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短期的植被更替如何影响土壤剖面的13C富集以及这些富集现象揭示的土壤碳循环机理为目的,采集云南省曲靖地区发生植被演替的山地土壤剖面5组,分别测定了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总有机碳含量(TOC)和碳密度,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短期植被改变(约10年)对土壤剖面中0~30 cm层的δ13C值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对0~10 cm层土壤影响最大。灌木更替为森林和草地后土壤有机质的δ13C变化分别达2.28‰和5.08‰。30~50 cm层土壤δ13C值对植被改变不敏感,该层可以作为土壤剖面的基准剖面层。大气δ13C值变化不是森林土壤0~50 cm剖面层中13C随深度减小而富集的主要原因。10年间,植被从灌木演替为人工种植的麻栎乔木或从灌木植被退化为草本植被,0~30 cm层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密度改变量分别为2.30 kg/m2和-1.00 kg/m2。而植被从灌木到人工种植麻栎的碳密度改变率为0.230 kg/m2/a,这对改变山地土壤的碳密度、短期增加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δ13C在C3植被的短期演替过程中具有很好的辨识力,可以作为土壤碳库更替和碳循环的研究工具。  相似文献   

2.
赵明松  李德成  张甘霖  王世航 《地理研究》2018,37(11):2206-2217
利用安徽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2010-2011年土壤调查数据,运用GIS技术,研究1980-2010年安徽省表层(0~20 cm)和1 m土体中土壤有机碳(SOC)密度和储量的时空变化,并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SOC储量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1980-2010年安徽省表层和1 m土体中SOC密度平均减少0.37 kg/m2和1.63 kg/m2,但耕地的SOC密度增加。② 1980-2010年,全省SOC密度空间变化呈现北增南减的趋势,且增加幅度由北向南依次减小。表层和1 m土体的SOC密度增加的面积为56.97%和58.21%。③ 1980-2010年,全省表层SOC储量减少34.23×109 kg,1 m土体中SOC储量减少197.26×109 kg。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岗地和沿江平原的SOC储量增加,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丘陵山区减少。④ 非耕地转换为耕地,比保持用地类型不变或变为其他非耕地类型,SOC密度和储量减少较慢。耕地类型内部转换(水田和旱地间转换)比保持类型不变的SOC密度和储量增加较多。研究成果为区域土壤固碳潜力、土壤肥力变化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西双版纳地区稻田甲烷的排放通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年,采用静态箱(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地区单季稻田甲烷(CH4)排放进行田间原位观测。试验设置了三个处理,即无氮肥对照处理(NN)、低氮施肥处理(LN)和高氮施肥处理(HN),氮肥(尿素和复合肥)水平分别为0 kg/(N.hm2)、150 kg/(N.hm2)和300 kg/(N.hm2)。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期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峰值出现在拔节孕穗期,且只有1个典型的排放峰。NN、LN和HN处理的CH4季节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6.69±0.37 mg/(m2.h)、7.19±0.43 mg/(m2.h)和6.04±0.31 mg/(m2.h)。不同氮肥用量对CH4排放通量的影响规律不明显。各处理的CH4排放通量与温度的相关关系不同,与稻田水深均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于高寒湿地土壤碳氮的研究多集中于泥炭沼泽,盐化沼泽土壤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全面认识湿地土壤碳氮的特征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以藏北高原腹地格仁错湖沼湿地为研究区,分析高寒盐化沼泽常年积水、季节性积水和无积水三种水分条件下土壤剖面(0~50 cm)内有机碳和全氮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水位梯度的升高,各土层碳氮含量逐渐减少。在无积水区和季节性积水区,有机碳(SOC)和全氮(TN)的分布均表现为表层(0~10 cm)含量最高,沿土壤剖面呈下降趋势;常年积水区各土层间的SOC和TN含量差异很小。其中,无积水区、季节性积水区和常年积水区0~50 cm土层的SOC储量分别为7.60 kg/m2,4.11 kg/m2和2.35 kg/m2,TN储量分别为0.56 kg/m2,0.28 kg/m2和0.19 kg/m2。相对于高寒草甸沼泽土和泥炭沼泽土壤来说,高寒盐化沼泽土是碳氮累积较少的土壤类型,高水位、高盐度和低气温成为盐化沼泽土壤碳氮累积的主要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5.
