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义认为现代术语的农林复合系统来源于生产实践,体现了农业与林业的有机结合、品种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产品多样化以及管理科学化4个方面相统一的特点。文章在分析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系统的类型结构基础上,提出了农林复合系统可以进行层次结构划分的观点。最后,以典型案例研究方法入手,对1种农林结构类型进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植物篱农林复合坡地系统,是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下实现坡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基于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困境与本质解读,集成模糊综合评价、网络层次分析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构建海岸带土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依据土地发展潜力评价内容辨析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的要素逻辑,诠释了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优化、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组、空间管控策略之关联,提出了杭州湾南岸经济—生态协同型土地利用模式。研究发现:① 科学地测度经济发达区的海岸带经济与生态关系是评估海岸带土地效益的关键,采用反比例关系衡量土地生态与经济发展关系构建土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发现经济与生态的区域矛盾问题,为解决海岸带土地开发向生态敏感区拓展问题提供方法支持。② 杭州湾南岸极高潜力区和高潜力区占57.07%,中、低潜力区占42.93%,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呈南强北弱的分布格局。随着人工化地类面积逐渐趋少,自然化地类渐增,土地发展潜力分区呈现等级递减的规律。③ 凝练出经济—生态协同型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是杭州湾南岸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海岸带土地利用的实践趋势与基本模式,构建该模式须遵循“稳定经济开发、严控生态保育、调控双向功能”为主线的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优化、“陆海系统并行,多功能组团”为核心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重组方向、“生活—生产—生态”分段式协同管控的空间治理三重系统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3.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经济与环境关系的辩证关系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二者倒“U”关系基础的协调 ,对此问题研究的领域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 ,影响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因素包括市场与政策、技术和经济结构等因素 ,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建立指标体系 ,以承载力作为重要标准 ,对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城市它是一个大的开放系统,它的可持续发展肯定与外部环境有关。因此,城市的发展就不仅仅是它本身的经济、生态、社会问题。它与外界有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不处理好它与外界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就会被孤立。以北京、洛阳、广州为例,主要从外部环境人手,运用区域增长极理论(即城市的产生、发展、衰退都有它相对应的增长极的产生、发展、衰退)找出城市产生、发展、衰退的原因,然后反思:现在有些城市的发展是否要考虑转换它们的增长极?进而对相关城市的发展及其区域均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国沿海省市海洋经济生态协调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嵩  孙才志  范斐 《地理科学》2018,38(3):342-350
建立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的共生演化Logistic模型,通过压力-状态-影响-响应(PSIR)模型对Logistic模型中的基本指数进行求解,进一步计算海洋生态与海洋经济之间的共生系数,结果表明:天津和上海两市发展模式已摆脱资源索取模式,其海洋经济生态共生模式的探讨意义较小;其余沿海九省中,河北、江苏、广西和海南4省处于反向共生水平,辽宁和山东两省呈现并生模式,浙江和广东呈现出生态受益的偏利共生模式,福建则呈现出经济受害的偏利共生模式。根据沿海各省市海洋经济生态共生模式,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沿海省市今后的经济和生态发展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谢大伟 《干旱区地理》2017,40(3):692-699
在工作实践及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乌鲁木齐县为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乌鲁木齐县通过挖掘自然和文化资源,实施“两居”工程为主导的生态移民工程,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以及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发展,改善了乌鲁木齐县的生态环境,加快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就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提出要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规划控制为引导,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耕地的弹性变形理论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为背景,引入弹性力学理论,探究了耕地的系统特征及其弹性变化理论,并以中国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表明:(1)耕地系统的自组织特性决定了其弹性特征,并在不同应力条件下弹性变化具阶段性;(2)应用耕地弹性变形判别系数和判断规则对各省份分析后认为,浙江、福建、云南、贵州、陕西、北京、广东、广西等地维持长期耕地系统稳定性难度大,而新疆、内蒙古、黑龙江等后备资源丰富省区则可保持较高的系统稳定性;(3)2010年、2056年为我国耕地弹性变形阶段、塑性变形阶段和非稳定态变形阶段划分的时间节点。研究有助于警示我国应强化耕地资源量质保护和空间管制,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掖绿洲水循环经济发展探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在探讨张掖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现状水资源利用格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绿洲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总结出张掖建立水循环经济的途径。在此基础上,还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观念、技术体系、市场培育、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问题也做了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橡胶-大叶千斤拔复合生态系统和橡胶纯林进行连续3 a的对比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橡胶林里种植大叶千斤拔能促进橡胶生长,橡胶平均基径、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分别比橡胶纯林高出11.0%、9.62%和3.78%.与橡胶纯林相比.混作后土壤含水量的季节变化较为缓和且旱季含水量较高;且0~10 cm和10~30 cm的土壤容重每年分别约下降0.03 g/cm3和0.01~0.02 g/cm3.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都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而在对照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表明混作后植物的生长及土壤养分状况比橡胶纯林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0.
沙漠能源生态圈概念、内涵及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漠地区既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和发展落后地区,如何在保护沙漠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利用沙漠丰富资源,同时又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首先基于生态学、管理学、自然地理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国内外沙漠能源开发及沙漠治理、生态修复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运用能源互联网思维,构建了包涵沙漠治理、生态修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能源建设、经济发展等要素的生态圈结构模型,提出一个合作共赢、基于沙漠能源、以电力为核心的沙漠能源生态圈概念;然后对沙漠能源生态圈内涵及特征进行解析,并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对其效益进行阐述;最后,探讨了沙漠能源生态圈发展模式,并从能源、生态、经济、国情、战略五方面阐述了沙漠能源生态圈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中国西部社会、经济与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社会、经济与生态指数,对西部各地区社会、经济与生态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通过构建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了社会、经济与生态两两之间的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1990-2010年,西部各地区经济持续增长,其中甘肃以东地区经济发展显著,社会水平与经济发展保持平行提高,生态水平基本保持静止,而西南地区生态水平明显高于西北地区,西北地区生态水平波动大。(2)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发展模式互动趋势明显,社会进步相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短暂滞后性;而生态系统反映较迟钝,生态与社会、生态与经济模式的发展趋势不明显,但与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发展模式一致。(3)中国西部各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均呈增长趋势,说明随时间的推移,各个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度趋于协调发展。但2005年和2010年的协调度增长不明显,个别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度出现下降趋势,生态水平的下降造成协调度增长停滞。  相似文献   

