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中国城市体检评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文忠 《地理科学》2021,41(10):1687-1696
城市体检评估是中国城市新发展阶段下,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创新,是推进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系统化、精准化和科学化的重要工作方式,也是建设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的城市,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生活环境的重要抓手。从地理学的系统性思维、经济学的规模经济、城市规划关于密度与空间的匹配以及城市宜居性等视角分析了城市体检评估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城市体检评估的基本导则。在此基础上对体检评估的指标设计、数据采集、评估分析方法和整体技术流程进行了系统的构建。得出结论:城市体检评估必须建立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形成综合和系统评价体系、科学数据采集手段、分析和模拟方法、诊断和反馈机制等全流程的体检评估机制,全面推进中国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对楚雄市近20年的气象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楚雄市风、太阳辐射、气温分布、降水等气象要素的特征及其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并就如何将其与城市规划及其建筑设计相结合,改善城市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从气候的角度提出了改善城市环境的规划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海绵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具有缓解雨洪灾害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构建城市水文安全体系的重要意义。山地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主体区域之一,其海绵城市建设受到自然地形、气象水文和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本文以重庆都市区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山地水文过程特征的基础上,将生态水文体系与海绵城市规划两者间的理论性和技术性耦合,提出重庆都市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一般途径,从建设目标、生态空间、雨水单元、场地规划等角度制定规划管控措施,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点,实现山地海绵城市规划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基于地理视角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建设除了技术支撑之外,还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城市政府、企业和居民活动及其空间的影响。本文在对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思考的基础上,认为智慧城市的出现是适应当前城市化战略转型、公共服务提升、社区发展和城市问题解决的必然趋势,从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信息系统和空间分析平台两个方面梳理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从流动空间以及新的人地关系、时空协调发展等方面提出智慧城市的理论支撑,并进一步明确地理学应对和研究重点。同时,提出基于城市地理研究的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的主要方向,包括顶层设计、功能和空间布局、基础设施整合、城乡治理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复杂网络视角下的城市人流空间概念模型与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桑扎西  甄峰  张姗琪 《地理研究》2021,40(4):1195-1208
城市内人流特征研究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空间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针对已有相关研究存在仅侧重于从人口规模、密度视角分析空间分布及格局特征,而对隐藏于空间分布背后,因人流动而建立的空间交互关系关注不足的问题。本文以流空间理论、复杂网络理论、空间行为交互理论为理论基础,立足基于流、网络剖析城市内部空间中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关系,选取人流为观测研究对象,将城市空间、人、设施、服务和地理环境等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抽象为网络,提出了基于复杂网络视角的城市人流空间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城市人流空间研究框架,即基于理论融合、数据支撑与研究方法的整合创新,以探究人流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特征、功能结构、人流与建成环境时空耦合关系及流动的时空模拟预测为重点的研究内容体系,并探讨其在规划实践业务中的方法技术支撑与应用拓展。以期为未来开展实证研究提供指导,提升城市感知数据在城市空间规划及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丰富“以流定形”的理性城市规划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6.
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可以从整体上、宏观上反映和把握城市社会空间变迁规律,是城市规划、城市管治重要的科学依据。从研究理论、内容、方法3个方面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经典模型,发现国内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理论、方法)上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即国内仍缺乏学科理论整体框架的建树和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并探索性的提出中国今后应以(1)按城市规模分析、建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综合模型;(2)在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城市管理制度以及市民行为等因素变迁过程中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构建与特征分析;(3)根据针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实证研究,探讨建国以来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阶段模型及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作为国内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模型研究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7.
