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代长江上游地区人口迅速增长,鱼类资源开发力度增强,有时甚至成为人们赖以活命的依靠。有害渔具渔法的使用、贩卖鳅鳝、毒捕放生区域鱼类等行为使得破坏鱼类资源的问题不断凸显。与此同时,民众的放生,乡规民约和国家明令禁止捕鱼的行为,对保护鱼类资源起着积极的作用。长江上游地区鱼类资源在很长时期内并未进入国家的主流视野,对其管控力度不强,保护的目的多出于原始生命观、避免灾祸等思想。民国时期渔业经济利益逐渐受到重视,国家对鱼类资源的管控力度逐渐增强,保护目的更加多元化,维护渔业经济利益成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2.
人类活动对我国西北地区沙质荒漠化影响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灾难。它不但是个环境问题,还是重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已有的诸多研究结论,人为因素是我国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一系列数据和实例,着重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不当使用改变了西北地区水资源系统,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人类活动中的滥垦、滥牧、滥采和滥伐等行为,破坏西北地区的地表植被;人类盲目和过度使用土地和工农业建设,导致该地区土壤结构发生变化以及人们生产、生活中不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致使气候变暖等4个方面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我国西北地区沙质荒漠化的主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和防治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宏观措施。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西部兰州市郊植被的水环境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调查兰州南北两山及周边地区的植被类型、生长状况以及土壤水分等因子,分析了植被的生长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对在兰州地区造林绿化的适应性以及各地植被分布的类型、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是决定植被生长状况最关键的因子,兰州市周边地区的植被分布状况基本是东部稍好于南部,南部显著好于北部。东部和南部植被以乔木为主,北部以耐旱灌木为主。不论乔木和灌木,保障土壤含水量常年处于5%以上是人工造林可持续发展的底线。  相似文献   

4.
上海自然植被的特征、分区与保护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高峻 《地理研究》1997,16(3):82-88
上海地区有种子植物约134科510属919种。种子植物的分区类型共15°个,其中泛热带分布、北温带和东亚分布各占总属数的27.8%、21.6%和11.9%.地带性植被以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其中红楠群落和青冈栎群落能较好地反映中亚热带的植被和环境特征。非地带性植被以潮间带植被和水生植被为主。上海自然植被的类型和分布规律反映了本区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的气候特征以及濒江临海的环境特点。同时其现状也表明了上海的自然植被处于不断增长的压力之下所发生的变化,因此亟需加以保护。上海的植被区划可分为隶属于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地带的河口沙洲植被区,碟缘高地植被区和东北淀泖低地植被区,以及隶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的西南丘陵、低地植被区等。  相似文献   

5.
<正>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一对矛盾。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代价,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而要把两者统一到可持续发展上来。为正确处理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我们始终面临着经济大开发与环境大保护的两难矛盾。一方面,我国的西部既是生态屏障地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地区和环境敏感地区,最需要采取更为严格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云南山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山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它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我们对山地的研究仍然很薄弱,对山地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并不十分了解,对山地的开发和利用仍带有很大的任意性和盲目性。因此,随着人口的增加以及对山地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森林植被的破坏和生物物种的迅速减少,水土流失的加剧,人居环境的恶化,灾害频繁,大自然给人类无情的惩罚,山地的保护和利用才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云南是个多山  相似文献   

