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经济聚集与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作者单位三>=河南大学 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从经济集聚、产业结构两方面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并通过计量经济模型定量考察经济集聚、产业结构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现阶段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处于随集聚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的阶段,拥挤效应还不明显.同时,集聚程度的不同方面对土地利用效率的贡献大小存在差异,资本密度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就业密度和人口规模,这表明现阶段中国城市经济增长主要由资本投入推动的.② 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增强,其进一步加大了资本对城市土地产出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但不利于城市就业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先利用数据包络分析对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2009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分类进行分析,再利用Malmquist指数对16个城市2000年至2010年土地利用效率的变化及其分类情况进行考察。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技术效率一般,仅有少数城市达到DEA有效,规模效率是影响土地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浙江土地利用技术效率要低于上海和江苏,技术效率与城市规模和城市行政级别的相关性均不明显。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出弱衰退的趋势,技术有所进步,但技术效率有所下降。除上海外,江苏、浙江的土地利用效率均有所下降;除直辖市外,副省级和地级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均有所下降;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有所上升,而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有的土地财政制度激励着地方政府不断扩大城市建设用地。为了对城市的土地使用效率进行衡量与比较,在内生方向距离函数模型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测度效率的模型,对中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土地使用效率在不同规模城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大城市的土地效率显著高于中小城市。进一步meta-frontier分析显示,不同规模城市的土地使用效率差别主要来源于自身技术效率差异,而非城市运作环境的差异。基于上述发现,提出若干关于提升中国城市土地使用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总被引:56,自引:3,他引:53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状况直接影响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基于数据包络法对全国655 个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 目前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普遍较低,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规模等级递增效应,但小城市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② 影响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的因素较多,其中,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投入过多尤为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用地也存在一定冗余,环境产出效益相对不足。③ 中国大部分城市土地规模效率处于递增状态;城市土地规模效率空间分布亦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低的格局,且存在规模等级递减效应。对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子分析,对各级政府制定城市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空间结构与城市竞争力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丁成日 《地理学报》2004,59(Z1):85-92
城市竞争力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之一是城市效率.城市效率反映在劳动力资源(市场)效率、土地资源(市场)市场效率、资本资源(市场)效率和城市基础实施利用与投资效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是地方政府有能力提供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者阐述了城市空间结构对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资本资源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利用的影响.同时,可以通过科学规划,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西安城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安全有着深远的影响,分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生态安全动态.为进一步研究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下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利用2000年、2007年两期遥感影像,解泽得到2000年与2007年西安城区土地利用图;在ARCGIS支持下将土地利用图进行空间叠置分析,揭示了近7年西安城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运用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信息熵与AHP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功效函数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将土地利用图与生态安全评价图做叠置分析,得到了生态安全格局与土地利片j格局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DEA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选取内蒙古9个地级市2012年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相关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C2R模型对内蒙古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进行有效性评价分析,结果得出内蒙古中西部城市土地利用有效值高于东部城市,并分析土地利用有效性存在差异的原因,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PSR模型的农区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永芳  安乾  朱连奇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1):1552-1560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利用冲突越来越多,分析不同农区土地利用冲突的形式,评估土地利用冲突的强度,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的方法,从引起鄢陵县耕地利用变化的32 个因子中,提取了6 个主要压力因子,根据鄢陵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和区域政策、制度及其社会响应状况,建立特色农区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用加权函数法进行冲突强度的评价.研究表明,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呈波动增加趋势;土地利用冲突的原因主要是:①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因素;②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③科技进步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政府可通过市场手段、规划制度等进行调控,提高区域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引导土地利用方式的规范转化,以减缓或化解土地利用冲突.  相似文献   

