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云南"曲靖"一名作为行政区域名称的正式通行使用是在元代的至元十三年(1276)元王朝中央政权设"曲靖路"总管府在今云南曲靖,"曲靖"一名方正式通行使用。"曲靖路"总管府的府第和治所仍设置在新命名的"曲靖"。"曲靖"一名从元代的至元十三年通行使用至今的740多年中,探究其使用的由来原因和曲靖人的来历,说法颇多,至今尚无客观的逻辑化定论。在此,谈一下我对云南"曲靖"这个地名起源的原因,以及"曲靖人"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1951~2009年沾益测站的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R的月平均气象场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2010年曲靖严重干旱天气成因。采用Z指数对曲靖秋冬春连旱异常年份进行划分,表明2009年是夏秋冬连旱最严重的年份。并通过分析曲靖历史上夏秋冬降水偏少年和偏多年的500 hPa高度距平场差值场来为2009年严重的连旱天气提供成因分析,认为:冷空气和偏南气流异常是造成曲靖降水正负异常的成因。2009年夏秋冬季环流与历史上旱年同期的中高纬槽脊强弱分布形势并不一致。从夏季到冬季,贝加尔湖附近位势高度经历了从偏高到异常偏低的变化,孟加拉湾到西太平洋的环流场位势高度持续性异常偏高,暖湿气流缺乏,即使北方有冷空气南下,由于云南下沉运动较常年明显偏强,冷空气也无法与水汽汇合,水汽输送少是产生持续气象干旱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暖对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桑建人  刘玉兰  邱旺 《中国沙漠》2006,26(6):953-958
对宁夏引黄灌区10个测站1961\_2004年水稻生长发育期5~9月的气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区水稻生长期的气候明显变暖。t检验表明,5~9月日平均气温的突变发生在1993年,突变后的气温比突变前升高了0.8℃。在水稻生长发育各阶段,气温都有所升高,但没有超过水稻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范围。引黄灌区水稻的温度敏感系数在5月、7~9月上旬为正值,尤其在7月下旬至8月中旬最大,此阶段气候变暖对水稻生产有利,6月、9月中下旬为负值,气候变暖对水稻生产有不利影响。气候变暖为高产品种的引进创造了条件,降低了水稻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使水稻单产变率减小,保证了水稻的高产稳产。就宁夏引黄灌区而言,气候变暖对水稻单产的贡献为2.51%。  相似文献   

4.
2001-2010年秦岭森林物候时空变化遥感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被物候是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最佳指示器,研究其时空变化对深入理解陆面水热过程、碳循环过程及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01-2010年MODIS MOD09A1产品,通过引入MOD09A1的时间控制层DOY(Day of Year)提高EVI的时间精度;采用最大变化速率法和阈值法相结合提取秦岭森林物候期。结果表明,随着水热条件变化,由低海拔至高海拔,东南向西北,生长季始期(Start of Growth Season, SOG)逐渐推迟,集中在第81~120 d(即从3月下旬-4月末);生长季末期(End of Growth Season, EOG)逐渐提前,集中在第270~311 d(10月初-11月上旬);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th Season, LOG)逐渐缩短,集中在150~230 d。秦岭森林物候期与海拔关系密切,海拔每升高100 m,SOG推迟2 d,EOG提前1.9 d,LOG缩短3.9 d。2001-2010年,森林SOG提前、EOG延后和LOG延长主要分布于秦岭中高海拔区;SOG延后、EOG提前和LOG缩短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 m以下部分区域。高海拔区物候的年际变化要比低海拔区复杂,2000 m以上区域SOG提前、EOG提前、LOG缩短。上述研究结果量化了不同海拔梯度森林的物候差异,揭示了近10年秦岭森林物候的时空格局,可为秦岭地区生态环境评价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动态阈值法提取秦岭山地2000~2010年的物候参数,并结合实测物候资料进行验证,在宏观尺度上量化了气温升高对植物物候的影响程度。研究得出:基于NDVI的物候变化趋势与实测物候资料结果一致;2000~2010年间物候始期提前的速率为0.165 6 d/a,末期推后速率为0.109 1 d/a;空间上,秦岭山地北部区域的植被物候始期主要发生在第120~130 d,相对于南坡较晚,物候末期主要发生在第300~325 d,北部区域物候末期的到来较迟,南部区域相对较早;物候始期NDVI与有效气温、春季、生长期气温相关性较好,末期NDVI与夏、秋季节气温相关性较好;气温对生长季开始阶段的NDVI在时间上存在2~3旬的滞后效应。  相似文献   

6.
