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面向活动地点推荐的个人时空可达性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如何在时空制约条件下合理安排个人活动与出行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迫切需求。个人时空可达性研究以个人时空行为视角聚焦个人在时空条件下开展各种活动的自由度,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文地理学、社会学和交通工程学等领域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时间地理学理论,提出一种个人时空可达性方法,顾及活动地点开放时间、最短活动时长及个人活动偏好,实现个人时空可达性分析与评价。然后,利用城市餐饮类服务设施空间位置、营业时间、公众评级等多维时空属性信息及城市路网数据检验方法有效性。本文提出的个人时空可达性方法可为空间规划、时空行为研究提供方法支撑,同时,面向个性化活动地点推荐,可为个人智慧出行提供策略与指导,并且在公众位置信息服务及位置社交网络内容服务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天柱山旅游产品组合与客流时空分布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旅游产品与客流时空分布相互作用规律是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该文运用旅游地理学相关理论和概念,依据调研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实证分析方法,对天柱山旅游产品组合与客流时空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天柱山旅游产品类型逐渐复合化,自然观光产品仍是支配天柱山客流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旅游产品空间布局的凝聚性和不平衡性,造成局部景点客流超载,局部欠载。根据客流时空变化趋势对旅游产品开发的要求,提出由产品类型组合、空间组合引导客流时空分布的产品组合策略。  相似文献   

3.
厘清红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明晰其空间可达性是旅游规划制定精品红色旅游线路的前提基础。利用核密度、地理集中指数等方法揭示了内蒙古红色旅游景点空间分布特征,基于高德地图路径规划功能实时获取道路交通状况,构建了红色景点空间可达性测度模型,采用地理探测器阐明了可达性差异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内蒙古红色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呈“大分散、小集聚”现象,以呼和浩特市和兴安盟为核心区域核密度值较高,尤以呼和浩特市周边显著。各盟市红色旅游资源类型特色鲜明,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类型较为齐全,但分布均衡性较差。(2)内蒙古红色旅游景点间通行时间成本较高,平均通行时间256.229 min,可达性较差,且内部差异较大,极差值约274.1 min。可达性系数值域范围为0.752~1.816,其空间格局呈“中心-外围”圈层状逐渐递减特征,呼伦贝尔市和阿拉善盟地区成为可达性“边缘洼地”。(3)景点区域位置、景点核密度因子对可达性差异解释力最强,且两因子交互作用解释力最大。任意两因子对可达性分异的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关系,不存在独立或减弱关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8、2018年A级景点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景点时空分布集中性、移动性、可达性三方面对甘肃省旅游空间结构变化进行探究,并以“点—轴”理论为基础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甘肃省A级景点空间结构类型为聚集-随机型,景点分布高密度区主要集中在酒—嘉、兰州、天水等地,在旅游板块上呈现出“点强、面弱”的特点。(2)景点可达性时间成本变化明显,1 h等时圈增率为134%,2 h等时圈增率为41%,交通情况改善明显,路网“线分散”的特点趋于弱化。(3)以“点—轴”理论为基础,因地制宜,联系实际,提出三大旅游板块各自的增长级和发展轴线,以期推进甘肃省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5.
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可达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随着中国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可达性研究受到学界与规划界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梳理近20 年来国内外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可达性研究的发展脉络,从可达性时空变化及其地域效应方面总结国内外区域交通可达性研究的各自特点与发展方向,判断未来国内相关研究主题.综合比较可知,区域交通可达性的空间格局与时空演变研究仍是国内外交通地理学的研究热点问题.国外研究评价指标丰富,空间分辨率不断提高,分析技术方法日益多样,研究内容更趋于多元化,不断拓宽了可达性研究与应用领域.国内研究发展快,但研究指标体系有待完善,空间分辨率仍有待提高,亟待考虑交通需求与政策干预等现实因素.  相似文献   

