和集聚效应,是否沿海、三甲医院数量和人均GDP对海外回流人才重要基金项目与专利产出影响差异明显,而高校在校学生规模影响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国内有关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的研究文献在发表年代、成果名称及出处、指标主要构成、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及指标数据来源等内容的对比分析,梳理出国内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定量和定性2个方面重新构建城镇化健康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公共服务与居民生活及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5个方面共计60个指标;定性指标体系涵盖城乡发展协调程度和城镇居民满意度2个方面共计32个指标。在测评方法上,学者们常用的熵值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分析方法均适用于该指标体系。对城镇化质量进行实际测评时,要求定量和定性指标体系同时使用,且测评结果应基本相同。研究成果旨在为科学、全面评价中国城镇化质量提供一套可参考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影响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与知识整合,进而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基于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截面数据,以无偿献血率、信任度和社会组织密度指标测量区域社会资本,以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等5个指标衡量区域创新能力,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模型分析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我国各省区间的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但两者的空间分布状况具有相似性;(2)信任纬度与区域创新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规范纬度和网络纬度与区域创新能力呈负相关关系;(3)人均GDP、R&D人员和研发机构数量与区域创新能力均呈正相关关系。最后,提出了提高社会资本、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何舜辉  杜德斌  焦美琪  林宇 《地理科学》2017,37(7):1014-1022
基于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专利、论文数据测度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揭示2001~2014年中国创新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创新格局刻有明显的经济地带性差异的烙印,呈“东–中–西”逐渐衰减的态势,且随着时间推移,东部的压倒性地位进一步强化。基尼系数呈现先增后降的倒U型变化趋势,反映了整体由极化增长向优化均衡发展的空间过程。东部地区基尼系数维持相对稳定;创新能力较弱的中西部地区,城市间的创新能力差异却在不断缩小。高水平和较高水平的创新城市分布具有很强的经济依赖性,广泛分布于发达城市,而中等水平以上的城市呈集聚分布态势,表现出明显的“集群化”特征,与中国主要城市群的分布高度吻合。Moran’s I值均为正,并呈不断上升之势,反映了城市间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而中部和西部省会城市作为区域性的创新极,对周围城市的创新带动效应并不明显,辐射作用有限。经济基础、人力资本、教育水平、FDI规模、制度因素、基础设施6方面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城市创新能力的形成。其中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本因素影响较大,教育水平和制度因素次之,而FDI规模和基础设施水平对区域的创新能力影响相对较小,但仍表现为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产业技术变迁与全球技术创新体系空间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段德忠  杜德斌  杨凡  谌颖 《地理科学》2019,39(9):1378-1387
以1990~2014年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对象,在对全球产业技术变迁研究基础上,对全球技术创新体系的等级层次性及其演化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 IPC(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国际专利分类)-USPC(United States Patent Classification,美国专利分类)-NAICS(North American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ystem,北美产业分类体系)的专利分类至产业分类识别系统为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下的产业技术创新变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全球最具创新力的产业有着由机械产业向信息通信产业变迁的趋势;以信息通信产业、机械产业、电气设备产业和医疗设备产业为代表的全球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这25 a间都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分化和空间集聚趋势;全球技术创新体系正由大西洋格局向太平洋格局演进,东亚地区成为全球技术创新的增长极;国家研发支出规模、国家经济规模和国家文化包容性对国家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但研发人员数量和国家人口总数对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