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坝上高原安固里淖粒度年纹层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安固里淖湖心区获取一未扰动沉积物样柱,分析发现了由冬季风搬运物与湖心沉积共同形成的粒度年纹层,建立了纹层年表,恢复了安固里淖湖区8507aB.P,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8507-5429aB.P。冬季风活动较弱,后期的所波动;5429-3244aB.P.冬季风活动较强,3244-2494aB.P。冬季风活动减弱;2494-1165aB.P。冬季风活动略有增强;1165aB.P以来,冬季风活动减弱。安固里小淖粒度年纹层反映的冬季风变化情况与我国北方地区同期的环境变化和海平面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安固里淖沉积物记录的气候环境变迁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姜加明  吴敬禄  沈吉 《地理科学》2004,24(3):346-351
根据对河北坝上地区安固里淖湖泊沉积物粒度、碳酸盐与TOC含量的分析,探讨了安固里淖近400年来的气候与环境变迁。研究结果表明,安固里淖地区近400年来的气候大致经历了凉干-冷湿-暖干三个气候变化阶段:1634~1801年间的气候凉干期、1801~1889年间的冷湿期以及1889年至今的暖干期,表现为暖干与冷湿相交替的气候演替类型,近百年来干暖化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粒度环境敏感组分能够更准确地指示沉积物的沉积环境。该文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JL剖面的敏感组分,分析了粒度敏感组分含量在剖面上的变化,并探讨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JL剖面有3个粒度敏感组分(组分1平均粒径波动范围为0.7~1.04μm,平均值为0.94μm;组分2平均粒径的波动范围为5.15~5.50μm,平均值为5.34μm;组分3平均粒径的波动范围为22.16~32.84μm,平均值为25.83μm),其中组分3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最敏感,能够指示冬季风的强弱变化。2)敏感粒度组分的含量在网纹红土中最低,棕黄色黄土层中含量最高,古土壤层的含量介于网纹红土层和棕黄色土层之间。3)JL剖面敏感粒度组分含量的纵向变化表现为高低值相间的多个旋回。初步认为,庐山地区第四纪以来冬季风呈明显增强的趋势,并存在冬夏季风强弱交替的波动。  相似文献   

4.
呼伦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华杰  臧淑英  孙德尧  张科  孙丽 《地理科学》2018,38(9):1570-1578
通过对呼伦湖湖心沉积岩芯粒度机械组成和频率分布曲线的分析,辅以210Pb年代测定,重建了1865~2016年粒度演变特征并揭示其环境指示意义。研究表明:湖心沉积物主要为粉砂和黏土,中值粒径同粗粉砂和砂组分显著正相关,在垂直剖面上表现为减小、波动变化和增大的变化趋势。应用对数正态分布函数对粒度频率曲线进行拟合,提取出大气粉尘源、湖心相标志组分和风沙尘暴组分3个环境敏感组分。粒度机械组成与环境敏感组分的垂向特征变化同历史时期的湖泊水位变化、降水量强度变化,及沙尘暴事件较为一致,能够较好的重建150 a来湖区气候干湿变化和风沙活动特征,可用于恢复区域环境变化历史。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地理》2021,44(5):1328-1338
受气候振荡的影响,沙漠边界多次往复摆动,在地层中留下了黄土、古土壤与古风成沙的迭覆沉积。通过传统粒度参数和端元分析模型方法对陕西横山HS剖面L_2以来风成沙—沙质黄土—沙质古土壤所蕴含的粒度成分、相应的沉积信息和沙地进退进行探讨。结果表明:HS剖面粒度组成不同于黄土区,以极细砂(31.07%)、细砂(30.20%)和粗粉砂(23.38%)为主,具有大小混杂的宽粒级范围的明显特征。因此在黄土区具有全球古环境意义的粒度指标未必适合本区,运用参数化端元分析模型对本区粒度指标进行分离,以期得到适宜本区的气候环境指标。其中,端元1(EM1)的众数粒径为8.93μm,反映了西风环流的信息;端元2(EM2)的平均粒径为32.82μm,很大程度上间接指示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变化;端元5(EM5)的平均粒径为235.46μm,是极强冬季风或强风暴的替代性指标,其含量反馈当时冬季风的强烈程度。由此,研究认为陕西横山自L_2以来发生了5次沙地扩张和3次沙地后退事件,其中风成沙层为强烈冬季风环境引发毛乌素沙地扩张时堆积的;而冬季风强度大为减弱时,沙丘迁移被沙尘堆积所取代,形成沙质黄土层;古土壤层是在冬季风相对萎缩时发育的。冰期形成的风成沙层对目前区域沙漠化存在不可忽视的潜在威胁,保护全新世形成的土壤层是防治区域沙漠化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国东南沿海广泛分布的海岸沙丘是海岸带环境演变的产物。该文对福建东南漳浦古雷海岸沙丘剖面(GL)进行了年代学、粒度参数和成因判别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了对冬季风强度变化敏感的粒级组分,同时综合历史文献气候记录和泥炭地质记录分析,初步确定了研究区近1 300年以来海岸沙丘记录的冬季风环境演变信息,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680-1100AD,海岸带冬季风强度总体较弱,后期表现为增强趋势,反映风暴潮活动频繁、气候温暖的海岸环境;1100-1700AD,海岸带冬季风强度波动增强,反映风沙活动强烈、较寒冷的海岸气候环境;1700AD至今,冬季风强度波动减弱,反映海岸气候环境在波动中回暖、风暴潮活动趋于增强。  相似文献   

7.