周尚意 《地理研究》2012,31(10):1928-1928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3.26%,65岁以上人口占8.87%.今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还会加快, 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现象在中国城市已日渐突出, 这对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等带来了新挑战。在此背景下, 北京大学柴彦威教授带领的行为地理研究团队,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大城市居民消费行为的决策过程与空间引导研究”的支持下, 撰写出版了《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活动空间》(科学出版社, 2010年)一书。该书关注了中国城市中的老年人群体, 利用大量第一手数据, 研究了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活动空间特征, 弥补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界对城市老龄化现象与问题研究的不足。全书36.9万字, 共分10章, 前3章为理论与方法铺垫, 后7章为实证研究结果, 将理论、方法论的创新与扎实的实证研究相结合, 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8.
中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艳灵  刘春腊  周长青  陈明星 《地理研究》2015,34(12):2222-2237
回溯中国生态城市研究的缘起,利用历史分析、文献检索等方法,分析中国生态城市研究的主要领域、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探讨城市生态理论研究、城市化率、国家宏观环境政策等对生态城市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影响效果,在系统梳理1989年以来国家宏观环境政策的基础上总结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基本特征,并指出了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① 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省份是中国生态城市研究力量分布的核心地区,研究者以高级职称者居多;② 从论文成果看,中国生态城市研究获得资助的类型以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为主,研究成果以工程技术(自科)、行业指导(社科)为主;实践中,包括地方政府在内的其他项目也对生态城市给予了很大关注;③ 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与生态环境等是研究热点领域中的重点;④ 对中国生态城市研究具有极大引导与促进作用的主要有城市化率、生态城市发展、国家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宏观管理政策导向等因素;⑤ 认识水平的深化、注重环境要素建设、住居与生产功能的综合、城市与区域协调、从定性到定量评估等是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的五大基本特征;⑥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发展定位、区域环境影响、主体功能区划、规划与管理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浩飞龙  张杰  王士君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2):2396-2409
城市舒适性理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解释城市可持续发展新动力的理念,西方发达国家已有近70年的研究历史,而中国相关的研究甚少。新时期中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创新驱动城市发展已成为学界、政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而城市舒适性理论为此提供了较好的视角。论文首先从城市舒适性概念的提出及内涵探讨、理论形成、水平评价以及舒适性影响的实证研究4个方面的梳理入手,对国外城市舒适性的研究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其次,从舒适性概念引入与评价、舒适性与人才流动、舒适性与创意产业集聚、城市发展与舒适物配置4个方面系统总结国内的城市舒适性研究的前沿进展;最后,在比较国内外城市舒适性研究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文献述评,从城市发展的前瞻性视角提出有必要在中国深入开展城市舒适性研究,并对如何在中国城市经济转型、人才迁移及城市规划研究中借鉴国外城市舒适性研究理念和实证经验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城市体检方法体系探讨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张文忠  何炬  谌丽 《地理科学》2021,41(1):1-12
改革开放40 a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发生了质的改变,但快速城镇化所引发的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体检概念应运而生,并逐渐从国家战略落实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在梳理和解析城市体检背景及其作用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城市体检指标设计的逻辑框架,梳理城市体检各指标间的关系,辨析不同尺度间城市体检的异同,提出中国城市体检的方法,旨在对中国城市体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城市边缘区的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边缘区作为一个特殊区域,在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呈现着城乡复合、动态多变的发展特征.由于多方面原因.城市边缘区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空间环境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要使城市边缘区和谐、健康发展,在规划建设中,必须遵循绿色城市设计的理念与原则,运用基于城市边缘区特征的、结合自然生态环境的城市设计方法,构建人性化的居住和公共空间,创造城市与农村多功能相互协调、多种价值体系综合优化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12.
