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跨市轨道交通溢价回收策略与多层级管治:以珠三角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发展,跨市轨道交通建设成为应对交通拥堵,引导土地开发与通勤结构,促进区域一体化的策略。面对轨道交通巨额建设运营成本,多层级政府管治(Multi-level Governance)下的投融资模式和溢价回收(Value Capture)策略成为推动跨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基础。目前,对跨市交通设施的溢价回收和多层级管治还缺乏系统讨论。以珠三角为例,实证分析跨市轨道交通多层级政府的合作博弈、投融资模式与溢价回收策略,重点论述由“省部合作”向“省市合作”联合开发的溢价回收策略转变。研究发现,珠三角跨市轨道交通联合开发面临土地、规划和财税等制度约束以及政府间利益博弈,省政府主导的“省市合作”交通土地综合开发模式超越单个城市政府,实现区域层面的交通溢价回收,能为中国城际轨道交通融资和多层级管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首先,构建站点区域的住宅价格拟合模型,其次,解析住宅的空间增值规律与各拟合指标的溢价效力,并进一步提取站点区域住宅项目溢价增值特征,最后梳理价值捕获机制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表明:1)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对沿线住宅价格的影响显著,并随距轨道交通站点距离的增加,住宅价格不断衰减。2)不同指标要素对站点区域住宅溢价效力不同,其中区位交通层面指标的溢价贡献最大,其次是邻里环境层面指标,建筑形态层面指标的贡献最小。3)依据模型得分结果构建四元组对站点区域进行评估,能识别站点区域的溢价规律与地理效应,建立轨道交通站点区域溢价效应与价值捕获的系统联系。同时基于合肥实践,针对中国公有制土地制度,通过剖析轨道融资与溢价捕获的互动关系,提出了适应性的土地利用策略与溢价分配方法,以推动轨道交通溢价归公、城市居民共享地利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提升了轨道沿线特别是站点附近的住宅房地产的价值,城市轨道交通沿线房地产开发亦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领域研究的热点。郑州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将会加快城市发展轴的成型,强化城市中心区功能,加快旧城更新和土地置换的步伐,并对沿线土地的升值产生巨大影响。借鉴国内外轨道交通对房地产影响的研究经验,从理论上分析了未来郑州轨道交通对沿线房地产的影响范围、影响时间及影响程度,并提出了未来郑州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的策略,旨在为交通部门及房地产业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是大城市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公共交通方式,其对周边住宅的时空溢价效应一直是城市研究热点,但传统研究存在样本量少、数据时间跨度短、忽视预期效应等问题。该文利用网络爬虫获取住宅交易大数据,以天津市地铁6号线为例,采用直接比较法、特征价格模型测度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住宅价格的时空溢价效应,结果表明:1)空间尺度上,轨道交通对沿线住宅价格具有显著溢价效应,但溢价程度并非随着距轨道交通站点距离的增加而下降,而是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趋势。其中,500~1000 m的影响区溢价幅度最大,溢价率高达17.2%。2)时间尺度上,轨道交通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具有超前效应,在施工期溢价就已显现,且在首个开通运营年达到峰值,说明住宅价格对开通运营这一“标志性”事件反应强烈。3)受心理预期效应的影响,轨道交通全线开通运营的溢价效应明显低于首个开通运营年的溢价效应。研究结论可为公共交通导向模式下城市综合开发和轨道交通的“溢价回收”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乐晓辉  陈君娴  杨家文 《地理研究》2016,35(11):2091-2104
大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布局结构和土地利用格局。从时空两个维度出发,基于地价和开发强度两个要素,探讨轨道交通影响下的深圳市空间结构动态演变过程。通过描述性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发现,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价和开发强度在受到距市中心或组团中心距离影响而空间衰减的同时,呈现出明显的站点导向性。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在时间上是超前的,规划方案的公示和轨道系统的建成运营均塑造了土地价格梯度和容积率梯度。并且,由于城市建设和历史原因,深圳原特区内外在轨道交通的影响下,地价和开发强度呈现了差异化的增长趋势。研究结果对理解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及政府财政效应评估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与土地复合利用研究——以广州为例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李文翎  阎小培 《地理科学》2002,22(5):574-580
根据近年来广州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广州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复合利用的影响,并对当前轨道交通发展与土地复合利用间存在的问题作了研究。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加快了城市发展轴的成型,强化了城市中心区功能,也加快了旧城更新和土地置换的步伐,促使土地类型均质化,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创造了机遇,并对地铁沿线土地的升值产生巨大影响。由于广州轨道交通的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因此对轨道交通的布线、管理及其沿线土地的合理开发还需作进一步的综合与详细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和地方融合、均衡性与土地异质性、交通网等级体系和支路网与交通可持续性四个角度探讨西班牙交通基础设施网建设对土地开发和土地规划相关国家法规的影响。从城市地理学视角分析中央政府基于改善城市和区域连接度和可达性进行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机场和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规划,通过1950年代以来土地开发和房价涨跌、新兴产业培育和交通状况改善刺激不同级别城市蔓延和分化的人口增长,重塑西班牙国家城市体系格局。随后,概括了蔓延的城市增长模式和房地产与交通投资泡沫破裂后带给区域增长中心的影响,对通过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进行投机性投资政策进行了批评。最后建议中央政府应该避免投机投资行为,基于现有的城市体系层级改善核心城市和大城市周边的机动性,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的城市与区域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梳理法对中国知网刊载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题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发现国内研究集中在:(1)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慢行交通体系、出租车、私家车、大型机场等间的换乘组织与连接规划;(2)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内部的换乘与衔接,及轨道交通站点空间组织等领域研究;(3)国内研究聚焦在各式交通方式衔接规划及城市路网为主的硬件建设等,但较少关注各类群体出行行为模式及其对交通方式换乘规划影响等。最后展望了中国大城市进入老龄化社会需要关注的轨道换乘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谷一桢  郑思齐 《地理学报》2010,65(2):213-223