基于TVDI的藏北地区土壤湿度空间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10年DOY 209期的Terra/MODIS 16 d合成的植被指数(EVI)产品数据MOD13A2和8d天合成的地表温度(LST)产品数据MOD11 A2,构建LST-EVI特征空间,从而得到了条件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反映的藏北土壤湿度空间分布图.结合野外同步土壤表层水含量测试数据,二者表现出较好的相关...  相似文献   

7.
采用初冬和春季移栽对比试验,定期测定土壤含水量、生长发育指标、药材产量和质量指标,旨在探寻地道产区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mongholicus)最佳移栽季节。结果表明:与春栽田比较,冬栽田20cm土层内土壤含水量在苗栽返青期显著增高,而40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在生长后期显著降低;苗栽返青和开花分别提早10d和13d,返青出苗势、出苗率和出苗指数分别提高32.6%、4.4%和0.2497,返青株成活率提高5.0%,有效延长了黄芪生长天数,为药材根的生长和有效成分积累奠定了良好的营养生长基础。初冬栽和春栽田成药根数分别为201 087根·hm-2和181 250根·hm-2,一等品出成率分别为24.02%和19.69%,药材鲜产量分别为5 400kg·hm-2和5 057kg·hm-2;黄芪甲苷含量分别为0.121%和0.098%,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分别为0.080%和0.052%,水溶性浸出物含量分别为27.62%和25.54%。初冬移栽黄芪成效更为显著,建议规范化生产中合理调整移栽季节,提倡初冬移栽。  相似文献   

8.
2001~2007年初夏孟加拉湾共发生了6次风暴过程,结合风暴活动期间曲靖地区的降水概况,应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和物理量场对这6次过程的环流背景及水汽、动力条件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初夏孟湾风暴影响曲靖降水有3个较典型的环流类型,即与冷空气配合型、孟湾风暴云团北上引发强对流降水型以及孟湾风暴登陆减弱变性成南支东移影响型;孟湾风暴活动期间,90°E~120°E,15°N~30°N区域存在位置基本对应的东北-西南向强西南风速带、水汽通量大值带和强水汽通量辐合带,说明风暴的活动为云南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乌梁素海三种野生天鹅种群数量与分布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对内蒙古乌梁素海疣鼻天鹅、大天鹅和小天鹅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动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分布有较为稳定的大天鹅、小天鹅和疣鼻天鹅种群,其中疣鼻天鹅为夏候鸟,其余两种为旅鸟。小天鹅种群数量最多,种群平均大小为1500±185只,其次为疣鼻天鹅568±35只,大天鹅最少,有261±55只。3种天鹅在乌梁素海的季节性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夏季疣鼻天鹅数量最多,大天鹅和小天鹅极少数个体分布;春季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小天鹅大天鹅疣鼻天鹅,秋季为小天鹅疣鼻天鹅大天鹅;疣鼻天鹅3月中旬至4月上旬迁来,11月上旬至下旬迁离,居留期230-250 d;大天鹅3月中旬至下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迁徙停留,居留期20-40 d;小天鹅3月下旬至4月中旬和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迁徙停留,居留期70-90 d。建议保护区及相关部门加强天鹅迁徙期间的巡护和执法力度,满足天鹅沙粒采食需求,解决芦苇资源过剩现象,重视鸟类和水质的长期监测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0.