安固里淖干湖区土壤理化因子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安固里淖干湖区的土壤粒度组成、含盐量、含水量、有机质和p H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区内土壤主要以粉粒(0.002~0.05 mm)为主,湖区外围土壤主要以粉粒(0.002~0.05 mm)、极细砂(0.05~0.1 mm)和细砂(0.1~0.25 mm)为主,湖区东部土壤比西部土壤质地更细。土壤含水量由湖区内部向外围逐渐减小,但湖岸边缘土壤含水量最高。研究区土壤盐碱化现象明显,含盐量和p H都较高,湖区东部土壤含盐量和p H都高于西部。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偏低,与西部相比,干湖区东部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研究区土壤含盐量、含水量与p H显著正相关,有机质含量与p H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取榆林市横山区柳树峁剖面,对其第3层黄土(L3)、第3层古土壤(S3)层位粒度数据进行分布特征分析和参数化端元分析,以此探讨沉积动力及其所代表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柳树峁剖面L3、S3层位粒度组成以粗粉砂(42.65%)和极细砂(32.40%)为主,中值粒径为47.11μm。剖面L3、S3层粒度数据可分为4个端元:EM1组分(众数粒径7.42μm)为大气中长期存在的、经过远距离携带搬运的细粒组分,EM2(众数粒径43.66μm)和EM3(众数粒径76.43μm)组分是由冬季风或沙尘暴所携带的近源组分,EM4(众数粒径161.20μm)组分为风成沙,物源来自于北部的毛乌素沙地,该组分含量变化可作为指示强冬季风或强沙暴的替代性指标。柳树峁剖面记录了L3黄土沉积时期存在1个极冷期、2个冷期和1个较暖期,S3古土壤发育时期存在2个暖期和1个冷期。同时,剖面也记录了L3、S3  相似文献   

9.
基于释光测年的福建晋江海岸沙丘粒度记录的风沙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OSL测年技术对福建晋江海岸沙丘剖面(SHA) 进行加密采样测年和粒度分析,初步确定了研究区近1000a 以来海岸沙丘发育的主要时段,以OSL测年值为基础,在统一时间标尺上综合对比东亚季风变化序列和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登陆记录,探讨了控制研究区海岸沙丘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 SHA沙丘表现为典型的海岸风成砂特征,海岸沙丘沉积后受风力侵蚀和后期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粒径变粗,分选性变差,各粒级组分和粒度参数特征发生较大变化;(2) 近1000a 以来晋江海岸带海岸沙丘发育可划分为3 个时期,分别为AD1050~1300、AD1470~1600、AD1720~1950,尤其是小冰期(LIA),海岸风沙活动强烈,海岸沙丘发育盛行;(3) 近千年来区域降水量、海平面和台风强度变化与研究区海岸沙丘发育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而冬季风强度对海岸沙丘发育的影响明显,即海岸风沙活动期主要对应冬季风较强时期,但近50 年来海岸风沙活动较弱除了主要受冬季风减弱影响外,主要与人类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地表覆被条件发生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通过3个典型柽柳沙包年层粒度特征分析,探讨了库姆塔格120 a以来柽柳沙包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柽柳沙包粒度组分总体以细沙为主,年层平均含量为67.0%,粗沙和粗粉沙分别为13.0%和12.4%,粒径分布细且分选性差,偏态多正偏,个别极正偏,峰态中等偏窄,属典型风成物沉积;(2)柽柳沙包年层粒度空间分布以东部湿地沙包沉积物细,沙粒含量77.2%,平均粒径为2.99Φ,西部谷地沙包沉积物颗粒粗,沙粒含量为85.1%,平均粒径为2.92Φ;而沙包年层粒度时间分布则随着沉积层增加呈现粗粒化,20世纪以来,柽柳沙包顶部沙粒含量在61.7%~78.8%之间,年层沉积物细,分选性差,底部增为85.5%~96.1%,年层沉积物粗,分选性好。柽柳沙包年层粒度时空变化反映了不同生境条件和不同沉积时段的沉积过程及其风沙环境的多样性变化。(3)120 a以来柽柳沙包年层粒度反映了库姆塔格沙漠环境以干旱强风气候模式为主,并伴随着明显的干湿交替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东亚冬季风活动与厄·尼诺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利用1951—1986年全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资料以及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温资料,研究了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变化与厄·尼诺的关系,主要结果有:(1)东亚冬季风盛行期(10—3)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海平面气压场的密切相关区,主要位于亚洲南部和西太平洋(正相关)、澳洲北部(正相关)以及阿留申群岛地区(负相关)。(2)海温的变化一般超前冬季风的变化1—2个季节,以11月的海温与之相关最密切。(3)厄·尼诺年冬季,东亚大陆冷空气南下路径偏东,我国南方多雨。反厄·尼诺年相反,冷空气南下路径偏西,我国南方少雨。  相似文献   

12.