施肥及刈割对干旱地区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黄土高原中部干旱区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3个施氮水平(0、51.75、103.5 kg·hm-2)和3个磷水平(0、126、252 kg·hm-2)下不同刈割次数(3、4次)对“甘农3号”紫花苜蓿种植当年和第2年产量、株高、再生速度及品质的影响,并对紫花苜蓿生长两年中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干旱地区“甘农3号”紫花苜蓿在具备灌溉条件下,种植当年施肥可显著提高产量、株高和再生速度,且4次刈割下显著高于3次刈割;施肥也能增加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4次刈割下品质更好;高氮低磷处理(N 103.5 kg·hm-2+P2O5 126 kg·hm-2)下效果最好,单施氮肥较单施磷肥效果好.同时,第2年紫花苜蓿产量显著高于第1年,第1年增幅较第2年明显,说明在试验地区,“甘农3号”紫花苜蓿种植当年施肥更有效,第2年施肥仍有益;在灌溉和配施N103.5 kg·hm-2+P2O5 126 kg·hm-2条件下,种植当年即可实现4次刈割.  相似文献   

6.
鲁西北平原夏玉米产量与土壤硝态氮淋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供水量和氮肥施用量是影响农田硝态氮淋失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水分和氮肥用量对夏玉米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试验表明,高水处理(0~50cm平均含水量控制在85%FC,FC为田间持水量032)和低水处理(0~50cm平均含水量控制在70%FC)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施肥量(0、100、200、和300kgNha-1)则具有显著影响,并且在200kgNha-1左右时达到最高产量;高水条件下土壤水分硝态氮下渗强,运移深度大,所有施肥处理在200cm处的土壤水硝态氮浓度都要高于国家饮用地下水标准10mgNL-1;低水条件下水分下渗弱,运移深度小于高水处理,但是在200cm处,200、300kgNha-1处理的土壤溶液硝态氮浓度依然高于10mgNL-1。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祁连山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林分布带对其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以分布在祁连山东段和西段的典型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论述了青海云杉林浅层土壤碳、氮含量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祁连山东、西段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但不同土层差异显著性不同,0~40cm含量分别为73.57±17.17g·kg-1和45.85±11.93g·kg-1;东、西段土壤剖面有机碳储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0~40cm有机碳储量分别为205.51±39.44t·hm-2和134.93±25.80t·hm-2。(2)祁连山东、西段土壤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变化和不同土层差异显著性变化规律同土壤有机碳含量,0~40cm全氮含量分别为4.56±0.88g·kg-1和2.81±0.66g·kg-1;东、西段土壤全氮储量亦同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规律,0~40cm储量分别为12.77±2.08t·hm-2和8.38±1.56t·hm-2。(3)祁连山东、西段土壤剖面不同土层C/N比差异显著性变化规律相同,其C/N值分别为15.92±1.24和16.10±2.07;C/N比值大小主要取决于有机碳含量;线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用乘幂曲线模型Y=aXb较好地描述(p0.01)。上述研究结果可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建群种青海云杉林的经营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兴国县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确定土壤有机碳的储量、空间分布 ,对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江西兴国县 84个样点和 50个剖面的采样数据、土壤有机质含量 ,统计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 ,估算了土壤有机碳库。