6.
时间地理学框架描述了个体行为的时间和空间约束,可用于确定活动双方的时空交集并进行定量的时空分析。该文分析了活动预约双方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条件,根据个体时空约束类型的不同分别将其表达为时空路径、圆柱和棱镜。在此基础上,将求解活动双方会面的时空节点问题转换为求解双方的时空交集,并在ArcGIS环境中得以实现。这种基于时间地理学和GIS技术进行时空节点规划和优化的方法可应用于应急救灾、物流配送、旅游规划等领域,辅助实现对时间和地点的预约及对路径的优化,进而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7.
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资源空间格局是旅游资源开发战略选择的依据,也是旅游地发展的基础。以新疆优质旅游资源为核心,基于Arc GIS技术,采用核密度和可达性分析法研究其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和空间可达性。结果表明:新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一轴一带格局,一轴即亚欧第二大陆桥,一带即新疆沿边境带;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空间可达性较低,尤其是南疆;计算以乌鲁木齐为原点出发到达新疆各优质旅游资源点的时间,有116个景点在6 h可达圈内,占研究景点的44.96%,有62个景点在10 h可达圈外,占研究景点的24.03%。基于核密度和可达性分析结果及其形成的影响机制,提出新疆旅游业空间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北京城市中低收入者日常活动时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张艳  柴彦威 《地理科学》2011,31(9):1056-1064
转型期城市空间制度性及结构性变化以及住房、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往往因忽略城市中低收入群体日常活动的时空需求而使其陷入可达性及移动性困境,从而导致城市社会不公平问题。个体日常活动行为的时空特征反映了其对城市空间利用的时空需求,是测度可达性与移动性的基本指标,也是衡量社会排斥、社会剥夺、居住隔离的新维度。采用2007年北京城市居民活动日志调查数据,基于时间地理学对微观个体日常活动的分析框架,借助GIS三维可视化技术,从生活时间分配、工作与非工作活动的时空间分布格局、活动空间测度、移动性等方面,对北京城市中低收入者日常活动的时空间特征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城市中低收入者日常活动的时空需求研究,为城市空间优化和时间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贾文通  黄震方  刘俊  徐冬 《地理研究》2021,40(6):1785-1802
以长江经济带为例,构建了无高铁、现有高铁和规划高铁三种情景,引入旅游“门到门”出行的旅行时间测度方法,同时采用分层栅格成本方法改进可达性计算模型,综合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日常可达性指数和旅游效用函数等指标定量测度并全面分析了高铁对区域旅游的“时空压缩”效应。研究发现:① 现有高铁将长江经济带景区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压缩”了3.36 h,规划高铁进一步将其“压缩”了1.09 h,使区域的旅游空间范围不断“缩小”;② 高铁的“时空压缩”效应对区域旅游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加剧了短期旅游圈所覆盖景区数量的空间分异,但使长假旅游圈所覆盖景区数量在空间上趋于均衡;③ 不同高铁建设阶段对区域旅游的影响存在差异,现有高铁便利了游客的中远程旅游,而规划高铁则对游客短途旅游产生重要影响,并强化了同区域外的旅游联系;④ 高铁“压缩”了旅途时间,“扩张”了游览时间,大幅提高了旅游效用,这在川渝两地表现的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基于景点空间可达性的中国旅游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区划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意义,基于景点地理位置与交通可达性进行旅游区划,实质是对客源地与目的地空间关系的研究。以中国A级旅游景点所在地理位置和交通可达性为依据,探讨基于可达性格局的旅游区划问题和基于GIS技术的旅游区划分方法。以可达性空间表达技术为基础,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所有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并分别计算了各自的服务区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间阀值下服务区范围变化的判断,进行旅游景点腹地范围的空间合并,并对各旅游景点空间分布格局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将全国分为9个一级旅游区、22个二级旅游区和177个三级旅游区,形成了中国旅游区划等级体系。  相似文献   

11.
范淑斌  申悦 《地理科学进展》2022,41(11):2086-2098
可达性是人文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在“以人为本”理念的影响下,以时间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基于人的研究范式的时空可达性测度方法受到学者关注,成为生活质量、社会公平等议题的重要切入点。论文通过刻画整日潜在活动空间对个体的时空可达性进行测度,并以上海市郊区为案例地区,基于2017年居民活动日志一手调查数据开展实证研究。首先利用路网分析、二次开发等方法,对个体工作日和休息日的潜在活动空间进行测度;其次以弹性时间、整日潜在活动空间面积和可达设施密度为测度指标,利用GIS三维可视化、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时空可达性的特征及其在空间和时间维度的分异;最后,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区位因素、时间因素和社会经济属性对居民时空可达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郊区居民的时空可达性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分异,其中远郊居民面临着更强的时空制约和更大的空间困境;区位因素和时间因素是影响居民时空可达性的重要因素。该研究是时空可达性的测度方法在郊区中的实证检验,揭示了时空可达性的动态特征和个体间差异,为设施的时空优化配置和郊区新城建设中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空间可达性测度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潘竟虎  从忆波 《地理科学》2012,(11):1321-1327
基于GIS技术,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中国1 063个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并测算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利用空间关联方法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4A级及以上景点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集聚分布的特点,人文景点的聚集程度明显高于自然景点。全国4A级及以上景点的平均可达性时间为60.5 min,63.29%的景点可达性在120 min以内;所有4A级及以上景点的可达性在全国的分布差异显著,且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人文景点可达性好的区域相对于自然景点更加集中。所有景点、人文景点、自然景点均呈强集聚格局,3种类型可达性热点区域的分布呈现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带状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基于可达性技术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诚  黄震方 《地理研究》2012,31(4):745-757
区划一直是地理学的核心研究领域,本文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尝试探讨新时期下基于GIS技术的旅游区划分方法。以可达性空间表达技术为基础,通过对旅游点、线要素的相对系统分类,分别对所有A级景区、4A级以上景区和县级城镇、地级及其以上城市可达性进行测算,并分别计算了各自的腹地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间阀值下腹地范围变化的判断,进行旅游景区腹地范围的空间合并,并对各旅游景区空间分布格局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最终将长江三角洲划分为5个旅游大区、27个旅游亚区和85个旅游小区。并进一步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组合角度,对现有旅游小区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据此构建长江三角洲综合性旅游服务中心等级体系。  相似文献   