海岸沉积物是记录海-陆-气相互作用下区域古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因短历时古气候事件发生时间短、各物质载体和代用指标都存在一定不足,对华南海岸带沉积物研究多探讨其与海平面波动等长时间尺度上的关系,限制了对粒度信息中可能记录的短期气候事件的深入研究,不利于解译古气候与古人类历史。本研究选取福建霞浦福宁湾FN1钻孔0~8 m部分,以光释光年代标尺为基础,使用粒度作为主要环境代用指标,并通过端元分析、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方法,阐明福建东北沿海地区沉积物粒度特征;再结合TOC/TN含量变化,探讨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钻孔0~8 m沉积物以粉砂为主,不同沉积相中各粒级百分比含量波动较大,根据粒径变化趋势和各粒度参数变化曲线分为U1、U2、U3三层。(2)根据BasEMMA方法选取3个端元进行分析。其中,EM1代表低能沉积条件,以粉砂为主,是受冬季风影响的敏感组分,可指示冬季风强度变化;EM2代表中能沉积条件,出现粒级、TOC/TN及沉积速率的突变。受东亚冬季风影响,陆源物质含量增加;EM3代表高能沉积条件,区域水动力增强,沉积物粗颗粒含量增加;高能与低能条件的频繁变化使沉积过程变得复杂,形成...  相似文献   

13.
对福建长乐东海海岸沙丘进行光释光测年(OSL)分析,并根据毗邻海岸沙丘的光释光年代以及环境考古年代校验,初步确定了长乐海岸带近300 a来的海岸沙丘发育的时段。在光释光年代学确定的统一时间标尺基础上,采用粒度参数作为环境代用指标,讨论分析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影响长乐海岸沙丘发育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长乐海岸沙丘砂粒度特征表现出典型风成砂的特征:以中砂为主,分选较好,近对称,中等峰态,粒级较集中;2)长乐东海海岸沙丘发育于1714年以来,长乐海岸带海岸沙丘发育可划分为3个时期,AD1800以前、AD1800—1868、AD1896年至今;3)近300 a来东海沙丘发育主要受到东亚冬季风强度的影响,冬季风较强的时期海岸风沙活动频繁,但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方更新世极端冷期冬季风的快速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黄土高原中部洛川和西峰黄土堆积的“上、下粉砂层”进行了间隔 5~ 6 cm的详细采样 ,测量了 80 0多个样品的粒度分布和磁化率值 ,根据沉积速率模式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较精确的时间标尺。结果表明 ,中国北方更新世极端冷期的黄土堆积记录了东亚冬季风频繁的和较大幅度的千年尺度变化。冬季风加强事件一般持续约1.8~ 2 .4ka。亚轨道时间尺度冬季风变化的可能原因是 ,在极端冷期赤道和极地气温差增大 ,纬向西风环流加强引起的大气环流和蒙古高亚不稳定 ,从而引起东亚冬季风千年尺度变化。在极端冷期降雨量和平均温度低于某个阈值的时候 ,虽然夏季风强度存在变化 ,但不足以影响磁铁矿和磁赤铁矿的形成 ,所以那时磁化率的变化不能很好地记录夏季风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5.