研究结果表明 ,兴国县森林土壤有机碳在 2 0cm深度内总量为 559 38× 1 0 4t,平均有机碳密度为 2 47kgC/m2 ,在 1 0 0cm深度内总量为 1 4 37 1 9× 1 0 4t,平均有机碳密度为6 36kgC/m2 。其分布特征是 :西北部和东北部高 ,中部和西南部低。土壤有机碳含量深受母岩、植被和地形影响 ,在表层 (0~ 2 0cm) ,坡向和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海拔与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在剖面 (0~ 1 0 0cm) ,海拔和有机碳含量的相关关系达极显著水平 ,有机碳含量与坡向、坡度之间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灌溉和氮肥的施用是保障干旱荒漠区农田生产的关键措施,但过量的氮肥会随水分淋溶至深层土壤或地下水中,从而导致氮素的损耗和地下水的污染。本研究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两种开垦年限的农田土壤(风沙土和灰棕漠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土柱模拟试验监测分析了玉米生育期和休闲期内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动态变化及硝态氮(NO_(3)^(-)-N)的淋溶规律,揭示了不同耕作年限农田土壤中硝态氮损耗的差异。结果表明:新绿洲农田深层渗漏及NO3--N的淋失主要发生在苗期-拔节期以及休耕期,深层渗漏年损失量97.65-105.1 mm,占年灌溉水总量(810 mm)的12%-13%,NO_(3)^(-)-N淋溶年损失量68.1-123.8 kg·hm^(-2),占年施氮总量的18.7%-34.2%,休耕期灌水致使生育期内土壤中大量积累的氮素淋溶至深层,NO3--N淋失量是当年生育期内NO_(3)^(-)-N淋失量的2.2倍;开垦年限较长的老绿洲农田在相同灌溉施肥条件下无深层渗漏和NO_(3)^(-)-N的淋失现象发生,其“蓄水保墒”及抑制水分和NO_(3)^(-)-N渗漏淋失的生态效应优于开垦年限较短的新垦绿洲农田。因此,为降低土壤水分损失和NO_(3)^(-)-N淋失风险,建议新绿洲农田生育期内减少春季灌溉次数或降低灌水定额,冬季休耕期降低灌水定额或采取免冬灌措施,以此保证灌溉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并减少农田氮素的淋失。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旁路/离线人工湿地系统在净化水体时的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0年7~11月,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罗马湖旁路/离线人工湿地系统的3个不同景观结构单元(温榆河龙道河交叉处河岸带S1采样点、龙道河河道S2采样点和罗马东湖湖岸带S3采样点)的CO2、CH4和N2O排放通量进行了同步采样和对比研究,探讨了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该湿地系统CO2、CH4和N2O的排放通量都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从空间上看,S1采样点和S2采样点的CO2月平均排放通量较高,分别为73.5 mg/(m2·h)和75.1 mg/(m2·h),与其表层(0~5 cm)沉积物中较高的有机质含量(7.04~29.4 g/kg)有关。S2采样点的CH4月平均排放通量[4.78 mg/(m2·h)]高于S1采样点[1.59 mg/(m2·h)]和S3采样点[1.70 mg/(m2·h)],其与该采样点水体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显著负相关(r=-0.779,p0.01)。3个不同景观结构单元的N2O排放通量差异不大[0.022~0.025 mg/(m2·h)];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N2O排放通量与表层沉积物的NO2-—N含量显著正相关(r=0.689,p0.05)。从时间上看,水温是影响旁路/离线人工湿地系统运行时CH4和N2O排放通量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1.