7.
云南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效应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对历史震害资料浅析的基础上,利用最近40年有现场调查的地震记录,分析了云南省各类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破坏影响的一些特征,并结合云南地震时空活动特性,对云南有仪测地震资料近百年间的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效应问题进行了反演,表明:(1)云南地区地震地质灾害与资源环境破坏影响具有群体分区特征。(2)云南地区存在时间进程上连续的中强地震活跃背景:地震对资源环境的作用影响具有强度为2级的高背景值。(3)云南资源环境地震破坏影响具有多侧面、长时效和渐微影响的特征。地震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必将恶化人类生存条件,阻碍社会经济的长期与可持续发展。这是资源环境安全防震减灾所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全新世以来,枣庄地区气候随我国东部地区的大趋势而冷暖波动,天然植被日渐缩减,大中型野生动物渐趋灭绝,水文条件随现代开发而破坏,该地区环境受人类活动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10 年陕甘宁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5,自引:4,他引:41  
李双双  延军平  万佳 《地理学报》2012,67(7):960-970
基于2000-2009 年MODIS-NDVI 植被覆盖指数,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Hurst 指数和偏相关系数等数理分析方法, 对陕甘宁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实施10a 来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及其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2000-2009 年陕甘宁地区植被覆盖呈现明显增加趋势0.032/10a, 远快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区1982-2006 年植被覆盖平均增速0.007/10a;② 陕甘宁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阶段性, 整体呈“S”型增长, 具有两次明显的植被高恢复期;③ 陕甘宁地区植被恢复以轻微改善为主, 中度改善次之, 呈退化趋势区域比重较小(2.38%), 零星分布于宁南八县、定边东部、甘肃陇东的环县和镇原;④ 陕甘宁地区植被覆盖度逐年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驱动, 其中人类经济活动作用明显;⑤ 陕甘宁地区植被恢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未来大部分区域将持续改善, 退化区集中分布于陕北中东部、“彭阳-镇原”南部以及盐池北部。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云玲  张一平 《山地学报》2006,24(2):193-201
基于气候生产力模型,利用1960~2000年127个气象站气温、降水资料以及植被信息,对云南省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1a云南自然植被年均NPP为4.23×108tDM/a,约占全国自然植被年均NPP总量的11.4%;单位面积的平均NPP为10.64tDM/(hm2·a),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云南自然植被NPP随着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均呈现下降趋势,变化总趋势为北部<中部<南部,东部<中部<西部。云南自然植被NPP在干季(11~4月)和雨季(5~10月)差异显著,6~8月最大;41a来云南大部分地区自然植被NPP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70、80年代比60年代有所下降,90年代有所上升。气温增加,降水增加或不变的情况下,滇西北和滇东北NPP增加幅度大于其他地区,说明这些地区气温是制约自然植被NPP的主要因素;气温增加,降水减少的情况下,几个少雨区和多雨区NPP降低幅度大于其他地区,表明在上述地区限制NPP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相似文献   

11.
历史时期承德、围场一带的农业开发与植被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钮仲勋  浦汉昕 《地理研究》1984,3(1):102-108
承德是清朝热河行宫的所在地,木兰围场是清皇室的狩猎区。这一地区农业开发较迟,清朝中叶承德一带始大规模农垦,而围场直至清末才放垦,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农业开垦,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水土流失、沙化等自然灾害十分严重。本文对这一地区的原始植被进行了复原,并探讨其农业开发与植被变迁的历史过程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全新世中期以来西辽河流域动物地理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守春 《地理研究》2002,21(6):715-722
自全新世中期以来 ,西辽河流域动物群的种类成分有很大变化。全新世中期 ,野猪和鹿科动物是这里最主要的大型食草动物。公元初期 ,野马等草原动物占有一定地位。中世纪的辽代时期 ,鹿科动物成为这里最主要大型食草动物 ,同时 ,有适应沼泽环境的麋鹿。直到清代初期 ,野马在动物群中还占有一定地位。清代中期 ,大型食肉动物虎、豹、熊分布较广泛 ,清代晚期 ,其分布迅速减少直至消失。动物地理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该文阐述清初中期黑龙江省耕作业发展较快并形成了一定规模。从以渔牧猎业为主体向农牧渔猎并重方向演变 ,它是特定的自然、政治、军事、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 ,温带森林与森林草原环境、严酷的气候和清朝统治者的“封禁”政策延缓了在此之前耕作业的开发与发展 ;边防军事需要与汉族人口的大规模迁入是耕作业开发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来西辽河流域土地开垦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辽河流域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研究流域的土地开发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是探讨区域土地退化根源、寻求合理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必由之路。本文考察了1902~1990年间西辽河流域土地开垦的时空过程,并指出正是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西辽河流域的环境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造成了植被的破坏、野生动物濒临绝迹、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的加剧。  相似文献   