9.
采用SBM超效率模型和Tobit回归分析模型,构建了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探讨其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关建议。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土地利用效率整体处于较高水平,2015年分区域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广佛肇地区、港澳地区、深莞惠地区和珠中江地区,广州、深圳和珠海土地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2)土地利用效率水平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但纯技术效率贡献作用大于规模效率。其中,2000年小型城市纯技术效率较高,大部分城市规模效率普遍不高;2005年后土地扩张速度加剧,规模效率普遍达到较高水平,纯技术效率成为核心因素。3)经济水平、产业结构、科技水平、政策制度、政府作用是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土地效率的主要驱动力。基于驱动力的差异性,需要从严控土地面积过度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环境效益、加强区域空间整合等方面制定不同的优化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10.
借助GIS技术,本文构建了包含微观智能主体和环境主体的城市居住空间演化的多主体模型,旨在探讨城市居住空间增长的过程中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消长规律。模型分析总结了城市居住空间增长过程中城市居民、住宅开发商和城市政府的目标函数,认为城市空间扩张形态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取决于土地市场发育状态的不同阶段及城市政府的土地利用决策。通过调整城市政府主体的土地利用和环境政策设定了城市居住空间扩张的紧凑型、松散型和适度型3种情景类型,以ArcGIS和VC为运行环境实现情景模型,为城市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政策提供事前指导。以武汉市的洪山和武昌两区为实验区,分别模拟了基于3种规定情景下1998-2008年期间的居住空间演化情况,并与实验区居住空间的实际演化情况进行了形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土地利用社会效用的概略对比分析,结论为实验区1998-2008年的居住空间扩张基本属于适度型,但尚需要加强城市的内城市化。  相似文献   

11.
轨道交通周边土地开发和溢价归公有助于缓解城市财政压力,推动公交都市建设。结合国外实施溢价归公的政策和实践模式,以东莞市为例,在资料收集、政策分析、文本和案例解读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城市政府在规划和建设轨道交通中,以土地溢价归公反哺轨道交通融资的政策安排和实施效果。结果表明:1)溢价归公的本质是以特定方式实现正外部效应的内部化,由于土地制度和税收体系的差异,欧美地区溢价归公主要依赖多样化的土地税收体系,而中国城市的实践主要借鉴了“轨道+物业”的联合开发模式;2)东莞市溢价归公策略的形成是综合开发规划编制和审批、沿线土地控制和储备、土地发展权转移、土地增值分配等核心环节有效协调的结果;3)东莞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能形成可观的财政收益,潜在土地收益占轨道资金总需求的比例超过20%,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较大困难。东莞市案例能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融资、土地开发和溢价归公的政策体系编制和有效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土地财政扩张及对经济效率影响路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汝资  刘耀彬  王文刚  谢德金 《地理学报》2020,75(10):2126-2145
土地财政对经济效率的影响过程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特征。本文考虑效率提升的结构性特征,从规模经济效应、技术抑制效应等方面构建土地财政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进而从投资挤占效应、成本拉动效应探索其传导路径,并基于2005—2015年中国285座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集,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其影响过程机理与区域分异特征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① 2005—2015年间,中国城市土地财政规模持续扩张,并由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扩散,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却出现波动下降趋势。② 整体上,土地财政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对西部、中部、东北等地区以及中小城市、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的影响依次增强,而东部地区与超特大城市并不显著。③ 土地财政对经济效率影响的技术抑制效应显著大于规模经济效应,中部地区、Ⅰ型、Ⅱ型及超特大城市尤其严重。④ 具体传导路径为,土地财政扩张主要通过房地产开发带来的投资挤占效应影响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其次是房价上涨的成本拉动效应,而工资水平上升主要在东部地区、Ⅰ型及以下规模城市发挥作用。以上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最后提出明确土地出让收支范围、产业梯度转移与升级、宏观调控与因城施策并行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政府驻地搬迁是政府重新配置空间资源以达到优化空间结构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行政手段。然而,当前中央政府对城市政府搬迁的谨慎态度与地方政府热衷搬迁的现实行为产生了矛盾,增强了对该政策评估研究的强烈需求。同时,以往研究较少关注城市政府驻地搬迁对整体经济的影响,且缺乏大样本实证证据。本文选取1996—2016年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检验城市政府驻地搬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政府驻地搬迁对城市经济增长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城市发展因素会调节搬迁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产生异质性结果。其中,搬迁距离、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率、政府干预等城市发展因素会放大搬迁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建设用地增长率会缩减这一效应,而城市规模对搬迁带来的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从时间效应上来看,城市政府驻地搬迁对城市经济增长具有长期促进作用,并在搬迁约7年后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本研究不仅直接检验了城市政府驻地搬迁对城市整体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为优化行政区划调整提供学术依据,也对评估地方政府驻地搬迁效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黄静  李凯 《热带地理》2021,41(3):554-561
利用2007—2018年长三角地区所有经历行政区划调整的区县为研究范围,以被调整区的土地出让微观交易数据为样本,基于多期双重差分和三重差分法,在控制城市经济特征及地块特征的基础上,探讨行政区划调整是否强化了被调整区的土地运营程度。结果表明:1)与未实施行政区划调整的区域相比,被调整区以更低价格(降低14.6%)出让更多数量(面积增加61.5%)的工业用地来实现“土地引资”;以更高的价格出让商服用地(提高13.3%)和住宅用地(提高6.9%),获取更多土地出让金(总金额增加25%)来达到“土地财政”目的,表明行政区划调整显著加强了被调整区的土地运营程度。2)行政区划调整政策实施后的前5年拉升地价显著,5年后政策效应则不显著,表明土地运营强化具有短期时间效应。3)不同类型的区划调整因区域融合难易程度不同,拉升地价的程度也具有差异性,与“市辖区合并”和“市辖区范围调整”相比,“撤市(县)设区”对土地价格的影响程度更低。  相似文献   