12.
王云才  郭焕成 《山地学报》2002,20(2):141-149
本文在系统考虑大城市周围山区传统产业的局限性、传统农业的低效性和大城市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大城市周围地区发展的客观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在北京西部山区沟谷景观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沟谷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模式,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对生态经济沟的创意和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内容有沟谷生态经济区的概念、功能、市场定位(区位选择、和产品选择与组合)、总体景观规划(景观意像、行为特征)和沟谷立地景观设计(景观构成、品牌设计、功能区设计、时序性设计、立地配置、环境净化与生态保护方案以及开发经营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四川林农复合经营的主要类型、效益与障碍,并探讨了其持续发展的原则、有利条件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尝试构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围绕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社会公平4个维度选取了28个指标,经AHP方法给指标赋权,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对1990-2006年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各维度间的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逐年增高,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社会公平4个维度间协调度得分稳步上升.资源生态、经济、人口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社会公平性较差.据此,本研究认为,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牢固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口、经济、资源生态和社会公平的协调发展;迅速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环境保护型农业.  相似文献   

15.
张贵祥  王金亮 《山地学报》2000,18(5):462-467
针对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区情特点,在分析预测该区发展机遇和主要产品市场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同时选出区域的重点产业和重点开发区,相对集中建设,以培植区域增长极,作为开发整治的依托,最后提出贫困山区科技扶贫、信息与联系协作扶贫、融资与项目扶贫等对策思路。其结论为:黄土高原贫困山区可持续发展同时肩负着脱贫致富与生态建设双重重任,须将经济开发与环境整治及科技进步  相似文献   

16.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Identify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accept eco-compensation has become a focus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The Qianxi traditional chestnu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is a typical agroforestry system in China and adapts the local environment well. However, local farmers concentrate on chestnut monocultures, driven by short-term profits.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very fragile. We surveyed 100 local rural households. Based on face-to-face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and model assessment, we analyz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accept eco-compensation in the Qianxi chestnut agroforestry system of Hebei. We found that many factors influence farmer willingness to accept, including education level, household incom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actices and knowledge of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his research provides helps clarify the mechanism of farmer participation in eco-compensation and provides a basi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mpensation standards that benefit the local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7.
李忆春  陈发虎 《山地学报》2001,19(5):465-469
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民勤绿洲面临的严重问题。本文在分析民勤盆地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本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从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发展节水农业生产体系,以及开源调水和减少人口等方面,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8.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oasis and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oasisBoth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ies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oasis. Natural oasis is a kind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formed mainly by water without human intervention. Its prosperity and adversity primarily depends on the flow direction and discharge of a river. With the increment of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ies, however,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oasis in arid area. The evolution of oasis has been transformed from the contr…  相似文献   

19.
FU Xiao-feng  LI Zhe 《地理学报》2001,11(1):117-121
Based up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oasis and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oasis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resents a goal of the development in coordination. It suggests that the sustainabl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oasis could be ensured only if the oasis-desert and water source ecology are managed in a combined way to form a macro system. In light with the above mentioned, the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of oasis in arid area should depend up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oasis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which suits the arid environment and promotes the efficiency of resource configuration, stabilizes economic increment and benefits ecologic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宁蒙陕甘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构想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宁蒙陕甘沿黄地区位于我国西部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边缘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重任务艰巨。从宁蒙陕甘沿黄地区区情现状入手,分析了该区域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性与基础条件,提出了宁蒙陕甘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战略构想及相应保障措施。其中,生态产业带建设是关键,重点从培育国家级生态能源基地、高效生态农牧基地和西北生态旅游胜地等角度构建以生态产业为主体的高效生态经济体系,推动区域生态-经济整体协调发展,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中心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