理论分析表明,轨道交通对郊区住宅价格的影响要大于城市中心区。针对北京市地铁13号线周边住宅的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这一理论。在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1km内的住宅价格要比1km外高出近20%,而在中心区这一效应并不显著。此外,随着城市交通网络的完善,13号线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在开通2年后不再显著。同时,轨道交通在两个方面对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产生显著影响。13号线的建设推动了北京市土地开发向北部郊区的跳跃式发展;同时抬高了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土地开发强度-与13号线郊区站点的距离每缩短3.3km,住宅项目的容积率提高1.0。本研究的定量分析结论能够为"交通引导开发"(TOD)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及轨道交通的费用效益分析和"溢价回收"策略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国外城市紧凑性研究历程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紧凑城市的核心思想是土地集约混合利用、高密度开发和改善交通。其被誉为能够限制城市无节制蔓延,减缓能源大量消耗和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本研究对紧凑城市的认识误区、核心思想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从可持续性、城市交通、城市密度和生活质量四个方面完整介绍了西方国家对紧凑城市理念的研究,并对日本、英国、美国的紧凑城市规划实践案例进行了评述。最后提出中国城市应以更精明的土地增长方式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实施切实有效的公共交通规划和政策,全面推行邻里与社区的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1.
What has made the urbanization of capital possible in China since the late 1990s? A major strand of literature in urban geography has pointed out land as the main trigger of urbanization. Scholars have highlighted the empowerment of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ir subsequent role in implementing China’s national urbanization objectives because of substantial revenues from the commodification of land. Other scholars have looked beyond the supply side, emphasizing the role of demand in stimulating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erms of demand, the speculative rationale of urban households aided land and property development during the 2000s, when property became a main alternative financial asset. However, this still raises the question of how urban production is financed.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the fourth-tier city of Qujing, in Yunnan province,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financing of urban prod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development industry. For the time being,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ese companies finance their operations.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空间扩展的非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中国人多地少, 且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客观现实, 以及城市空间扩展研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相对缺乏合理性评价, 存在重实证轻理论, 重个案缺规律, 重特大、发达城市轻一般城市的不足, 本文从城市空间扩展非协调性的基础理论问题着手, 构建非协调性评价体系, 并以2009 年中国246 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 对其扩展规律进行总结;然后从微观层面的行为主体博弈、要素流集聚扩散及制度安排反馈视角讨论了其内在机理;最后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空间扩展效率低下, 表现在区际功能匹配性差, 城市化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内在“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耦合协调度低, 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全国平均值为1.192, 其中大于1 的城市占26.42%,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空间分布呈现出由东往西依次递减的地理格局;城市的功能地位与铁路干线对其影响大, 呈现出地级市以上城市>地级市, 铁路干线城市>非铁路干线城市;通过机理分析揭示出, “产权区域”视角下的地方政府, 出于实现自身行为目标函数(政府绩效和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最大化的考虑, 而在制度安排的框架下, 通过对要素流的做功而传导出来的制度反馈效应:现有制度安排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扩散冲动”;在政策建议部分, 基于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函数提出修改完善现有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定量分析轨道交通对城市内部精细土地利用复杂变化影响的时空效应,对于预测未来新建站点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及规划方案的调整与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提出结合历史高分遥感影像与POI数据获取多时间节点精细土地利用信息的方法,并以广州市二号和八号地铁线为例,结合逐步回归模型与站点用地功能分类,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定量研究地铁对土地利用转变的复杂影响过程与空间差异规律。结果表明,轨道交通促使站点周边低密度居住用地向商业用地、高密度居住用地等高效益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轨道交通在规划、建设、运营不同阶段对于周边土地利用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差异规律;地铁站点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规律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与站点在城市里的位置以及站点周边的土地利用有关,对城市中心区域的影响较小,对郊区的影响主要与可用的非建设用地面积相关,而工业用地对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限制作用;轨道交通还带来用地功能和性质的转变,这样的转变大多发生在地铁站点开通运营的时间点。  相似文献   

14.