14.
定量计算旅游者对景观的感知度是旅游和地理学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引入认知地图和地图综合思想,利用景观语义特征点进行景观抽象和表达,提出了基于栅格结构的景观感知计算方法,用于定量描述旅游者对景观个体或景观系统的感知特征。栅格结构使计算结果能够表达任意位置的景观感知,准确描述感知的空间格局。清西陵案例研究从模型数据需求、适应的景观类型和应用视角等方面证明了计算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可以准确描述旅游景观感知强度及其空间格局,并能基于观光线路分析重要观景点的景观语义内涵,进而辅助设计师开展景观设计和线路规划,为旅游景观定量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高铁网络化时代旅游地理学研究新命题审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汪德根 《地理研究》2016,35(3):403-418
交通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伴随中国进入高铁网络时代,高铁"时空压缩"效应对区域交通可达性格局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引致"哑铃型"旅游系统或旅游"人地关系"体系中一系列区域旅游要素产生"多米诺"效应,尤其是高铁对旅游空间行为,旅游市场需求和客源结构,旅游资源吸引力格局,与其他交通系统竞合,旅游产业结构,旅游空间格局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更加凸显,由此催生出旅游地理学研究的20个新命题.梳理这些新命题既能为系统性开展高铁旅游研究提供思想启示,又有利于推动旅游地理学学科发展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基于路网结构的旅游景点可达性分析——以南京市区为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运用旅游景点可达性方法来定量地研究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开发基于最短时间路径选择算法的旅游景点可达性计算与分析信息系统,基于南京市区的公路路网结构,对南京市区旅游景点可达性做了实证研究,生成了景点可达性的分值扩散图、时间等值线图、旅游景点服务范围图和以乡镇为基本计算单元的景点可达性图.通过对生成图表的分析,笔者发现:南京市区旅游景点整体可达性较好,80.59%的区域景点可达性在40min之内,但其内部差异也比较明显,中心主城区景点可达性较好,外围地区特别是边界地区景点可达性较差,最差地区为103min39s,通过对乡镇为基本计算单元的整体景点可达性的等级分析,发现南京市区景点可达性在地域分布上呈现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圈层空间结构.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将南京市区分为主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三个区域,根据三个地区各自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景点可达性优化目标,并给出了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移动通信与LBS的蓬勃发展,能够描述个体行为的众源时空大数据大量涌现,为感知群体时空行为模式与探究个性化路线提供了新视角。该文将众源时空信息与出行者的个人意愿映射到实际路网空间,融合大众偏好和定制趋势,构建包含主题序列生成、POI推荐、历史路线推荐的局部路网模型,进而实现一种利用众源时空数据改进的HMM路线规划方法,为用户提供合适且个性化的出行方案;以长沙市岳麓区为研究案例,利用真实路网数据与相关兴趣点作为实验数据,基于该方法可在短时间内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不同月份的最优路线。  相似文献   

18.
国内现行的旅游地理学教材没有明确展示学科视角,拥有旅游者、旅游资源等与旅游学几乎完全相同的内容。该文以时空坐标系下研究旅游现象为总出发点,通过对既有若干教材的研究,提出了一个以区分为目的、以区位、时间轴、距离等为基本概念的旅游地理学研讨思路,认为旅游现象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发现更多的关于旅游现象的时空表达才是旅游地理学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9.
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的时空间行为地理学研究框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向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的重大需求,时空间行为地理学可以发挥其独特的学科价值。以时间地理学、行为主义地理学、移动性地理学等时空间行为的地理学经典理论为基础,以时空路径表达、活动的复杂情境分析、风险感知地图分析为核心方法,以时空间行为风险评估、居民时空间行为规划与引导、心理情绪引导与智慧社区治理为重点应用方向,尝试搭建疫情精准防控的时空间行为地理学研究框架。未来时空间行为研究应该立足人本导向、流动性导向和应用导向,突出时空间行为地理学在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居民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类移动性与健康研究中的时间问题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随着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地理学围绕着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向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同时学科的交叉也为地理学研究本身注入了热量。空间一直是地理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而时间与空间密不可分,从时间维度研究人类移动性及其丰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人类移动性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重点从时间维度探讨了可达性、出行体验与幸福感、人类健康与疾病等问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并从低收入者社区医疗保健可达性研究和阿帕拉契亚乡村地区吸烟者影响因素研究等案例进行详细阐释,最后对人类移动性与健康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