罗布泊地区红柳沙包纹层沙粒度特征与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罗布泊西南缘一个红柳沙包的132个清晰沉积纹层沙物质特征分析表明:所有沉积纹层沙物质均以细砂为主,占42.54~91.82%,其中1871-1874年纹层砂粒最细,1903-1910年纹层砂粒最粗;沙物质粒径分布在0.044~0.283mm之间,平均值0.095mm,中值粒径0.083mm;所有纹层沙物质的分选性都很好,分选系数分布在0.04~0.06之间,平均值0.05;偏态值分布在0.14~0.35之间,平均值0.19;峰态值分布在1.03~1.17之间,平均值1.13;沙物质粒度分维值分布在1.39~2.88之间,平均值2.80。除沙层厚度外,粒级组成、粒度特征参数、粒级分布曲线以及粒度累计概率曲线等也有较明确的环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沙尘暴沉降物的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5,自引:10,他引:15  
杨前进 《中国沙漠》2004,24(1):47-50
近年有些研究者尝试用黄土中更为敏感的粒度指标指示冬季风的强度。笔者列举、分析了若干不同强度、不同源地的沙尘暴事件, 总结了沙尘沉积物粒度与风力、源区覆被状况、距源区距离等因素的关系, 认为沙尘粒度组成是由多因素决定的。作为地史上沙尘暴活动产物的黄土, 其粒度组成并不是冬季风的单一函数。黄土粒度中包含了冬季风强度、源区覆被、距源区远近等多方面信息。因此, 在用黄土粒度恢复冬季风强度时, 必须结合其他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福建东部海坛岛青峰老红砂剖面年代学框架基础上,通过2.5 cm等间距高密度采样进行粒度分析,采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提取敏感粒度组分,并证明敏感粒度组分平均粒径可作为东亚季风的强弱变化的替代指标,据此建立了约44.0 ka以来青峰剖面老红砂记录的冬季风演变序列。结果显示,约44.0 ka以来东亚冬季风经历了3个演变阶段:①44.0~25.5 ka BP东亚冬季风较弱, 呈现在波动中逐步增强趋势;②25.5~15.5 ka BP为东亚冬季风最强盛期,并呈现高频波动特点,东亚冬季风在21.8 ka BP前后达到鼎盛期;③15.5~7.1ka BP为冬季风减弱期,但在11~10 ka BP前后,冬季风突然显著增强。相邻剖面平均粒径记录的冬季风演变阶段也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对比发现,青峰剖面老红砂敏感粒度组分的气候记录与长江下游葫芦洞石笋δ18O和格陵兰GISP2冰芯δ18O记录之间有较好的吻合,尤其对新仙女木事件和4次H事件三者都有记录,但青峰剖面对D-O旋回记录信号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天水黄土沉积特征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中滩剖面系中滩镇渭河第四级阶地上的黄土堆积,通过黄土剖面的地层结构及粒度分析表明,其形成于0.9 Ma以来,河漫滩堆积年代为0.86—0.94 Ma。在过去1 Ma以来,中滩黄土及河漫滩剖面的地层特征、粒度曲线表明其记录了9个湿热-干冷气候旋回,3次冬季风强化阶段,存在着3次极端干旱事件。中滩黄土粒度特征以粉砂为其众数粒级,其次为粘土颗粒,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区,可能与秦岭北麓的湿润环境及六盘山对冬季风的阻挡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弱方更新世极端冷期冬季风的快速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鹿化煜  周杰 《中国沙漠》2000,20(2):194-196
对黄土高原中部洛川和西峰黄土堆积的“上、下粉砂层”进行了间隔5~6cm的详细采样,测量了800多个样品的粒度分布和磁化率值,根据沉积速率模式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较精确的时间标尺。结果表明,中国北方更新世极端冷期的黄土堆积记录了东亚冬季风频繁的和较大幅度的千年心度变化。冬季风加强事件一般持续1.8~2.4kg。亚轨道时间尺度冬季风绵可能原因是,在极端冷期赤道和极地所温差增大,纬向西风环流加强事件一  相似文献   

20.
地貌学     
512 .2 2 0 0 5 0 10 12 1珠江河口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底层水动力环境的指示 =CharacteristicsofsedimentgrainsizeandtheirimplicationsforbottomhydrodynamicenvironmentinthePearlRiverestuary/彭晓彤 ,周怀阳…∥沉积学报 .— 2 0 0 4 ,2 2 (3) .— 4 87~ 4 93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梯度变化方向与珠江口悬浮的运移方向大致吻合 .反演获得的底层海流不同区域优势速度与实测资料相符 .两者较好地指示了沉积物多年平均优势海流速度和方向 ,表明利用沉积粒度数据比较成功地反演出了珠江口沉积物推积前的搬运水动力环境 .图 6参 12 (许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