2000-2016年青海湖湖冰物候特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冰物候特征是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基于2000-2016年青海湖边界矢量数据,结合Terra MODIS和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及气象数据,利用RS和GIS技术综合分析青海湖湖冰物候特征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青海湖开始冻结、完全冻结、开始消融和完全消融的时间分别为12月中旬、1月上旬、3月中下旬和3月下旬至4月上旬,平均封冻期和平均完全封冻期为88 d和77 d,平均湖冰存在期和平均消融期为108 d和10 d。② 近16年间青海湖湖冰物候特征各时间节点变化呈现较大的差异性。湖泊开始冻结日期相对变化较小,完全冻结日期呈先提前后推迟的波动趋势,开始消融日期呈先推迟后提前的波动趋势,完全消融日期在2012-2016年呈明显提前趋势。青海湖封冻期在2000-2005年和2010-2016年呈缩短趋势,但减少速率慢于青藏高原腹地的湖泊。③ 青海湖冻结和消融的空间模式相同,即湖冰形成较早的区域则消融较早,且前者持续时间(18~31 d)整体上大于后者(7~20 d),二者相差约10 d。④ 冬半年负积温大小是影响青海湖封冻期的关键要素,但风速和降水对青海湖湖冰的形成和消融亦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实时监测作物熟制信息对于区域乃至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水稻主产区吉泰盆地为例,以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遥感与GIS技术并结合农业气象数据,建立吉泰盆地水稻物候历,综合运用特征时间窗口与地表水分指数和植被指数等方法,定量提取了2010年吉泰盆地水稻熟制信息,揭示了吉泰盆地单季稻和双季稻分布的数量特征与空间格局。研究表明:1)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下旬是吉泰盆地单季稻和双季稻提取的较好时段,其中,9月下旬为最佳时段;2)2010年吉泰盆地水田和旱地的比例基本相当,耕地主要分布于赣江两侧河谷地带,水田主要位于盆地腹地;3)2010年吉泰盆地水稻种植面积为2 059km2,单季稻和双季稻的比例为1∶12,双季稻分布广泛,单季稻分布较为零散,在盆地周边区县相对集中。  相似文献   

12.
甘肃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黄土高原属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过渡区。潜在蒸散量大于降水量,土壤水是影响冬小麦生产最直接因素。运用甘肃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0 年冬小麦大田试验及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对近30 年土壤水变化规律及与冬小麦各产量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贮水量最大时段为冬前生长期,其次为返青期至拔节期,最小为孕穗期至成熟期。耗水量最大时段为孕穗期至成熟期,其次为冬前生长阶段,最小为返青期至拔节期。1981-2010年土壤100 cm土层、1990-2010 年200 cm土层贮水量呈减少趋势,耗水量呈增加趋势。冬小麦土壤水分利用率呈上升趋势,变化转折点出现在1998 年。200 cm、100 cm土层贮水量与冬小麦不孕小穗率相关性显著。不同生长阶段各层次土壤贮水量均与千粒重相关性显著,且随着深度加深,相关性愈加显著。冬前生长阶段、返青期至拔节期各深度层次土壤贮水量与单株成穗数相关性分别通过0.1、0.01 信度水平检验。在冬小麦各生长阶段,各层次土壤贮水量与单产相关性显著。5 月中旬100 cm 土层贮水量对产量影响较大,aj(t) 值达20 kg/hm2·mm。不孕小穗率与不同生长阶段100 cm土层耗水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千粒重与冬前生长阶段的各深度层次耗水量相关性显著。单株成穗数与返青期至拔节期上层土壤耗水量相关性显著。单产与孕穗期至成熟期各层次耗水量相关性显著。从当年9 月到次年5 月100 cm土层耗水量对单产影响逐渐增大,5 月中旬aj(t) 达25 kg/hm2·mm。此后耗水量对产量的影响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3.
黑河流域日降水格局及其时间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立杰  赵文智 《中国沙漠》2008,28(4):741-747
利用10个气象站1950—2000年日降水资料,对黑河流域的降水及其时空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降水事件以≤5 mm的降水为主,占全年降水事件的82%,0~10 d间隔期占全年无降水期的40.7%,>10 d间隔期占59.3%;②年降水日数与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r=0.78,P<0.01),>10 mm降水总量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5 mm降水总量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差;③>10 mm和≤5 mm的降水总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62.6 mm,20.3~172.7 mm ,变异系数分别为0.25~0.92,0.17~0.25;④近50 d来,黑河流域近50 d降水量的变化总体上呈平稳上升趋势,≤5 mm的降水日呈现小幅下降的趋势,≥10 mm的降水日呈小幅上升的趋势。0~10 d的降水间隔期出现的频率总体保持不变,>10 d间隔期出现的频率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年内总降水日数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4.
过其明 《地理教学》2012,(17):48-51,55
图1表示2000~2010年安徽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图2表示2000年、2010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完成23~25题。23.2000~2010年,安徽省粮食产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的主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15.