15.
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典型的农牧交错区,清代以来耕地的扩张导致林草地覆盖发生明显变化。本文在现代植被图的基础上,选取土壤、地形因素,并依据历史文献数据,重建河湟谷地潜在林地草地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清代耕地变化的重建结果,推算出清代河湟谷地林草地覆盖的变化状况。结果显示:①清代耕地扩张之前,其林、草地分布与现今各类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林地分布范围比现代略大,灌木林地在空间上连续性更强,草地分布区域更广;②估算出河湟谷地潜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面积分别约为0.28×104、0.93×104、2.1618×104 km2,由于耕地开垦,至清代末期,河湟谷地草地、灌木林地、林地面积分别累计减少5180.41、1330.35、441.31 km2,其中草地被垦殖占用的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湟水谷地中游的乐都盆地、西宁盆地以及黄河谷地的尖扎盆地、化隆盆地等;③清代河湟谷地中人类垦殖原始覆盖类型的差异性不仅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同样受到社会政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凡  司徒尚纪 《地理研究》2009,28(6):1550-1561
明代以来佛山的民间信仰迅速发展,神庙系统庞杂,既有广府民系的属性,又反映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特征,对佛山城市发展产生了影响。从古地图和文献中提取历史时期基本空间数据和神庙等文化景观地理信息,建立佛山历史GIS数据库。通过景观复原、地图再现、空间分析和景观分析等方法,以神庙景观为视角,研究表明:明代至民国初年,神庙景观基本上以祖庙铺和明心铺及其周围地带为核心,呈自南向北逐渐扩展的分布总趋势,并与佛山城市社会空间发展相一致,逐渐形成了以佛山祖庙为中心的北帝信仰文化景观的核心地位。通过对北帝巡游路径空间的解读,反映出佛山民间信仰场域的构成,以北帝信仰为纽带,形成了以祖庙为中心的"中心—四方"空间形式,整合了佛山的城市社会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17.
汪桂生  颉耀文  王学强 《中国沙漠》2013,33(4):1225-1234
黑河中游在明、清及民国时期经历了人口规模膨胀和大规模农业垦殖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由于历史记载数据有限,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强度难度较大。本文选取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灌渠长度、粮食单产等参数为评价指标,基于历史文献记载及估算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熵值法、标准离差法、CRITIC法等4种客观权重法定量分析了黑河中游明代前期、明代后期、清代前期、清代后期及民国时期的人类活动强度,获得以下主要结论:5个研究时期人类活动强度绝对指数分别为0.46、0.47、1.13、1.55及1.39,表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强度持续增加,民国时期略有减弱。各方法评估结果综合排序相同,表明研究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The scientific environmental ethic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Modern environmental ethics is the philosophical re-thinking of modern human rac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theory, as well as its application in reality, determines the viewpoints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lies harmony on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and inter-generation responsibility, with emphasis on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so as to lay a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found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he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at is raised by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be covered by environmental ethics. The connotation of open environmental ethics includes a respect for nature, care for the individual human race, and resp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generations, which means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natural values, individual and human race benefits and welfare across generations.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consists of cognition, criticism, education, inspiration, adjusting, legislation and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The major problem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are extensive resource exploration, fast population growth,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unfair welfare distribution and the twofold effec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form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that aims at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not only harmonize the relationship of popul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guide behavior selection, push social and political system transformation, strengthen the legal system, and rais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the public.  相似文献   

19.
ZHENG Du  DAI Erfu 《地理学报》2012,22(1):86-92
The scientific environmental ethics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human-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Modern environmental ethics is the philosophical re-thinking of modern human rac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theory, as well as its application in reality, determines the viewpoints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lies harmony on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and inter- generation responsibility, with emphasis on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so as to lay a sustainable and healthy founda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he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in China that is raised by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should be covered by environmental ethics. The connotation of open environmental ethics includes a respect for nature, care for the individual human race, and resp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generations, which means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natural values, individual and human race benefits and welfare across generations.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consists of cognition, criticism, education, inspiration, adjusting, legislation and promotin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The major problem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are extensive resource exploration, fast population growth,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unfair welfare distribution and the twofold effec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formulation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that aims at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n not only harmonize the relationship of population,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guide behavior selection, push social and political system transformation, strengthen the legal system, and rais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the public.  相似文献   

20.
王双怀 《热带地理》1999,19(3):246-251
明代是华南地区开发的重要阶段。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 明代华南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农业方面。为了进一步弄清明代华南农业发展的基本面貌, 本文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法, 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 研究了明代华南农业的自然条件。通过对明代福建、广东、广西气候状况、地貌特征、水文土壤、动物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分析, 认为明代华南的自然条件曾发生过一些变化, 并且呈现出两重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对明代华南的农业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