王姣娥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10):1470-1478
城市交通、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结构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和交通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大容量公共交通、混合型土地开发、宜人的步行环境和高质量的公交服务是公交导向型开发(TOD)模式的主要特点。本文分析了TOD对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理发现:土地开发强度、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价值是TOD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3 个主要方面,而TOD对路网结构、城市规模和城市空间布局的作用进一步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大容量公共交通的建设使得城市竞租曲线和开发密度具有多波峰的特点,遵循"随着时间的变化从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的规律。基于中外城市发展背景差异,本文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 个层面提出建立以大容量公共交通为主轴、以TOD站点为枢纽的轴辐网络状城市空间结构,并提出了TOD站点开发的距离、级差密度、多样性和设计的4Ds原则。  相似文献   

15.
城市轨道交通及其沿线土地一体化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性和土地资源配置合理性的关键需掌握轨道交通客流与土地功能之间的依赖关系,而回归分析是研究二者关系的主要方法。既有研究对于土地利用的描述多基于用地面积等概略数据,难以揭示各类属性的用地对客流的影响机理及其空间效应。采用百度地图POI数据以刻画用地信息,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吸引范围内用地功能的细粒度描述方法,基于全局常参数和局部变参数的回归模型研究车站早高峰出站客流与粗细粒度土地利用的相互依赖关系及其空间效应。针对北京地铁的案例研究表明:车站出站客流与不同功能用地及POI的依赖程度和空间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早高峰出站客流更多地受到与就业通勤相关的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影响。在细粒度层面上,出站客流对写字楼和政府机构的依赖性更大,二者显著分布在就业岗位密集的中心城区功能分区和城市核心区。基于细粒度POI的局部变参数模型能较好地识别各类土地利用对车站客流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性,案例研究表明车站客流与土地利用的依赖关系是各类属性功能用地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的叠加。  相似文献   

16.
北京经济适用房布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开始实施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然而,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布局,经济适用住房并没有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经济适用住房被安排在城市边缘地区,缺乏配套公共设施。目前,相关研究较多关注经济适用住房的空间布局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少有学者关注影响经济适用住房布局的因素。因此,本文试图从地方政府的视角解答影响经济适用住房布局的因素。研究提出假设,地方政府受到土地财政收入的驱动,将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布置在对土地收益损失最小的地方,同时兼顾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拆迁压力、住房市场结构以及公共交通便利性等。在假设基础上,对北京经济适用住房空间布局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构建经济适用住房布局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发现:1999-2009 年间北京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速度放慢,同时呈现向五环以外扩散及向某些点集聚的趋势;模型结果证实土地价格是政府在落实经济适用住房项目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世界大都会区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选取世界255 个大都会区城际轨道交通样本,对城际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空间分布和网络特征进行了规律性总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城际轨道交通规模与大都会区人口、用地、经济规模之间的相关关系,构建多个回归模型;最后,应用于珠江三角洲区域,对其城际轨道交通的规模和布局进行预测。模型显示,世界大都会区城际轨道交通的规模与经济的相关程度最高,其次是人口和用地,而人均城际轨道规模与人均GDP和人口密度呈指数相关,其中,与人均GDP正相关,与人口密度负相关。应用模型得到,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的规划规模超前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但低于人口发展水平。近期应重点建设广州、佛山、深圳、东莞4 个城市重要节点的城际轨道交通,构建广佛和广深两条走廊,并联系珠海、中山、肇庆、惠州、江门的中心城区,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放射状布局;远期则需要进一步加大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中山的线网密度,扩大线网的覆盖范围,并对外围的肇庆、惠州和江门适当增加联系的节点,最终形成网络状布局。  相似文献   

18.
利用面板随机前沿分析法研究了2009-2015年期间地方政府竞争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规范地方政府的竞争行为并提高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供政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基础设施竞争对中国城市土地技术效率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而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竞争、土地优惠政策竞争及外商直接投资竞争都不利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进一步测算各地区土地利用的技术效率发现,地方政府竞争影响下中国东、中、西部城市土地利用个体技术效率均出现明显下降.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城市土地利用中的地方政府竞争关系,改革地方政府官员考核机制,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供良好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