北京地区农田氮素养分随地表径流流失机理   总被引:74,自引:1,他引:74  
田间模拟降雨径流试验研究了北京地区农田暴雨径流氮素流失与雨强、作物覆盖、施肥因子的关系,以及侵蚀泥沙的粒径分布特征和对氮的富集作用。结果表明:(1)降雨强度越大,地表径流模数和侵蚀模数增大,氮素流失越多;作物覆盖有效地减少地表水土和颗粒态氮流失;(2)颗粒态氮浓度占径流全氮浓度的88.9%(施尿素)和98%以上(未施氮肥),是农田径流氮损失的主要形态;(3)施用化学氮肥增大了农田径流溶解态氮浓度,化学氮肥容易通过地表径流流失;(4)侵蚀泥沙的团聚体组成和原来土壤有很大差异,粒径<0.25mm的团聚体,尤其是含氮量较高的<0.045mm团聚体的富集是侵蚀泥沙富集氮的主要原因。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降低表土速效氮含量是减少农田地表径流氮养分流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陶瓷杯与蒸渗仪测定硝态氮和氨态氮淋溶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硝态氮(NO3--N)和氨态氮(NH4+-N)淋溶量测定方法因草本植物和土壤类型不同而异。试验采用陶瓷杯(ceramic suction cups)和蒸渗仪(lysimeters)分别测定草地土壤NO3--N和NH4+-N淋溶量。蒸渗仪直径为50 cm和深度为70 cm,土壤类型分别为新西兰Gorge silt loam、Mataura sandy loam和Lismore stony silt loam,重复4次。陶瓷杯水平插入蒸渗仪不锈钢筒,陶瓷杯插孔中心离不锈钢筒底部距离分别为35 cm(上陶瓷杯)和60 cm(下陶瓷杯)。在试验前,喷灌72 h冲洗蒸渗仪土壤溶液,使淋溶液NO3--N浓度接近0 mg·L-1,然后1次性施加250 kg N·hm-2尿素溶解液,用喷灌系统喷灌蒸渗仪,每周喷灌1次,喷灌系统误差使Gorge、Mataura和Lismore土壤喷灌强度分别为15.0、19.0和18.7 mm·h-1,1次喷灌持续时间为3 h。在Gorge和Lismore土壤,陶瓷杯和蒸渗仪测定NO3--N淋溶量差异显著。在Gorge土壤,上陶瓷杯、下陶瓷杯和蒸渗仪测定NO3--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64、68和54 kg N·hm-2,测定NH4+-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0.43、0.49和0.43 kg N·hm-2;在Mataura土壤,上陶瓷杯、下陶瓷杯和蒸渗仪测定NO3--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57、68和62 kg N·hm-2,测定NH4+-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0.51、0.37和0.23 kg N·hm-2;在Lismore土壤,上陶瓷杯、下陶瓷杯和蒸渗仪测定NO3--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61、103和99 kg N·hm-2,测定NH4+-N淋溶累计量分别为1.70、2.24和2.04 kg N·hm-2。在结构发育良好的Gorge和Lismore土壤,陶瓷杯不适合测定NO3--N淋溶量,但适合应用于砂土质地和发育不完善Mataura土壤。NH4+-N淋溶累计量占NO3--N淋溶累计量的0.37%~2.93%,在测定和计算氮淋溶时,NH4+-N淋溶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3.
1 INTRODUCTIONQuality of chemical properties of flooded soils isgenerally determined by salinity and alkalinity,bothof these acts as inhibiting factors of plant growth.Thecorrelation of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other analysisindex has been reported by …  相似文献   

14.
滇池不同流域类型降雨径流对河流氮磷入湖总量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通过对滇池三种不同流域类型的雨季初始期三场降雨径流的汇水河道的入湖口水质和流量监测 ,重点分析了典型城市纳污河流、城乡结合型河道和农业重污染区河道的营养盐携带状况与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流域类型河流的氮磷营养盐入湖总量受降雨过程及特征、流域类型特征、降雨径流流量、径流水营养盐浓度综合控制。城乡结合型河道 (大清河 )有最高的TP、KN (凯氏N)、NH3 N、NO3 N和NO2 N入湖总量 ,三场降雨累积量分别为11374 3、 12 7971 7、 85 36 5 4、 92 3 4和 84 1 2kg ;城市纳污河流 (乌龙河 )有最高的单位面积入湖总量负荷 ,TP、KN、NH3 N和NO2 N分别为 5 35 7、 5 86 0 5、 382 1 9和 2 4 6kg/km2 。  相似文献   

15.