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是在综合评价城市旅游发展潜能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旅游优先开发的地域确定、旅游生产要素的配置和城市旅游接待网络的策划,实现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合理及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作为城市旅游布局的中观层面,它既要符合成市旅游宏观布局的总体要求,又要能对城市旅游微观布局进行指导。城市旅游空间规划布局主要受资源、区位、市场、社会经济及旅游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群发育现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中国城市群正在逐渐形成并快速发展。文章在对城市群概念进行讨论的基础上,选取2002年各项经济指标,从总体经济实力、人均发展水平、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诸方面,对中国各大城市群的发育状况与存在问题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强调国家应采取以城市群为依托的“多极联动”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基于无尺度网络的中国城市医疗网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周晓芳  产健 《地理科学》2019,39(2):195-203
根据城市统计中存在大量属性数据的特点,基于无尺度网络方法,根据2002~2014年中国城市医疗统计数据变化的相似性来建立城市之间的联系,得到中国城市医疗软件网络和硬件网络。在对两个网络对比和测试分析后得到:中国城市医疗网络是由20%高度城市代表的具有圈层聚类结构的无尺度复杂网络。中国城市医疗硬件网络比软件网络复杂和稳定。中国城市医疗网络的结构和功能主要由强关系城市决定,弱关系城市对网络没有实质影响。可见,以无尺度网络方法来分析城市网络可以发现很多隐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城市集群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之一,也是确保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城市集群的概念和历史、及其网络化特征、网络效应等方面的分析和对网络式地区协调发展观的探讨,试图从网络化角度来解释城市集群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对城市化的作用.本文认为,城市集群的网络效应可以促使生产要素的充分流通,使得网络内各单元积极互动,从而加速城市集群的形成,并给集群内的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带来诸多益处,也给地区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谢涤湘  李华聪 《热带地理》2013,33(2):231-236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关键和难点在于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益博弈。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我国便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这使得我国城市更新中的权益博弈形成了独特的模式与特征,较之于西方发达国家也更加复杂。文章认为随着我国城市更新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权益博弈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对博弈主体间的关系研究不足、对城市更新中的“社会运动”现象研究不够,未来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注重典型个案的深入研究,逐步构建出合乎中国国情的城市更新权益博弈理论。  相似文献   

17.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论,结合黄水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现状,分析了黄水河湿地公园的景观构成、植物配置、生态规划设计等内容,阐述了黄水河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对新郑市生态保护、优化人居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结合我国现阶段城市湿地公园发展现状,加强对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认识,以期达到对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设计的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8.
数学与几何学是城市设计运用的一种方法,它作为形式美的构成因子而潜藏于形式构造之中,只有通过建筑形式作几何分析,才能领悟其间比例关系.比例体系并不是普遍有效的,而是适用于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和特定的情形.我们可以将比例理解为一种规则,真正伟大的城市建筑作品是起于规则而最终超越规则的,按照比例规则或者不按照比例规则都可以创造美,城市设计是理解和把握规则之后的创造.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前半叶,各种空间尺度的城市群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省域城市群必然成为省(区)发展战略的主要牵引板块。一方面,省域城市群的深度整合迫切需要城市群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与支撑;另一方面,城市群整合理论需要通过城市群建设实践进行提炼与升华,并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通过中原城市群初步整合,以及内聚和外联两个方面的进一步实践,探索了省域城市群整合理论的深化及其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具体来说,内聚以营造现代都市区,构建能够带动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外联以营造省域现代城镇体系,构建能够承载城市群健康发展的"区域支撑体系"。对中原城市群深度整合的研究,可为其他省域城市群的发展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国城市转型的空间实践困境,迫切需要用空间权力的理论范式和空间正义的价值思维去反思、重构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及其空间治理。城市政治地理学是以政治地理学的空间权力思维为学科基础,论文借鉴城市政治学和城市社会学对“城市政治”和“城市权力”开展研究,拓展了城市空间的政治属性。然后,基于中国国情与城市实践,从现实层面阐释了中国城市政治地理学的“政治”意涵、“空间”表达与价值取向。最后,以“问题驱动”为导向,落脚于现实层面,提出应关注的5个重要优先议题:城市空间协调博弈原理、城市制度安排的空间公平研究、基于价值的城市生活空间研究、基于权力的城市生产空间研究及基于责任的城市生态空间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