15.
黄志基  宋澜  高菠阳  姜玲 《地理研究》2022,41(1):229-250
中国经济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后,传统“以地谋发展”的粗放增长模式弊端渐显,不仅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也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城市发展面临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以地谋发展”背景下,地方政府主导的工业用地出让,在保障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区域影响和区域效应,但现有文献缺乏深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利用2015—2019年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主导的工业用地出让对城市空气质量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城市工业用地出让规模扩张显著降低了城市空气质量,且这一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② 工业用地出让方式对城市空气质量具有差异性影响,地方政府以协议方式出让的工业用地规模越大,城市的空气质量越差。③ 产业选择可能是工业用地出让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内在机制,地方政府倾向于通过协议出让的方式将工业用地供给污染密集型产业,从而导致城市空气质量变差。本研究从产业选择机制的角度试图解释地方政府工业用地出让行为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内在机理,是对现有文献的拓展和补充,也可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Although traditional urban expansion simulation models can simulate dynamic features, these models fail to address complex changes produced by different agents' behaviors. The paper has built up a set of spatial-temporal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rules and developed a dynamic urban expansion model based on a multi-agent system, which can simulate the interaction among different agents, such as residents, peasants, and governments. This model is applied to simulate urban expansion process taking Changsha City, in China as a study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odel can not only reflect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expansion, but also help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urban expansion process and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agents' behavior on the expansion process, and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causing factors behind the expansion. In addition, in contrast to simulation results with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map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s, the precision of the simulation reached over 68% with higher precision than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according to the cell-by-cell comparis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odel can help to provide land use decision making support to government and urban planners.  相似文献   

17.
长沙城市土地扩张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lthough traditional urban expansion simulation models can simulate dynamic features, these models fail to address complex changes produced by different agents’ behaviors. The paper has built up a set of spatial-temporal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rules and developed a dynamic urban expansion model based on a multi-agent system, which can simulate the interaction among different agents, such as residents, peasants, and governments. This model is applied to simulate urban expansion process taking Changsha City, in China as a study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odel can not only reflect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expansion, but also help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urban expansion process and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agents’ behavior on the expansion process, and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causing factors behind the expansion. In addition, in contrast to simulation results with land use classification map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s, the precision of the simulation reached over 68% with higher precision than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according to the cell-by-cell comparis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odel can help to provide land use decision making support to government and urban planners.  相似文献   

18.
北京经济适用房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开始实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然而,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布局,经济适用住房并没有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经济适用住房被安排在城市边缘地区,缺乏配套公共设施。目前,相关研究较多关注经济适用住房的空间布局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少有学者关注影响经济适用住房布局的因素。因此,本文试图从地方政府的视角解答影响经济适用住房布局的因素。研究提出假设,地方政府受到土地财政收入的驱动,将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布置在对土地收益损失最小的地方,同时兼顾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拆迁压力、住房市场结构以及公共交通便利性等。在假设基础上,对北京经济适用住房空间布局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构建经济适用住房布局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发现:1999-2009 年间北京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速度放慢,同时呈现向五环以外扩散及向某些点集聚的趋势;模型结果证实土地价格是政府在落实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王丰龙  刘云刚 《地理学报》2013,68(12):1595-1606
土地开发已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焦点,但是对“土地财政”现象的研究仍集中在其形成机制方面,而很少证实土地是否及如何推动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为此,本文基于《城市统计年鉴》(1985-2011) 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探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与城市财政收入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对“土地财政”的影响机制、区域差异和开发效率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从1995 年开始,中国城市的土地开发是推动其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是这种效应主要为即期的影响,而对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增值税的长期推动效果不太显著,这暗示了土地财政在中国有过度的倾向。从区域差异来看,土地开发对地方财政收入的推动幅度在中西部地区或在100 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更大,且随城市规模的增加其影响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