凋落物和根系处理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9 a和91 a杉木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SR)、去除凋落物和根系(NO)、去除凋落物(NL)、去除根系(NR)、双倍凋落物(DL)5种处理进行为期3 a的野外观测,以探讨凋落物和根系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氮素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5种处理对NO3--N含量影响不明显,对NH4+-N影响因林龄和土层而异,DL和NR提高了19 a杉木林表土层(0~10cm)NH4+-N含量,但在矿质层(10~20 cm),所有处理均显著降低了NH4+-N含量;NO会降低杉木林DON含量,DL会促进19 a杉木林DON含量增加;杉木林的DON含量总体随土层加深而增大,与DIN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表明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氮素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影响作用因氮素形态、林龄和土层而异。  相似文献   

16.
137Cs示踪技术在黑土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37Cs核素示踪和定位监测相结合,研究松嫩平原黑土区3个旱作坡面土壤的流失厚度和流失速率,坡面土壤流失厚度1.20~5.25 mm/a,侵蚀强度1 355.0~7 558.2 t/(km2·a);近40 a来,松嫩平原黑土区年均入河(湖)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分别为TN 1.43 t/(km2·a)、NH3-N 15.01 kg/(km2·a)、NO3-N 8.51 kg/(km2·a)TP 0.42 t/(km2·a)、PO43--P 1.85 kg/(km2·a);土壤流失氮以有机氮为主;水溶态无机氮占总氮的0.51%,水溶性磷酸盐磷占总磷的0.12%。黑土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输出和水土流失密切相关,深入研究其输移机理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化肥利用率的区域分异   总被引:77,自引:2,他引:77  
据全国各县近10年的化肥施用量和粮食产量数据,并从不同年份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肥料施用量的变化,求出相应不施肥产量和通过施肥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并以上述结果为基础计算出该地区化肥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化肥施用的地区差异明显,施用量较集中范围是180-270kg/hm^2和90-180kg/hm^2,部分地区的化肥施用已经过量;单位化肥的粮食产出率主要集中在10-30kg/kg,化肥利用率大多集中在15%-35%,且与化肥施用量有关,按地区统计,高施肥量区化肥施用明显过量,平均达339kg/hm^2,是全国平均用量(262kg/hm^2)的1.29倍,中施肥量区单位面积化肥平均施用量为252kg/hm^2,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施肥量区则仅为178kg/hm^2,是全国平均的67.8%,我国单位化肥的生产效率及化肥利用率均以低施肥量区最高,分别为17.5kg/kg和39.8%,中施肥量区为13.7和36。  相似文献   

18.
张有富 《山地学报》2000,18(6):563-567
蒋家沟是我国西南山区一条典型的暴雨型泥石流沟,每年雨季爆发泥石流12~20次以上,每年冲出沟口的固体物质总量平均达100万m3~300万m3,给当地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蒋家沟在内外营力作用下,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泥石流等山地灾害日趋严重。拟金茅生态适应性强,能耐干旱瘠薄。在蒋家沟退化山地采用分株繁殖、种子直播和育苗移植等方式引种拟金茅试种成功。生长发育快,经济效益高,改善环境效果好,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温带半干旱羊草草原N2O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静态箱 -气相色谱法于 2 0 0 1~ 2 0 0 3年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进行了连续 2年的野外定位试验 ,获得羊草草原原状群落与土壤N2 O年排放通量分别在 3 91~ 4 71μgm- 2h- 1以及 5 5 0~ 10 0 3μgm- 2 h- 1范围内变动 ,证明内蒙古温带半干旱羊草草原生态系统是大气中N2 O的源 ;系统分析了羊草草原N2 O通量的季节变化、源汇特征以及关键的环境因子对草地N2 O通量的影响等 ,建立了N2 O通量与环境因子间的回归方程 ;并利用两年连续完整的观测数据对羊草草原N2 O年排放量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