对南极沿海伯尔顿盐湖浮游桡足类双刺镰状水蚤(Drepanopus bispinosus)种群生态进行了全年连续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该水蚤为一年一代,其个体发育周期,雄性约为10~12个月,雌性约为12~18个月。种群密度随季节不同而差异较大,其成体高密度期约在6~9月份,幼体高密度期大约在11~12月份,主要为无节幼体,桡足幼体Ⅰ期的高密度期出现在1月份。该水蚤繁殖期大约从6月至翌年1月,期间出现两次生殖高峰,7~8月为前一高峰期,所出现的无节幼体受环境因子主要是湖中食物和含氧量不足的影响而不能继续发育至桡足幼体Ⅰ期以上的阶段,后一高峰大约在10~12月,所出期的无节幼体能继续发育至桡足幼体各期直至成体。伯尔顿湖双刺镰状水蚤种群生态特征及其出现两次生殖高峰的现象,可能与该湖环境的季节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6.
基于水稻特征波段的决策树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种植结构复杂、地形复杂的水稻种植面积遥感提取精度不高现象,结合多时相遥感影像中反映水稻物候规律的特征波段,以南京江宁丘陵山区为例,选择典型水稻物候期时相的TM数据,基于多特征波段构建决策树分类提取水稻种植面积。结果表明:纹理、植被指数、湿度因子、坡度因子等多特征参与决策树分类能够提高总体精度;在具有两期物候数据时提取精度和效率较好,而加入了地形特征的水稻抽穗期数据比水稻灌浆期数据获取效果略好。因此,利用合理的作物物候期数据和该遥感影像的特征波段可有效提高分类精度,为地块破碎区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中国首次在南极长城湾海域布放的极地近岸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以2010年12月13日至2011年3月22日期间获得的监测数据为例,对该海域基本环境参数和叶绿素α含量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在12月至1月中旬呈明显上升趋势,之后存在一定的波动;而受夏季陆地淡水输入的影响,盐度的总体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观测期...  相似文献   

18.
对南极沿海伯尔顿盐湖浮游桡足类双刺镰状水蚤(Drepanopus bispinosus)种群生态进行了全年连续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该水蚤为一年一代,其个体发育周期,雄性约为10~12个月,雌性约为12~18个月。种群密度随季节不同而差异较大,其成体高密度期约在6~9月份,幼体高密度期大约在11~12月份,主要为无节幼体,桡足幼体Ⅰ期的高密度期出现在1月份。该水蚤繁殖期大约从6月至翌年1月,期间出现两次生殖高峰,7~8月为前一高峰期,所出现的无节幼体受环境因子主要是湖中食物和含氧量不足的影响而不能继续发育至桡足幼体Ⅰ期以上的阶段,后一高峰大约在10~12月,所出期的无节幼体能继续发育至桡足幼体各期直至成体。伯尔顿湖双刺镰状水蚤种群生态特征及其出现两次生殖高峰的现象,可能与该湖环境的季节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2010年7~9月、2011年4~9月、2012年7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累计对新疆西北部别珍套山和阿拉套山巢期的5对金雕(Aquila chrysaetos)及其雏鸟观测89 d,行为记录911 h。制成金雕的行为谱,将各行为分为12类46种,并进行了相关描述。依据巢期的不同阶段(孵化期和育雏期)统计出各行为的时间分配:孵化期,亲鸟行为以孵卵为主(95.28%);育雏期,亲鸟的各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离巢(77.81%)、护幼(18.5%)、喂食(2.64%)、警戒(1.05%),在育雏期的前(0~3周)、中(3~6周)、后(6-雏鸟离巢)阶段,护幼、喂食、离巢的时间分配差异极其显著(p<0.01)。雏鸟各行为时间分配依次为,休息(68.73%)、警戒(21.41%)、取食(5.56%)、运动(4.28%)、保养(1.02%)。育雏期的前、中、后阶段,雏鸟的休息、警戒和运动行为的时间分配差异极其显著(p<0.01)。行为时间分配的差异,主要受不同阶段金雕能量需求、身体发育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水稻稻茬小麦因水稻收获晚、适耕期短、整地困难、播种质量差等因素的影响,很难适期播种,加之水稻稻茬土壤板化,理化性状差,导致稻茬小麦的单产长期低而不稳,在200kg上下徘徊。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提出了以旱作水稻替代水稻,并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作水稻比水稻早熟10天,并能调整土壤理化性状,旱作水稻稻茬小麦比水稻稻茬小麦增产100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